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总结42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内畸形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42例均一期手术治疗,采用深低温微流量体外循环,先切开肺动脉处理动脉导管,然后纠正心内畸形。结果:治愈41例,死亡1例;并发灌注肺综合征1例,无脑气栓发生;术后复查心脏超声示PDA遗留1例,直径2mm;术前漏诊12例在术中发现11例PDA。结论:PDA合并心内畸形时术前易漏诊,术前诊断宜慎重,术中应加强心内外探索;一期手术治疗安全有效,深低温微流量体外循环等技术可避免脑气栓、灌注肺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合并心内畸形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合并心内畸形的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外科治疗,并就其常见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 63例患者,分别采用正中劈胸骨经心包内分离双重结扎PDA,或体外循环辅助下切开肺动脉直视下缝闭PDA,同期行心内畸形矫治。结果 早期死亡3例(4.76%)。发生呼吸衰竭7例,肾功能衰竭1例,严重室性心律紊乱1例。60例痊愈出院,随访2个月至8年,恢复良好。结论 心内畸形合并PDA应早行同期矫治,浅低温心脏跳动  相似文献   

3.
<正> 1989年10月~1998年5月,我们对10例动脉导管未闭并发心内畸形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同期共收治动脉导管未闭43例,其中10例并发其它心内畸形,发生率4.3%。男4例,女6例,年龄5~27岁。并发的心内畸形类型有:室间隔缺损者6例,肺动脉瓣狭窄者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肺动脉瓣穿孔者1例,房、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瓣狭窄者1例,右位心1例。  相似文献   

4.
1987年1月~1997年12月,我院经外科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30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全组30例,男13例,女17...  相似文献   

5.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26例动脉导管未闭,二维超声直接显示未闭的导管,彩色多普勒直观显像五彩有镶嵌分流束从未闭导管入肺动脉是其诊断可靠征象,此检查是诊断本病最佳方法。结果表明;脉冲多普勒取样容积置于肺动脉部位较置于左肺动脉起始部更容易获得异常分流的湍流频谱,认为有直流束走行可引导脉冲多普勒取样容积放置部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儿童动脉导管未闭 (PDA)合并心内畸形治疗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PDA合并心内畸形患儿 12 5例 ,其中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 (PH) 3 3例。按病情分同期根治和分期手术两组。结果 :分期手术组 3 1例结扎PDA ,术后 0 .5~ 2年有 17例行心内手术 ,死亡 2例 ;同期根治组 94例行心内直视手术 ,围术期死亡 7例 ,远期死亡2例。总死亡率 8.8% (11/12 5 ) ,期中合并重度PH死亡率 18.2 % (6/3 3 ) ;手术死亡率与病种、年龄、体重、PH程度等明显相关。结论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术式、把握手术时机、避免严重PH是手术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心内畸形并存动脉导管未闭之外科治疗附院心胸外科(046000)侯生才,靳双玲,原新会,田步升,丁伟,王建武指导王敬弘我院自1985年8月~1994年8月,对12例心内畸形并存动脉导管未闻(PDA)的患者,在体外循环下施行一期手术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正> 动脉导管未闭(PDA)常须要外科手术治疗,但其术式选择迄今未有定论。现就我院1987年6月~1994年12月收治的57例手术治疗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情况 本组患者 57例中男14例,女43例;年龄2~40岁(15.44±3.20);体重 9.8~56kg(30.10±4.32);41例可闻及连续性杂音,11例以收缩期杂音为主,5例杂音不明显,均经彩超证实为 PDA。经测定肺动脉高压 14例,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EKG示左室肥大劳损12例,其  相似文献   

9.
我科从 1991~ 1999年收治 18例合并PDA心内畸形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18例 ,男 4例 ,女 14例 ,年龄 5~ 5 3岁 ,体重 12~ 45kg。合并房缺 5例 ,室缺 8例 ,房缺合并室缺 2例 ,法乐氏四联症 2例 ,二尖瓣狭窄 1例。术前明确诊断者 5例 ,疑诊 6例 ,漏诊 7例。  体外循环方法 :本组均采用全麻低温CPB下行PDA缝扎或结扎术 ,同期纠正心内畸形。建立CPB后 ,术者从肺动脉处压迫PDA开口 ,降温至鼻咽温 30°C左右 ,降低流量 ,迅速切开肺动脉 ,用手指或带气囊尿管堵住PDA ,至鼻咽温 2 0~ 2 5°C…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改良经肺动脉动脉导管闭合术治疗重症、复杂动脉导管未闭的方法。方法:本组采用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经肺动脉行动脉导管未闭(PDA)缝合或补片修补术。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无灌注肺综合征,1例出现轻微精神症状,1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经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此种方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内畸形、成人巨大动脉导管以及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较为安全,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对动脉导管未闭常用的4种手术方式进行比较。结果提示:结扎法操作简便,适用于大部分病例;切断缝合法风险大,技术要求高,宜慎重选择;导管形态及是否合并心内畸形是确定手术方式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201例PDA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全组PDA201例,单纯PDA173例,VSD+PDA15例,TOF+PDA9例,AAI+VSD+PDA3例,AVS+PDA1例,单纯PDA结扎155例,CPB下缝扎18例。28例并发心内畸形者26例一期根治,2例分期手术。结果:全组死亡7列。死亡原因包括脑血管意外、低心排、人工血管渗血、急性肾衰和灌注肺。结论:多数单纯PDA可经左开胸结扎,病程长,合并重度肺高压或SBE者应在CPB下缝扎。合并其他心内畸形者,可一期或分期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微创结扎手术方法和围手术期的监测。方法: hsPDA组8例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动脉导管未闭的早产儿,出生体重范围0.8~1.5 kg,全部为极低出生体重超产儿.手术时体重范围1.2~2.4kg。均在出生后40天内实施了经胸膜外微创外科结扎导管的手术治疗。hsPDA组、无症状导管未闭组、正常新生儿组进行了NT-proBNP和超声心动图的检测。结果: hsPDA组患儿全部存活,随访显示导管全部闭合,生长发育明显改善。术后NT-proBNP、超声心动图的检测指标提示明显下降。结论: 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PDA 伴发临床症状者及内科保守治疗无好转者,外科微小创伤的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NT-proBNP对早产儿 hsPDA围术期监测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31例PDA患者,PDA最窄处φ为2·4~15·1(5·9±2·4)mm。术后平均随访3~36(15·4±10·2)月,超声心动图(UCG)评价封堵的效果并观察有无并发症。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肺动脉平均收缩压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术后10min主动脉造影示,无残余分流26例(占83·9%),微量分流4例及少量分流1例(占16·1%),术后24~48h UCG示仅1例有极少量的残余分流,术后1月UCG示全部患者均无残余分流;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随访期间增大的左室腔及心功能均改善。结论使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PDA患者,近中期疗效确切、使用安全、适应证广、价格经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附3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介入治疗的方法。方法:应用蘑菇伞封堵器(patentductusarteriosusoccluder,PDAO)介入封堵特殊类型的PDA30例。结果:30例中巨大PDA5例[最窄径平均12.4±1.7mm(10.1~16.3mm)],细小PDA15例(最窄径平均2.10±0.42mm),外科手术后再通的PDA6例(最窄径平均3.20±0.34mm),伴重度肺动脉压增高的PDA3例[(平均肺动脉压88±7mmHg(75~97mmHg)],合并严重脊柱侧弯畸形1例。对5种不同类型的PDA根据其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均成功封堵。结论:对于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选择恰当的方法可成功封堵。  相似文献   

