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评价经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术治疗结核性支气管狭窄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39例经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术治疗的结核性支气管狭窄的患者,于术前和最后一次球囊扩张治疗后对狭窄段气道直径及气促评分进行测定。结果:39例患者分别接受球囊扩张2-6次后,狭窄段气道管径明显增大,气促评分明显降低。结论:经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术治疗结核性支气管狭窄具有有效、安全和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镜冷冻治疗联合球囊扩张治疗支气管内膜结核导致的气道狭窄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住院的首次确诊为支气管内膜结核合并气道狭窄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资料对其治疗方法和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结果 经支气管镜黏膜活检术或刷片确诊为支气管内膜结核合并气道狭窄的24例患者行冷冻联合球囊扩张术的介入治疗,同时给予标准抗结核药物治疗1年,24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介入治疗后气道内径均明显增宽,其中18例狭窄气道完全复张,6例部分复张(小于2/3),1个月后复查电子支气管镜,其中治愈8例,有效15例,无效1例.结论 支气管结核性狭窄应根据不同的病程和病变特点选择方案.球囊扩张术仍为瘢痕型支气管内膜结核的首选治疗手段,冷冻是肉芽增殖型支气管内膜结核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将两者结合治疗肉芽增殖型、瘢痕型支气管内膜结核所致的气道狭窄是通过临床研究后寻求到较为合理的治疗办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介入性肺脏病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支气管镜下高压球囊扩张术已成为治疗结核性气管和支气管瘢痕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目前临床上开展的治疗多针对双侧主支气管及各个叶段支气管的狭窄,鲜有针对气管狭窄进行高压球囊扩张的治疗.而临床上气管狭窄患者虽然较少见,可是气管狭窄症状较其他部位明显,出现窒息的危险性更高,决速有效的治疗需求更为迫切,然而其临床治疗却是非常棘手的问题,目前通常采取金属支架植入或外科手术切除等办法,但手术切除适应证较为严格,而金属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较多,支架移位及肉芽组织增生是引起支架治疗良性气道狭窄再梗阻的主要原因[1].本文将目光转移到高压球囊扩张术这个在支气管狭窄的治疗中已日臻成熟的技术手段上,旨在探讨气管镜下高压球囊扩张术在结核性气管狭窄治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术治疗结核性支气管狭窄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15例患者行单纯球囊扩张术,6例患者用氩气刀切除肉芽组织后行球囊扩张术治疗,并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结果:行球囊扩张术前气道直径(3.91±1.26)mm,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1.59±0.25)L,扩张术后气道直径(7.62±1.98)mm,FEV1(2.73±0.24)L,二者球囊扩张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完善各项相关检查、合理氧疗、全身营养、充分麻醉以及良好的术后护理可保证预期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气管、支气管结核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侵袭气管、支气管黏膜、黏膜下层或进一步深入破坏肌层及全软骨,最终瘢痕愈合导致支气管狭窄或完全闭塞的一种疾病,是肺结核的一种特殊类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中大约10%~40%伴有气管、支气管结核,分为四型:Ⅰ型:充血水肿型;2型:糜烂坏死型;3型:肉芽结节型;4型:瘢痕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下支气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良性支气管狭窄临床疗效.方法 对86例支气管狭窄患者经肺功能评价后,在透视下根据狭窄部位直径和长度用气腔成形球囊进行气道扩张术,每周扩张1次,连续3次,测定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值,评价即刻气道开放、远期疗效和肺功能改善状况.结果 86例患者采用纤维支气管镜下支气管球囊扩张术治疗前后气道直径,气促评分,FEV1、FVC指标均有显著改善,治疗前后比较,t=2.147、2.066、2.531及2.262,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下支气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良性支气管狭窄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结核性支气管狭窄患者球囊扩张术后实施体位引流联合叩背排痰法的效果.方法 将78例行球囊扩张术的结核性支气管狭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实验组(40例).两组行球囊扩张术后,每周经支气管镜介入辅助治疗1次,对照组予常规护理,鼓励深呼吸,指导咳嗽排痰技巧;实验组除以上护理外,实施体位引流联合叩背排痰法,治疗3 w后观察两组的排痰效果.结果 实验组狭窄支气管的直径由治疗前的(2.6±1.4)mm增加到(6.5±1.5)mm,对照组由治疗前的(2.4±1.2)mm增加到(6.7±2.3)mm,两组患者支气管直径扩张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支气管镜下可见干酪坏死组织及炎症分泌物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核性支气管狭窄患者行球囊扩张术后,实施体位引流联合叩背排痰法,能促进病灶部位干酪坏死物及炎症分泌物的排出,有利于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治疗结核性支气管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5年10月~2006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26名结核性支气管狭窄患者,在内镜直视下进行球囊扩张治疗,并在术前和最后一次球囊扩张治疗后当天对狭窄段气道直径,气促评分和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进行测定。