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本文作者观察了24例30眼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患者行下斜肌转位术前后垂直斜度及下斜肌亢进的变化,以评价下斜肌转位术治疗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的手术效果。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下斜肌转位术是治疗分离性垂直偏斜(DVD)的一种有效方法。改良的手术方式不一定优于传统下斜肌转位术。双眼非对称性DVD可采用不等量下斜肌转位,单眼下斜肌转位可治疗单眼DVD,但术后可能出现术眼上转受限,不伴下斜肌亢进的DVD也可采用下斜肌转位术。抑制上转综合征是下斜肌转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双眼手术以及下斜肌新的附着点不超过下直肌止点可能会减少该综合征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与生活质量。方法:对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组研究,单纯下斜肌转位术为A组,下斜肌截除联合转位术为B组,下斜肌截除联合转位并前徙术为C组。三组患者在常规局部麻醉下,以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垂直斜度及下斜肌亢进改善程度检查,随访六个月,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C三组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8.46%、89.47%、93.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进行临床手术治疗时,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方法,从而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观察标准下斜肌前转位术和下斜肌前转位联合部分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患者44例(60只眼),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标准下斜肌前转位术和下斜肌前转位联合部分切除术,观察对比术后第1周和术后2个月的眼球运动状况和垂直斜视度变化。[结果]标准下斜肌前转位术组术后第1周有2只眼下斜肌功能为+2级,4只眼下斜肌功能为+1级;术后2个月有2只眼下斜肌功能为+2级,5只眼下斜肌功能为+1级。下斜肌前转位联合部分切除术组术后第1周有1只眼下斜肌功能为+2级,5只眼下斜肌功能为+1级;术后2个月有2只眼下斜肌功能为+2级,5只眼下斜肌功能为+1级。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标准下斜肌前转位术组术后第1周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平均为3.8±2.4^△;术后2个月平均为4.4±3.9^△。下斜肌前转位联合部分切除术组术后第1周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平均为3.5±3.1^△;术后2个月平均为4.1±3.3^△。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下斜肌前转位联合部分切除术较标准下斜肌前转位术并没有显著增加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效果。方法:选取81例(81眼)分离性垂直斜视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采用上直肌后徙术,观察组采用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手术前后的眼表症状[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河高度及干眼症状(OSDI量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24%(37/41),高于对照组的72.50%(29/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观察组BUT明显长于对照组,OSDI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8%(2/4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50%(9/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小儿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效果优于上直肌后徙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下斜肌前转位手术是治疗垂直分离性斜视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近些年,下斜肌前转位手术不断改进,分级的下斜肌前转位手术,增强的下斜肌前转位手术,以及单眼、双眼下斜肌前转位手术在治疗垂直分离斜视临床应用中均有各自的原理和优缺点。下斜肌前转位手术在临床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出现了包括限制上转综合征在内的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正>下斜肌亢进在临床上分为原发性下斜肌亢进和继发性下斜肌亢进,在侧向注视时内转眼出现上斜视,影响外观时,需手术矫正[1]。本院将2005年至2011年收治的下斜肌亢进病例分别采用下斜肌分级前转位术以及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发现下斜肌分级前转位术治疗原在位垂直斜度15~25△下斜肌亢进患者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疗效。方法8例(8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均存在代偿头位,三棱镜检查垂直斜视度平均为28.58^△。患者均于全麻下行下斜肌前转位术,术后随访观察其代偿头位和垂直斜视度的变化。结果 术后3月代偿头位改善和消失各4例;术后1周、6月和3年随访检查显示,垂直斜视度均较术前减小,平均为6.25^△;无1例出现手术过矫和并发症。