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璇 《环球中医药》2020,13(7):1267-1268
慢性胃炎是一种胃黏膜炎症性疾患,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具有病程较长、病情反复、迁延不愈的特点,李世增教授继承诸家脾胃学思想,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处方用药顾护脾胃,且善治脾胃病,治疗慢性胃炎注重辨病辨证施治,并提出“治胃五法”,即温、清、和、补、化,临床取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李德新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鞠庆波 《世界中医药》2010,5(3):165-166
李德新教授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50年,其广识各科,长于内科,尤善治肝胆、脾胃疾病。笔者作为其学术继承人有幸随师侍诊,现将李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邸振福教授:深圳市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内科诊疗及研究30余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脾胃病及疑难杂症的临床及研究有其独道之处。笔者有幸跟随邸振福教授学习数年,获益颇多,现从病因病机、诊疗特点和病案举例三个方面介绍邸振福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经验,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工作压力剧增,日常起居节律失调,越来越多人罹患慢性胃炎,严重影响其工作和生活。而中医中药治疗胃病颇具特色。周福生教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经验基础上创立"心胃相关"理论,侧重从养心安神和胃法来治疗胃病,同时强调虚实辨证,用药擅长应用轻灵平和之品调护脾胃,已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周亨德主任医师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将慢性胃炎临床表现归纳为胃脘痛、嘈杂、痞满、嗳气等四种主要症状,并认为脾胃虚为本病之本,化湿为治疗之大要。同时他十分重视饮食、情绪等因素对慢性胃炎的影响。总之,周亨德主任在临床施治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观,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色朗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良锋 《江苏中医药》2008,40(11):15-15
色朗主任医师为四川省名中医,从医30余载,学验俱丰,尤擅长于脾胃病的治疗.兹介绍如下: 1 外邪稽留为主因,驱邪贯穿治疗始终 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经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有幽门螺杆菌(HP)生长,现代医学认为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  相似文献   

7.
蔡淦(1938~),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6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师从沪上名家童少伯、程门雪、张伯臾、黄文东、张羹梅等,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在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癌前病变及肠易激综合征等方面多有开拓,并率先规范了中医内科病、证、症的内涵.共发表各类论文38篇,主编或参编教材26部,获国家级奖1项,华东地区及上海市级奖4项.  相似文献   

8.
李培,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四川省名中医,绵阳市十大名中医,擅长诊治消化系统疾病及疑难病症.李教授从事脾胃病临床、教学、科研近40年,医理精深,学验俱富,笔者有幸从师,随侍临床,现将其治疗慢性胃炎遣方选药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谢璇  李世增 《世界中医药》2023,(24):3572-3576
目的:通过对临床病案进行数据挖掘,从客观角度,验证及分析李世增教授运用隔脏治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诊治规律及用药特点。方法:借助“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对2017年12月至2021年3月李世增老师门诊治疗慢性胃炎的207个处方进行数据挖掘,主要运用软件中“数据分析”模块中“统计分析”“方剂分析”“症状分析”功能,进行治法、用药及其组方规律分析。并基于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展示药物关联规则网络视图。结果:所有处方涉及治法40个,前5位按频次由多至少依次为健脾、和胃、疏肝、清化、养心。所有治法按涉及脏腑统计,14个治法涉及脏腑,统计其包含处方数发现从脾、胃论治最多,其次是从肝论治。207个处方中包含146味中药,用药频次≥50次的药物34个,其中炙甘草、连翘、太子参、白术、蒲公英、丹参、白豆蔻、佛手、延胡索、白芍使用频次>100次。处方中药物按四气分布以寒性药物最多;五味分布苦味最多;按归经分布以脾经最多;按药物功效分布前5类依次是补虚类、理气类、清热类、活血化瘀类、利水渗湿类。结论:李世增老师治疗慢性胃炎,以清法贯穿始终,归肺经、肝经药排第二、第三,体现“隔脏治疗法”选药特点,常用...  相似文献   

