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种以大鼠隐血管束为预制血管蒂的全腹壁预制皮瓣模型的设计及应用价值。方法:将18只SD大鼠按Ⅰ期手术与Ⅱ期手术之间的间隔时间2、4、6周分为三组。Ⅰ期手术制备大鼠后肢隐血管束预制血管蒂,Ⅱ期手术切开皮瓣四边,形成以预制隐血管束为蒂的岛状皮瓣。Ⅰ期、Ⅱ期术后观察皮瓣血运,记录皮瓣成活面积及成活率。检测Ⅱ期皮瓣血管蒂旁局部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取成活皮瓣制作病例切片,HE染色,计算血管密度(血管数/mm2)。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Ⅰ期术后各组大鼠腹部皮瓣全部成活;Ⅱ期术后1周,Ⅰ组皮瓣全部坏死,Ⅱ组、Ⅲ组皮瓣平均成活率分别为(14.68±1.02)%,(16.19±1.71)%(P<0.05);Ⅱ期皮瓣局部组织VEGF平均含量:Ⅰ组243.95±4.37,Ⅱ组240.89±3.11,Ⅲ组239.19±2.61(P>0.05);大鼠平均血管密度6周组较4周组略有增多,但差别不大(P>0.05)。结论:大鼠隐血管束全腹壁预制皮瓣模型,可以作为研究提高预制皮瓣成活率的基础,Ⅰ期手术与Ⅱ期手术之间的时间间隔至少需4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皮瓣延迟术两种方法及二者联合应用对大鼠腹壁轴型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制作大鼠以右侧腹壁浅动脉为血管蒂的超范围轴型皮瓣模型,分别采用皮下注射pcDNA4-VEGF165、皮瓣延迟术及二者联合应用,按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6组,①计算各组的皮瓣成活率;②取皮瓣组织标本行常规HE染色,检测平均微血管数目及内径;③取皮瓣组织标本行VEGF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EGF的表达情况.各试验组与空白组相对比,各试验组之间两两对比.结果 各试验组的皮瓣成活率明显高于空白组,延迟同时基因治疗组的皮瓣成活率明显高于其他试验组;基因治疗组及联合应用组的平均微血管数目明壶高于延迟组及空白组;平均微血管内径:延迟组>联合应用组>基因治疗组>空白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基因治疗组及联合应用组VEGF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及单纯延迟组.结论 皮下注射pcDNA4-VEGF165和皮瓣延迟均能有效地改善大鼠皮瓣的成活,但其作用机制不同,而二者的联合应用则能进一步地提高大鼠皮瓣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基因对腹壁下动脉皮瓣的转染 ,探讨应用VEGF基因对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以SD大鼠为实验模型制作腹壁下动脉皮瓣 ,并分别注入脂质体包裹的PCD VEGF1 6 5(目的基因组 ) ,PCD(空白质粒组 )和生理盐水 (生理盐水组 )。术后 ,①通过腹腔注射荧光素钠估计皮瓣的血流量 ;②计算断蒂后各组大鼠皮瓣的成活面积 ;③取大鼠皮肤标本行常规染色检测平均血管数目及内径 ;④皮肤标本行VEGF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EGF表达情况。结果 目的基因组、空白质粒组和生理盐水组的平均荧光染色面积分别为6 0 6 4%、30 15 %、2 9 89%(P <0 0 5 ) ,大鼠断蒂后的平均成活面积分别为 92 3%、30 5 %、31 8%(P<0 0 5 ) ,平均血管数目分别为 10 1 72、91 35、89 85 (P <0 0 5 ) ,平均血管内径分别为 2 6、31 0 9、32 5 1μm(P <0 0 5 ) ,免疫组化染色示目的基因组染色深度明显高于空白质粒组和生理盐水组 (P <0 0 5 )。结论 PCD VEGF1 6 5转染能够改善皮瓣的成活 ,且通过转染表达了丰富的VEGF1 6 5。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应用低氧模拟剂预处理以促进预构皮瓣的再血管化,提高皮瓣成活率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利用Wistar大鼠制作腹部预构皮瓣模型。一期先将股血管束转位至腹壁皮下形成腹壁预构皮瓣,经4周的再血管化;二期时掀起以股血管束为蒂的岛状腹部皮瓣。实验分4组:对照组、去铁胺腹腔注射组、去铁胺皮下注射组及手术延迟组。对比评价每组二期术后预构皮瓣的成活率及微血管密度,同时在体外实验中观察低氧模拟剂去铁胺(DFO)及二甲氧乙二酰甘氨酸(DMOG)对大鼠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影响。结果不论皮下局部用药还是腹腔全身用药,去铁胺治疗组的皮瓣存活率及微血管密度皆高于对照组(P0.001),与延迟组的治疗效果相当。