结论采用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合并下斜肌亢进的V型斜视的治疗。方法:用对称的下斜肌减弱合并水平直肌的后徙,缩短术治疗。结果 29例V征消失,2例第一眼位仍有内斜视,1例出现垂直斜视。结论:对称性下斜肌减弱术是治疗合并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斜视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疗效.方法 8例(8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均存在代偿头位,三棱镜检查垂直斜视度平均为28.58△.患者均于全麻下行下斜肌前转位术,术后随访观察其代偿头位和垂直斜视度的变化.结果术后3月代偿头位改善和消失各4例;术后1周、6月和3年随访检查显示,垂直斜视度均较术前减小,平均为6.25△;无1例出现手术过矫和并发症.结论采用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下斜肌转位联合水平直肌手术矫正下斜肌亢进合并V型斜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9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中医院收治的下斜肌亢进合并V型斜视患者3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将其分为联合手术组(n=28)和分次手术组(n=11)。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眼位、V征治愈率、下斜肌亢进矫正率、眼心反射、眼胃反射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均恢复第一眼位正位,且V征治愈数和下斜肌亢进矫正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视力均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患者的眼心反射、眼胃反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炎症反应、结膜下大量出血、眼睑皮下血肿、球后血肿等并发症。结论 下斜肌转位联合水平直肌手术矫正下斜肌亢进合并V型斜视的疗效不劣于常规分次手术,但可减少手术次数,避免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在水平肌加强减弱术基础上开展下斜肌减弱术治疗儿童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64例斜视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行水平肌加强减弱术+下斜肌后徙术)和观察组(行水平肌加强减弱术+下斜肌减弱术)两组,每组各32例。记录两组的围术期指标(术中出血量、伤口恢复时间、手术时间),记录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垂直斜视角、水平斜视角;评估斜视疗效、下斜肌功能亢进疗效,记录术前和术后3个月两组视功能分级,记录并发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更少,伤口恢复时间更短;术后1-3个月两组垂直斜视角和水平斜视角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斜视治疗有效率(96.88%)、下斜肌功能亢进治疗有效率(93.75%)均高于对照组(71.88%、71.88%),上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以及术前和术后3个月视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水平肌加强减弱术+下斜肌减弱术用于儿童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治疗中,能改善视功能,进一步提高斜视和下斜肌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下斜肌减弱术在合并下斜肌亢进的V型斜视中的作用和各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方法 对39例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斜视,根据下斜肌功能亢进的程度分别采用下斜肌切断术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并联合水平肌手术。结果 术后39例V征均消失,下斜肌功能亢进明显改善,外斜欠矫3例,内斜欠矫2例,34例眼位获得完全矫正。结论 对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斜视,首选下斜肌减弱术,并同时做水平斜视矫正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下斜肌转位术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中的治疗效果。[方法]以下斜肌亢进为主要表现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眼科斜颈,下斜肌作用不同程度亢进。使用三棱镜交替遮盖法测量视近时第一眼位及两侧歪头时的垂直斜视度。行下斜肌转位术观察术后第1周和术后2个月的眼球运动状况和垂直斜视度变化。[结果]术后第1周有4例存在下斜肌功能Ⅰ度亢进,术后2个月未再出现变化,术前与术后第1周及术后2个月均有显著性差异。术后第1周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4.6^△,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术后2个月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4.8^△,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术后第1周与术后2个月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术后第1周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7.1^△,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歪头试验有23例仍为阳性,阳性率76.7%。