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台州地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株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分型情况。方法用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进行分型。结果根据细菌染色体DNA的XbaⅠ酶切图谱,可将台州地区患者中分离的65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成9个PFGE型别(X1~X9)。来自温岭菌株有6个PFGE型,三门菌株有4个PFGE型,玉环菌株仅有2个PFGE型,其中X2为优势菌型。结论分型研究表明,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核型上虽在台州地区存在着县区性差异,但均以X2为主要流行菌型,从而提示了同一个克隆群内的菌株广泛传播可能是造成台州地区甲型副伤寒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台州地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株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分型情况。方法用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进行分型。结果根据细菌染色体DNA的XbaⅠ酶切图谱,可将台州地区患者中分离的65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成9个PFGE型别(X1~X9)。来自温岭菌株有6个PFGE型,三门菌株有4个PFGE型,玉环菌株仅有2个PFGE型,其中X2为优势菌型。结论分型研究表明,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核型上虽在台州地区存在着县区性差异,但均以X2为主要流行菌型,从而提示了同一个克隆群内的菌株广泛传播可能是造成台州地区甲型副伤寒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追溯菌株的流行优势型,了解菌株的耐药性,分析流行因素,为查明宁波地区伤寒、副伤寒疫情回升原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水产品检测采用GB、PCR和mini VIDAS联合检测方法;病人、从业人员检测采用全国临床操作规程或GB方法;菌株鉴定采用VITEK、ATP方法;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基因分型采用PFGE方法。结果:从11类1500份海产品中检出6株沙门菌,检出率为0.40%,其中甲型副伤寒沙门菌2株,检出率为0.13%,肠炎等沙门菌3株,检出率为0.20%,伤寒沙门菌1株,检出率为0.07%;住院病人及暴发疫情标本中分离到沙门菌593株,其中伤寒沙门菌25株,占4.22%,乙型副伤寒沙门菌1株,占0.17%,甲型副伤寒沙门菌567株,占95.62%;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检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2株;病人胆汁中分离到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株。182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和3株伤寒沙门菌药敏试验显示,大多数菌株对常用多种抗生素均敏感,其中1株分离于水产品伤寒沙门菌出现多重耐药。14株伤寒沙门菌可分为3个PFGE型,364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可分为12个PFGE型。结论:宁波地区伤寒、副伤寒疫情回升与食源性有关,同源性试验提示菌株来是同一克隆系的可能性较大,优势流行型为PFGE 2型,且发现宁波地区副伤寒疫情的流行强度与此型细菌相关。检出的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对氧哌嗪青霉素、妥布霉素及头孢哌酮等第3代头孢菌素药物显示良好的敏感性,可作为当前预防和治疗的首选药物。伤寒出现多重耐药株,应引起我们的关注。PFGE分型有助于病原的追溯,分析菌株的变迁,为流行病学进一步分析病因提供支持,在确定传播途径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2002-2008年杭州市甲型副伤寒疫情分离株的亲缘性,并探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在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子分型中的应用。方法对404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并用K-B法测定菌株抗生素敏感性。挑选9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以及稳定性试验。结果 404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可分为6个PFGE型和4个耐药型,P1型和P2型属于同一个克隆系,该克隆系菌株占试验菌株数的99%,分离自临安市的310株菌均为P1型,分离自杭州市西湖区的主要菌型是P2型和P1型。9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根据SucA位点的差异可分为2个MLST型。结论杭州市2002-2008年的甲型副伤寒疫情由同一克隆系的菌株主导。PFGE、MLST分型方法各有侧重,可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玉溪红塔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基因型和流行优势型,为探讨传播途径、追踪传染源和确定流行范围等提供依据。[方法]利用XbaⅠ酶切染色体DNA进行PFGE分析。[结果]212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共分为13种PFGE型,其中0002型123株,占58.02%,0003型46株,占21.7%,0001型32株,占15.1%,0007型2株,占0.94%,其余9个型各1株,分别占0.47%。其中优势型为0002型、0003型和0001型,这3种带型的菌株占到分离菌株的94.8%,并在不同月份和绝大部分乡镇中出现。菌株的带型变化在l~3条范围内,表明红塔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变异不大,有可能是同一克隆系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结论]红塔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离株PFGE型别集中,存在同型菌株的广泛流行。