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王劭晟  丁巍 《广州医药》2011,42(2):59-62
近年来国内外已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到达医院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控制在90分钟以内作为质量控制标准,但是达标情况均不理想.改变传统的救治模式,开设绿色通道是救治患者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连清平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20):783-783,825
目的:报告1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经验及体会。方法:院前给予镇静、吸氧、缓解疼痛,扩张冠状动脉,抗凝、维持血压及抗心律失常等治疗。结果: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例经院前急救处理病情稳定后安全转院,1例死亡。结论:经院前急救后转院的患者,抢救成功率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不同时间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率。方法62例无溶栓禁忌症患者均给经鼻导管吸氧,肠溶阿司匹林300 mg嚼服,0.9%NS 20 ml 尿激酶50万U静脉注射,继以尿激酶100万U加入80 ml生理盐水经输液泵静脉输注溶栓治疗。计算发病30 min溶栓,30 min~2 h、2~4 h、4~6 h及6~8 h内溶栓再通率,并把4 h内溶栓病例与4~8 h溶栓病例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4 h内溶栓再通率75%,4~8 h溶栓再通率46.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溶栓时间越早再通率越高,因此在安全的前提下尽早溶栓。  相似文献   

5.
连清平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0):783-783
目的报告1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经验及体会.方法院前给予镇静、吸氧、缓解疼痛,扩张冠状动脉,抗凝、维持血压及抗心律失常等治疗.结果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例经院前急救处理病情稳定后安全转院,1例死亡.结论经院前急救后转院的患者,抢救成功率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院前溶栓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例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前进行溶栓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血管再通率75%(9/12例),12例住院2~6周好转出院.结论 尽早静脉溶栓是适合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谢长敏 《当代医学》2009,15(19):107-10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不同时间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所选48例无溶栓禁忌症患者均给鼻导管吸氧,肠溶阿司匹林500mg嚼服,生理盐水100ml+尿激酶150万U快速静脉输入治疗。计算发病30min、50min--2h、2-4h、4-6h、6--8h内溶栓血管再通率,并把4h内溶栓病例与4--8h溶栓病例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4h内溶栓再通率75.0%,4--8h溶栓再通率46.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溶栓时间越早再通率越高,因此在安全的前提下应尽早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8.
刘君 《中国医药导刊》2012,(10):1734+1736
目的:分析院前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措施和方法。方法:对我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36例急诊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以提高抢救成功率。结果:经过抢救,本组36例患者抢救成功32例,占88.89%,死亡4例,占11.11%;2例死于猝死,1例心源性休克,1例心衰。结论:院前正确的诊断及有效的早期抢救是后续治疗的关键,是降低患者死亡率及提高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急诊心肌梗死(AMI)是常见心血管急症之一,及时有效地院前救治,可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我们对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现场就地诊治AMI 5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资料与方法 2008年8月1日~2009年8月1日院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32~70岁,平均41.2岁.发病后10分钟~1小时拨打120. 临床症状:心前区呈压榨样疼痛,并向左肩胛部放射10例;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者6例;胸闷,气短伴面色苍白,大汗8例.现场根据临床表现及心电图ST弓背抬高而确诊.经院前抢救1例有脑血管高血压病史,发病时间长,抢救无效死亡.其余均成功转送医院接受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院前急救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两组均进行吸氧、取平卧位或半卧位休息、皮下注射吗啡止痛等基础性急救,对照组患者应用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观察组患者应用胺碘酮进行抗心律失常,两组治疗周期为3 d,观察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平均除颤次数及住院天数,并进行血气指标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Pa O2、Pa CO2等动脉血气指标值均不同程度改善,其中,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尤为显著,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心肌梗死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除颤次数及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胺碘酮为急救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院前急救,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水平及临床症状,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间在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1例,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本组4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总的再通率63.4%,死亡病例1例。其中〈3h溶栓组再通率为77.8%,而3-6 h溶栓组为64.7%,6-12 h溶栓组为42.9%。〈3h溶栓组与3-6 h溶栓组再通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3h溶栓组和3-6 h溶栓组与6-12 h溶栓组再通率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溶栓后2h内出现心律失常8例(19.5%),溶栓24h有出血者2例(4.87%),其中上消化道出血1例,显微镜下血尿1例,低血压1例,1例因心源性休克死亡。结论尿激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有效地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拯救濒死的心肌,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尿激酶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行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免疫比浊法检测AMI组和对照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用化学发光法测定AMI组和对照组血清肌钙蛋白I(c Tn I)含量,统计学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AMI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P<0.01),且两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与血清肌钙蛋白I(c Tn I)含量呈正相关。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静脉溶栓疗法,比较不同静脉溶栓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对静脉溶栓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研究共收集120例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另外两组分别采用尿激酶和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结果 采用静脉溶栓的两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其中阿替普酶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尿激酶组(P<0.05).并且,治疗过程中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两组出现并发症的例数少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舒张末径水平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 相比常规治疗方法,静脉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大优势,其中阿替普酶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尿激酶。  相似文献   

