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孕妇不同血型组合其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之间的关系,为预防ABO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试验检测1 251例孕妇血清抗IgG抗A(B)抗体效价,统计其与ABO新生儿溶血病发生率的关系。结果在夫妻血型O-A、O-B、O-AB组合中,随着孕妇血清IgG抗A(B)抗体效价水平的依次递增,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率也越高,O-AB组合发生HDN的可能性高于O-A、O-B组合。O型孕妇血清中IgG抗A(B)效价≥256的病例占48.60%,而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率为48.01%(601/1 251)。结论孕妇血清中IgG抗A(B)抗体效价的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预防ABO新生儿溶血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孕妇血型抗体效价与新生儿AB0血型和ABO溶血的关系。方法:212例O型血产妇(夫非O型血),孕妇分娩时测定效价,新生儿进行脐血抽血检验,分析检验结果。结果:孕妇血型抗体效价与新生)LABO血型无关,即母亲血清始终有IgG抗A(B)抗体效价,且分布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新生儿溶血发生率随产妇血清效价升高而增加(P〈0.05)。结论:孕妇产前应进行血清学检验以尽早发现新生儿溶血,高危孕产妇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3.
中药防治ABO血型不合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玉  鲍定菊 《四川中医》2002,20(5):50-51
本文报道50例于妊娠后检测血清IgG抗A和/或B抗体效价≥1:64,且有ABO血型不合危险倾向的孕妇,给予中药内服,直至抗体效价≤1:16,临床观察,防治效果较好,无一例发生流产,死胎或新生儿溶血。  相似文献   

4.
小柴胡汤加味在母儿ABO血型不合孕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药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母儿ABO血型不合的效果。方法运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血清IgG抗A或抗B抗体效价≥1︰128的孕妇,观察孕期抗体效价变化及胎儿发育和出生后状况。结果26例血清IgG抗A或抗B抗体效价≥1︰128的孕妇经治疗抗体效价均≤1︰64或明显下降,出生胎儿正常或轻度黄疸。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母儿ABO血型不合有明确的疗效,能降低孕妇血清IgG抗A或抗B抗体效价和新生儿溶血病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601对夫妇进行了血型和血型抗体检测,并做了系统分析。①本组资料中,ABO系统不配合者936对,占总人数的58.5%(936/1601),不配合者中有效价占20.3%(190/936),血型抗体效作≥64者共24例,占人群的1.5%(24/1601)。②各类妇/夫ABO血型不合者中的抗体检出率依次为O/B>O/A>O/AB>A/B>A/AB>B/A>B/AB。故ABO血型系统为“O”型孕妇,在16孕周以后行常规的血型抗体检测具有重要意义。③预防新生儿溶血病重点应在孕期。对有早产、足月产、新生儿黄疸史或发黄死亡病史的妇女,可在未孕或孕早期检测,以便早期了好孕妇血型和血型抗体IgG水平,控制效价上升。对将近价≥64孕妇口服中药免疫1号,如果效价≥128时,除以上处理外,可配合输液治疗。本组资料中未发生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④Rh检出率O.69%(22/202),对Rh阴性孕妇检测ABO系统以外抗体效价达1:32以上者,最好转至有换血条件的医院分娩,以保母婴安全。⑤对孕妇血清IgG抗体效价要跟踪检测,随着孕周的增加,一些孕妇抗体效价上升,而另一些孕妇却有所下降或消失。对于效价高的孕妇如配合药物治疗,整个孕期不会有血型抗体效价骤增,本组检测结果显示不超过三个滴定度,一般以1~2个满定度上下浮动。⑥新生儿溶血  相似文献   

6.