另外10种菌型少见,可能与红塔区甲型副伤寒高度散发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中国4个甲型副伤寒流行省份的分离株进行标准化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分析。方法对来自4个省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利用XbaⅠ酶切染色体DNA进行PFGE分析,利用BioNumerics建立数据库和进行相似性聚类。结果分离自1998-2002年的89株甲型副伤寒分离株共有11种PFGE带型,这些菌株中具有优势带型。有3种带型相似性在96.3%,这3种带型的菌株占到分析菌株的865%,并在不同省份和年度中出现。结论建立了中国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用于网络监测分析的PFGE技术和数据库,近年中国部分省份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离株PFGE型别集中,存在同型菌株的广泛流行。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伤寒副伤寒沙门菌耐药及分子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浙江省伤寒副伤寒沙门菌耐药及分子分型特点,为伤寒副伤寒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WHO推荐的改良K-B纸片法,对209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和5株伤寒沙门菌进行14种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PFGE)方法对119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进行分子分型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209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红霉素、萘啶酸和利福平100%耐药,对阿米卡星100%敏感,对环丙沙星的敏感率仅为58%;5株伤寒沙门菌对红霉素和利福平100%耐药,对头孢噻吩、头孢噻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氨苄西林、阿米卡星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00%敏感;不同地区间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大部分药物敏感率一致,只有多西环素存在较大差异;119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共产生20种PFGE带型,并主要集中在2种同源性较高的型别。结论2008年浙江省伤寒副伤寒以甲型副伤寒菌株为优势株,不同地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大部分抗生素敏感率一致;高发地区(台州)的菌株PFGE带型比较分散,可能与菌株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2012-2015年江苏省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的耐药表型和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采集江苏省伤寒/副伤寒监测病例的血液和粪便标本,分离培养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后进行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采用Kirby-Bauer纸片法检测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应用PFGE技术对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134株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萘啶酸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61.2%和86.7%,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均低于15.0%。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中只耐1种抗生素的菌株最多,多重耐药菌在伤寒沙门菌中占2.6%,而在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中占13.3%。2015年伤寒沙门菌的全敏感菌株构成比较2012年增加了44.3%,同年副伤寒沙门菌中出现了耐5种和6种抗生素的多重耐药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可分为8种PFGE型别,多重耐药株与其他菌株条带相似性低,不同型别与耐药谱有对应关系;伤寒沙门菌可分为68种PFGE型别,不同型别间变异度较大,与耐药谱无对应关系。结论 2012-2015年江苏省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总体随时间降低,耐药种类数有所增加。伤寒沙门菌株PFGE带型呈现多样性,无耐药谱对应性;而甲型副伤寒菌株PFGE带型较少,有耐药谱对应性。需要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型别菌株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05-2012年我国云贵高原(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临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离株分子分型和群体结构。方法收集2005-2012年我国三个伤寒副伤寒高发省份分离自临床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离株145株。采用两种酶切(XbaI和SpeI)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型分析。分析描述我国云贵高原近8年来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优势克隆群及克隆群变迁。