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1 超级细菌的定义 "超级细菌"是对所有抗生素都有强耐药性的一类细菌的统称,这一类细菌的共性是对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有很强的耐药性. 随着近年来抗生素滥用问题日益严峻,"超级细菌家族"已经越来越大.2008年发现携有特殊基因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NDM-1)的超级细菌,能够对包括广谱抗生素碳青霉烯类的几乎所有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相似文献   

2.
检测六种抗肿瘤抗生素对五种耐药细菌的杀灭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抗肿瘤抗生素对耐药细菌的杀灭效果。方法:选用6种抗肿瘤抗生素平阳霉素、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柔红霉素、多柔比星和表柔比星,用微量方法检测其对临床常见的5种耐药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粪肠球菌、阴沟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6种抗肿瘤抗生素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对其他4种耐药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杀灭作用,MIC为:4.9×10-3~2.9×10-6mol/L;MBC为:7.5×10-4~2.9×10-6mol/L。结论:6种抗肿瘤抗生素抗耐药细菌的作用依次为:丝裂霉素>柔红霉素>平阳霉素>多柔比星>放线菌素D>表柔比星。  相似文献   

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专一性地与细菌细胞内膜上的靶位点结合,干扰细胞壁肽聚糖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由于这些靶位点能与同位素标记的青霉素G共价结合.因此将这些靶位点称之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PBPs具有酶活性,在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研究PBPs则对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及耐药机制有重要意义.已知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①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使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②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外膜通透性降低.阻碍抗生素进入细菌内膜靶位,即改变细菌外膜蛋白,减少抗生素吸收.③对于不产生β-内酰胺酶且外膜通透性无障碍的细菌.获得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能力是通过改变抗生素的作用靶位点,其结果或是改变PBPs数量,或是降低药物与PBPs的亲和力,即染色体介导的改变PBPs而产生的耐药性,称为固有耐药性.这种不依赖β-内  相似文献   

4.
抗生素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细菌的战斗史.超级细菌就是指对大多数临床应用的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目前临床遭遇的超级细菌一般指的就是ESKAPE.这6个字母分别代表了6种著名的耐药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肠杆菌.  相似文献   

5.
头孢菌素抗生素的活性核是一个典型的肽核(7-氨基头孢霉烷酸),类似于青霉素族的6-氨基青霉烷酸。抗生素的这两类基团的相似作用在于抑制转肽酶,阻止细菌  相似文献   

6.
抗生素后效应与合理用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抗生素后效应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到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消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介绍了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属药物的后效应及联合用药对抗生素后效应的影响,旨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β-内酰胺类是临床应用广泛、抗感染效果强大的一类抗生素,但细菌的耐药性目前已成为此类药物的严重问题.细菌耐药最主要机制是细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而解决细菌产生耐药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开发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使不耐酶的抗生素发挥它原有的抗菌作用.目前临床应用的品种日益增加,且涉及多种组方、多种配比,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主要有舒巴坦、克拉酸和他唑巴坦的复方制剂[1,2].本文对2008-2012 年本院使用这类制剂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第一类抗生素即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抗菌药物.但目前细菌对这类药物的耐药性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细菌耐药机制之一是细菌通过产酶来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去活性.解决耐药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开发β-内酰胺酶抑制剂,通过酶抑制剂灭活β-内酰胺酶,保护β内酰胺环,从而使这些抗生素发挥它们原有的抗菌作用.体外试验结果证明,BRL4271效果最明显,他唑巴坦、克拉维酸钾第二,舒巴坦作用最弱.这些酶抑制剂必须与抗生素合用才能更好发挥作用,因此国内外许多药厂生产出一批复方制剂用于临床,现将这些抗菌复方制剂处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舒他西林颗粒剂体内 外抗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临床抗感染选择药物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其毒性低、显效强的特点始终占有优势地位,过敏问题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及临床检测手段的不断完善亦得到了相应的控制.但近年来,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日益严重,特别是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等临床常用抗生素,据报道常见致病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已达70%.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产生β-内酰胺酶,从而水解β-内酰胺抗生素,使之失去抗菌活性.因此合成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以解决细菌的耐药性势在必行.舒他西林即为新开发的氨苄西林与舒巴坦钠综合的酯类药物,舒巴坦钠为不可逆竞争性β-内酰胺抑制剂,与β-内酰胺酶亲和力高于β-内酰胺抗生素,与氨苄西林组成复合制剂保护后者不被破坏,而维持其抗菌活性.舒他西林(sultamicillin)制成颗粒剂具有较好的口感,易于老人和小儿服用.  相似文献   

10.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维利 《天津药学》2004,16(3):53-55
β-内酰胺类是临床应用广泛、抗感染效果强大的一类抗生素,但细菌的耐药性目前已成为此类药物的严重问题。细菌耐药最主要机制是细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而解决细菌产生耐药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开发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使不耐酶的抗生素发挥它原  相似文献   

