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动物源性疾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其传染源与黑线姬鼠密切相关。黑线姬鼠在流行地区分布广,其优势占鼠种的70~80%。黑线姬鼠的密度与本病的流行强度呈平行关系。它的繁殖与迁移活动与本病的明显季节性一致。在水利工地,黑线姬鼠密度高的工棚发病率亦高。经彻底  相似文献   

2.
我国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宿主动物调查结果确定,黑线姬鼠是农业区野外感染的主要传染源,经多年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我县黑线姬鼠与EHF的流行有密切关系,但无病原学资料佐证。为进一步查明黑线姬鼠是否为我县野栖鼠中的主要传染  相似文献   

3.
<正> 黑线姬鼠是肾型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EHF)的传染源和储存宿主。Lee氏利用间接免疫萤光抗体(FA)方法,从黑线姬鼠肺细胞中检测到朝鲜出血热(KHF)病毒抗原,随后病原分离成功。我们曾利用黑线姬鼠的肝、肾组织分离EHF病毒,未获阳性结果。1979年在试图建立黑线姬鼠肺细胞株过程中,我们从连续传代的黑线姬鼠肺细胞中获得大小  相似文献   

4.
自从四十年代起流行性出血热在亚洲一带广泛地引起人们的重视以来,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 Pallas)就被认为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1942年北野(Kitano)首先报导在我国东北黑线姬鼠体上检出的耶氏厉螨(Laelaps jettmari Vitzthum)(实则是巴氏厉螨L.pavlovskyi Zachvatkin之误定)有自然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原体。国内许多有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地区的资料中,都认为该病与黑线姬鼠的存在有密切的关系。由于病原体的分离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出血热工作组会议统一命名为“有肾综合征出血热”.一、传染源本病病原直到1978年朝鲜李镐汪才从疫区捕获的黑线姬鼠朝鲜亚种的肾和肺组织分离出朝鲜出血热(KHF)抗原.近年李氏又从许多患者血中分离出该病毒。我国也从黑线姬鼠、褐家鼠检出 EHF 病毒抗原,并用 A—549和 Vero 细胞分离传代成功。根据国内外资料报道,共同认为鼠类是EHF 的传染源,主要有黑线姬鼠、欧洲棕背(?)和褐家鼠等.我国主要传染源为黑线姬鼠,1981年河南洛阳、开封两地区和山西运城地区流行的一次新型伴有轻度肾损伤的轻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热由于病原尚未分离成功,故在防治及诊断方面有许多问题尚待研究。为了解决实验诊断问题,几年来我们进行了多种免疫学及血清学试验,均未获得预期的结果①②。 目前公认黑线姬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在疫区黑线姬鼠肾中发现“包涵体”,非疫区同类鼠肾中则未发现③。因此认为疫区黑线姬鼠肾中可能有本病病原体,所以用疫区黑线姬鼠肾作抗原与各期出血热患者血清进行补体结合试验及对流免疫电泳试验,初步试验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出血热(EHF)自1930年以来在我国东北和朝鲜流行至今已有60年历史了.1978年南朝鲜和中国学者首次从疫区黑线姬鼠动物体内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当时仅仅认为EHF传源染为黑线姬鼠,推测传播途径为鼠类寄生物蚤类叮咬人而感染.随着对EHFV分离技术的进步、完善,近几年已证明:EHFV广泛存在于多种宿主.如各种家鼠、野鼠(黑线姬鼠、褐家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户县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预测的多变量数学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耿建平 《医学争鸣》1995,16(2):128-130
为预见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高峰的发展规模、提高预防监测和控制流行的效果。作者利用该地的气象资料和动物疫情资料,建立陕西省户县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预测的多变量数学模型。预测了该病高峰月份的发病率,逐步回归模型和灰色多元模型的预测准确度均高达99%以上,远高于国内外以病预测模型的精度。结论:速病毒黑线姬鼠指数、黑线姬鼠密度、降雨量、日照时间对于户县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短期流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是进行防疫决策的  相似文献   