结果 145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采用XbaI酶切可以得到38个PFGE型;采用SpeI酶切可以得到42个PFGE型;利用两种酶切结果联合分析,可以得到71个型别,其中2个型别所含菌数均超过10株。结论有些型别仅分布于某个省份某一年份,有些型别却可以在某一省份长期存在并逐年传播,成为优势型别。不同省份间优势型别有所不同,呈现一定的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我国2000-2008年间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流行株的分子分型及病原进化上的特征.方法 应用以Spe Ⅰ为限制性内切酶的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方法 和基于9个管家基因位点(aroC、thrA、hisD、purE、sucA、dnaN、hemD、adk和purA)的多位点序列分析(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分型方法 ,对我国2000-2008年间分离自10个地区的118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流行株进行分析.结果 应用PFGE方法 将118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为32个型,其中包含5株以上的优势PFGE带型有5种.而应用MLST方法 ,所有菌株只分出了2个序列分型(sequence type,ST),各菌株的管家基因序列高度保守,呈现高度克隆化.结论 中国2000-2008年间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菌株应用MLST这种分型方法 很难区分,MLST不适于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暴发调查和流行病学监测.目前中国的甲型副伤寒是由高度克隆化的菌株引起全国范围的扩散 流行.随着年份的变迁,也积累了散在的变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宁波地区致泻性病原菌组成和主要流行株的基因分型,探讨菌株的同源性,为追踪传染源提供依据。方法病原菌检测采用直接与增菌分离相结合的方法;细菌鉴定采用生化筛检和API等法;细菌分型采用诊断血清和PFGE分型。结果本组9 256份样本检出8类16种3 473株致泻性病原菌,检出率为37.52%,以副溶血性弧菌最高,与其他病原菌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分型发现副溶血性弧菌的O3群、沙门菌的甲型副伤寒、志贺菌的褔氏志贺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O119为各病原菌的优势菌;PFGE分型副溶血性弧菌分出19个,伤寒沙门菌分出3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出12个。结论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宁波地区感染性腹泻最主要的流行株,PFGE分型能显示菌株间的亲缘关系,PFGE分子分型可分析菌株的来源,为流行病学追踪传染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宁波市1988--2007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与分析流行病学对1988-2007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和暴发资料进行分析.采集市场贝壳类海产品进行污染情况检测,并对患者中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实验室系统研究.结果 1988-2007年全市累计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9 404例,死亡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68/10万,病死率为0.36‰.发病呈现周期性波动,冬春季高发,且存在明显地区聚集性,发病以20~50岁年龄的青壮年为主.流行菌株以甲型剐伤寒沙门菌为主.传播因素调查分析显示,居民生吃毛蚶和牡蛎是造成伤寒副伤寒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从市场所采集的毛蚶和牡蛎中,各检出1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并带有TEM-1型耐药基因.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在海产品牡蛎中存活观察试验证实菌株在带壳牡蛎活体水体中至少能存活10 d以上.PFGE基因分型表明,X2型是宁波地区甲型副伤寒优势流行株.结论 宁波地区居民生吃毛蚶和牡蛎是造成伤寒副伤寒高发的丰要危险因素,加强对贝壳类海产品的卫生监督管理和对居民的健康教育是预防控制伤寒副伤寒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成都市未成年腹泻人群中沙门氏菌感染的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2012—2019年于成都市各区、市的哨点医院采集18岁以下腹泻患者粪便标本,按照GB4789.4进行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分型,随机选择部分样本进行微量肉汤稀释法药敏试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结果 共检出611份腹泻粪便来源沙门氏菌,可分为36种血清型,其中鼠伤寒和肠炎沙门氏菌占据主要优势,分别为68.2%和11.0%。耐药方面,沙门氏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排首位(76.5%),其次为四环素(70.5%)、甲氧氨苄嘧啶/磺胺甲噁唑(44.5%)、氯霉素(40.0%)和氨苄西林/舒巴坦(38.0%);对一、二、三代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有较大差异(4.5%~33.0%),对亚胺培南均敏感。多重耐药现象严重,以氨苄西林-四环素-甲氧氨苄嘧啶/磺胺甲噁唑(AMP-TET-SXT,占39.0%),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四环素(AMP-AMS-TET,占32.0%)等为主。95株鼠伤寒沙门氏菌PFGE聚类相似度为53%,分为87种带型,其中5种带型各含2~3株相同带型。