中药茵芪合剂降低新生儿溶血病发病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药茵芪合剂降低新生儿ABO溶血病发病率的临床研究。方法:根据“O”型孕妇妊娠20~28周测定的IgG抗A(抗B)抗体效价比值〉1:128的孕妇9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4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使用西药,静脉点滴葡萄糖,维生素C及吸氧30min,治疗组使用中药煎剂茵芪合剂(茵陈、黄芪、栀子、黄芩、白术,川断)。结果:治疗组在降低孕妇IgG抗A(抗B)抗体效价比值,总治愈率达69%;降低新生儿ABO溶血病发病率有明显的疗效,发病率为3.7%。两组数据作统计学检验,差异显著(P〈0.01)。结论:中药茵芪合剂治疗母婴ABO血型不合,疗效显著,可降低新生儿ABO溶血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O型血孕妇高IgG抗A(B)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病情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O型血孕妇高IgG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 6例血清IgG抗A(B)效价≥ 1∶5 12的孕妇进行跟踪观察 ,取其新生儿脐带血进行血型、胆红素测定及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释放试验。结果  4例新生儿血型与父亲相同 ,2例与母亲相同 ,胆红素水平均不高。结论 新生儿溶血病病情程度应结合羊水的胆红素含量、胎儿血型物质和抗体效价的测定综合判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由母婴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HDN)的血型分布及其溶血三项检测试验的重要性.方法:对226例临床新生儿溶血病进行ABO新生儿溶血(HDN)血清学检测,包括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血清游离抗体试验.结果:在226例临床新生儿溶血病中由ABO血型抗原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138例,占送检标本的61.06%,其抗体释放试验均为阳性,A型患儿为63例,阳性率45.65%,B型患儿为75例,阳性率54.35%.结论: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检测以抗体释放试验阳性为确诊试验,ABO新生儿溶血病的明确诊断可为临床诊疗及预防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院60例既往因ABO血型不合所致1~6胎流产史的妇女再次怀孕后,定期测定血清IgG抗A和/或B抗体,孕前抗体效价≥1:128或孕后≥1:64者立即用中西结合治疗,直到分娩。其中50例足月分娩,10例早产,无1例发生流产、死胎或新生儿溶血死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新溶Ⅰ号中药治疗母儿ABO血型不合的疗效。方法:将38例孕妇血清IgG抗A、抗B或抗AB抗效价≥1:64比例为治疗对象,给予口服新溶Ⅰ号中药治疗。结果:26例治疗4—8周,血清抗体效价明显下降,10例抗体效价缓慢下降,治疗总有效率94.7%,无1例发生流产、死胎、新生儿死亡。结论:对诊断母儿ABO血型不合的孕妇,如血清抗体效价≥1:64者,于妊娠3月开始口服新溶Ⅰ号中药,可改善妊娠结局,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正常妊娠妇女血中尿素氮、肌酐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现取我院2009年至2010年期间345例正常妊娠妇女与258例健康体检者血清尿素氮及肌酐浓度。按年龄段分为18岁~25岁孕妇组、26岁~33岁孕妇组、34岁以上孕妇组三组进行比较。结果:不同年龄正常孕妇之间的BUN、Cr差异无显著性(〉0.05)。正常妊娠妇女血清尿素氮与肌酐浓度均较健康体检者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正常孕妇的BUN、Cr之间变化不明显,肾功能生理变化不明显;正常妊娠妇女血清中尿素氮与肌酐浓度比健康人降低,可提示临床医师对正常妊娠妇女尿素氮、肌酐结果的特殊性予以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12.
李智泉 《中医药学刊》2010,(5):1110-1112
目的:探讨对于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合并胎儿生长受限患者在常规期待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药加味黄芪散联合丹参注射液进行干预的疗效。方法:50例孕周在30~33周的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合并胎儿生长受限患者按自愿原则分为中药干预组26例(A组)和常规治疗组24例(B组),另外选择同期孕检正常妇女20例作为正常妊娠对照组(C组),多普勒超声观察胎儿生长指标,脐动脉血流、比较A、B组疗效和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存活率。结果:A组治疗后脐动脉阻力指数(RI值)、脐动脉血流速率在收缩期末和舒张期末的比值(S/D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疗效显著优于B组治疗后(P〈0.05),平均延长孕龄、新生儿体重、新生儿存活率显著高于B组(P〈0.01)。结论:对于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合并胎儿生长受限患者在常规期待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加味黄芪散联合丹参注射液进行干预疗效优于常规期待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市现阶段表面抗原携带率以及乙肝表面抗体的接种状况,为我市乙型肝炎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呼和浩特地区2008年1月-2009年12月31184名人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了HBV的检测。结果:受检31184名人员中,患病率5.38%,其中男性患病率为3.16%,女性患病率为2.22%,差异显著(P〈0.005);孕妇检出率4.55%;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检出率21.46%。结论:2008—2009年度呼和浩特地区表面抗原携带率显著低于全国水平的9.09%;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检出率低于国家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分娩孕周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54例早发型重度子痈前期患者,按照其分娩孕周分为观察组A(孕周〈32周)、观察组B(孕周在32~34周)和观察纽C(孕周在〉34周),各18例,观察比较三纽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围产儿结局。