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2.
三七古今药用品种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七首载于《本草纲目》,现今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esng(Burk.)F.H,Chen的干燥根,近几十年来,对三七在临床、化学、药理及栽培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取得成就。而对三七的历史沿革、未引起人们的观注与重视,目前普遍认为该品种是《本草纲目》中的三七,似成定论,无人再考究。但我们发现《本草纲目》所述三七形状(五加科三七)与现今三七并  相似文献   

3.
三七传统非药用部位的开发利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七又名山膝、金不换、参三七、田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具有散瘀止痛,消肿定痛的功能,常用于咯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打肿痛等。现代研究表明,三七传统非药用部位含有药用部位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生物活性成分,有可能代替已入药的部位,使药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所含的其他化学成分,也可开发他用。1 三七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三七根主要含皂甙类成分,其中已知的人参皂甙类有Rb1、Rb2、Rb3、Rc、Rd、Re、Rg1、Rg2、Rh1及七叶…  相似文献   

4.
三七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刘来正  裴慧荣 《中草药》2003,34(9):879-879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药典 )一部从 1985年版开始在三七项下记载“剪口”,该版第 7页称 :“茎基习称‘剪口’”。“剪口呈不规则的皱缩块状及条状 ,表面有数个明显的茎痕及环纹 ,断面中心灰白色 ,边缘灰色”。 1990 ,1995,2 0 0 0年版与 1985年版描述完全相同。作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发现关于三七“剪口”的药用部位记载比较混乱 ,认为药典对三七的“茎基习称‘剪口’”的提法值得商榷。1 关于三七“剪口”药用部位的各家论述1.1 为三七的根茎部分 :《中药志》第一册第 11页三七条采制项记载 :“将挖出的根除去地上茎及泥…  相似文献   

6.
三七药用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徐冬英 《中药材》2002,25(7):510-513
三七药用有悠久的历史,《本草纲目》以前已应用于临床,明、清时期其应用不断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七的临床应用有了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三七妙用     
三七妙用朱曾柏湖北中医学院(武汉430061)三七,药效可靠(云南野生者尤佳),其止痛消瘀之适应症极广,应广其用;古代和当代本草及中药学医籍中所记载的性味、归经、主治、功效等等,远远没有将三七的功用范围(特别是临床实际应用之特点)讲清楚。一药多用,原...  相似文献   

8.
花粉药用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然界的花资源丰富,但其营养和药用成分复杂。本文综述了我国传统医学中有关花粉的记述,国内外花粉学家、医药学家在研究花粉的药理作用和疗效方面的成就与进展,以及花粉对心血管系统、机体免疫功能、抗老防衰、抗辐射、抑制肿瘤、消化系统,前列腺病变、糖尿病?调节内分泌、不育症方面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三七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七作为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该文系统全面论述三七的药理作用,为三七的研究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三七皂甙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对于人参属药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Sanchi ginseng)的研究特别活跃。据国内外的有关文献报导,仅就三七的主要活性成分皂甙类的研究概况作以简介,并对前不久分离鉴定出的新成分三七人参皂甙R_3、-R_4、-R_6的研究方法作以概述,希望对进一步寻找三七新的有效成分有所帮助。 1 概况有关三七的研究,除我国外,日本学者研究得较多,到目前为止,从著名的中国传统的草药——三七中已经分离鉴定出了二十六种皂甙成分。按其结构中甙元的不同分为三类:20(s)原人参二醇型有人参皂甙-Rb_1、-Rb_2、Rb_3、-Rc、-Rd、-F_2,丝石竹皂甙  相似文献   

11.
对近20年来研究煮散剂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从临床应用、实验研究、工艺改进的角度,阐述中药煮散剂的现代研究近况,为煮散剂的进一步推广与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药用植物生物技术与药材质量标准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明生  杨永华  谢波  殷召静 《中草药》2005,36(3):321-325
根据作者多年的研究经历及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结合我国中医药的优势,从现代生物技术的产生与广泛应用、中药有效成分及药材质量控制研究的重要性出发,系统地阐述了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药用植物研究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着重从药用植物无性繁殖系的建立与快速繁殖、细胞次生代谢调控、药材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药用植物生物技术及药材质量标准研究的具体方法,以期为实现中药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和中药走向世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周刚  王停  何燕萍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6):3192-3195
中药新药研发中药材研究是新药研发的前提和基础,它贯穿于整个新药研究全过程。药材研究是中药新药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新药药学评价的重点内容。该文通过分析目前中药新药研发中药材研究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药材研究理念、药材质量稳定、药材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药材研究理念方面应关注重视药材研究重要作用和从新药研究的目的进行顶层设计的问题;药材质量稳定方面应关注基原、药用部位、产地、采收加工、贮藏、种植(养殖)等方面问题;药材质量标准方面应关注建立符合中药新药特点的质量标准问题,为指导中药新药研发和审评的科学性,以及为药材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乳腺增生病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来乳腺增生病的中医外治法的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包括:药物敷贴、针灸、推拿、物理疗法等。分析了各种疗法的临床疗效,发现中医外治法治疗乳腺增生病不仅可行,而且有良好的疗效和明显的优势,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谢组学是全局性研究小分子代谢物的一门科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复杂体系。代谢物是药用植物代谢合成的产物,是中药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随着本草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中药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研究将会迎来蓬勃发展。该文介绍代谢组学技术近几年的研究进展,以及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药用植物鉴别和质量评价,品种选育和抗逆研究,代谢途径解析,代谢网络、代谢工程研究及合成生物学研究。通过整合本草基因组,转录组和代谢组学等研究,最终为药用植物品种选育、创新药物研发和质量安全性评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夏枯草本草及其入药部位变化的考证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通过对夏枯草历代本草著作考证,研究夏枯草名称、产地、主治功效、入药部位及采收加工方法,为临床用药及合理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本草学依据.方法:考证历代主流本草著作,并结合实地考察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历史上夏枯草分布区主要集中于我国四川省境内、淮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枯草主治功效古今基本一致;但古今药用部位及采收加工记载存在差异.结论:通过对本草文献考证与分析,夏枯草人药部位变化大致经历带穗全草[明朝后期(约16世纪或以前)至清末民初(约19世纪初)]、以果穗及带穗全草入药[民国中期(约19世纪30年代)至1963年)]、单用半枯或成熟果穗(1963年至今)3个阶段;夏枯草传统加工方法根据临床疗效不同分为晒干和阴干两种,而现代加工方法仅采用晒干.  相似文献   

17.
药用植物多倍体诱导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概述了药用植物多倍体在应用方面的优势及鉴定方法,总结了染色体人工诱导加倍的常用方法,并提出了药用植物多倍体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分析了目前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在加强对古代本草文献考证整理和现代中药文献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中药药性,将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药性表征体系及其规范标准,科学地表征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揭示中药药性的科学本质.  相似文献   

19.
药用动物基因组及EST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颖  程克棣  朱平 《中草药》2005,36(9):1412-1415
以生物信息学数据库GenBank的生物信息为基础,对包括《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新编中药志》第4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分册)、《中药大辞典》及《天然药物化学》第3版中所涉及的450多种重要的药用动物的基因组、蛋白质及表达序列标签(EST)的注册情况进行了初步统计,就相关进展进行了综述。到2004年10月底截止的数据分析表明,所统计的药用动物中42%以上没有DNA报道;48%以上没有蛋白序列的报道。除模式动物和一些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外,在GenBank数据库中仅能找到27种药用动物的EST数据,而药用动物基因组方面的数据也十分有限。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