结论 成都市未成年腹泻患者沙门氏菌主要血清型是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多重耐药较严重,AMP-TET-SXT耐药率最高,优势沙门氏菌PFGE型别呈现多样性,存在散在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伤寒病原菌、耐药性及噬菌体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开展对伤寒病原学和耐药性监测以及伤寒噬菌体的分型研究,摸清伤寒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伤寒沙门菌分型用血清凝集法;药敏试验用WHO推荐的改良K—B法;噬菌体分型用96型伤寒Vi-II型噬菌体分型法。结果:血清学分型为:伤寒、副伤寒甲、副伤寒乙分别占75.1%、12.2%、0.9%,其他型占11.8%。561株伤寒杆菌噬菌体分型率为81.3%,分出25个噬菌体型,其中以D1型、M1型、D2、型J、1型、E1型为主要流行型,分别占18.6%、15.6%、15.4%、12.7%和11.0%。另外,E4、K3和32型在国内和省内为首次报道。不同年份、不同流行地区分型率以及强势噬菌体型分布不同。对磺胺甲基异噁唑、红霉素伤寒耐药菌株分别占96.5%、89.5%;而甲型副伤寒100.0%为耐药株。对复方新诺明伤寒、甲型副伤寒杆菌耐药株分别占79.4%、58.3%。M1型多重耐药现象依然严重。结论:疫情强度与强势流行株及强势株的耐药有关;伤寒沙门菌对多粘菌素B、丁胺卡那、庆大霉素、氯霉素、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头孢他定药物敏感,其结果可供临床治疗与现场防治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了解宁波地区腹泻患者病原菌构成和耐药性,为防控感染性腹泻提供依据。方法 病原菌检
测采用直接分离与增菌分离相结合的方法;细菌筛检和鉴定采用生化和生化鉴定试剂条API等法,鉴定到
种、群;病原菌血清分型采用血清凝集法;药敏试验采用K B法;耐药基因检测采用PCR 法,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率的比较采用χ
2 检验和犉分析。结果 9256份标本中检出8类16种3473
株病原菌,检出率为37.52%,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气单胞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6.13% (1493/
9256)、3.99% (369/9256)和3.44% (318/9256),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原菌(χ
2=
21.68,犘<0.01);血清分型发现副溶血性弧菌的O3 群(349/480)、沙门菌的甲型副伤寒菌(168/369)、
志贺菌的躈氏志贺菌(117/175)、致病性大肠埃希菌O119 (28/66) 为各病原菌的优势菌,检出了躈氏
1C、2C 和4C 志贺菌新亚型;药敏试验显示病原菌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但有45株为多重耐药菌,其中
气单胞菌23株、志贺菌8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变形杆菌2株、沙门菌1株,
占总菌数的2.45%,检出了犫犾犪 犜犈犕、狊狌犾犾和犪犪犮犮等3种耐药基因。结论 宁波地区感染性腹泻病原构成
复杂,副溶血性弧菌是最主要的流行病原菌;检出躈氏C 型志贺菌提示其血清型可能或正在转换,需加强
对志贺菌变迁的监测,以预防疾病的暴发;致病性不强的气单胞菌和类志贺邻单胞菌检出率较高,应引起
关注;耐药菌株中有2.45%的病原菌为超广谱β 内酰胺酶(ESBL) 菌株,涉及多个菌属,提示临床治疗
中合理用药是减少耐药菌的传播和扩散的关键。
关键词:感染性腹泻;病原菌;分离鉴定;药敏
中图分类号:R5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4)02 0096 06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沙门菌1相鞭毛蛋白抗原fliC基因在快速分型鉴定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应用。方法:根据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相鞭毛蛋白fliC-d和fliC-a基因以及菌体抗原rfbS基因的核酸序列,设计针对fliC-d、fliC-a及rfbS基因的3对特异性引物,采用多重PCR法进行检测。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别在750 bp和329 bp处扩增出2条特异性目的条带,在258 bp处扩增出1条相同条带,非伤寒沙门菌株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株均为阴性。结论:fliC基因检测可用于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分型鉴定,而rfbS基因则无助于分型鉴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上海市2008年-2010年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的耐药及分子分型特点,初步掌握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的分子流行特点,为今后的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WHO推荐的改良K-B纸片法,对18株伤寒、副伤寒沙门菌进行13种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PFGE)方法对18株伤寒、副伤寒沙门菌进行分子分型及聚类分析。结果:18株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对利福平100%耐药,对奈啶酸的耐药率为44.4%,其中伤寒沙门菌对奈啶酸的耐药率为37.5%,5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奈啶酸100%耐药,乙型副伤寒对奈啶酸无耐药株。所有菌株对其他11种抗生素均敏感;18株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共产生16种PGFE带型,有3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表现为同一PFGE型别。结论:2008年-2010年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较高;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之间有较高的同源性,伤寒沙门菌的PFGE带型比较分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