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抗栓方案治疗老年心房纤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老年非瓣膜病心房纤颤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华法林低抗凝强度组、华法林标准抗凝强度组、阿司匹林组各50例,华法林低抗凝强度组维持INR1.8~2.4,华法林标准抗凝强度组维持INR 2.0~2.8,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常规治疗。结果华法林标准抗凝强度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0,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而与华法林低抗凝强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标准抗凝强度组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其他2组(P均〈0.05)。结论对于老年心房纤颤患者的抗栓治疗,华法林低抗凝强度INR 1.8~2.4安全性较高,血栓栓塞发生率未见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2.
华法林在老年房颤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剂量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0NR)监测,进一步推广华法林临床应用。方法:对符合本研究标准的60例老年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给予华法林3mg/d开始,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n),连续观察4周,目标INR2.0~3.0,后每个月查1次INR,据INR结果调整华法林口服剂量。对照组30例,给予阿司匹林300nag/d。门诊随访记录各类并发症及脑卒中和血栓性并发症,随访2年。结果治疗组2例牙龈、皮下出血,1例脑梗死。对照组1例出血,8例脑卒中,1例动脉栓塞,两组出血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性并发症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老年心房纤颤患者应用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研究脑脉泰胶囊结合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预防心房纤颤患者血栓栓塞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全部118例非瓣膜病慢性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59)给与脑脉泰胶囊1.0g,每日3次,口服;叶酸5mg,维生素B6 20mg,维生素B12 250ug,每日1次,口服;对照组(n=59)给与华法林2.5mg,每日1次,口服。均治疗6个月,观察INR的首次达标时间等指标及血栓栓塞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治疗前后行食道超声心动图。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出血发生率为0和18.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指标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脑脉泰胶囊结合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预防心房纤颤患者血栓栓塞形成与华法林疗效差异不显著,但前者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偏低,且价廉,临床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4.
摘 要目的:比较不同强度抗凝治疗老年人非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的疗效。 方法:选择抚州市东乡区人民医院 2018 年 10 月至 2019 年 12 月间收治的 60 例老年非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抗凝治疗,根据抗凝强度的不同将 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 30 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标准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0 ~ 2.50〕华法林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低抗凝强度(INR 1.50 ~ 2.00)华法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 组患者治疗后 D– 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观察组患者血栓栓塞及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采用标准 抗凝强度(2.00 ~ 2.50)华法林治疗老年人非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的疗效优于低抗凝强度治疗,且能够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口服华法林是否出现并发症及对相应的凝血酶原时间(PT)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进行分析,从而为临床使用华法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近五年山西省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173例,给予口服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筛选出无肝功能异常、无血液系统疾病、无其他药物影响的患者,观察、随访患者有无并发症出现,并记录其PT、INR。将所选病例按是否发生并发症分为出血组、正常组和栓塞组,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安全的PT及INR范围。结果抗凝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发生并发症22例,发生率12.7%(22/173),其中出血18例,出现血栓4例。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的PT安全监测范围为15.4s~24.73s,INR安全监测范围为1.31~2.64,比欧美国家的推荐范围要低。患者应定期检测PT、INR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具有高风险血栓栓塞患者运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后脑卒中的发生率及高龄患者(≥65岁)运用华法林的安全性。方法观察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心内科住院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具有高风险血栓栓塞患者204例,按照是否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华法林抗凝,起始剂量为2.0mg/d,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之间),对照组常规治疗,未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比较两组年脑卒中发生率,其次将治疗组按照年龄是否≥65岁分为高龄组和低龄组,比较两组年出血率及脑卒中发生率。