16.
海拔3 700 m高原地区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高原地区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至2001年6月在海拔3 700 m高原手术治疗的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13例.其中藏族7例,世居西藏地区的汉族6例;年龄1.5~12岁,平均(4.4±2.1)岁;合并轻度肺动脉高压6例,中度肺动脉高压4例,严重肺动脉高压3例;术前动脉血氧饱和度79%~88%,平均84.5%.均采用腋下小切口.管型导管者采用三重结扎的方法,而漏斗型者以及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采取缝扎再双重结扎的方法.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均未出现严重的肺部并发症和声音嘶哑等,4~7 d均痊愈出院.随访时间1~2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导管再通、假性动脉瘤形成等,均已恢复正常活动.结论:高原地区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施行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早期疗效;采取三重结扎或缝扎再双重结扎的方法,对于不具备常规开展体外循环手术的西藏地区较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者(95例合并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心脏彩超诊断为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者82例,室间隔缺损20例。结果:住院期间死亡率4.9%(5/102)。死亡原因分别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肺高压危象2例,呼吸衰竭2例。其余患者并发肺部感染7例,肺不张5例,胸腔积液1例,肺高压危象2例。所有存活患者肺动脉高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效果满意。结论: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临床上易与单纯室间隔缺损相混淆,术前容易漏诊因而导致术中发生灌注肺。因此,应加强术前诊断及术中探查,以避免灌注肺的产生。同时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者肺动脉高压出现早、进展快,易发展成器质性肺动脉高压,影响手术的远期疗效,甚至丧失手术机会。所以一经诊断,应尽早手术,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一般均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及动脉导管末闭(PD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3~64岁)中ASD 19例、PDA 31例,按常规在局麻或全麻下完成心导管检查及造影.ASD封堵时先用测量球囊测ASD直径及选取Amplatzer封堵器,经传送装置将封堵器推送至左房,先后释放左、右侧盘,心脏超声证实ASD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不影响二尖瓣活动时,再将Amplatzer封堵器完全释放.PDA患者先行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测量PDA直径及选择Amplatzer蘑菇伞封堵器,经传送装置将封堵器置于未闭的动脉导管内,重复主动脉造影证实无残余分流时释放封堵器.结果①19例ASD患者球囊测得的ASD直径为23±6(13~31)mm,所用封堵器直径为17~40mm,均一次性封堵成功.②31例PDA患者中30例用Amplatzer蘑菇伞封堵成功,1例PDA内径达12 mm者用直径17 mm的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封堵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及PDA具有操作简便、疗效肯定、创伤小、适晦症广及并发症少的特点,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应用外科手术与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3年1月一2006年4月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动脉导管未闭患者200例,所有病例根据临床判断已经自然愈合的可能,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外科手术组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未闭闭合术;介入封堵术治疗组采用常规右心导管从肺动脉经动脉导管进入降主动脉进行介入封堵术。术后复查心脏彩色超声及心电图检查,观察有无分流,心脏功能的改变和心律失常。检测左、右心室Tei指数、A峰等指标。结果外科手术组和介入封堵术治疗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100.0%和99.2%(P〉0.05),两组动脉导管未闭完全封堵率分别为100.O%和99.0%(P〉0.05)。但是介入封堵术治疗组并发症9例(18.3%),外科手术组并发症仅2例(1.7%),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封堵术治疗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高于外科手术组患者,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肺动脉和主动脉收缩压、舒张压术、平均脉均显著不同于外科手术治疗组,两组治疗后三组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手术组治疗后心室Tei指数和Vp、R—R均显著优于介入治疗组,治疗后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手术治疗动导管未闭具有安全、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