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机磷农药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毒物,毒性物质进人机体后迅速吸收,其不良反应可涉及全身多个器官,常常伴有多个脏器的功能衰竭。病情严重、症状出现快,它可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多部位吸收,若不及时抢救,随时可导致死亡。做好抢救工作,彻底清除毒物及正确应用解毒药是抢救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关键。2001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收治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26例,现将其急救和护理总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洗胃的若干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机磷农药多属高毒类 ,经口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时 ,吸收迅速 ,大量毒物入血 ,分布全身组织器官 ,即使应用大量的阿托品和胆碱酯酶 (Ch E)复能剂也难以奏效。在消化道内毒物未吸收入血起毒性作用之前予以清除 ,有利于防止病情的发展。洗胃是防止毒物继续吸收的有效手段 ,及时彻底洗胃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1 ] 。有关洗胃的一些问题综述如下。1 洗胃适应证  凡误服或自服有机磷农药 ,不论时间长短 ,病情轻重 ,均应洗胃 [2 ] 。近来实践证明 ,有机磷农药中毒后 ,胃肠排空及吸收能力下降 ,加之毒物经肝肠循环又可重新分泌入胃肠 ,用…  相似文献   

3.
有机磷农药中毒是我国农村常见中毒之一,抢救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患者,洗胃是一项重要的措施.2010年1月~2012年7月共收治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27例.现将洗胃的抢救体会总结如下. 先抽净胃内毒液再洗胃 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应立即彻底有效的进行洗胃,以促进毒物的排出,插入胃管后,先将胃内高浓度毒液抽吸干净后再进行洗胃.如先灌洗,因胃扩张充血胃蠕动加快,反而促使毒物进入肠道并吸收.所以,先抽净胃内毒物再洗胃.彻底清除胃内毒物是抢救本病重要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4.
有机磷农药及安眠药经消化道引起的急性中毒在急诊中较常见。为尽快排出毒物,减少毒物吸收,有效地洗胃是抢救此类急性中毒的重要措施之一。即使服入毒物已超过4小时。也要在急救的同时力争洗胃,有时还需反复洗。因已吸收的有机磷农药还可能再次从胃粘膜排出。对于重症患者,如果洗胃不顺利或不彻底则会影响抢救效果。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时,为限制毒物吸收,维持呼吸循环功能,应用阿托品及胆碱酯酶复能剂是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常规治疗方法,其缺陷是无法清除已进入血液中的有机磷毒素,我们应用血液灌流+血液透析(HP+HD)联合常规疗法抢救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显著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李杰 《河北医学》2004,10(10):941-942
有机磷农药属有机磷酸脂类化合物,在我国农村广泛使用。但因自服或在生产使用中发生意外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我科自2001年1月至2004年1月共救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108例,其中104例抢救成功,死亡4例,抢救成功率为96.3%。作者认为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立即终止毒物继续吸收,清除进入体内已被吸收或尚未被吸收的毒物;二是及时使用有效解毒剂以及对症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经抢救治疗急性症状已明显缓解的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在恢复期病情可再度恶化或突然死亡,这种现象称为反跳。本文就有机磷农药中毒反跳的几个问题作一概述。引起反跳的几个因素 1、洗胃、导泻不彻底或体表毒物未完全消除,残毒继续吸收。大量资料证明,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患者即使超过12小时或更长时间,胃粘膜皱壁内仍有残存的有机磷。如未能及时彻底洗胃、导泻,切断毒源,则毒物会继续吸收,造成病情反复。但是,残毒的吸收是逐步进行的,残毒量与中毒量相比毕竟是小量,不应发生比中毒急性期更为  相似文献   

