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老年人急性脑梗死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治疗经验. 方法 对3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DVT患者(脑梗死组)与31例单纯DVT老年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治疗方法均为制动3 d;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商品名:博璞青)0.4 ml(100 IU/kg),皮下注射,12 h皮下注射1次,用药14 d.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第10天加口服华法林,并根据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调整华法林的用量,为防止老年人发生出血,INR控制在2.0~2.5;并辅以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g/d,14 d. 结果 所有患肢水肿明显减轻,治愈及无效均为0,两组均无肺梗死.但脑梗死组发生脑出血4例,此4例年龄均大于80岁,出血发牛时间在应用低分子肝素钙3~7 d,及时停用抗凝药,给予降颅压,3例痊愈,1例因颅内大出血合并肺部感染而死亡.对照组无死亡. 结论 对年龄大于80岁的急性脑梗死合并DVT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应谨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患者早期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那屈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安全性.方法 纳入早期使用那屈肝素或下肢间歇式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预防DVT的急性sICH患者.那屈肝素组从入院后第4天开始连续10 d皮下注射那屈肝素0.4 ml/d,IPC组使用IPC治疗.入院后第3天、第5天和第14天复查头颅CT评估血肿体积变化,记录治疗过程中的出血事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DVT.结果 共纳入早期使用那屈肝素或IPC预防DVT的急性sICH患者94例,那屈肝素组41例,IPC组53例.共有14例发生下肢DVT,其中那屈肝素组5例(12.2%),IPC组9例(17.0%),但2组DV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418,P=0.518).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颅内血肿增大和再出血.结论 sICH患者早期皮下注射小剂量那屈肝素预防DVT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卒中的疗效。方法将72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丹红注射液及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照组仅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4d后评定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为69.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第7天、第14天时神经功能缺损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卒中疗效优于单用低分子肝素钙。  相似文献   

4.
将78例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钙0.6ml脐周皮下注射,连用10d。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于第7天有明显差异(P〈0.05),随治疗时间延长差异增加(P〈0.01)。治疗组DVT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认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脑梗死合并下肢DV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中药离子导入对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16例膝关节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61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DVT预防性措施,对照组进行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腹壁皮下注射治疗,术前2 h注射1次,术后1次/d,0.3 ml/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术后第1天开始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汤离子导入治疗,30 min/次,2次/d。疗程均为2 w。观察两组患者DVT发生情况,统计DVT发生率;检查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测定两组患者血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术后第1周,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DVT的发生率分别为4.92%和16.36%,两组差异显著(P0.05);术后第2周,观察组DVT的发生率为8.20%明显低于对照组(27.27%,P0.01);观察组术后第2周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较同时点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观察组术后第2周血清IL-1、IL-6和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中药离子导入可降低血清FIB水平,减轻炎性反应,预防DVT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三联疗法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祥忠 《山东医药》2008,48(16):83-8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IU腹部皮下注射,2次/d,连用10d;尼莫地平片30mg口服,1次/d;奥扎格雷钠注射液80mg加入5%葡萄糖250ml静滴,1次/d;14d后观察疗效.用药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血浆中TXB2(血栓烷素82)和6-酮前列环素1α(6-k-PGF1α)的变化.结果 治疗14d,治疗组临床有效率(82.8%)明显高于对照组(70.0%)(P<0.05),且血浆TXB2和6-k-PGF1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认为低分子肝素钙、奥扎格雷钠、尼莫地平三联疗法治疗TIA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及D-二聚体(D-D)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该科就诊的120例老年髋部骨折术前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干预组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常规镇痛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镇痛治疗。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两组患者入院、治疗后1、3、6 d的血浆D-D水平变化,着重观察DVT发生率、治疗后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的变化,血浆D-D浓度变化。结果干预组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后DVT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2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入院时,血浆D-D浓度分别为(983.25±261.14)ng/ml、(945.11±231.88)ng/ml(P>0.05);干预组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后血浆D-D浓度为(485.02±183.66)ng/ml、(300.36±105.64)ng/ml、(106.87±23.03)ng/ml,对照组血浆D-D浓度为(886.02±219.92)ng/ml、(624.17±182.08)ng/ml、(545.89±108.9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降低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前DVT发生率、血常规及凝血功能、血浆D-D浓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东菱迪夫、低分子肝素钙与抗生素联合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络泰、阿司匹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东菱迪夫5Bu/d,连用4d,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钙2500~5000U皮下注射1次/12h,常规应用广谱抗菌素1周。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小板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浆凝血酶和全身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4d时临床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两组患者治疗前PC、PT、APTT、FG、TT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PTT、FG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东菱迪夫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进展型脑梗死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人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的变化,并观察五虎化栓丸和/或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梗死病人血浆LPA水平的影响。方法检测入院前未经治疗的12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人和40名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血浆LPA含量。将120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40例)、五虎化栓丸组(40例)和阿司匹林加五虎化栓丸组(联合用药组,40例)。观察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的血浆LPA水平。结果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LPA的含量分别为(3.46±0.24)μmol/L和(1.95±0.41)μmol/L。治疗7d和14d后治疗组病人血浆LPA含量都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浆LPA含量明显增高。五虎化栓丸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以明显降低脑梗死病人LPA含量。  相似文献   

10.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方法将5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UAP疗效确切,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1.