结果:A组和B组患者的围产儿死亡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O.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的分娩孕周对母儿结局具有重大的影响,对于子痈前期的孕妇,应适当给予期待治疗,尽可能选择在32周以后分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合成桔梗皂苷D(PlatycodinD,PD)的人工完全抗原,为制备桔梗皂苷D的单克隆抗体及建立相应的免疫学分析方法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高碘酸钠(NaIO4)氧化法分别合成桔梗皂苷D免疫抗原(PD-BSA)和包被抗原(PD-OVA)。用薄层色谱法鉴定人工抗原是否偶联成功;用动物免疫法测定其抗原性;并融合后筛选阳性孔。结果:薄层色谱法显示PD与BSA/OVA偶联成功;用合成的PD-BSA免疫小鼠后可使小鼠体内产生抗PD抗体,效价在1∶8000以上;融合可得出阳性孔。结论:成功合成了PD人工免疫原和包被原,可用于下一步PD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建立相应免疫学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丹酚酸B(SAB)的人工抗原(SAB-BSA)和包被原(SAB—PLL)并进行鉴定。方法采用碳二亚胺(EDC)法将SAB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多聚赖氨酸(PLL)载体偶联合成SAB—BSA和SAB-PLL;采用紫外分光光度(UV)法和薄层色谱(TLC)法对偶联效果进行鉴定,并通过SAB与BSA的吸光值计算出二者的偶联比;利用获得的SAB—BSA免疫小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抗血清内多克隆抗体效价并以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ic—ELISA)检测小鼠抗血清内多克隆抗体的灵敏度。结果所合成的SAB—BSA为BSA和SAB的结合物,且SAB-BSA中无游离SAB-SAB与BSA偶联成功,SAB-BSA偶联结合比为18:1;SAB-BSA刺激小鼠产生的针对SAB的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2×10^3,该多克隆抗体IC50为17.7μg/mL。结论SAB—BSA和SAB—PLL合成成功,可用于SAB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以及SAB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脂代谢改变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08例妊高征患者、90例正常妊娠孕妇和50例健康非孕妇女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rG),脂蛋白(a)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l)及载脂蛋白B(apoB)水平。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除高密度脂蛋白(HDL)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妊高征组血清脂蛋白(a)[LP(8)]水平明显增高,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B(ApoB)水平亦增高(P〈0.05),HDL、载脂蛋白Al(ApoAl)水平降低(P〈0.05);随着病情加重,LP(a)、TC、TG、LDL、ApoB明显增加。结论:血脂代谢异常可能在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纳络酮联合细胞保护剂对胎儿窘迫治疗作用.方法:对胎儿窘迫孕妇40例为治疗组予常规处理外,同时使用纳络酮与细胞保护剂治疗;并与同期未用纳络酮与细胞保护剂的常规治疗40例为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治疗后异常胎监图形恢复情况,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吸人性肺炎及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异常胎监图形恢复优于对照组(P〈0.01);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新生儿窒息、吸人性肺炎及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纳络酮联合细胞保护剂有改善心脑循环,保护心脑细胞免受缺氧的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产妇与初产妇妊娠及分娩结局的差异,提高围产保健工作质量。方法:统计2009年5月~10月间,前来昆山市妇幼保健所建册的382例经产妇与同期的2099例初产妇的剖宫产率、高龄产妇(935岁)、不良妊娠史(流产、引产)、发生过期妊娠、胎膜早破、脐带绕颈(脱垂)、产后出血、胎盘粘连差异情况,并同时对两组孕妇分娩的384例经产儿和2115例初产儿的分娩娠结局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经产妇的高龄产妇(≥35岁)检出率、不良妊娠史检出率、产后出血率均大于初产妇(P值均〈0.01);经产妇的巨大儿检出率及围产儿死亡率均高于初产妇(P值均〈0.053;而初产妇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则高于经产妇(P值均〈0.05)。结论:应根据经产妇及初产妇的不同妊娠及分娩特征,加强产时监护,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东莞市城区2923例孕妇TORCH感染情况的了解和调查分析,探讨TORCH检测在孕妇感染情况及其产前检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对2923例孕妇进行血清TORCH各项的IgM检测,其中有530例也同时进行TORCH各项的lgG检测,以此对孕妇TORCH感染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2923例孕妇TORCH(ToX、RV、CMV、HSVⅠ和HSVⅡ)IgM抗体检测的综合阳性率分别为0.24%、1.27%、0.44%、1.33%、0.92%;530例TORCH-IgG抗体检测的综合阳性率分别为10.00%、90.57%、86.79%、81.13%、11.32%;530例TORCH相关抗体检查4种筛查结果:lgM(-)IgG(-):TOX 519例,RV 48例,CMV69例,HSVⅠ97例,HSVⅡ469例;IgM(-)IgG(+):TOX 9例,RV 475例,CMV 458例,HSVⅠ427例,HSVⅡ56例;IgM(+)IgG(-):TOX 1例,RV 2例,CMV 1例,HSVⅠ3例,HSVⅡ1例;IgM(+)IgG(+):TOX 1例,RV 5例,CMV 2例,HSVⅠ3例,HSVⅡ4例。结论:孕妇同时进行TORCH-IgM/IgG检测,可及时了解孕妇不同阶段TORCH感染的情况,以便尽早采取有效措施并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这对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