结果:经纤维支气管镜球囊扩张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狭窄段直径明显增大(P〈0.01),气促评分明显降低(P〈0.01),术后FEV1明显上升(P〈0.01)。结论:纤维支气管镜下球囊扩张治疗结核性支气管狭窄能明显改善肺通气功能,缓解气促症状,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纤维支气管镜下冷冻联合高压球囊扩张治疗瘢痕狭窄型气管支气管结核(tracheobronchial tuberculosis,TBTB)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8月确诊的瘢痕狭窄型TBTB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3组均在常规抗结核治疗基础上行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冷冻治疗(冷冻组)、高压球囊扩张治疗(球囊组)和冷冻联合高压球囊扩张治疗(联合组),每2周治疗1次,共治疗4次。1疗程结束后1个月评价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分级、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气道直径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冷冻组的60.0%和球囊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主要症状分级、FEV1、气道直径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后上述指标联合组较其他两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3组治疗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相较单一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冷冻联合高压球囊扩张治疗瘢痕狭窄型TBTB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高压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治疗气道狭窄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良性气道狭窄多由支气管内膜结核、外伤、支气管异物等引起 ,患者常由于气道阻塞而反复发生肺部感染 ,表现为活动后胸闷、气急、呼吸困难。近年来我科采用纤维支气管镜 (以下简称纤支镜 )介导下高压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对 4 6例良性近端气道狭窄的患者进行治疗 ,患者狭窄段气管、支气管管径明显增大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4 6例患者均为 1999年 5月至 2 0 0 2年 1月在我科治疗的患者 ,分别接受球囊扩张 1~ 6次 ,其中男 17例 ,女 2 9例 ,年龄在 13~ 6 2岁。其中结核性支气管瘢痕狭窄 2 7例 ,气管插管或切开后的损伤性瘢痕狭窄 5例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导管球囊扩张术用于治疗鼻咽癌放疗后环咽肌失迟缓的疗效。方法:38例环咽肌失迟缓的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均分为球囊扩张组和常规训练组各19例。球囊扩张组接受常规吞咽训练和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常规训练组仅进行常规吞咽训练。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4周。治疗前后均进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和吞咽造影。结果:治疗后,球囊扩张组和常规训练组FOIS评分均得到提高(P<0.05),且前者提高更明显(P<0.05);治疗后,2组环咽肌开放率均明显提高(P<0.05),且球囊扩张组的环咽肌正常开放率明显高于常规训练组(P<0.05)。结论:导尿管球囊扩张用于治疗鼻咽癌放疗后环咽肌失迟缓患者疗效显著,可大大改善患者经口进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百令胶囊干预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T细胞免疫功能及肺功能的改变及.方法采用随机的方法将62例老年COPD住院患者分为老年COPD干预组32例、老年COPD未干预组30例,另有健康老年组28例.老年COPD干预组口服百令胶囊.检测三组患者外周血CD4+、CD8+、CD4+/CD8+的改变,同时观察老年COPD组的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干预组治疗第1个月后CD4+/CD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P<0.05),而第3个月后CD4+上升,CD8+下降更明显,CD4+/CD8+大致恢复正常,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22、3.53、4.74,P均< 0.05).而与非干预组治疗后第3个月CD4+、CD8+、CD4+/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75、0.83、1.21,P均>0.05).干预组治疗后3个月与健康老年组比较,CD4+、CD8+、CD4+/CD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03、2.04、2.25,P均<0.05),而非干预组治疗后3个月与健康老年组比较,CD4+、CD8+、CD4+/CD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8.19、4.36、6.34,P均<0.05).在治疗3个月后两组FEV1/FV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5,P<0.05),而FVC、FEV1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35、1.24,P均>0.05);干预组的FVC、FEV1、FEV1/FV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10、6.84、9.65,P均<0.05).结论老年COPD患者在急性加重期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辅助应用百令胶囊,可改善其肺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患儿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定量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612例KD患儿急性期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及其临床表现。将冠状动脉内径转换为Z值,KD患儿按冠状动脉Z值的大小分为4组,无扩张组(ND)415例、小冠状动脉瘤组(SCAAs)133例、大冠状动脉瘤组(LCAAs)47例及巨大冠状动脉瘤组(GCAAs)17例,比较各组患儿间性别、年龄、典型病例比例、发热时间、实验室检查结果(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血小板),以及恢复期冠状动脉内径及其Z值变化。