大鼠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液中加入DFO及DMOG后,血管化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论在预构皮瓣一期手术时使用低氧模拟剂去铁胺,能显著提高预构皮瓣的血管化并增强皮瓣活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巨噬细胞及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大鼠腹壁动脉穿支(deep epigastric perforator,DEP)皮瓣模型的影响.方法 建立SD大鼠DEP皮瓣模型,分别给予大鼠GM-CSF(Ⅰ组)、腹腔巨噬细胞(Ⅱ组)、GM-CSF联合巨噬细胞(Ⅲ组)及乍理盐水(Ⅳ组).术后第7天取皮瓣检测成活而积、组织学观察、微血管密度(MVD)、皮瓣内胶原含量.结果 皮瓣成活率Ⅰ组(53.08%±8.76%)和Ⅱ组(47.95%±4.92%)间无差异,均高于Ⅳ组(43.28%±5.27%)而低于Ⅲ组(61.68%±6.60%),P<0.05.皮瓣MVD Ⅰ组(24.82±4.18)和Ⅱ组(24.30±3.02)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显著高于Ⅳ组(21.37±2.65),低于Ⅲ组(29.82±4.74).胶原含量Ⅰ组(17.25%±2.85%)高于Ⅳ组(14.41%±2.89%),P<0.05.Ⅱ组(12.69%±3.55%)稍低于Ⅳ组.Ⅲ组(20.31%±3.01%)较Ⅰ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 重组大鼠GM-CSF和巨噬细胞均能够促进大鼠DEP皮瓣成活,联合应用可发挥协同作用促进皮瓣存活、血管生成以及胶原沉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VEGF重组蛋白促进大鼠预构皮瓣血管新生、提高皮瓣存活面积的可行性。方法建立大鼠腹部预构皮瓣模型;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局部应用VEGF165(组Ⅰ)、PBS(组Ⅱ);4周后形成以植入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原位缝合;术后7d对皮瓣存活、血管新生情况进行检测。结果组Ⅰ、组Ⅱ的皮瓣存活率分别为66.13%±9.9%,55.59%±13.06%(P〈0.05);组Ⅰ与组Ⅱ比较,微血管显影血管网更丰富,范围更广,分支更粗,内含墨汁的血管在皮瓣的表皮真皮、皮下层均有分布;微血管计数组Ⅰ、组Ⅱ分别为25.83±6.33条/mm^2,26.5±5.61条/mm^2(p〉0.05)。结论VEGF可以促进预构皮瓣的血管新生,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对大鼠随意型皮瓣的转染,探讨基因治疗对不同时间断蒂的大鼠随意型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以SD大鼠为实验模型制作背部随意型皮瓣,实验组注入脂质体包裹的PcDNAVEGF165(目的 基因组),对照组分别注入PcDNA(空白质粒组)和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于用药后1、3、5、7 d,每组每时相点分别随机选取10只断蒂,断蒂后7 d处死大鼠,观察下述指标:①皮瓣成活率.②皮瓣组织标本行常规HE染色检测平均微血管数目及内径.③行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VEGF表达情况.④取皮瓣组织标本在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结果 ①皮瓣成活率:1、3、5、7 d断蒂实验组皮瓣成活率分别为(45.45±12.24)%、(82.95±3.81)%、(85.00±3.38)%、(85.96±3.25)%.1 d断蒂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7 d断蒂各实验组明显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3、5、7 d断蒂各实验组则随着断蒂时间的延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平均微血管数目及内径:各实验组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实验组VEGF染色深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④超微结构:实验组内有新生血管形成,内皮细胞内可见较多粗面内质网,线粒体等结构,组织内成纤维细胞增多,细胞合成代谢旺盛.结论 皮下注射脂质体介导VEGF基因可提高皮瓣成活率,促进早期断蒂,是一种简单,高效,经济,相对安全的基因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促进预构皮瓣血管新生作用上的差异,探讨EPCs移植提高预构皮瓣存活面积的可行性.