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应用氯沙坦前后高血压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含量的变化,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Ⅱ)受体拮抗剂与NPY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放免法测定40例高血压患者应用氯沙坦前后血浆NPY的含量及AⅡ水平,同期测定另外40例高血压患者应用美托洛尔前后血浆NPY的含量及AⅡ水平。结果40例高血压患者应用氯沙坦前后血浆NPY水平分别为(152.4±12.3)pg/ml、(125.5±9.5)pg/ml,P<0.01;血浆AⅡ水平分别为(49.6±7.1)pg/ml、(62.4±7.8)pg/ml,P<0.01。40例高血压患者应用美托洛尔前后血浆NPY水平分别为(144.1±11.3)pg/ml、(140.6±12.2)pg/ml,P>0.05;血浆AⅡ水平分别为(45.5±5.8)pg/ml、(48.3±7.2)pg/ml,P>0.05。治疗后2组之间比较,NPY、AⅡ水平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氯沙坦能影响血浆NPY水平,提示该药降压的过程中有NPY参与的因素,而美托洛尔却不影响血浆NPY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偏头痛患者血浆内皮素 (ET)变化的意义 ,作者对 33例偏头痛患者血浆ET -1水平进行动态观察 ,发现在偏头痛发作期血浆ET -1含量为 (73 .6± 7.4)pg/ml,间隙期为 (6 4.3± 6 .9)pg/ml,二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5 1.8± 7.3)pg/ml的水平 ,为寻找和应用ET拮抗剂药物治疗偏头痛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纳洛酮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纳洛酮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血浆内皮素( ET)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方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大鼠。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对照组,血管性痴呆组,血管性痴呆纳洛酮治疗组(每天0 .8mg/kg纳洛酮腹腔注射,连续7d)。采用非平衡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浆内皮素水平。结果:痴呆组大鼠血浆ET水平( 1 34.77±2 0 .76pg/ml)比假手术组( 74.83±1 4.74pg/ml)显著升高( P<0 .0 1 ) ,纳洛酮组大鼠ET水平( 1 0 2 .61±2 8.5 3pg/ml)虽然也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P<0 .0 5 ) ,但比痴呆组大鼠显著降低( P<0 .0 5 )。结论:纳洛酮能够通过降低血管性痴呆大鼠升高的血浆内皮素水平,减轻脑血管过度收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内皮素 (ET - 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 6 2例健康者、4 4例脑出血、5 0例脑梗塞及 4 2例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了外周血浆ET - 1水平的测定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出血组为 96 .5± 14 .1pg/ml,脑梗塞组为 10 2 .2± 18.7pg/ml,冠心病组为 78.9± 14 .7pg/ml,正常对照组血浆ET - 1水平为 4 2 .5± 13.6pg/ml;各患病组血浆ET - 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脑出血组与脑梗塞组ET - 1水平较冠心病组升高更为明显 ,而脑出血组与脑梗塞组ET - 1水平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ET - 1水平显著升高 ,血浆ET - 1水平的测定有助于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判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应用缬沙坦前后高血压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含量的变化,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Ⅱ)受体拮抗剂与NPY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免法测定40例高血压患者应用缬沙坦前后血浆NPY的含量及AⅡ水平。结果40例高血压患者应用缬沙坦前后血浆NPY水平分别为(152.3±12.2)pg/ml、(125.4±9.4)pg/ml,P<0.01;血浆AⅡ水平分别为(49.6±7.1)pg/ml、(62.4±7.8)pg/ml,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NPY、AⅡ水平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缬沙坦能影响血浆NPY水平,提示该药降压的过程中有NP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内皮素含量变化在诊断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内皮素 ( ET)含量变化观察 ET在脑血管病 ( CV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用放免测定方法动态观察 1 0 4例 CVD患者不同时期血浆中内皮素含量。