结果 ND组KD患儿发热天数为(7.75±3.12)d、SCAAs组为(8.50±4.12)d、LCAAs组为(8.57±3.58)d、GCAAs组为(11.88±4.33)d,各组KD患儿发热天数随冠状动脉Z值的增大有逐渐延长的趋势(F=22.375,P<0.05)。各组KD患儿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及白细胞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36、1.116、0.121,P均>0.05);但各组KD患儿血小板数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数量随冠状动脉Z值增大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以GCAAs组患儿的血小板数量最高(F=22.029,P=0.000)。与急性期比较,ND组的患儿在恢复期冠脉内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4±0.34)mm vs(2.33±0.36)mm,t=1.926,P>0.05],但其Z值的比较(0.41±0.82 vs 1.17±0.75)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2,P<0.05);并且SCAAs组(1.32±0.89 vs 3.40±0.62)、LCAAs组(3.12±2.27 vs 6.20±1.28)、GCAAs组(11.88±6.77 vs 20.4±9.70)冠状动脉内径Z值均比急性期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73、4.579、3.480, P均<0.05)。结论冠状动脉内径Z值是经体表面积校正的标准值,消除了病程中患儿年龄增长的因素,可准确反映KD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其恢复期变化过程。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身体大小准确定量冠状动脉内径对KD管理及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血浆内脂素浓度对疾病预后的相关价值。方法收集112例健康体检者和112例CAP患者外周血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所有样本血浆内脂素浓度,分析CAP患者血浆内脂素浓度与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血白细胞计数、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肺炎严重指数和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的相关程度,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浆内脂素浓度对CAP患者入院后30d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CAP患者血浆内脂素浓度较健康体检者明显增高(t=19.538,P〈0.001)。CAP患者血浆内脂素浓度与动脉血氧分惬(r=-0.451,P〈0.05)、氧合指数(r=-0.473,P〈0.05)、血白细胞计数(r=0.412,P〈0.05)、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r=0.501,P〈0.05)、肺炎严重指数(r=0.541,P〈0.05)和APACHEⅡ评分(r=0.528,P〈0.05)均有显著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内脂素浓度(OR=1.242,95%CI=1.101~2.387,P〈0.001)、肺炎严重指数(OR=1.209,95%CI:1.081,-1.749,P〈0.001)及APACHEⅡ评分(OR=1.368,95%CI=1.107~2.023,P〈0.001)是CAP患者住院后30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内脂素浓度对CAP患者住院后30d内死亡有显著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869,95%CI=0.792.0.925,P〈0.001)。结论内脂素参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全身炎症反应,血浆内脂素浓度与CAP的预后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治疗对咳嗽变异性哮喘(GVA)患者的肺功能和血清炎性递质的影响.方法 将50例确诊的CVA患儿随机分为A组30例,B组20例.另设健康对照组(健康体检儿童)为C组20名.所有研究对象治疗前均进行基础肺功能、支气管舒张试验(BDT)和血清白细胞介素(IL)5、IL-8、IL-10的检测.入组后A组患儿接受ICS长期干预治疗,治疗方案为吸入布地奈德气雾剂200 μg,每日1次,随访观察6个月;B组为对照组,未接受ICS长期干预及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症治疗及必要时加用沙丁胺醇气雾剂.评估治疗前各组及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A、B两组肺功能[包括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及最大呼气中段流速(MMEF)]、BDT和血清IL-5、IL-10、IL-8水平及改变情况.结果 (1)肺功能:治疗前3组FVC、FEV1及P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A、B两组的MMEF显著低于C组(F=58.40,P<0.05).A组经ICS治疗后3、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MMEF均有明显改善(P <0.05,P<0.01).B组治疗后3、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MMEF改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C组BDT阳性者明显低于A、B两组;A组治疗后3、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BDT阳性率均有所下降,且随疗程延长,呈下降趋势;而B组治疗后3、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BDT阳性率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IL-5、IL-10、IL-8水平:治疗前C组血清IL-5、IL-8水平低于A、B两组,IL-10水平高于A、B两组(P<0.05);治疗3、6个月后,A组血清IL-5、IL-8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IL-10水平高于治疗前,且随疗程延长,变化更趋明显.B组治疗前与治疗后3、6个月比较则变化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治疗后3、6个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S是治疗CVA有效抗炎药物,而且ICS的疗程需要坚持长期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沙丁胺醇联合不同剂量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AECOPD患者121例随机分为C组(n=39)、B组(n=40)和A组(n=42),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C组予沙丁胺醇5 mg雾化吸入,B组、A组分别联合布地奈德1 mg、2 mg,每天雾化3次,连续治疗10 d.