10.
已故魏喜保教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工作40余年,博采众长,学验俱丰,尤其善治慢性胃炎,临床效果显著,现小结如下。1 浅表性胃炎治宜行气清热、调肝和胃 历代医家对胃病的辨证大多主寒,如张景岳“三焦痛症,因寒者常居八九,因热者十惟一二”。然魏师认为,胃炎患者以脾胃湿热多见,肝胃不和者次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灵枢·四时气》提到:“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  相似文献   

11.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程日久,缠绵难愈,常遇寒冷、劳累、饮食、情志等诱因而再发加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学习工作。成肇仁教授从医执教三十余年,治疗慢性胃炎颇有心得。笔者跟师侍诊,获益匪浅,今择数例病案介绍其经验如下。1 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彭某,女,  相似文献   

12.
总结刘家义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学术思想。归纳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为外感寒凉、情志刺激、饮食不节,伤及胃腑,致受纳运化失司,升降失常。辨证治疗,注重整体,脾胃共治,肝胃同调。脾胃虚寒治以温运脾阳、健脾益胃,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脾虚气陷治以健脾补气,方用补中益气汤、理中汤加减;肝失疏泄,肝胃不和,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燥邪伤胃治以养阴益胃,方用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气滞血瘀治以行气活血,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  相似文献   

13.
余绍源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经验拾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敏  林穗芳 《光明中医》2008,23(10):1480-1481
介绍余绍源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经验,认为脾胃升降失常是慢性胃炎的病机核心,健脾助运、和胃降浊是其治疗大法,强调调和肝脾之气、运湿化浊;辨病辨证相结合,临证中重视舌诊,准确辨证,精心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14.
龙祖宏教授是云南省名中医,主任医师,全国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临证40余年,学识渊博,尤擅长治疗脾胃疾病,笔者有幸随龙教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龙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的经验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5.
高嘉营  海英 《光明中医》2012,27(4):656-657
头痛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病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田维柱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对头痛的治疗独具匠心,辨证时首察病因,明辨风痰瘀,重视肝脾肾,审因论治,临证上遣方用药巧妙灵活,并且擅长运用眼针,针药并举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张正元教授为湖南店岳阳市名老中医,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与研究工作30余栽,积累了丰富和独特的经验,尤其在慢性胃炎的冶疗方面,更有其独到见解。笔者有幸跟随张师学习,聆听教诲。现蒋张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罗卫平  黄燕 《光明中医》2011,26(11):2202-2204
黄燕教授在治疗眩晕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且疗效确切,她认为眩晕一证在临床上应以平肝、补虚、化痰为主。在具体治疗上:痰湿中阻之眩晕治以健脾化痰为主;肝阳上亢之眩晕治以平肝潜阳为主;脾肾两虚之眩晕治以益肾健脾为主;气血不足之眩晕治以补气血为主。  相似文献   

18.
李维榕 《光明中医》2016,(17):2487-2488
目的探讨符惠燕教授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方法分析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介绍符惠燕教授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常用处方及其特色。结果符惠燕教授认为慢性胃炎主要有脾胃气虚、肝胃不和、湿热中阻、胃阴不足、瘀阻胃络等常见证型,治疗时应遵循祛邪与扶正相结合的原则,通补兼施,虚实兼顾,分别采用健脾益气法、疏肝解郁法、清热畅中法、养阴柔肝法、调气行瘀法五种治法。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符师拟定了五个治疗慢性胃炎的基本方,以此为加减进行治疗,疗效显著。结论符惠燕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李世增教授是北京市第4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全国第5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师从事中医40余年,熟读经典,博采各家之长,尤其对脾胃病、慢性前列腺疾病、慢性肾病等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善用对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承蒙教诲,受益匪浅。现将笔者跟随李世增教授学习应用对药治疗疑难杂症的一点体会介绍给读者,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0.
魏捷 《江苏中医药》2019,51(1):23-25
<正>柯梦笔主任中医师为江苏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治疗慢性胃炎等脾胃系病证。笔者有幸待诊左右,受益匪浅。今对柯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总结如下。1抑杀幽门螺杆菌,中药亦可立功幽门螺杆菌(Hp)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能在胃内生存的细菌,可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已被确定为致癌因素,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重视。柯师指出,限于历史条件,中医学未能像现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