结果 :脑出血 ( CH)和脑梗死 ( CI)患者急性期血浆 ET水平分别为 1 39.9± 60 .5 pg/ml和1 2 3.5± 5 0 .9pg/ml,与对照组 ( 83.0± 37.2 pg/ml)比较有显著升高 ( P<0 .0 0 1 ) ;CH病人30 d后血浆中 ET含量与对照组比较 ,仍然是升高的 ( P<0 .0 5 ) ,但 CI患者 30 d后血浆中ET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已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 :ET在 CVD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动态观察血浆中 ET含量的变化对于判断 CVD的变化可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心绞痛患者血浆内皮素 1(ET 1)浓度的变化。方法 将 2 4h以内有绞痛发作的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 14例 (SAP组 )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16例 (UAP组 ) ;以发病在 2 4h以内的 35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组 )及 2 0例正常人 (NC组 )作对比 ,血浆ET 1浓度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结果 SAP组与UAP组患者血浆ET 1浓度 (1.76± 0 .5 7pg/ml与 1.87± 0 .40pg/ml)与NC组 (1.6 0± 0 .43pg/ml)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均P >0 .0 5 ) ,而AMI组患者血浆ET 1浓度 (2 .77± 0 .45pg/ml)显著高于NC组 (P <0 .0 1)。结论 心绞痛患者在发病 2 4h以内血浆ET 1浓度不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氯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并与血管紧张素Ⅱ和内皮素的变化对比。方法  84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根据血压高低予药物治疗。氯沙坦组 (A组n =42 )予氯沙坦 5 0~ 10 0mgQd ;硝苯地平缓释片组 (B组n =42 )予硝苯地平缓释片 10~ 2 0mgBid ,两组治疗疗程均为 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 8周予超声检测肱动脉内皮功能和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及内皮素 (ET)的浓度。结果 肱动脉内径基础值及含服硝酸甘油前后肱动脉内径变化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反应性血管充血引起肱动脉内径变化治疗前后两组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且A组优于B组 (P <0 .0 5 )。A组治疗后血浆AngⅡ水平升高 (P <0 .0 1) ,ET水平下降 (P <0 .0 1)且优于B组 (P <0 .0 5 ) ,而B组治疗后血浆AngⅡ水平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而ET水平下降 (P <0 .0 5 )。结论 氯沙坦在有效降压的同时 ,能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且优于硝苯地平缓释片。  相似文献   

9.
用特异性放免法测定了33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M)的水平,结果示EH患者血浆AM含量(128.8±10.54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46.63±3.55pg/ml)(P<0.001),但低于肾实质性高血压组(176.8±19.43pg/ml)(P<0.05);随着EH分期的增重,AM水平升高越显著;并与平均动脉压(MAP)呈正相关(r=0.849,P<0.001);肾功能异常者亦明显升高P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与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TIMP-2)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延缓或阻滞房颤进程的可能机制。方法:80例确诊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分为缬沙坦+常规治疗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NVAF患者治疗前后血清MMP-2及TIMP-2水平的变化。结果:缬沙坦+常规治疗组40例患者治疗3个月后血清MMP-2水平较常规治疗组降低(242.32±4.68ng/ml Vs 422.42±7.97 ng/ml)而血清TIMP-2水平较常规治疗组增高(97.81±7.18ng/ml Vs79.55±3.38 ng/ml)。缬沙坦+常规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血清MMP-2水平较治疗前降低(242.32±4.68ng/ml Vs 369.19±4.65 ng/ml),而血清TIMP-2水平较治疗前升高(97.81±7.18 ng/ml Vs 64.12±9.30 ng/ml)。结论:使用ARB类药物治疗可以明显降低NVAF患者血清中MMP-2水平而增加TIMP-2水平。  相似文献   

11.
①目的观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②方法4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均口服氯沙坦50~100mg/d,共4周,对治疗前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③结果治疗后病人左心室内径和左心室质量指数明显减小(t=3.522、4.342,P〈O.01),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心指数明显增加(f=3.658、3.734,P〈0.01)。④结论氯沙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2.