15.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Mb)进行定量分析比较,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和风险预测提供较为可靠的检测指标。方法:对8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在入院后24h内检测cTnI、CK—MB和Mb的质量水平,探讨它们对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进行评估。结果:患者入院后24h内cTnI、CK—MB和Mb对AMI的敏感性分别为93.3%,86.7%和78.3%,特异性分别为100%,100%和88.0%;同时检测cTnI和Mb时AMI的敏感性为96.7%,特异性为88.0%;同时检测cTnI、Mb和CK—MB时AMI的敏感性为98.3%,特异性为88.0%,阳性预期值为95.2%,阴性预期值为88.0%。结论:cTnI、CK—MB和Mb联合检测对诊断AMI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cTnI可作为评估发生因心血管死亡事件的独立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救治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科对2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院前急救的流程,总结院前急救的有效性。结果 2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现场死亡率为3.7%(1/27)。26例经院前有效救治后转送院内治疗,其中死亡1例、好转18例、痊愈7例。本组死亡率7.4%(2/27),临床有效率92.6%(25/27)。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应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就地抢救,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技能培训和相关急救知识宣教能显著提高院前急救有效率。  相似文献   

17.
曾英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8):1116-1118,1120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措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救护,观察组患者提供预见性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者的有效救护时间、救护成功率、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救护时间与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救护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在室性心律失常、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预见性护理措施提高了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缩短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的有效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救护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新活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从2010年12月~2012年12月间接诊的100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按照1:1的比例分为观察组(A组)与对照组(B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新活素。比较两组患者的呼吸困难、心功能分级及出院时心脏彩超评估情况。结果在呼吸困难改善上,观察组改善率为90%,对照组为54%:在心功能分级改善上,观察组总改善率为96%,对照组总改善率为58%;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出院时心脏彩超评估左室大小比较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心电图演变比较中,两组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新活素,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取得非常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7):145-147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前急诊护理中接受个性化护理的效果。方法 择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86例急性心梗患者,根据患者的接诊时间先后顺序划分为个性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3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急诊护理,个性组患者接受个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出诊时间、急救时间和入院时间及诊断率、转运和急救的成功率。结果 个性组患者的出诊时间(49.1±15.8)s、急救时间(19.2±5.7)min、入院时间(2.15±0.31)h均短于常规组的出诊时间(94.2±21.7)s、急救时间(38.6±6.1)min、入院时间(3.03±0.37)h,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个性组患者的诊断率97.7%、转运成功率100.0%和急救的成功率95.3%均优于常规组诊断率83.7%、转运成功率86.0%和急救的成功率81.4%,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前急诊护理中接受院前个性化护理,能有效减少患者的急救时间、出诊时间、入院时间,提高诊断率、转运和急救的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QT离散度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4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校正的QT离散度(QTcd)≥60ms的观察组和QTcd〈60ms的对照组,观察住院期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心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室性期前收缩、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f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舒张晚期充盈峰速度(A峰)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E峰)、E/A值、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QT离散度能够较好的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心功能的改变,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