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检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表皮中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2和DNMT3a)mRNA表达。方法 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皮肤科及宜兴市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的46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和非皮损表皮以及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皮肤外科的28例健康对照表皮中DNMT2和DNMT3a mRNA的表达。结果 在银屑病患者皮损、非皮损和对照组表皮DNMT2 mRNA表达水平(2-ΔΔCt值)分别是0.62 ± 0.02、0.36 ± 0.05和0.15 ± 0.11,皮损组明显高于非皮损组(t = 6.23,P < 0.01),非皮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 = 7.33,P < 0.01);DNMT3a mRNA表达水平(2-ΔΔCt值)分别是0.85 ± 0.03、0.43 ± 0.04和0.18 ± 0.09,皮损组明显高于非皮损组(t = 5.66,P < 0.01),非皮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 = 8.62,P < 0.01)。结论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表皮DNMT2和DNMT3a mRNA均异常高表达。  相似文献   

2.
涂颖  李娜  顾华  起珏  何黎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44(10):708-711
目的 探讨多形性日光疹(PLE)表皮中板层小体的分布、神经酰胺酶的表达与皮肤屏障受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PLE患者47例及正常人对照40例,通过电镜观察两组皮损处颗粒层、棘层板层小体的数量及分布情况,运用免疫组化测定皮损处神经酰胺酶的表达,采用无创性皮肤测试仪测量皮损处经皮水分丢失(TEWL)、角质层含水量及皮脂含量。结果 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LE患者颗粒层、棘层板层小体数量明显少于正常人对照组,分布较正常人对照组紊乱。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LE患者皮损处神经酰胺酶表达20例阳性、21例弱阳性、6例阴性;正常人对照组中36例阳性、4例弱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皮损处TEWL(34.2191 ± 12.70)较正常人对照组(16.8350 ± 6.50)高,角质层含水量(22.7319 ± 8.71)较正常人对照组(29.4250 ± 5.0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皮脂含量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LE患者存在神经酰胺合成障碍,可能是皮肤屏障受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银屑病皮损表皮内Akt的激酶活性增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Akt在银屑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免疫组化、免疫印迹法与活性测定的方法对3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期皮损和非皮损表皮)和20例正常人表皮中Akt的表达与磷酸化水平及Akt的活性分别进行检测,免疫染色的强度进行光密度测定, 免疫印迹和激酶活性测定结果均采用灰度扫描,统计学处理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正常表皮、银屑病皮损和非皮损表皮内Akt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akt = 0.611,P > 0.05);正常表皮与银屑病非皮损表皮内,磷酸化Akt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akt = 0.624,P > 0.05),与二者相比,银屑病皮损表皮内磷酸化Akt的表达明显增强(Fp-akt = 19.081,P < 0.01)。免疫印迹的结果(Takt = 1.378,P > 0.05,Tp-akt = 237.75,P < 0.01)与免疫组化一致。与正常表皮相比,银屑病皮损表皮内Akt的活性增强(Tp-akt = 138.441,P < 0.01)。结论 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的过速增殖可能与银屑病皮损表皮内Akt的活性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白癜风患者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效果与光疗反应的关系,并探讨光疗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第三医院确诊并在光疗中心接受NB?UVB光疗的104例白癜风患者,其中男55例,女49例,平均年龄32.06岁(4 ~ 64岁);病程2个月至27年,平均8.15年。记录患者初始复色、出现平台期所需光疗次数和有效光疗次数。采用秩和检验评估不同疗效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寻找出现平台期所需光疗次数及有效复色光疗次数的影响因素。结果 随访104例患者,其中2例色素脱失斑完全复色,1例对光疗完全无反应,52例复色面积 ≥ 50%(效优组),49例 < 50%(效差组)。排除完全复色患者2例和治疗无反应患者1例,共101例患者纳入分析。