8.
有机磷农药中毒是急诊科常见的危重症之一,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最有效、最重要的环节是洗胃,目的是彻底清除胃内毒物,最大限度地减少毒物的吸收。在洗胃过程中,洗胃技术运用得当与否,将影响着中毒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现将近几年来急诊护理人员对洗胃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边远贫穷地区口服有机磷农药自杀者仍然居高不下,其死亡率占住院病人死亡数的25%,经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应及时彻底清除尚未被吸收的毒物。正确及时彻底的洗胃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张玉婵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1):1464-1465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救及护埋措施。方法迅速阻止毒物吸收,建立静脉通道,及时排毒解毒,纠正水电解质失衡,保持呼吸道通畅。结果 65例患者中轻、中度中毒全部治愈,重度死亡2例,抢救成功率为96.9%.结论对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进行争分夺秒的抢救及细心护理至关重要,可明显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有机磷毒物是目前已知毒物中毒性最强的一类,有机磷毒物中毒病情急,发展快,来势凶猛,当前农村比较常见,解磷注射液是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特效解毒剂,是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关键性药物。笔者将1999年11月-2004年12月的85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应用解磷注射液抢救体会,加以总结,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2.
吴英莲 《黑龙江医学》2013,37(7):653-654
目的总结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方法。方法根据有机磷农药中毒程度分级标准,进行急救。结果 3个中毒级别不同的病例抢救成功。结论有机磷中毒抢救时,阿托品用量根据毒物类别、程度而定,切忌盲目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患者临床急救方式与护理体会.方法:对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60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临床急救措施与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统计患者临床急救率.结果:60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经过临床急救与护理干预后,成功抢救患者57例,抢救无效死亡患者3例,其抢救成功率达95.0%.结论:针对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临床抢救,控制毒物吸收建立静脉通道、保证呼吸顺畅、迅速清除毒物是临床急救的关键.此外,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在预防不良并发症、降低患者死亡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金京爱  李英淑 《吉林医学》2006,27(10):1297-1297
有机磷农药是目前我国使用最广泛的农药,对人畜均有毒性,可经呼吸道、胃肠道及完整皮肤吸收,吸收后大多在肝脏进行生物转化,其中毒机制是抑制体内胆碱酯酶。洗胃是彻底清除胃内尚未吸收毒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我院急诊科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行气管插管病人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抢救了病人的生命。现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女,37岁。有抑郁症及3次服毒自杀史。来院时已服有机磷农药4h,意识丧失,颜面、口唇及四肢末梢紫绀,小便失禁,呼吸停止。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律,HR118/min,Bp80/60mmHg。…  相似文献   

15.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洗胃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洗胃是抢救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一项重要措施,彻底清除胃内毒物,最大限度地减少毒物吸收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我院自2004年以来,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洗胃方法,现收集有关资料结合临床经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护理对策。方法对87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护理进行系统回顾,总结。结果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要及时清除毒物,防止继续吸收,及早使用阿托品。结论有机磷农药中毒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口服中毒彻底洗胃,皮肤中毒反复清洗、更衣,及时应用阿托品,护理病情观察.及时调整阿托品用量是抢救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洗胃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是基层医院常见急症之一,其特点为病情重,来势凶猛,变化快,易反复.通过洗胃及时彻底清除未被吸收的毒物,是抢救急性有机磷经口中毒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是临床急危重症,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近年来虽然由于肟类复能剂的早期足量使用和阿托品的合理应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成功率已明显提高,但其死亡率仍高达15.0 %[1].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是抢救急性药物、毒物中毒,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措施,及时有效地清除毒物是抢救治疗的关键.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发展,采用血液灌流(HP)或血液透析(HD) 治疗急性中毒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如单独采用血液灌流或血液透析,由于它们各自清除溶质的机制不同,对于不同毒物的清除能力亦不相同.若将两者联合使用,则可更有效地清除毒物.本文采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抢救84例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口服有机磷农药可引起严重中毒,其病势凶险,死亡率高。在对有机磷农药重度中毒患者30例的抢救中,笔者体会到应用内科常规治疗配合血液灌流清除体内毒物,是抢救有机磷中毒成功的关键。故对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时应尽早进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35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临床资料.结果:阻止毒物的吸收和继续吸收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解毒药物的合理使用是抢救成功的根本保证;八观察、三检查是及时发现威胁患者生命的重要环节.结论:抢救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并要认真细致的动态观察病情变化,才能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