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缺血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和阳虚水停证的血浆代谢组学特征,探索代谢组学在缺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中的应用。方法:收集缺血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和阳虚水停证患者各18例,利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对样本进行检测,用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分析判别法(PLS-DA)处理图谱数据,研究两组血浆代谢物图谱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血浆LC-MS图谱的PCA及PLS-DA分析显示,气虚血瘀证和阳虚水停证能够被明显区分,两组血浆代谢物含量存在明显差异。缺血性心力衰竭阳虚水停证较气虚血瘀证,3种溶血磷脂酰胆碱类物质含量降低,3种肉碱类物质含量升高,2中脂肪酸类物质含量升高,肌酐含量升高。结论:缺血性心力衰竭阳虚水停证和气虚血瘀证具有不同的代谢模式,两组能量代谢及磷脂代谢存在差异。以LC-MS为技术特点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能够将两者区分,为中医证候的客观诊断提供了新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3.
对14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辨证分析,发现气虚痰湿为本病基本病理。其中气虚痰浊为左心衰竭的主要证型,阳虚水瘀搏结为右心衰竭的主要证型,阳虚欲脱水湿瘀阻寒凝为全心衰竭的主要证型,阳虚欲脱寒凝内生为心力衰竭的危重证型。心力衰竭临床常见的演变顺序为气虚气阴两虚阳虚阳虚欲脱,并由虚致实,心力衰竭程度除本虚外与标实所占比重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阳虚水泛证中钙调神经磷酸酶-活化T细胞核因子3(CaN-NFAT3)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变化及与临床指标的关联。方法 收集CHF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阳虚水泛证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各30名,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CaN、NFAT3、GATA4蛋白含量。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统计学方法进行关联研究。结果 CHF患者CaN、NFAT3、GATA4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健康人群(P<0.01)。与阳虚水泛证比较,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患者CaN、NFAT3、GATA4蛋白含量降低(P<0.01)。CaN、NFAT3、GATA4蛋白含量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性(r=0.897,P=0.000;r=0.903,P=0.000;r=0.921,P=0.000),与B型脑钠肽(BNP)含量呈正相关性(r=0.851,P=0.000;r=0.853,P=0.000;r=0.789,P=0.000),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呈负相关性(r=-0.793,P=0.000;r=-0.803,P=0.000;r=-0....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心衰的发病诱因、发病规律、证型证素的分布特点。以及心力衰竭常见的中医症状、舌脉及主要相关病理因素,为临床辨证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以第一诊断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完整病例,统计其症状表现及舌脉,保留出现率≥10%的四诊信息,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公因子的提取,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并结合专业知识对公因子命名和解释。结果:因子分析提取出18个公因子,可得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痰、湿、瘀等病理因素。结论:本研究表明心衰Ⅲ、Ⅳ级的常见证候是气虚血瘀水停证,在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还兼夹阳虚、阴虚、痰浊。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痰饮、瘀为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依据。疗效与患者在发病后到医院救治的时间是呈正比的。 相似文献
6.
心梗后心力衰竭模型大鼠中医证候特点及心脏的超声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心梗后心力衰竭模型大鼠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主干造成心梗后心衰模型,术后8周从动物一般状态、呼吸频率、心率、力竭性游泳时间、心电图等方面进行中医证候评价,并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大鼠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术后8周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力竭性游泳时间缩短,超声心动图参数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左室后壁收缩末期厚度、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均下降(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明显增大(P〈0.01)。12导联心电图ST段抬高、异常Q波发生的导联个数增多。同时全心重/体重高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心梗后心衰模型大鼠术后8周的中医证候为气虚血瘀,其病理学表现为左室重构和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7.