效优组初始复色所需光疗次数[M(P25,P75),8(7,10)]少于效差组[10(8,13),Z = 3.125,P = 0.002],达到平台期所需光疗次数[41(29,60)]及有效复色光疗次数[32(18,51)]均高于效差组[分别为35(26,44)和24(8,36),Z值分别为-3.375、-4.407,P < 0.001]。达到平台期所需光疗总次数与皮损面积(β = 0.360,t = 2.698,P = 0.008)、病程(β = 0.215,t = 2.325,P = 0.022)呈正相关,与白癜风疾病活动度(VIDA)评分(β = -2.665,t = -3.969,P < 0.001)呈负相关;有效复色光疗次数与皮损面积(β = 0.358,t = 2.582,P = 0.011)、病程(β = 0.216,t = 2.276,P = 0.025)呈正相关,与白癜风VIDA评分(β = -2.669,t = -3.935,P < 0.001)和初始复色起效次数(β = -1.011,t = -4.508,P < 0.001)均呈负相关。结论 白癜风患者接受NB?UVB治疗时初始复色光疗次数越少,复色期间有效光疗次数越多,光疗效果越好;皮损面积、病程及分期可为光疗患者预测到达平台期所需光疗次数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调查青年男性寻常痤疮患者的膳食生糖负荷水平(GL),评估其与寻常痤疮皮损严重程度间的相关性,为寻常痤疮综合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痤疮综合分级系统(GAGS)评价患者皮损严重程度。使用食物频率问卷及24 h膳食回顾问卷评估GL水平。方差分析及t检验分析GL及BMI在各组间的差异,并对BMI和GL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99例19 ~ 24岁男性寻常痤疮患者参与本次研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GL是体质指数(BMI)的影响因素,GL越高BMI越容易超标(回归系数β = 1.119,P < 0.05,OR = 3.062,95%置信区间:1.044 ~ 8.986)。未发现GL的影响因素。病程 > 6个月组GL显著高于 ≤ 6个月组(t = 2.947,P < 0.01);两组间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798,P > 0.05)。GL在不同GAG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76.296,P < 0.01),≥ 31分组高于19 ~ 30分组(P < 0.01)和1 ~ 18分组(P < 0.01),19 ~ 30分组高于1 ~ 18分组(P < 0.01);各组间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3.142,P > 0.05)。结论 GL水平与青年男性寻常痤疮患者皮损严重程度及病程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特应性皮炎(AD) 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 细胞)及皮损组织中miR-31、Foxp3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7例AD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的比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miR-31及Treg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并以33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儿童做对照。检测5例急性期AD患者皮损与皮损周围组织中miR-31及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并以5例健康人皮肤组织标本为对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线性相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D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2.12% ± 0.60%比4.99% ± 1.27%,P < 0.01);miR-3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6.01 ± 1.76比1.62 ± 0.51,P < 0.01);Foxp3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0.78 ± 0.17比1.87 ± 0.71,P < 0.01)。AD患者皮损、皮损周围组织及健康人皮肤组织中miR-31及Foxp3 mRNA表达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iR-31表达水平:皮损 > 皮损周围组织 > 健康人皮肤组织,F = 54.501,P < 0.01;Foxp3表达水平:皮损 < 皮损周围组织 < 健康人皮肤组织,F = 37.837,P < 0.01。AD患者外周血miR-31 mRNA表达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 = 0.417,P = 0.010),与Treg细胞比例(r = -0.404,P = 0.013)及Foxp3 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 = -0.409,P = 0.012);皮损及皮损周围组织中miR-31 mRNA表达水平与Foxp3 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 = -0.392,P = 0.032)。结论 AD患者miR-31高表达及Foxp3低表达可能与AD的发病相关。 【关键词】 皮炎,特应性; miR-31; T淋巴细胞,调节性; Foxp3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偏振光皮肤镜下玫瑰花瓣征的诊断意义。