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免疫组化及定量分析技术 ,研究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 (oralsubmucousfibrosis ,OSF)病变组织中Ⅴ型胶原及纤维连结蛋白 (fibronectin ,FN)的分布、形态及数量变化 ,旨在探讨OSF的病因。1.材料与方法 :标本取自OSF患者颊部病变组织 ,对照组取自无槟榔嗜好的健康人。OSF早、中、晚期及对照组各10例标本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染色 ,图像分析仪下测算V型胶原及FN百分比。2 .结果 :正常口腔颊粘膜中Ⅴ型胶原分布于整个粘膜固有层及粘膜下层 ,近上皮基底膜处及血管壁外周分布较集中 ,呈丝状。OS…  相似文献   

2.
3.
目的:了解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OSF)组织中Ⅰ型及Ⅲ型胶原的分布及变化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学方法观察Ⅰ型及Ⅲ型胶原在OSF中的分布,并应用图像分析仪对正常颊粘膜及OSF各期中的Ⅰ、Ⅲ型胶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Ⅰ、Ⅲ型胶原在口腔颊粘膜中均有分布;Ⅰ、Ⅲ型胶原随OSF病变程度加深逐渐增加,Ⅰ型原原在OSF早、中、晚三期增多均有统计学意义,而Ⅲ型胶原仅在OSF晚期增多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随OSF早、  相似文献   

4.
5.
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组织中I、II型胶原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组织中I、II型胶原基因表达的研究徐金龙凌天牖为探讨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oralsubmucousfibrosis,OSF)组织中的胶原聚集与胶原mRNA表达水平的关系,我们从6例病理检查确诊为中晚期的OSF组织和3例正常口腔粘膜(...  相似文献   

6.
本病在1953年由Joshi和Lal在印度发现,并首先以“粘膜下纤维性变”的病名作了报导。之后,又有人用其它的病名,如“自发性口腔粘膜萎缩症”、“弥漫性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硬化性口炎”等作报导。虽然就病理改变而言称之为“上皮下纤维性变”(Juxta-epithelial fibrosis)更确地,但是大多数学者都接受粘膜下纤维变性的命名。  相似文献   

7.
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OralSubmucousFibrosis,OSF)是近30年来国际上才开始研究的一种慢性侵袭性口腔粘膜疾病,可累及口腔及口咽部,有时也侵犯食道粘膜。主要特征是上皮下炎症反应,粘膜固有层纤维组织变性和上皮萎缩,口腔粘膜硬化,甚至引...  相似文献   

8.
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根据近年的研究,认为长期咀嚼槟榔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常发生在印度、南越、泰国等地。自1983年在长沙发现两例来自湘潭的典型病人,并进行了报导。继之在长沙、湘潭、沅江等地进行了嚼槟榔嗜好者口腔的普查工作,并对一部分无嚼槟榔嗜好者也进行了口腔检查。诊断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的依据,是根据Pindborg流行病学调查的标准:在苍白的口腔粘膜上出现索状瘢痕。  相似文献   

9.
细胞因子与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OSF)的发病机理不明,近年来发现OSF组织中存在多种细胞因子水平的改变,且这些细胞因子与多种纤维化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将与OSF有关的细胞因子及这些细胞因子在OSF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惠  谢辉 《口腔医学研究》2004,20(5):529-531
目的:总结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OSF)临床特征,提高OSF临床检出率和诊断率。方法:对382例OSF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对其发病因素,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382例OSF患者中男性370例(96.8%),20~40岁以上的OSF患者328例(85%);2)382例OSF患者均有咀嚼槟榔史,其发病与咀嚼槟榔的时间呈正相关关系,但与咀嚼槟榔的量无正相关关系;3)因热、辣食物有烧灼感、张口困难而就诊者分别为99.2%和50.2%,糜烂或起疱、张口受限者分别为85.8%和50.3%,颊、翼颌韧带受累者分别为96.3%和99.2%,患者常有多个部位受累。结论:1)OSF好发于青年男性;2)槟榔是OSF发病的关键因素;3)OSF临床症状和体征多样。  相似文献   