心力衰竭(HF)中医证候学研究是实现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的关键。HF证候演变起于阴阳之变,终于阴阳衰竭,不离五脏,又以心肾为中心,就此提出阴阳五脏论的演变假说。HF证候规范化亟待解决,而方法学的应用将为证候标准的建立与使用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通过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的病灶多寡和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探讨二者的相关性及其对临床辨证的意义。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连续性收集157例AIS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证候要素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梗死病灶的多寡分为单发病灶组(66例)和多发病灶组(91例)。通过描述性统计、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AIS患者病灶多寡与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结果 AIS中医证候要素分布依次为气虚(103例,65.61%)、痰湿(77例,49.04%)、内火(62例,39.49%)、内风(42例,26.75%)、血瘀(37例,23.57%)、阴虚(16例,10.1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气虚与AIS患者多发病灶的发生呈正相关(P=0.009,OR=2.518,95%CI[1.260,5.029])。结论 AIS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多为气虚,且气虚与多发病灶存在显著相关性,二者可能是通过改变血液流变学状态建立联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DHF中医证候要素及应证组合分布规律,阐明DHF中医证候分布与患者基础疾病、心力衰竭严重程度以及相关理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方法,通过对200例DHF患者中医四诊信息的收集与分析,阐明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常见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候组成;通过对患者中医证候要素、脏腑虚症分布与年龄、E/E的相关性分析,阐明不同年龄、不同严重程度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候分布特点结果: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以气虚(94.5%)、阴虚(39.5%)、血瘀(43.5%)为主。中医脏腑虚证分布提示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脏腑虚证多见于心虚(96%)、肾虚(67%)、肺虚(21%)三脏。分析发现,不同年龄组中医症候气虚,阴虚,血瘀,气滞(P>0.05)无统计学意义。阳虚、水饮、痰浊在不同年龄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与年龄具有明显相关性。不同年龄组脏腑虚证在心、脾、胃、肝(P>0.05)无统计学意义,肺虚,肾虚(P<0.05)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与年龄具有相关性。不同E/E值在中医证候要素中,气虚、阴虚、血瘀、痰浊、气滞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虚、水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而说明,阳虚、水饮与E/E具有相关性。结论:舒张性心力衰竭以气虚为本,气虚血瘀,气阴两虚为其主要证候特点,且心气虚应为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始动因素,且伴随该病的整个过程,研究结果为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规范化诊断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同时可以此证侯特点为依据为研制院内制剂提供方向,将中医学介入到舒张性心力衰竭治疗当中,以治本为出发点延缓甚至阻止病情发展,因此对于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研究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12.
总结卢尚岭教授对慢性心衰病机认识与治疗经验。心衰是各种心病日久的常见转归,其危害严重。由于导致心衰的疾病不同,因而患者发病年龄、体质、病程与病性有明显差异。心气心阳虚损,乃至衰竭,推动无力,气化失司,以致血瘀水停,是心衰发病的共同病机。五脏俱病,病位在心;心脏受邪,体用俱损。正虚邪实互为影响,心气心阳不足,正虚不充,必然导致气滞、痰浊、瘀血、寒凝、浊滞、水停等邪气内生,邪甚伤正。因此,治疗心衰强调补虚扶正与祛邪泄浊兼顾,以益气温阳、活血通脉、行水泄浊为治疗原则。创制心衰1号方、心衰2号方、益心汤等,并随证加减,常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温阳活血方对冠心病心衰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100例确诊的冠心病心衰患者(中医辨证阳虚血瘀证),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予标准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温阳活血方,每日1剂,疗程1年;观察患者死亡,因心衰恶化再入院,脑钠肽(BNP)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对照组死亡6例,因心衰再入院15例,治疗组死亡0例,因心衰再人院4例,两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BNP和LVEF均有显著性改变(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BNP和LVEF均有非常显著性改变(P< 0.01).两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组LVEF较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间LVEF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常规西药的基础上加上温阳活血方长期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再入院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BNP. 相似文献
14.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中前人对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辨证分型,归纳总结出目前各家学者的证型,初步证实肺间质纤维化目前研究的证型规律及临床上常见证型,为进一步研究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证型及中医诊断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尿酸与冠心病及其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将120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痰阻心脉、气阴两虚、气虚血瘀、阳气虚衰4个证型,用酶法检测冠心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尿酸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冠心病中医各证型血尿酸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痰阻心脉型明显高与气阴两虚、气虚血瘀、阳气虚衰型(P〈0.01)。结论:血尿酸水平增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冠心病血尿酸水平显著增高可作为中医证型痰阻心脉型的辨证指标。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健心汤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气亏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二集团军医院收治的122例慢性心力衰竭阳气亏虚血瘀证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1例。对照组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观察组给予健心汤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比较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心室重构指标[右心室内径(RV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微小RNA-30a (miR-30a) ]、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合酶(NOS) ]、心肌损伤指标[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乳酸脱氢酶、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 ]、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 心功能分级,并评估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16%,高于对照组75.41%(P<0.05)。治疗后,2组NYHA心功能分级轻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NYHA心功能分级较对照组减轻(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LVEDD、miR-30a、ET、H-FABP、乳酸脱氢酶、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RVD、LVEF、NO、CGRP、NOS水平均升高(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LVEDD、miR-30a、ET水平及心肌损伤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RVD、LVEF、NO、CGRP、NOS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心汤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气亏虚血瘀证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心室重构和血管内皮功能,减轻心肌损伤,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文章对125例UAP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对其理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探讨UAP气虚血瘀证候与理化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信息采集以面访方式进行,并收集理化指标。结果:①Spearman相关性结果显示:UAP气虚血瘀证与外周血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直接胆红素(DBIL)等相关;②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UAP气虚血瘀证影响因素依次为胆红素、红细胞计数(RB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压积(HCT)等;③神经网络结果显示:UAP气虚血瘀证相关性依次为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高密度脂蛋白(HDL)、红细胞压积(HCT)、间接胆红素(IBIL)等。结论:UAP气虚血瘀证与胆红素水平、外周血红细胞计数及相关参数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