方法 分离雄性Wistar大鼠(45只)一侧股血管柬,转位植入腹部皮下,建立预构皮瓣实验模型.将体外诱导分化的EPCs(组Ⅰ,n=15)和VEGF(组Ⅱ,n=15)分别注射于皮瓣局部,对照组仅注射PBS溶液(组Ⅲ,n=15).4周后形成以植入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原位缝合;术后7 d对皮瓣存活率、血管密度计数进行检测.结果 组Ⅰ、组Ⅱ、组Ⅲ的皮瓣存活率分别为(87.26±10.13)%、(66.13±9.9)%、(55.59±13.06)%,组Ⅰ分别与组Ⅱ和组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微血管密度分别为:(38.67±9.52)个/mm~2、(25.83±6.33)个/mm~2、(26.5±5.61)个/mm~2(P<0.05).结论 EPCs促进预构皮瓣血管新生的作用优于VEGF,局部应用骨髓来源的EPCs可以有效地提高预构皮瓣存活面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dimethyloxalylglycine,DMOG)对跨区穿支皮瓣Choke Ⅱ区血管生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12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DMOG组、YC-1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42只。3组大鼠背部制作大小为12 cm×3 cm的跨区穿支皮瓣模型;于术前1 d、2 h及术后1、2、3 d分别腹腔注射DMOG(40 mg/kg)、YC-1(HIF-1α抑制剂,10 mg/kg)和等量生理盐水。术后观察各组大鼠皮瓣成活情况,7 d时测量皮瓣成活面积并计算皮瓣成活率,皮瓣透光实验、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及HE染色观察皮瓣Choke Ⅱ区血管生成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法检测皮瓣Choke Ⅱ区VEGF及HIF-1α表达;3、5、7 d ELISA法测定皮瓣Choke Ⅱ区VEGF和HIF-1α蛋白含量。结果术后7 d时DMOG组皮瓣远端未见明显坏死,空白对照组和YC-1组皮瓣均发生坏死且主要位于远端;DMOG组皮瓣成活率为90.28%±1.37%,高于YC-1组84.28%±1.45%及空白对照组85.83%±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OG组皮瓣Choke Ⅱ区血管较多且结构清晰、完整;YC-1组、空白对照组中Choke Ⅱ区血管较少且结构紊乱。DMOG组血管数量为(25.56±1.29)条/视野,高于YC-1组(7.38±0.54)条/视野及空白对照组(14.48±0.91)条/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7 d,DMOG组皮瓣Choke Ⅱ区HIF-1α、VEGF表达均高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MOG能促进跨区穿支皮瓣Choke Ⅱ区血管生成,加速皮瓣早期血管化进程,改善微循环和血供,降低皮瓣缺血、缺氧损伤程度,提高成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局部应用腺病毒介导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全厚随意型皮瓣、轴型皮瓣成活率的影响.方法 按照皮瓣类型将SD大鼠分为随意型皮瓣与轴型皮瓣两组,每组随机分为腺病毒治疗组(AdCMCV-VEGF组)、半乳糖苷酶组(AdCMV-Gal组)与生理盐水组3组(每组10只).分别于大鼠背侧正中设计蒂在尾侧的随意皮瓣(8cm×2cm),于腹部设计双侧腹壁下动脉为蒂的联合轴型皮瓣.在AdCMCV-VEGFA组,在设计皮瓣远端真皮下注射1012pfu的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AdCMV-Gal组,同法注入1012pfu的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AdCMV-Gal;生理盐水组注入生理盐水1ml.注射后3天,皮瓣按原设计掀起并原位缝合,轴型皮瓣同时行右侧腹壁下动静脉结扎.分别与7天(随意型皮瓣)、14天(轴型皮瓣)后计算皮瓣成活率.结果 与AdCMCV-VEGF组和盐水组相比,AdCMV-VEGF组皮瓣成活率明显增高,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证明VEGF表达.组织学检测证明AdCMCV-VEGF组肉芽组织形成与血管增生明显增多.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局部应用VEGF cDNA可明显提高缺血皮瓣的成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