方法 回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2014年9月至2017年3月偏振光皮肤镜资料库中图片,选出出现玫瑰花瓣征的皮损,进一步选出有组织病理支持的皮损,分析玫瑰花瓣征与疾病的相关性。将上述有组织病理诊断的皮损分为光线性角化病(AK)组及非AK组,比较两组间临床和皮肤镜特征的差异,并用非参数检验比较AK与非AK组间、不同部位间玫瑰花瓣征数量的差异。结果 回顾性分析4 956例皮损的皮肤镜图像,144例(2.91%)出现玫瑰花瓣征,其中74例经组织病理确诊,37例为AK(50.00%);AK组与非AK组间在皮损部位(是否位于面部,χ2 = 23.786,P < 0.001;是否位于曝光部位,χ2 = 12.921,P < 0.001)以及皮肤镜下表面鳞屑(χ2 = 7.056,P = 0.008)、角栓(χ2 = 6.167,P = 0.013)、毛囊口周围白晕(χ2 = 4.893,P = 0.027)出现频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玫瑰花瓣征的数量在面部与非面部皮损间(Z = -2.581,P = 0.010)、曝光与非曝光部位皮损间(Z = -2.098,P = 0.036)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玫瑰花瓣征最常见于AK;若位于面部或曝光部位的皮损表现出玫瑰花瓣征,且皮肤镜下可见鳞屑、角栓或毛囊口周围白晕,诊断AK的概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采用NB-UVB光疗,每周2次,共24次,同时口服抗组胺药;对照组仅口服抗组胺药。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随访12周内的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评分明显下降,且试验组下降更为明显(t=46.37,P0.05)。试验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6.76,P0.05);且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9.83,P0.01)。结论 NB-UVB安全有效,可作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应用湿包裹疗法护理的效果。方法:按照入院顺序号将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本院诊断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口服左西替利嗪口服液止痒,外用氢化可的松乳膏及尿囊素保湿,对照组予常规单纯外搽药物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加用湿包裹疗法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全身的皮损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皮损面积和临床特征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值均<0.01),试验组治疗后的皮损面积和临床特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3.17,P=0.002;t=4.07,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湿包裹疗法护理能有效改善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症状,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β/δ(PPARβ/δ)在银屑病患者表皮角质形成细胞(KC)中的表达和调节因素。 方法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PARβ/δ在银屑病患者皮损及非皮损表皮中的表达。分离、培养银屑病患者非皮损区和皮损区的KC,以RT-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银屑病患者皮损区和非皮损区KC中PPARβ/δ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利用PPARβ/δ外源性激动剂GW501516及Ca2+刺激银屑病非皮损区KC,观察其对PPARβ/δ表达的调节影响。 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银屑病皮损区PPARβ/δ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 = 19.28,P < 0.01)和非皮损区(t = 23.26,P < 0.01)。银屑病皮损区PPARβ/δ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1)和非皮损区(P < 0.01)。10 ng/ml GW501516最大效能促进PPARβ/δ的表达(P < 0.01);1.0 mmol/L Ca2+对KC中PPARβ/δ的表达促进效应最明显(P < 0.01)。 结论 PPARβ/δ在银屑病患者皮损区表达显著升高,GW501516 和Ca2+能够促进角质形成细胞PPARβ/δ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开展艾滋病梅毒干预检测的效果分析。方法:广州市荔湾区逢源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会组织(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CBO)合作,通过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HIV voluntary counseling & tesing,VCT)门诊对169名男男同性恋者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问卷调查,动员HIV快速检查、梅毒初筛,以及阳性病例告知等干预服务。