术后2个月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8.2^△,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歪头试验有24例仍为阳性,阳性率80.0%。术后第1周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与术后2个月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下斜肌转位术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中的治疗显示了良好的效果。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显著性减小或消失,下斜肌功能基本正常,代偿头位消失或明显改善。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也有明显改善,但歪头试验的阳性率仍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垂直斜度在15~28△的47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行下斜肌前转位术,术后观察其代偿头位和垂直斜视度的变化.结果 47例患者治愈26例(55.32%),好转18例(38.30%),无效3例(6.38%),总有效率93.62%,平均矫正20.76△.术前18例无代偿头位者术后仍无代偿头位;术前29例有代偿头位,术后代偿头位消失20例(68.96%),好转7例(24.14%),无效2例(6.90%),总有效率93.10%.术后未出现手术过矫和术后眼球运动障碍.结论 对于垂直斜视角在15~25△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采用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赵洁 《大家健康》2017,(12):127-128
目的:研究先天性麻痹性垂直斜视应用下斜肌减弱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电脑随机的方式,将该院于是2016年01月至2017年01月间收治的66例先天性麻痹性垂直斜视患者,随机划分为2组,两组各自分别使用相应的下斜肌减弱术进行治疗,即常规组33例患者应用下斜肌后徙转位术,研究组33例患者应用下斜肌截腱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96.96% VS81.82%),组间疗效经临床检验,结果发现差异显著(<0.05).结论:先天性麻痹性垂直斜视应用下斜肌减弱术治疗,临床疗效十分突出,其中下斜肌截腱术治疗的疗效要明显好于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是一种有效、安全、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下斜肌前移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原在位垂直性斜视的疗效。方法:对39例单侧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原在位垂直性斜视≥15^Δ的患者行下斜肌前位术。手术前后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定斜视度。根据原在位垂直性斜视程度将下斜肌断端移位至下直肌颞侧止端水平后1mm(15^Δ-19^Δ),止端水平(20^Δ-24^Δ),止端水平前1mm(≥25^Δ)处。结果:原在位垂直斜视度术前平均为21.0^Δ,术后平均为5.4^Δ,平均矫正15.6^Δ。结论:下斜肌前移位术是治疗>15^Δ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原在位垂直性斜视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8.
许小贺  傅秀丽  鲁璐  王玮 《新疆医学》2023,(4):415-417+441
目的 探究儿童间歇性外斜视集合不足型合并下斜肌亢进经外直肌倾斜后徙联合下斜肌后徙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洛阳博爱眼科医院接受治疗的160例患儿开展研究;均患有儿童间歇性外斜视集合不足型合并下斜肌亢进,并采取外直肌倾斜后徙联合下斜肌后徙术治疗,评估患儿治疗前后斜视情况。结果 不同时间段,患儿斜视度变化显著,恢复状态良好,与术前相比较P <0.05;术后患者眼球FDA情况良好,与术前相比较P <0.05;随访6个月,整理患儿眼位矫正情况,即术后患儿眼位矫正情况良好。结论 为间歇性外斜视集合不足型合并下斜肌亢进儿童提供外直肌倾斜后徙联合下斜肌后徙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斜视度情况,且未发生明显并发症,临床治疗安全性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不同操作方法的下斜肌切断术治疗上斜肌不全麻痹74例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对第一眼位垂直斜视角≤15^△者,切断亢进的下斜肌;对第一眼位垂直斜视角>15^△者,先切断亢进的下斜肌,残余斜视角分配在其它垂直肌上,下斜肌钩取方法采用直视下操作及盲钧法操作。结果:术后除4例出现另眼下斜肌功能亢进,2例出现术眼下斜肌功能持续性亢进外,其余患者效果满意。 结论:下斜肌切断术为非定量手术,校简单易行,对上斜肌不全麻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治疗分离性垂直偏斜 (DVD)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 :对 10 3例 192眼DVD患者应用上直肌后退术 ,上直肌后退联合后固定缝线术 ,下斜肌转位术及上直肌后退联合下斜肌转位术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结果 :后退组近期效果良好者 6 7.39% ,远期 5 8.82 % ,P <0 .0 0 5。后退 后固定组近期效果良好者 82 .6 9% ,远期 80 .5 6 % ,P>0 .5。下斜肌转位组近期效果良好者 6 5 % ,远期 5 6 .6 7% ,P >0 .0 0 1。后退 下斜肌转位组近期效果良好者 83.72 % ,远期 81.2 5 % ,P >0 .1。结论 :单独上直肌后退和下斜肌转位术治疗DVD效果不佳 ,后退 后固定缝线组及后退 下斜肌转位组效果可靠 ,后者尤其适用于合并下斜肌亢进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