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求:是探求、追究以及针对之意;本:即本质、本原、根本之谓.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针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变化的机理,即病机进行治疗.如<伤寒论>中同属外感风寒的太阳病证,然而一则用麻黄汤治,一则用桂枝汤治.究其原因是病人体质之"本"不同.所以<医门法律>云:"故凡治病者,在必求于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知病所由生,而直取之,及为善治.若不知求本,则茫如望洋.无可问津矣."  相似文献   

2.
《傅青主男科》是我国现存第一部以"男科"命名的中医著作,虽言"男科",但书中记录内容不限于男科疾病,包括了男性多发的内科疾病、儿科及少数外科病证.傅氏临证治病辨证明确,治疗详尽;经验丰富,审证求因,思维缜密;审时度势,把握时机;顾护脾胃,扶助正气;用药精练,见解独特.书中阐述了证治特点,创制了新方、验方,其临床经验丰富...  相似文献   

3.
治病求本,首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治病必求于本”。告诫医者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要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宜针对疾病根本原因确定正确的治本方法。这是几千年来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一直遵循着的基本准则。在临证实践中,可以看到多数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是一致的,然而有时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不一致,出现了假象。为此,确定治疗原则时就不应受假象的影响,要始终抓住对本质的治疗,于是便产生了“正治”与“反治”的法则。塞因塞用属于“反治”法的范畴,即临床虽然见到胀满痞塞等症候,看似实证,而医者通过辨证仍以填补扶正之…  相似文献   

4.
《内经》治病求本治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秀云 《光明中医》2009,24(10):1854-1857
"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源于<内经>,是指针对疾病本质进行治疗.<内经>在治病本于"阴阳"这个最高层次下,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又分别提出了以病因、病人、体质、病机、证候、先病、正气等为本.历代医家对治病求本理论的不断探讨与实践,从而形成了传统中医独特的治病求本思想体系.笔者首先对<内经>"治病求本"的含义以及后世关于"治病求本"含义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与论证,从理论上探求"治病求本"的内涵;其次,对"治病"如何"求本"之法加以详细探讨,并得出"治病求本"就是求得疾病与证候本质的统一,即辨病求本与辨证求本的有机结合.通过辨病,找到不同疾病各自独有的特殊本质;通过辨证,找到疾病处于不同阶段时病理变化的本质.从而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治病求本”是指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本文不揣粗陋,仅就中医治则中“治病求本”一词的概念及运用问题,谈谈个人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6.
周少林 《中医教育》2007,26(6):62-64
"治病求本"一词来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一文,其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自此之后,治病求本一直被认为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即在临床时必须寻求病证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古海志 《陕西中医》1989,10(3):116-117
<正> “治病求本”一语,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历代一直作为治疗原则指导着中医临床工作。但对治病求本之“本”,历代认识众说不一。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不妥之处,请同道们斧正。一、“治病求本”的涵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求”就是详细正确的辨证。“本”即疾病的本质、根本。这就是说,中医临床治疗疾病时,必须根据辨证论治的精神,充分了解疾病的各个方面,包括症状表现在内的全部情况,从中找出疾病的本质,从根本上去治疗疾病,以达到治愈疾病,使患者恢复健康的目的。这就是“治病求本”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对近百年来关于《内经》治则的研究作一综述。治则为治疗疾病的法则或基本原则,可分为多个层次,层次高者可下统低者。治病求本之"本"有阴阳之气、证、证与病机结合及体质等新的含义,其应用当辨证或辨病与辨证结合。"标本"有先后病、病机主次、正邪、疾病因果、病因与症状等不同含义,其应用分标本先后与标本兼治。因势利导的具体应用涉及病位、病势、疾病周期、气机、正邪、天地人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历代医家论述 ,认为“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辨证施治的总纲 ,而“本”的最高含义在于阴阳 ,其实质内容是“证”,它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症状等的内在联系和根本属性。“治病”之“本”与“标本”之“本”,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求本”为确定治疗原则、制定各种具体治疗方法、遣方用药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辨证施治(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辨证施治和辨证论治是同一概念,整体平衡是辨证施治的特点,辨证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在辨证中正确运用辨证求因,明确“主证、兼证、证中证、综合证”诊断,在“治病求本,治未病”辨证中,有效甄别验证,因果倒置,标本倒置的正确性。积极采取前期辨证早期治疗,将疾病控制在早期阶段,亚健康亚临床状态的回顾性前瞻辨证,将有助于隐性病因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辨证是早期诊断,施治是早期治疗,病程中强调和重视“早期辨证施治”求证反证验证辨证贯穿始终。求因求证求是求本是实现疾病早期诊断的关键。古典中医核心理论同现代诊疗技术及生物识别技术的积极采用,必将提高辨证施治的整体水平及促进中医药现代化。预则立,体质辨证、保健辨证、病因辨证、有效的疾病及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早期辨证,将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以防患于未然。理法方药,使辨证施治更趋完善。试错及纠错辨证,诊断性用药是减少误诊误治的有效途径。冲击疗法,鸡尾酒疗法,长期疗法必须严格剂量,疗程并合理用药。治病必求于求本,生命在于保健。祛病健身,保健是本,祛病是标,在整个病程中有效的辨证施治,正确预见疾病各阶段尤其是并发症的恶化及转归康复是提高中西医诊断和治疗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凌耀星教授善治疑难杂病,强调病证结合,重视辨证论治,立法融贯古今,用方不落窠臼,调度灵活,务重实效。现将凌老之学术经验选介如下。1治病求本,标本同治凌老在临床中特别强调“治病求本”,她认为这是中医治疗的特色,取得疗效的关键。“求本”就是通过辨证分析,认识疾病的病因病  相似文献   