11.
抗生素滥用加速了细菌产生抗生素耐药性,抗菌肽作为对抗抗生素耐药细菌的潜在候选药物备受关注.buforinⅡ作为其中一种潜力分子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buforinⅡ的结构类似于阳离子α螺旋抗菌肽,其"螺旋-脯氨酸铰链-双亲性螺旋"的独特结构在抗菌和抗癌等方面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截短、替换和拼接等策略对buforinⅡ及其同...  相似文献   

12.
<正>β-内酰胺类是临床应用广泛、抗感染效果强大的一类抗生素,但细菌的耐药性目前已成为此类药物的严重问题。细菌耐药最主要机制是细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而解决细菌产生耐药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开发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使不耐酶的抗生素发挥它原有的抗菌作用。目前临床应用的品种日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和怎样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通过总结呼吸道感染者的病例,研究分析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的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结果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抗生素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相结合,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达到抑菌的作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是:①青霉素结合蛋白基因变异;②β-内酰胺酶将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解,使其失去原有的活性。③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此类抗生素与细菌的核糖体靶位点50S亚基接合,从而限制信使核酸的移动并对转肽作用也有限制的作用。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机制是:①主动外排;②改变核糖体靶位;③其他机制。结论通过经验治疗和病原学治疗等方法使抗生素的使用合理化,并对已经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提出抑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陈锦英  任中原 《天津医药》1989,17(12):760-763
β-内酰胺抗生素的突出特点是特异地抑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由于其低毒和有效性使之在临床应用占有优势。过去几十年有关细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β-内酰胺酶上,现已认识到抗生素与革兰氏阴性(G~-)  相似文献   

15.
防御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高及免疫原性较低,能够克服细菌的耐药性,降低抗生素的不良反应,避免发生免疫反应和抗肿瘤细胞的优点,是人体内重要的天然免疫物质.目前,人类中已经鉴定出了6种α-防御素和6种β-防御素.研究发现其与一些疾病的关系密切,本文就人防御素与相关疾病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控制耐药菌感染是抗生素临床药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是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灭活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从分子药理水平研究细菌耐药机制和抗生素作用机制,寻找有效新抗生素和评价新抗生素耐酶能力,为临床合理选药提供理论依据,欧美等国家正在深入开展有关阴性杆菌β-内酰胺酶的研究工作,这是国际上进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应用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一类含β-内酰胺结构的新型抗生素,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并且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随着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的细菌越来越多,临床上常将碳青霉烯类药物作为ESBLs感染后的有效治疗方法,也因此增加了临床使用此类药物的频率.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菌株的产生,并且表现为泛耐药.早期报道的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细菌多是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但是近年来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i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这逐渐成为临床抗感染用药中的难题.因此,对细菌耐药机制进行研究,了解细菌的耐药性,以期待更好的指导临床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8.
手术前应用抗生素的目的是将手术过程中切口部位的细菌杀死以免引起术后感染.大多数手术成功与否取决于抗生素的预防应用是否合理,目前也存在滥用抗生素的现象,笔者就此问题进行探讨.1 现状 ①不了解抗菌药物发展动态,不能很好地掌握新老各类药物作用特点和同类抗生素中不同品种间的差别.因此选用时针对性不强或根本无用药指征.②不熟悉细菌对抗生素存在的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的动向,不能根据细菌对药物敏感度变迁来选择药物,只有经过药敏试验,才能确切的知道感染是由何种细菌所致,根据细菌类别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才能控制感染.③不能很好掌握感染期发生发展规律,未能根据病原体、机体、抗生素三者相互关系,制定合理的个体化给药方案,要根据临床抗生素药理特点、药代动力学特点来  相似文献   

19.
赵欣彤  李天磊  张文轩  吴松 《药学学报》2021,(11):3004-3013
随着细菌耐药特别是革兰阴性细菌耐药趋势的不断上升,耐药细菌的感染已成为临床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基于"特洛伊木马"策略设计的铁载体-抗生素偶联物,可以通过主动摄取穿过革兰阴性细菌的外膜,有望成为临床抗感染治疗的有力武器。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报道的铁载体-抗生素偶联物药物设计策略,并重点探讨了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在此策略中的使用。  相似文献   

20.
抗生素后效应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合理用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开始引起学术界关注的新理论,是评价抗生素药效学的一项新指标,可为抗生素更合理用药提供新科学依据.它的概念系指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当药物清除后,细菌生长仍然持续受到抑制的效应,是抗生素对其作用靶细菌特有的效应,它揭示的是抗生素与细菌相互作用过程.近十余年来国外对PAE这一新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PAE作为评价新抗生素药效学的重要参数,它将为临床设计更为合理的给药方案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概述了抗生素物引起PAE的机制,对其影响因素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