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MSM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提高80%(χ^2=137.80,P〈0.01),安全性行为知识知晓率提高81.8%(χ^2=144.07,P〈0.01),多性伴的男同比率降低15.5%(χ^2=4.65,P〈0.05),安全套的使用率提高30%(χ^2=18.97,P〈0.01);169人接受了HIV快速检测,阳性率为7.1%,梅毒初筛阳性率为1.8%。结论: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CBO合作对MSM人群开展艾滋病梅毒的预防干预、快速检测等服务模式是可行的,并能取得较好效果。建议重视对社区VCT门诊的建设,利用网络开展对MSM人群的特色服务和健康宣教。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翻译荨麻疹控制评分(UCT),并检验该量表的信效度、敏感性以及筛选准确性。方法 经过翻译、回译和文化调试,确定荨麻疹控制评分量表的条目。应用该量表调查51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41例慢性诱导性荨麻疹(CIndU)患者和11例CSU合并CIndU患者。入组后8周内,81例使用抗组胺药治疗,8例使用奥马珠单抗治疗,14例抗组胺药联合奥马珠单抗治疗。入组时和入组后第4、8周时,用皮肤病学生活质量指数(DLQI)、荨麻疹活动评分(UAS)评估生活质量损害和疾病活动情况。采用Cronbach′s α系数评估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通过与DLQI、UAS28评分比较,检验中文版UCT的聚合效度、已知族群效度、敏感性及筛选准确性。结果 中文版UCT包含4个条目,回顾性评价过去4周内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治疗效果和总体疾病控制情况。CSU组UCT量表各条目得分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6 ~ 0.945,CIndU组为0.834 ~ 0.958。入组时,CSU组与CIndU组UCT与DLQI评分显著负相关(rs值分别为-0.672,-0.578,均P<0.01)。第4周和8周时,CSU组UCT与UAS28、DLQI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4周:rs值分别为-0.654、-0.829,均P<0.01;8周:rs值分别为-0.717、-0.765,均P<0.01),CIndU组UCT与DLQI评分亦显著负相关(rs值分别为-0.834、-0.778,均P<0.01)。CSU组第4周与第8周之间UCT变化量与UAS变化量显著相关(rs = -0.569,P<0.01);与入组时比较,第4、8周时 UCT变化量与相应DLQI评分变化量显著相关(rs值分别为-0.693、-0.447,均P<0.01)。对于CIndU组,与入组时比较,第4周与第8周时UCT变化量与DLQI变化量亦显著相关(rs值分别为-0.615、-0.408,均P<0.01)。不同UAS、DLQI评分组间UCT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中文版UCT是有效、可靠的CSU和CIndU患者的临床管理工具,可用于评估疾病控制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活动度及疾病相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沙利度胺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封包和紫外线照射治疗结节性痒疹的疗效。 方法 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方法,结节性痒疹患者80例,分别入选对照组(23例)、UVA1组(32例)、UVB组(25例),3组患者均口服沙利度胺75 mg/d每晚1次,0.1%糠酸莫米松乳膏每晚1次均匀涂抹于整个患侧肢体或躯干部位并用保鲜膜封包;UVA1组和UVB组同时分别给予UVA1和窄谱UVB照射。在治疗前、治疗后30天分别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应用秩和检验比较组间皮损临床疗效与瘙痒疗效,同时对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与瘙痒视觉评分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 ①治疗30 d后,皮损改善的临床疗效:对照组、UVA1组、UVB组显效分别为5例(21.74%)、13例(43.33%)、9例(37.5%),有效分别为7例(30.43%)、12例(40%)、7例(29.17%),对照组疗效显著低于UVA1组(Z = 8.21,P < 0.01)和UVB组(Z = 5.22,P < 0.01),UVA1组和UVB组疗效接近(Z = 0.50,P > 0.05);②瘙痒改善的临床疗效:治疗30 d后,对照组、UVA1组、UVB组显效分别为7例(30.43%)、18例(60.00%)、14例(58.33%),对照组疗效低于UVA1组(Z = 4.50,P < 0.01)和UVB组(Z = 4.50,P < 0.01),UVA1组与UVB组疗效接近(Z = 0.35,P > 0.05);③对患者的嗜酸粒细胞计数与瘙痒评分进行相关分析,r = 0.53,P < 0.01。结论 沙利度胺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封包,及联合紫外线照射治疗结节性痒疹均有显著疗效,且联合UVA1、UVB的疗效优于沙利度胺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封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CO2点阵激光联合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49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109处皮损,每一处白斑沿最长直径平均分成两半,一半为治疗组,先进行点阵激光治疗,15 ~ 20 min后,整个白斑同时照射308 nm准分子激光;未行点阵激光的另一半为对照组。