9.
我们试用非疫区黑线姬鼠分离出血热病毒,在感染鼠肺组织内查见一种可传代的相关因子,经鉴定证明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分离材料取自重疫区的黑线姬鼠肺组织;实验动物为非疫区的黑线姬鼠;检查指标为间接免疫荧光法,抗体为朝鲜出血热(KHF)抗原检查阳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一属新的布尼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国外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半个世纪以来,本病在欧洲、亚洲等17个国家流行。EHF在我国流行分布很广,除台湾外,其余省区有本病存在和流行。发病逐年增多,病死率高,是我国重点防治疾病之一。广西1982年发现和证实有EHF流行。1978年朝鲜李镐汪应用非疫区黑线姬鼠首先分离出朝鲜出血热(KHF)病毒1981年我国用非疫区黑线姬鼠和人肺癌传代细胞(A-549)分离出EHF病毒.从此EHF研究才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出特异性诊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重疫区,自1961年首次发现流行性出血热的病例以来,年发病率逐渐升高,迄今已达17.98/10万人,在全省范围有57个县、市已证实有本病流行。近年来国内外先后从黑线姬鼠、褐家鼠、欧洲棕背(鼠平)、田鼠、巢鼠、大林姬鼠、小林姬鼠、黄胸鼠、罗赛鼠及实验室大白鼠等十多种啮齿类动物中检出流行性  相似文献   

12.
<正> 国外在分离朝鲜出血热病原方面已获得成功,并提出应用感染黑线姬鼠的肺切片或病毒感染的A_(549)细胞为抗原,均能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法(IFA)检测朝鲜出血热病原体的抗体。今年我国出血热病原分离亦获得成功。我们使用我国分离所获得的毒株感染黑线姬鼠,以受感染的黑线姬鼠肺组织冰冻切片为抗原,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我省疫区出血热防治人员进行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测定,证实在部分出血热防治人员的血清中含有低滴度的出血热特异性抗体,提示存在隐性感染的可能。现将这次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 1976年李镐旺等关于朝鲜出血热(KHF)抗原-抗体系统的发现,使得历时40余年。一直未获成功的流行性出血热(EHF)病原学研究发生了一个新的转折。他们首先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在朝鲜出血热(KHF)疫区黑线姬鼠肺、肾等组织中找到了一种抗原,能与KHF病人恢复期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其后又报导从黑线姬鼠肺和EHF病人急性期血清中分离出朝鲜出血热病毒。除将病毒适应于非疫区黑线姬鼠以外,KHF病毒还被适应于Wistar大白鼠和A-549细胞。朝鲜出血热与苏联、  相似文献   

14.
<正>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已在临沭流行数年,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为姬鼠型,传染源主要是黑线姬鼠。为搞清鼠类尤其是黑线姬鼠在不同季节、场所的分布和活动规律,作者于1996年在该县杨楼和朱车村进行了调查。1 材料与方法1.1 调查点概况 杨楼和朱车村属半丘陵地形,每村约300户1000余人,土地面积约60万m~2,农作物有花生、玉米、小麦和甘薯,村周常年有草垛和种植蔬菜。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特征,在临床上主要有发热,出血倾向,肾脏损害三大症状.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黑线姬鼠,褐家鼠是主要传染源.发病有两个高峰:春夏季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16.
<正> 近年来,流行性出血热在我省大面积流行,蔓延到一百多个县(市、区)。调查表明,主要传染源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和流行,基本消灭传染源,邹县于1986年开始,实行灭鼠经济承包责任制,分别于三、六月份在全县范围  相似文献   

17.
1982年列入省级科研计划的项目有36项、110个研究课题,现将部分项目的进展情况概述如下:(一)流行性出血热(EHF)研究1.安徽省医学研究所用A-549细胞从疫区黑线姬鼠肺单层细胞培养物中成功地进行了EHF病毒分离在流行季节中,从疫区捕获121只黑线姬鼠,制备肺单层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检查,检出EHF抗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一致认为黑线姬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革螨是黑线姬鼠体外常见的寄生昆虫,在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中能否起媒介作用,能否通过正常皮肤刺吸血液等至今尚未研究清楚。本试验是试用同位素示踪法和刺吸感染鼠疟原虫的小白鼠方法,来研光观察革螨有否刺吸小白鼠血液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国外的病原学研究已达40年之久。曾使用多种动物和细胞分离病毒均未成功。直到1976年,朝鲜李镐汪和李平佑首次报告用免疫萤光技术在黑线姬鼠肺和肾组织检出了一种抗原,能与朝鲜出血热病人恢复期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1977年,他们在黑线姬鼠和出血热病人急性期血清中分离出朝鲜出血热病毒(KHF 病毒)。并作了鼠肺切片电镜观察的报导。其后又将 KHF 病毒适应到A-549细胞系,Wistar 大白鼠肺和黑线姬鼠肺。同时,通过免疫萤光技术确定了朝鲜  相似文献   

20.
1984年秋季在临沭县调查了杨楼村村边草垛周围鼠类的分布情况‘其鼠密度和黑线姬鼠密度均明显高于野外(P<0.01),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81.82%。在秋冬季节的灭鼠防病工作中,重点做好村周灭鼠,对于降低黑线姬鼠密度,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