结果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组年脑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高龄患者与低龄患者的年出血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运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后明显降低脑卒中发生率,且高龄患者运用适当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5岁以上老年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对2003年1月—2007年11月具有华法林抗凝适应证的65岁以上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结果①201例具有华法林抗凝适应证的患者,服用华法林98例,其中发生出血并发症14例(14.3%),患者出血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3.0者8例(57.1%)。在INR〈2.0的出血患者中75%合并有出血潜在的基础疾病或合并用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药物。②201例患者中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98例,其中具有华法林抗凝指征并接受抗凝治疗者42例(42.86%)。结论65岁以上具有华法林抗凝适应证的老年患者口服华法林时,应密切监测有无出血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华法林和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脑栓塞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NVAF患者300例,其中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100例,予通心络胶囊0.52g,3次/日,阿司匹林300mg/d;华法林组100例,予华法林1.25mg/d~5.00mg/d,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8~2.5;阿司匹林组100例,予阿司匹林300mg/d。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疾病治疗,随访5年,以脑栓塞发病率作为疗效判定依据。结果脑栓塞年发病率;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为5.0%,华法林组2.4%(与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比较χ^2=5.6044,P〈0.05),阿司匹林组为8.4%(与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比较χ^2=6.4864,P〈0.05)。华法林组有4例出现脑出血,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有18例出现上腹痛、恶心,8例出现牙龈肿痛,阿司匹林组有16例出现上腹痛、恶心。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预防NVAF脑栓塞的远期效果不如华法林,但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不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INR。不愿意接受华法林治疗的NVAF患者给予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拴塞并发症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试验探讨华法林在窦性心律左心功能不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抗凝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旨在为中国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抗凝治疗提供更为全面的理论依据。方法根据入组标准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5月在该院住院及门诊确诊的96例正常窦性心律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安慰剂组)及华法林组48例(初始剂量2.5 mg/d),逐渐调整剂量至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定期门诊随访,并记录两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共82例进入分析,对照组42例,华法林组40例,随访时间21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华法林组在总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2.50%)较对照组(16.67%)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华法林组轻微出血及严重出血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0.036)。结论抗凝治疗在窦性心律左心功能不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是必要的,华法林组出血风险高于对照组,但严重出血风险多发生于INR3.0时,故严密监测INR在2.0~3.0下使用华法林抗凝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华法林用于心房颤动病人抗凝治疗的合适剂量和安全性。方法:95例房颤病人随机分为2组,用不同剂量华法林治疗:治疗组45例,INR2.0~2.5;对照组50例,INR:1.5~2.0。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脑栓塞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脑出血、大出血、死亡事件的发生率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INR保持在1.5~2.0之间的低剂量华法林在房颤病人中的使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伤科病人急性肺动脉栓塞治疗分析。方法:对骨伤科病人急性肺动脉栓塞采取卧床休息,对患者进行呼吸、心率、血压、血氧及心电图等监测,并且使用溶栓药物尿激酶和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治疗,以及抗栓药物低分子肝素钙和华法林进行治疗。结果: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全部痊愈出院。结论:肺动脉栓塞是骨科患者常见的致死并发症,尽早采用溶栓及抗凝药物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用胺碘酮或联用培哚普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对血浆心钠素(ANP)、N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结果:显示R2组的窦律维持率显著高于Rl组(P=0.02,log-rank test).