308 nm准分子激光每周照射2次,CO2点阵激光每2周1次,连续治疗观察12周,治疗结束3 d后评价疗效。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7%(101/109)和77.1%(84/109)。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率在面颈部分别为85.4%(35/41)和65.8%(27/41)(χ2 = 4.23,P < 0.05),躯干部分别为70.6%(24/34)和41.2%(14/34)(χ2 = 7.27,P < 0.01),四肢部位分别为64.0%(16/25)和36.0%(9/25)(χ2 = 3.92,P < 0.05),手背部5/9和1/9(χ2 = 4.00,P <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次数(以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次数计算)比较:面颈部分别为(7.24 ± 1.23)次和(10.81 ± 2.01)次(t = 9.70,P < 0.05),躯干部分别为(15.10 ± 2.47)次和(18.95 ± 3.45)次(t = 5.29,P < 0.05),四肢部位分别为(17.37 ± 3.84)次和(21.06 ± 4.23)次(t = 3.23,P <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CO2点阵激光联合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有效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长脉宽Nd:YAG激光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对35例甲真菌病患者使用长脉宽Nd:YAG激光进行治疗,治疗参数:波长1064 nm,能量30 ~ 40 J/cm2,脉宽35 ms,光斑4 mm。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并根据不同感染菌种、临床类型、病甲位置对病例进行分组,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分组间疗效、复发情况的差异。结果 共治疗79甲,随访至初次治疗后9个月,临床有效率为67.1%,真菌学有效率为73.4%,复发或再感染率为19.0%。红色毛癣菌组的临床疗效(χ2 = 10.913,P < 0.05)及真菌学疗效(χ2 = 13.532,P < 0.05)均优于其他真菌组,复发或再感染率低于其他真菌组(χ2 = 10.980,P < 0.05),但与白念珠菌组比较这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白色浅表甲真菌病(WSO)组的临床疗效优于远侧甲下真菌病(DLSO)组(χ2 = 11.935,P < 0.05),而DLSO组的临床疗效又优于近端甲下真菌病(PSO)及全甲营养不良甲真菌病(TDO)组(χ2 = 17.515,P < 0.05)。根据病甲位置不同分类,第2 ~ 5指甲组的临床疗效优于拇指甲/第2 ~ 5趾甲组(χ2 = 13.437,P < 0.05)及拇趾甲组(χ2 = 10.595,P < 0.05),而拇指甲/第2 ~ 5趾甲组与拇趾甲组相比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3.030,P > 0.05),它们的真菌学疗效及治疗后的复发或再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除疼痛外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长脉宽Nd:YAG激光是治疗甲真菌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疗效受到感染菌种、临床类型、病甲位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广西地区汉族婴幼儿脉管性疾病与HLA-DRB1等位基因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 广西地区汉族婴幼儿脉管性疾病145例(血管瘤组99例、脉管畸形组46例),健康对照组105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对3组HLA-DRB1等位基因进行分型,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DRB1基因在3个组中的分布。 结果 DRB1*0901、*1401、*16等位基因在血管瘤组、脉管畸形组、对照组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05,P < 0.01;χ2 = 12.79,P < 0.01;χ2 = 10.36,P < 0.01)。进一步在各组间进行两两比较,DRB1*0901等位基因频率在血管瘤组与脉管畸形组间(RR = 4.84,P < 0.01)及血管瘤组与对照组组间(RR = 3.21,P < 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RB1*16等位基因频率在血管瘤组与对照组组间(RR = 2.25,P < 0.01)及脉管畸形组与对照组间(RR = 2.60,P < 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管瘤组中DRB1*1401等位基因频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RR = 0.30,P < 0.01)。 结论 DRB1*0901等位基因可能为广西地区汉族婴幼儿血管瘤的易感基因,而DRB1*1401等位基因可能是其拮抗基因。HLA-DRB1*16等位基因可能为广西地区汉族脉管性疾病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必净联合阿维A治疗红皮病性银屑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48例红皮病性银屑病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治疗组采用血必净注射液配合阿维A胶囊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阿维A胶囊治疗。