11.
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OSF)的发病机理不明,近年来发现OSF组织中存在多种细胞因子水平的改变,且这些细胞因子与多种纤维化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将与OSF有关的细胞因子及这些细胞因子在OSF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ET-1在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OSF)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ABC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OSF早、中、晚期各10例、口腔扁平苔藓(OLP)10例以及正常人10例的颊粘膜组织中ET-1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①OSF组织中ET-1免疫阳性物质超量表达,正常及OLP组织中ET-1表达微弱;②OSF早、中、晚期组织中ET-1含量显著高于正常(P〈0.01),且早、中期显著高于晚期(P〈0.01);③OSF早、中期组织ET-1含量显著高于OLP(P〈0.01),晚期间质ET-1含量显著高于OLP(P〈0.05),上皮ET-1含量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④口腔粘膜中上皮和间质的ET-1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ET-1在OSF的表达具有特异性,且可能影响OSF病变的发生发  相似文献   

13.
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病例上皮组织的组织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取24例患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的口腔粘膜作光镜检查以观察上皮组织的改变,其中13例作了电镜观察。观察结果表明,在24例活检标本中,13例的上皮萎缩,1例上皮厚度正常,9例上皮增生。萎缩的上皮在大多数病例中有钉突丧失。上皮显示不全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者17例,正角化或过度正角化者4例,无角化者3例。细胞内水肿15例。作电镜观察的13例标本全部有细胞间隙水肿及细胞间隙内有细胞碎片存在。作者把棘细胞层细胞核中央液化变性致细胞核呈“O形”,但核膜不消失作为在电镜下诊断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的特征性结构。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OSF)中胶原堆积的原因,电镜下对OSF患者病变部位中的胶原纤维形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胶的原纤维横断面:OSF早期“负染”胶原和管状胶原较正常增多,中期主要为“负染”胶原和管状胶原,晚期则绝大多数“负胶原”(2)胶原原纤维纵切面;OSF早期以黑色纤维为主,中期黑白纤维混杂,晚期以白色纤维为主。研究结果提示:OSF的胶的纤维发生了变性,其程度随病变发展而加 。  相似文献   

15.
16.
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近年研究的主要进展有:发现我国湘潭为世界第二个集中高发人群地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异常,这些异常可能是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过度的始动因子;HLA-DR_3表达频率增高;电镜证实晚期病变也可累及深层肌肉组织;游离皮片移植或邻近组织瓣转移、透明质酸酶、布酚宁对本病治疗均有一定疗效。通过研究,本病为一种癌前状态的结论更加肯定。  相似文献   

17.
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16例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的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发现15例上皮细胞增生肥大,伴有空泡变性,16例上皮下组织中大量胶原原纤维增生,错杂排列并伴有显著退行性变,增生的胶原原纤维来源于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19.
口腔粘膜下组织纤维性变是一慢性疾患,累及多处口腔粘膜组织并导致张口困难。这种独特的疾病大都发生于印度人。一些学者在描述该病时曾使用了几个不同的名称,近来多称为“口腔粘膜下组织纤维性变”。为了探讨病变组织中有无耐酸纤维的存在,以及与以往报告的组织学改变有无相互关系。作者收集印度孟买国立牙学院收治的37例口腔粘膜下组织纤维性变的颊部活检标本进行了研究。用5mm大小的活检打孔器取  相似文献   

20.
<正> 本病是一种慢性病变,可侵犯口腔任何部位,(?)可侵犯咽部,散布到食道;主要是上皮萎缩,粘膜固有层纤维组织变性,造成口腔粘膜硬化,张口,伸舌困难,本病国内外报告少见,现报告如下: 患者李××,女,14岁。湖南湘潭市人。1984年8月26日,因吃刺激性食物有烧灼感,口干,开口困难1年随其姐来我科初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