肝素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普通肝素联合前列腺素E1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作用。方法:下肢DVT患者17例,分为治疗组9例,对照组8例;治疗组由普通肝素联合前列腺素E1及常规治疗,对照组为低分子量肝素及常规治疗。治疗1、7 d后检测下肢血流、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疼痛及肢体肿胀情况。结果:治疗1 d后,2组患者肢体疼痛及肢体肿胀情况较治疗前趋向改善,但所有指标2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7 d后,治疗组较对照组下肢血流情况明显改善(P<0.05),纤维蛋白原下降明显(P<0.05)。结论:普通肝素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下肢DVT可能较单一运用低分子肝素效果为佳,且安全性亦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给予硝酸盐制剂、β1-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阿司匹林、降脂及稳定斑块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mg,3次/d,连用14d;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2次/d,连用5d。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个别患者出现胃肠道症状和(或)皮肤黏膜轻度出血,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曲美他嗪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疏血通注射液与尿激酶联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106例DVT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与对照组(52例),对照组应用尿激酶溶于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输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4 100 U,每12 h一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6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注.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尿激酶对DVT疗效好,能更好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毒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丁苯酞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96例,随机分为添加丁苯酞治疗组(丁苯酞组48例)和不添加丁苯酞治疗组(常规治疗组48例);同时选择门诊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48例)。分别测定入院时和治疗后3 d,7 d,14 d血浆LPA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进行评估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采用Barthel指数(BI)、焦虑量表(SAS)和抑郁量表(SDS)等测试。结果两组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LPA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丁苯酞组和常规治疗组血浆LPA水平在治疗后3 d和7 d逐渐下降,14 d基本降至正常水平,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有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提高,但丁苯酞组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与治疗前及与常规治疗比较,丁苯酞组治疗14 d后SAS、SDS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治疗中添加丁苯酞可显著降低血浆LPA水平,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焦虑、抑郁症状,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脑出血恢复期病人应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对改善微循环的临床疗效。方法352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于脑出血10d~14d时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疗程为14d;对照组仅予基础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天、第28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评定与头颅CT复查。结果第28天时治疗组的神经功能改善评分为(5.03±1.71)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43±1.68)分(P<0.01)。头颅CT观察示血肿吸收及水肿消退为(2.46±1.51)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29±2.86)mL(P<0.01)。结论血栓通注射液对脑出血恢复期病人的微循环改善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6.
银杏达莫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昊  王海涛 《山东医药》2008,48(2):66-67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阿司匹林、血塞通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20 ml(加入液体中)静滴,疗程14 d.检测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3、7、14 d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浓度.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浆LPA水平均逐渐降低,观察组治疗后7 d、对照组治疗后14 d接近正常值;观察组治疗后3、7 d血浆LP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银杏达莫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LPA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注射用盐酸川芎嗪预防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下肢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136例,将其随机分为注射用盐酸川芎嗪预防组(试验组)和低分子肝素钙预防组(对照组),各68例.两组均于术后6 h开始预防用药,连续用药30 d,用药期间观察是否发生DVT及不良反应.结果 试验组DVT 发生率为4.4%(3/68),对照组DVT 发生率为3.0%(2/68),两组DVT 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出血症状.结论 注射用盐酸川芎嗪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的效果与低分子肝素钙相似,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82例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针剂20mL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输注,每日1次,共14d。两组分别治疗后第14天、第28天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SS)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14d后水肿产生率为(0.28±0.07)/d与对照组(0.28±0.27)/d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治疗组ESS评分为(19.9±5.1)分优于对照组的(16.1±4.8)分(P<0.05);治疗28d,治疗组ESS评分为(25.5±6.0)分,对照组为(21.1±5.6)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可明显减轻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脑水肿,并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肺癌合并急性非大面积肺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肺癌合并急性非大面积肺栓塞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和口服华法林序贯治疗,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治疗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口服利伐沙班10 mg,1次/d。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周、第1个月、第2个月的血气分析参数、超声心动图参数。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第1周、第1个月、第2个月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对照组治疗后第1个月、第2个月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和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 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第1周、第1个月、第2个月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右心房平均压有统计学差异(P0. 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第1周右心房平均压、肺循环阻力有统计学差异(P0. 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第1周右心室射血分数、肺循环阻力有统计学差异(P0. 05)。两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 05)。结论利伐沙班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晚期肺癌合并肺栓塞的效果优于华法林组,并且利伐沙班起效快,出血风险小,疗效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进展性脑梗死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患者给予注射用血栓通+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10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定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BI)计分对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在治疗7、14 d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B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4 d后B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基本治愈46例,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基本治愈24例,总有效率为73.0%,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凝血功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