12.
治则,即《素问·移精变气论》所云:“治之大则。”它在中医治疗学中地位重要,因此,本文从“治病求本”、“标本”的涵义,刍议治则。一、洞求标本真谛“治病必求于本”,始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明治病应先别阴阳,进而调  相似文献   

13.
何文彬 《江苏中医》2000,21(10):4-6
本文结合历代医家论述,认为“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辨证施治的总纲,而“本”的最高含义在于阴阳,其实质内容是“证”,它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症状等的内在联系和根本属性。“治病”之“本”与“标本”之“本”,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求本”为确定治疗原则,制定各种具体治疗方法、遣方用药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文云星 《河南中医》2005,25(7):10-10
“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其意义是找出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原因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5.
呕吐临床常见,亦是多种病证的一种临床表现。呕吐最早的记载见于《内经》,但对呕吐的脉证治疗则详见于《金匮要略》。本期《〈金匮要略〉呕吐证治探要》一文,笔者对《金匮要略》呕吐的证治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认为仲景治疗呕吐既见呕止呕,标本兼顾;又见呕不止呕,重于治病求本;更见呕勿令止呕,法倡因势利导。此三条法则至今适用,临证当详审细辨,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介绍任继学教授治疗少阴肾脉瘀阻证诊疗经验,旨在说明在临床中正确认识经络疾病有着重要意义。若能经络明,标本清,或求标得本,或由本求标,则治病少损矣。  相似文献   

17.
朱炳林 《江西中医药》2004,35(10):11-12
清代医家治病多注重体质 ,如石芾南 :“欲诊其人之病 ,须先辨其人之气质阴阳”(《医源》) ;如叶天士 :“凡论病先究体质、形色、脉象 ,以病乃外加于身也”(《临证指南医案·呕吐门叶案》) ;又如章虚谷 :“治病之要 ,首当察人体质之阴阳强弱 ,而后方能调之使安”(《医门棒喝》) ;还有薛生白 :“拙见论病先究体质”、“凡看病必究体质 ,如通套混治”(《扫叶庄医案·卷二》)。如此看重体质 ,是治病求本之举。“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一切证候的产生都与体质息息相关 ,证候只是标 ,体质方为本。下面笔者从《扫叶庄医案…  相似文献   

18.
痰证理论是中医学的原创思维,是中医认识与分析疾病的重要理论模型,也是解决当前慢性复杂性疾病行之有效的指导原则。痰证理论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在概念内涵与外延上经历了病证的独立、泛化与病证思维形成的过程;在辨治方面,痰证理论与明辨标本缓急、谨守病机、治病求本等理念的结合,使其得到更广泛、深入地普及。针对当前慢性复杂性疾病特征,应重新思考、审视、定位符合当前疾病谱系特点的痰证理论,以期发挥中医学原创的理论优势,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发挥独特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治病求本原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病求本是仲景治疗学上的一项基本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疾病是正邪相争,阴阳盛衰错杂复杂的过程,在一系列相互对立统一的矛盾对峙中,必然有一方主导地位而起关键的作用。“治病求本”就是为了在复杂的病变中把握疾病的本质,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治疗。治病求本可分求病因之本、求病机之本、求病位之本、求症状之本4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将湿疹患者中医体质、辨证分型、西医分期的年发病次数加以统计,得出不同中医体质、辨证分型及西医分期湿疹患者的年发病次数分布规律及特点,为湿疹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及新方法。方法:参照瞿幸主编《中医皮肤性病学》、陈达灿主编《皮肤性病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和喻文球主编《中医皮肤性病学》,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和王琦体质九分法,制定此次研究的《湿疹患者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和《湿疹患者辨证分型表》,对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就诊的482例湿疹患者进行一般情况以及中医体质类型、中医辨证分型、西医分期和年发病次数等内容的调查。结果:不同体质患者的年发病次数间存在明显差异,单一体质中,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年发病次数较多,平和质年发病次数最少;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年发病次数存在差异,湿热浸淫证患者年发病次数多于其他证型的湿疹患者;不同西医分期患者的年发病次数存在明显差异,急性湿疹的年发病次数比亚急性、慢性湿疹年发病次数多。结论: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患者年发病次数多于其他体质患者,平和质患者年发病次数少于其他体质患者;湿热浸淫证患者年发病次数多于其他证型的患者;急性湿疹患者的年发病次数比亚急性、慢性湿疹患者年发病次数多,而慢性湿疹患者年发病次数少于急性、亚急性湿疹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