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2.
胸三角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修复面颈部瘢痕已成为整形外科经常使用的修复方法,随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的应用增加,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1]。扩张器I期并发症指扩张器置入皮下组织内至第二次手术取出前所发生的并发症,[2] 相似文献
3.
4.
扩张器置入术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与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验研究资料和临床经验,该项技术已成为整形外科常规治疗手段之一。对于某些疾患,如瘢痕性秃发、鼻缺损、面颈部瘢痕的治疗,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已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一些先天性畸形、体表肿瘤等用软组织扩张术治疗的外形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方法。其操作方法简单易行,治疗效果好,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但是扩张时间长、操作复杂,使得扩张器感染时有发生。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感染不但病情严重,而且往往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给治疗带来极大困难。 相似文献
5.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外露发生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在应用中发生外露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001年至2006年的125例行皮肤扩张术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原因。结果面颈部位埋置扩张器后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躯干四肢部,张力过大是扩张器外露最为常见的原因。结论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可减少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应用中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植入术是近年来整形及美容外科开展的一项新技术。皮肤软组织扩张手术需分两期进行,良好的护理有利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8.
负压引流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通过术后引流量的观察,对负压引流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中的应用作出评价。方法 对48例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患者,用内径2mm的多侧孔硅胶管置于皮肤软组织扩张器(STE)下方,经切口高处或另戳孔引出,外口接负压引流器。结果 术后有数量不等的血性引流物排出。结论 对放置扩张容量在100~200ml以上的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常规留置负压引流管,具有创伤不、操作简单、术后易管理等优点,是防治术后出血及血肿形成的最简便而有效的措施,有减少扩张术早期常见并发症--血肿及感染的功效。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研究万古霉素复合型抗菌药物骨水泥植入术疗法对导致骨科术后感染的疗效。
方法选取204年2月至2016年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骨科感染者429例,计算机随机系统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15例行万古霉素复合抗菌药物骨水泥植入术患者)和对照组(214例行CEMEX GEN抗菌药物骨水泥植入术患者),依据随访观察指标与治愈标准汇总试验结果,并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传统的彻底清创外加万古霉素复合型抗菌药物骨水泥植入术疗法对治疗骨科感染较单一型抗菌药物骨水泥植入术(含庆大霉素的抗菌药物)疗效更好,治愈率高达89.77%,而单一型抗菌药物骨水泥植入术(含庆大霉素)的治愈率仅为37.8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363、P = 0.024),两种治疗方法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5.710、P = 0.074)。
结论万古霉素复合型抗菌药物骨水泥植入术疗法对治疗骨科感染疗效远优于单一型抗菌药物骨水泥植入术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万古霉素复合型抗菌药物骨水泥植入治疗骨科术后感染的疗效。 方法选择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骨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2例骨科术后感染者为研究对象,给予万古霉素复合型抗菌药物骨水泥植入术治疗,并对疗效进行评价。 结果入组患者中20例炎性组织、肉芽培养出致病菌,2例患者未培养出致病菌。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占40%(8/20),表皮葡萄球菌占30%(6/20),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山羊葡萄球菌分别占15%(3/20)、10%(2/20)和5%(1/20)。22例患者首次手术与万古霉素复合型抗菌药物骨水泥链珠植入术间隔时长16~750 d,链珠在体内存留时长44~422 d。万古霉素复合型抗菌药物骨水泥植入术后均定期门诊随访4~15个月,其中感染控制者21例(95.45%),治愈者21例(95.45%),感染控制率和治愈率均为95.45%(21/22)。 结论万古霉素复合型抗菌药物骨水泥植入术治疗骨科感染疗效确切,可作为骨科术后感染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关节内感染的诊断标准、预防及治疗关键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2-12关节镜下行ACL重建术后关节内感染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关节内感染的诊断标准:膝疼痛在术后再度加重,伴体温升高;膝肿胀、积液或切口红肿;血液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ESR、CRP升高;关节液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葡萄糖浓度降低,以及细菌培养。总结5例感染者诊断、治疗过程及结果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关节镜下ACL重建术102例中5例术后发生关节内感染(4.9%),其中仅1例细菌培养阳性(0.98%)。采取清创后持续冲洗引流或间断穿刺冲洗治疗后保留移植韧带4例。结论 ACL重建术后关节内感染的治疗原则:早期干预以提高韧带保留率;清创后持续冲洗引流;使用敏感抗生素足疗程治疗;石膏或支具制动,延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4.
