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脉络学说研究“脉络—血管系统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证候特征、辨证治疗用药,与经络学说具有同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价值,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医学经脉理论.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脉络学说缺位,致使这一对血管病变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理论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通过回顾“脉”、“血脉”、“脉络”等名词起源与演变的历史过程,同时结合临床实践对脉络学说的诸多概念进行初步诠释,科学界定“脉络病变”的内涵与外延并简要论述脉络学说的研究范围,指出脉络学说在促进中医经脉理论发展完善以及络病学科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与积极作用,对于提高血管病变的防治水平具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凸显系统构建脉络学说在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及指导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溯源探流,厘清经脉、经络、脉络、络脉等概念,提出经(气)络与(血)脉络共同构成完整的经脉理论。系统构建对于血管病变防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脉络学说,提出脉络学说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系统阐述脉络病变发病、病机、辨证与治疗。以"营卫承制调平"为指导,开展"脉络—血管系统病"生理基础与临床循证研究,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相似文献   

3.
来自河南省郑州市消启,学者云集、成果多多的第七届国际络病学大会日前在河南召开。  相似文献   

4.
从脉络学说角度探讨脉络病变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以及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更好指导临床实践,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脉络学说属于络病学说证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医络病学科重要的分支之一,是研究脉络病变发生发展规律、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证候特征、辨证治疗用药的临床应用理论.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属于“脉络-血管系统病”范畴.深入研究脉络学说将有助于深化对血管病变的规律性认识,探讨脉络病变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之前的关系,有助于有效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而防止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将中医传统营卫理论与汲取“气—阴阳—五行”古代哲学思想提出的“承制调平”相结合,在脉络学说理论体系构建中提出其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揭示通过“承”——营卫交会生化的自稳调控机制,或血管病变状态下“制”——机体代偿性自我调节,“调”——“络以通为用”为总则的通络干预,重新恢复“平”之效应目标,反映了人体作为复杂巨系统、血管病变作为复杂性疾病在生理、病理、治疗、转归不同阶段的内在规律.对于血管病变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基于络病证治体系,继承发展中医血脉理论,吴以岭院士系统构建中医脉络学说,提出其核心理论为营卫理论,即"营在脉中,卫在脉外"(《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营卫不通,血凝不流"(《伤寒论·辨脉法》),"血脉相传,壅塞不通"(《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基于中医脉络作为血液运行的通道...  相似文献   

8.
以中医脉络学说为指导,基于脉络与现代医学中小血管、微血管、微循环的同一性,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这一新概念,心肌梗死再灌注后的微血管功能障碍导致心肌纤维化,归属于这一病理范畴。基于"脉络-血管系统病"探析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的病机,并应用脉络学说核心理论——"营卫理论"为通络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脉络学说是对《黄帝内经》"血脉"理论的传承和发展,是结合现代血管病变重大疾病提出的系统理论。本文以心血管疾病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脉络尤其是脉络末端的"孙络—微血管"病变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脉络学说指导下通络药物的干预效应,以期指导心血管疾病中医药的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目前西医主要以营养心肌细胞,减轻心脏负荷为主,效果不佳。中医药在该病诊治上取得了一定疗效。脉络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脉络—血管系统病"为主要研究领域,主要研究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证候特征及辨证用药的系统理论。从中医脉络学说探讨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理机制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大意义。依据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因素及病理变化,提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是该病的基本病机,依据中医学"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理论,提出"益气养阴,化瘀通络"为该病治疗原则,阐述病毒性心肌炎的辨证分型与用药,为该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医络病学在近30年间进行了大量的文献和临床研究,取得较大的发展。"络脉—血管系统病"概念的提出引发了对中医络脉络病与现代医学心血管病关系的深入研究,大致形成共识,中医络脉类似于西医血管,西医心血管病可以利用中医络病病机加以分析、辨证及治疗。现就络病学说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络病学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  闫晓天  吴鸿洲 《河南中医》2008,28(11):12-14
"久病入络"是络病的主要病机,"络脉阻滞"是络病最基本的病理改变.络脉为病均有不同程度的气郁、血阻或痰结等"络瘀"表现,"通络"是总治则,细之又有"祛邪通络"、"扶正通络"两大类及宣络、透络、清络、活络、柔络、通络、搜络诸法.  相似文献   