结论:培哚普利联用胺碘酮较单用胺碘酮可明显降低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浆ANP、NT-ProBNP水平,延缓左房内径扩大,减少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诊断肺栓塞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确诊的66例肺栓塞患者的彩色多普勒检查,并与正常组对照.结果:肺栓塞组检出右室扩大64例(97%);右房扩大55例(83%);室间隔运动异常42例(64%);肺动脉扩张29例(44%);右心房血栓5例(7.5%);右心室血栓1例(1.5%);肺动脉血栓6例(9%),肺动脉高压100%.结论:超声心动图是一种有效诊断肺栓塞的方法,早期应用可以提高肺栓塞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39例脑动静脉畸形(AVM)分别进行直接显微外科手术,单纯Onyx胶栓塞治疗的比较研究,探讨治疗AVM的理想方案。方法:按Spetzler--Martin分级随机分为显微外科手术组与血管内栓塞组,疗效的对比是通过对比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术后改良Rankin量表(MRS)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①住院期间患者的并发症主要有死亡出血偏瘫失语感染偏盲消化道出血。两组间有显著差异,栓塞组优于外科组;②治疗14d时,患者日常生活能力(MRS量表)及GOS良好率有明显差异,栓塞组优于外科组。治疗90d时,两组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RS量表)及G0s良好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S-MⅣ级以下的脑AVM,Onyx胶栓塞组术后并发症及短期效果明显优于显微外科组,但中期效果两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应用主动脉根部-右房分流技术减少主动脉根部替换术后出血的临床效果和分流手术的技术难点与要点.方法: 回顾我院2004年2月至2010年2月的25例主动脉根部替换术,术中发生根部出血或预防性应用主动脉根部-右房分流18例.总结体外循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平均输入血液制品量,二次开胸止血比率及出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在18例主动脉根部-右房分流中男性12例,女性6例 平均年龄(40+13.2)岁,体重(51-86)kg,平均(62+11)kg.在完成分流后,所有患者主动脉根部均得到充分的止血,术后胸腔引流量400-1340ml,平均(848+271)ml.1例术后4个月因移植血管感染死亡,1例2年后出现腹主动脉瘤破裂死亡外,余患者均存活.出院前常规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根部与右房间无血流流动.16排CT检查显示主动脉根部有血栓形成.结论:主动脉根部-右房分流技术操作简单,可以有效减少主动脉根部替换术后的出血,显著改善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的临床效果,减少出血相关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的费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微创血肿清除术后行亚低温治疗的效果。方法:将82例老年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2例,术后3h时内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40例术后行常规治疗。监测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颅内压、血糖和电解质。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颅内压、死亡率和生存质量等。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死亡率、颅内压和并发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亚低温疗法术能够有效地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控制并发症,从而提高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创血肿穿刺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穿刺、粉碎、抽吸、引流、循环冲洗方法,直到流出液体颜色变淡为止,术后注意并发症预防及常规出血、脱水药物治疗。结果:患者拔针时间为3—6d,平均(4.1±1.2)d。患者存活率90%(27/30),改为开颅手术者6.67%(2/30),死亡3.33%(1/30),死于脑疝。结论:微创血肿穿刺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安全性高、死亡率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塞通早期治疗中小量脑出血患者抑郁的发生状况。方法:白2004年1月-2009年11月共收治中小剂量脑出血患者179例。分为常规组及治疗组,治疗组给予有改善血液循环作用三七皂苷类制剂血塞通静滴。分别在治疗4周,12周、24周、48周对患者发卒中后抑郁症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治疗纽抑都症状的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有明显的差异。结论:中小量脑出血患者早期应用有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血塞通,明显降低了患者抑郁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病人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半年随访,ADL分级Ⅰ级18例(占28.57%),Ⅱ级26例(41.27%),Ⅲ级6例(9.52%),Ⅳ级7例(11.11%),植物生存(Ⅴ级)1例(1.59%),死亡(Ⅵ级)5例(7.94%).结论:骨窗开颅显微手术能有效清除血肿,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麻醉手术过程中的低体温的护理对策及观察术中输入加温液体对术中患者低体温、寒颤等不良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急诊宫外孕破裂失血术中需大量输液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A1术中加温输液组20例,A2组术中输注冷液体20例.记录术中两组发生寒颤患者的个数,加温输血部位是否有局部胀痛感,患者自身感觉是否舒适,以及患者肛温是否低于36℃,末梢循环恢复时间.记录结果采用t检验法和确切概率法处理,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结果: A1组患者的寒颤发生率(15%)输液的局部胀痛感发生率(5%)均显著低于A2组患者(50%,30%)(P〈0.05),A1组患者术毕肛温平均值为36.3±0.2℃,有3例患者肛温低于36℃,占同组15%,而A2组中有19例患者肛温<36℃,占同组95%;A1组有15例患者自身感觉较舒适显著高于A2组5例(P〈0.05).A1组患者指端末梢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短于A2组(P〈0.05).结论: 输注加温液体能有效预防手术患者的低温和寒颤,值得在临床中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