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腰椎间盘手术后椎间隙感染是一种并不少见的手术并发症,以往多采用非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我院自1978年12月至1996年12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126例,其中并发椎间隙感染23例,占108%。1988年以前的病例采用非手术治疗,1988年1月... 相似文献
15.
术后腹腔感染(PIAI)是临床上严峻的挑战,全球PIAI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早期诊断与及时有效治疗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治疗,会面临导致治疗失败的高风险因素如耐药菌感染、慢性危重症、腹腔高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等的威胁.合理的抗菌药物应用、及时的感染源控制以及包括对抗脓毒症、器官功能维护与营养治疗等在内的支持治疗是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原因、诊断与处理对策。方法对810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17例感染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抗生素使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细菌学检查及治疗方案、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40岁、40~55岁、〉55岁的感染率分别为0、1.58%、3.59%(P〈0.05);手术时间:〈90min、90—180min、〉180min的感染率分别为0.73%、2.03%、4.62%(P〈0.05);出血量:〈300ml、300~600ml、〉600ml的感染率分别为1.08%、2.63%、3.80%(P〈0.05);基础疾病:无、合并1~2种、〉2种的感染率分别为1.03%、1.87%、4.09%(P〈0.05);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24h、24~72h、〉72h的感染率分别为2.39%、2.04%、2.07%(P〉0.05)。结论年龄〉55岁、合并2种以上基础疾病、手术时〉180min、出血量〉600ml是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病灶扩创引流结合足量长程敏感的抗生素静脉输入,辅以全身营养支持治疗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脂肪干细胞对扩张皮瓣的影响。方法将雌性SD大鼠制备成扩张器模型,皮肤下方与扩张器之间放置着附着大鼠脂肪干细胞(ADSCs)的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培养3周后获取扩张皮瓣,免疫组化分析组织形态变化,使用western blot分析作用部位皮瓣内ColⅠ、ColⅢ和fibronectin蛋白表达情况,使用QPCR检测作用部位皮瓣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量。结果三周后组织切片提示ADSCs促进扩张皮瓣真皮内TGF-β1表达升高;术后第一周及第二周,在ADSCs的作用下,扩张皮瓣中ColⅠ和fibronectin蛋白表达明显上升,第三周有一个明显衰减,而ColⅢ表达量平稳,无明显变化趋势;QPCR提示术后第一周TGF-β1高表达,之后其表达量随时间衰减。结论 ADSCs诱导皮肤组织中的TGF-β1增加,进而促进真皮层下层成纤维细胞分泌更多的胶原结构与蛋白,促进扩张皮瓣真皮层修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口腔美容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防治方法。方法:收集2012年10月8日~2013年11月9日的28例口腔美容术后感染患者的样本及病例资料,分析患者年龄,病灶部位,致病菌种类等因素与感染发生的关系,探讨防治术后感染的相应对策。结果:口腔美容术后感染的发生和患者创伤部位、手术类型、口腔卫生及术后进食等情况密切相关。结论:术前、术中的手术处理,患者个体差异都是影响口腔美容术后感染的因素,医护人员必须对患者术前术后做好预防措施,降低术后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人工髋关节术后感染诊断治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1992年至2004年收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1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早期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7例,男8例,女9例;年龄45~76岁,平均63岁关节置换原因:股骨颈骨折1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例,退行性髋关节炎1例,关节成形术后1例,骨巨细胞瘤1例。关节置换类型:人工股骨头置换5例,全髋关节置换12例。并存症:糖尿病3例,高血压3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感染分期:急性术后感染7例,其中表浅感染5例,深度感染2例;亚急性感染7例;晚期深部感染3例。2治疗方法1例表浅感染、1例亚急性感染经静脉应… 相似文献
20.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is the commonest complication that causes failure of spinal surgery. Although the rate of infection after cervical surgery is lower than that after lumbar surgery, the absolute number of cases is increasing. In recent years, new techniques, such as serum amyloid A and fludeoxyglucose (18F)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18F‐FDG PET), have emerged and gradually been employed in the diagnosis of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updating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the presence of infection. Most patients with cervical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require re‐operation. There are three principles for such surgery: thorough debridement, adequate drainage and ensuring stability of the spine. Some severe cases even need emergency surgery. This article aims to discuss the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ervical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as well as progress in related studi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