13.
从络治痹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症又称"痹证"、"痹病"、"风湿病"等。络病学说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至汉代张仲景首创活血化瘀通络法和虫蚁搜剔通络法等,络病理论得到发展。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仲景络病治疗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观点。本文仅从历代从络治痹之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及治疗等方面做一简要梳理。认为络病致痹病因不外体虚邪侵、营卫不通和痰瘀郁阻、络脉不畅;其病机为正虚是络病致痹的内在要素、邪侵是络病致痹的必要条件以及络脉"不通"是发病的病理关键三方面;临床特点有"病久、多瘀、疼痛"。因此治疗上多采用祛除外感六淫邪气,"通络"止痛;调和营卫气血阴阳,顾护"胃气",以补为"通"以及化瘀祛痰,内外兼施,杂合以治。  相似文献   

14.
运动性疲劳"劳则气耗","久则血伤而入络";病初在气,久病入络是络病学重要学术观点和发病观。运动性疲劳初病在气,主要为运动功能障碍和湿浊代谢邪毒物质瘀滞。治宜利湿化浊祛邪以宣通气机;运动性疲劳久病入络,主要为阳气耗损,脾肾损伤,运动原始动力不足,治宜温补脾肾阳气以宣通经络。无论内服还是外治都紧扣经络、气机、病邪等关系施治,获得抗运动性疲劳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运用络病学说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证治,提出冲任络脉瘀滞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络病病机,临床辨证当分清冲任络脉瘀阻证的寒热虚实,在审因论治,祛邪通络的同时灵活选用辛香通络、温经通络、藤类通络、化痰通络、虫类通络药物,若病久致虚者可加入补气运络,填精坚络之品。  相似文献   

16.
络脉理论与老年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络脉理论是《黄帝内经》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分析认为,阳气不足、络脉空虚是老年冠心病发病的基础,络脉阻滞是老年冠心病的基本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心络瘀阻和心络绌急两个方面。冠心病心绞痛之病位在心之络脉,多为久病入络或久痛入络的络虚证,故通络是治疗大法,临床上常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法为治。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中医杂志》2019,(11):1006-1009
络病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不断总结阐发,提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的观点。笔者受此启发,通过文献回顾,总结支气管哮喘的病机,认为其存在"肺络绌急-肺络瘀滞-络毒蕴结"的阶段性变化,其中肺络绌急是发病基础,肺络瘀滞是病情加重的关键,络毒蕴结是病情恶化的终末环节,各种致病因素均与肺相关,造成哮喘迁延难愈。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6,(1):10-13
目的 :从络病理论探讨通络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合理性。方法 :运用中医络病理论及中医基础理论,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结合COPD的病因病机、现代医学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特性,通过理论总结、实践观察、病案分析等进行论证。结果:提示COPD与络病理论在中西医学说病因病机等方面均具有相关性和一致性,"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适用于COPD的治疗。结论:在中医络病理论的指导下,应用通络法治疗COPD确有良效。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属于络病范畴,脾肾亏虚是其发病基础,骨络瘀阻、骨失所养是病机关键。治疗应遵循"络以通为用"之原则,滋补脾肾、活血通络为其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脉络学说指导下津力达颗粒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予常规降糖降压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津力达颗粒,1袋/次,3次/日,通心络胶囊4粒,3次/日,12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糖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Hb 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脂代谢指标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肾功能血肌酐(SCr),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β2微球蛋白(Uβ2-MG);甲襞微循环。结果:(1)对照组、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61. 67%,80. 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2)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 05)。(3)治疗后治疗组在糖代谢指标FBG,2 h PG,Hb A1c上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HOMA-IR改善优于对照组(P 0. 05);脂代谢指标TG,TC,LDL-C均明显降低(P 0. 05),HDL-C升高(P 0. 05);肾功能指标SCr,UAER,尿Uβ2-MG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 0. 05);甲襞微循环结果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微循环改善明显(P 0. 05)。结论:通心络联合津力达可改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尿微量白蛋白,其机制可能与降糖、调节脂质代谢、改善微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