心先安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先安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结果;方法在一家综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础上,加用心先安静脉滴注,观察病人心功能改善情况,数据经X^2检验;结果76例心力衰竭病人加用心先安静脉点滴,总有效率92.10%,与对照组相比有显性差异(P<0.05);结论心先安做为一种新型强心药,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左旋卡尼汀 ( L- CN)与镁 -极化液 ( Mg- GIK)配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 IHD)心力衰竭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 IHD心力衰竭患者 90例 ,心功能 ( NYHA分级 ) ~ 级 ,随机分成两组 ,对照组给予硝酸酯类、利尿剂、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Mg- GIK等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每次给予 L- CN2 .0 g加入 Mg- GIK液中静滴 ,2~ 3h滴入 ,每天 1次 ,1 0 d为 1个疗程。结果 :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 :对照组为 66.7% ,治疗组为 91 .1 % ,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1 )。心电图心肌缺血 ST- T改善总有效率 :对照组为 5 3.3% ,治疗组为 77.8% ,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随访观察 3个月 ,对照组再入院率为 31 .1 % ,而治疗组仅为 8.9% ,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两组病死率无明显差异 ( P>0 .0 5 )。两组均无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L-CN与 Mg- GIK配伍能有效改善 IHD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心肌缺血 ,减少再入院率 ,且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氯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形态及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 3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氯沙坦 5 0mg/d 2~ 4周 ,治疗前后进行M型、二维、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 结果 治疗前后患者左室内径 (LVD)恢复明显 (P <0 .0 1) ,左心功能指标也明显改善 (P <0 .0 1)。结论 氯沙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并能使左室扩大程度减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难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9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治疗.植入后定期随访,分析患者心功能、活动耐量、QRS时限、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等指标变化.结果 9例患者成功植入CRT,平均随访(9.9±9.4)个月,死亡1例,1例患者因心力衰竭症状复发住院,其余患者心功能分级、活动耐量较植入前有显著改善.结论 CRT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有效,显著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观察米力农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探讨行之有效的疗法。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均给以强心、利尿、扩血管等综合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先以米力农 5 0 μg/kg缓慢静脉注射 10分钟 ,继续以 0 .75 μg/ (kg .min)静脉滴注 ,7天为 1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心衰症状的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组显效 4 7例 ,有效 2 3例 ,有效率 92 .10 % ;对照组显效 32例 ,有效 2 0例 ,有效率 68.4 2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米力农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好 ,疗程短 ,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苓桂术甘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苓桂术甘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12 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常规给予洋地黄及利尿剂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苓桂术甘汤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并检测心功能 ,部分患者做心钠素 (ANF)测定。结果 两组的基本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 73.33%和 6 0 .0 0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 1)。苓桂术甘汤能改善心功能 ,减缓心衰的病程发展。结论 苓桂术甘汤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好 ,毒副反应少。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改善心功能 ,减缓心衰的病程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暾  唐力  唐成玥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2):1378-1379,1389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老年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脑钠肽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心功能Ⅰ~Ⅳ级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常规抗心衰治疗(应用强心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组50例在常规抗心衰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左室收缩功能及血浆脑钠肽(BNP)变化。结果:加用厄贝沙坦患者心率明显减慢,血压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缩短,左室射血分数提高,BNP明显降低。结论:厄贝沙坦结合常规抗心衰治疗能够有效抑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疗效优于单纯常规药物治疗,而动态监测患者血浆BNP水平可以帮助了解治疗效果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强心力胶囊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运用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测量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及收缩末内径(D s和Dd)、左心室每搏量(SV)、心输出量(CO)、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和射血分数(EF)等指标。结果强心力胶囊治疗后患者收缩末期内径(D s)、流量指标(SV和CO)和泵功能指标(EF和FS)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后收缩末期内径D(d)和E A/比值无明显变化。结论强心力胶囊具有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用心尖搏动图先后检测17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地高辛及国产氨利酮时左室舒张功能的变化。主要指标为a/H、a/D、TARTI、DATI,氨利酮治疗后较用地高辛时有明显变化。提示国产氨利酮可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