治疗8周后进行疗效判定,以银屑病面积与严重度指数(PASI)、有效率、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等情况为观察指标。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PASI差值(34.9 ± 2.2)大于对照组(27.3 ± 1.7),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37,P < 0.05);治疗组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6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87,P < 0.05);治疗组平均起效时间(13.5 ± 2.4 d)较对照组(20.7 ± 3.1 d)明显缩短(t = 3.67,P < 0.05);治疗组阿维A日均剂量(26.4 ± 3.3 mg)和总用药量(1854.5 ± 85.2 mg)均低于对照组(34.7 ± 3.5 mg和2768.8 ± 88.7 mg),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7和4.32,P < 0.05)。停药随访1年,治疗组有效的21例中,复发2例,复发率为9.5%;对照组有效的15例中,复发4例,复发率为26.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23,P < 0.05)。 结论 血必净与阿维A联用治疗红皮病性银屑病的疗效、起效时间及预后等均明显优于单用阿维A胶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硒对小鼠特应性皮炎样表现的影响。方法 40只BALB/c小鼠随机等分为缺硒组(0.01 mg/kg)、正常硒组(0.25 mg/kg)、过量硒组(3.00 mg/kg)和对照组(0.25 mg/kg),4组小鼠先用缺硒饲料饲养4周后,再分别以缺硒、正常硒、过量硒和正常硒饲料喂养4周。此后,3个致敏组(缺硒组、正常硒组、过量硒组)采用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特应性皮炎样表现。激发期间监测小鼠皮炎表现严重程度。激发3周后检测小鼠血浆总IgE、全血炎症细胞计数,并剪取小鼠背部皮肤组织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分析组织中硒含量。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评估多组间IgE、硒水平和细胞计数等检测结果差异, 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评估IgE等检测指标与硒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致敏6 d后,致敏组小鼠皮肤表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致敏第6、8、11、13、15、18天时各组间比较,F值分别为44.897、76.622、114.866、33.352、28.605、11.271,均P < 0.01),第11天过量硒组皮肤表现评分明显高于缺硒组和正常硒组(均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致敏小鼠均发生明显的皮炎病理改变,但3个致敏组之间皮损中炎症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致敏小鼠全血炎症细胞和血浆总IgE水平均随膳食硒水平的增加而升高;其中过量硒组血浆总IgE水平升高最明显,与缺硒组、正常硒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67.17 ± 8.49) μg/L比(124.78 ± 5.32) μg/L、(132.61 ± 4.71) μg/L、(109.13 ± 0.79) μg/L,t值分别为3.919、3.222、6.485,均P < 0.05]。致敏组小鼠皮肤组织硒含量与小鼠血浆总IgE水平(r = 0.579,P < 0.001)、全血白细胞(r = 0.414,P < 0.05)、中性粒细胞(r = 0.439,P < 0.05)、淋巴细胞(r = 0.417,P < 0.05)和嗜酸性粒细胞(r = 0.505,P < 0.01)均呈线性正相关。结论 不同硒水平对小鼠皮炎表现严重程度的影响不同,过量硒组皮炎表现更严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在寻常型白癜风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血清及皮肤组织液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逆转录PCR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9例寻常型白癜风患者与31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对照者PBMC中MIF mRNA的表达水平及血清、皮肤组织液中MIF的含量。结果 寻常型白癜风患者PBMC中MIF mRNA的表达水平及血清、皮肤组织液中MIF的含量分别为6.70(2.64 ~ 8.65)、32.76(10.67 ~ 40.98) μg/L、167.80(107.40 ~ 219.60) μg/L,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Z值分别为5.895、5.936、4.715,P值均 < 0.05);进展期白癜风患者分别为7.89(3.89 ~ 9.12)、37.80(29.50 ~ 45.70) μg/L、211.50(131.70 ~ 248.75) μg/L,显著高于稳定期患者(Z值分别为2.213、2.141、2.100,P值均 < 0.05)。白癜风患者PBMC中MIF mRNA的表达水平及血清中MIF的含量与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86、0.453,P值均 < 0.05)。结论 MIF可能在寻常型白癜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