结果:治疗后第3 d、10 d,B组、A组呼吸困难评分和第1s用力呼气容积(FEV1)较C组明显改善(P <0.05及P <0.01),且A组较B组改善更明显(P <0.05); B、A组第10 d症状基本消失.结论:联合雾化吸入沙丁胺醇和布地奈德可明显缓解AECOPD患者呼吸困难等症状,改善肺功能,且6 mg/d较3 mg/d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他汀类药物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中疗效和机制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 年1 月至2011 年1 月诊治的COPD 合并PH 患者156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8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首剂10 ~20 mg/d,qd,若无不良反应,则维持剂量,10 mg/d.疗程1 个月、6 个月、12 个月,观察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Tei 指数、肺动脉收缩压(PAPs)、1 s 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及6 min 步行距离(6MWD).治疗后1 年随访患者的再入院人数及死亡人数.结果 治疗1 个月后,两组CRP、D-二聚体、ET-1 显著下降(P 均<0.01),NO 明显升高(P 均<0.01);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继续服药6 个月、12 个月时,治疗组CRP、D-二聚体、ET-1 持续下降,NO 持续升高,6 个月与1 个月(P <0.01,P <0.05)、12 个月与6 个月(P <0.01,P <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CRP、D-二聚体、ET-1、NO 无明显变化(P >0.05).Spearman 相关分析显示,血hs-CRP、ET-1、D 二聚体水平与PAPs 呈正相关(r =0.478,-0.564,0.562,0.716,P <0.05),NO 数值与PAPs 呈负相关(r =-0.564).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1 个月后,两组PAPa、Tei 指数显著下降(P 均<0.01),FEV1%、6MWD明显升高(P 均<0.01);治疗组FEV1%、6MWD、PAPa 较对照组明显好转(P <0.01),Tei 指数变化无明显差异(P >0.05).继续用药治疗,FEV1%、6MWD、PAPa 进一步改善,6 个月与1 个月,12 个月与6 个月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而Tei 指数的改善较缓慢,6 个月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出现统计学差异;同组比较,治疗组6 个月与1 个月,12 个月与6 个月无统计学意义,12 个月与1 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而对照组FEV1%、6MWD、PAPa、Tei 指数均无明显变化(P >0.05).随访1 年的再入院人数及死亡人数,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降低COPD 合并PH 患者肺动脉压,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及运动耐量,具时间依赖性,其机制与阿托伐他汀能抑制炎性反应,改善高凝状态和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煤工尘肺患者血清中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和C(SP—C)与肺功能损害的关系,为煤工尘肺标志物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32例煤工尘肺患者和4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血清中SP—A和SP-C进行检测,同时进行呼吸困难分级评定和肺功能检测,测定项目包括通气功能[用力肺活量(FVC),1秒钟用力呼气量(FEV.),最大通气量(MVV)]和弥散功能[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测定结果以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数表示,1秒钟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为实测值。结果32例煤工尘肺患者呼吸困难分级为Ⅲ级14例,Ⅳ级18例。呼吸功能Ⅳ级煤工尘肺患者的FEV1、MVV和DLCO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分别为(69.38±15.17)%、(65.89±8.14)%、(69.55±7.96)%,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96.35±10.24)%、(94.13±10.38)%和(96.51±11.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尘肺组血清中SP—A、SP—C分别为(4.02±1.22)μg/L和(3.58±0.67)ng/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41±0.68)μg/L和(2.31±0.29)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480和9.290,P值分别为0.001和〈0.001)。血清SP-A与尘肺患者接尘工龄、呼吸困难分级、DLCO相关(r值分别为0.124、0.235、-0.352,P值分别为0.042、0.041、0.025),血清SP-C与接尘工龄、呼吸困难分级、FEV,相关(r值分别为0.117、0.288、-0.238,P值分别为0.015、0.037、0.036)。结论煤工尘肺患者血清中SP—A、SP-C与肺功能损伤密切相关,可作为煤尘致肺损伤的候选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肌钙蛋白联合血气分析对肺栓塞诊断及危险分层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联合检测血浆肌钙蛋白I(cTnI)和血气分析,探讨其结果对急性肺栓塞(APE)患者进行诊断及危险分层的意义。方法:根据cTnI水平和血气分析阳性结果将61例APE患者分为3组:A组(12例):cTnI<0.05μg/L且血气分析结果为阴性;B组(27例):cTnI≥0.05μg/L或血气分析结果为阳性;C组(22例):cTnI≥0.05μg/L且血气分析结果为阳性。分析cTnI和血气分析阳性结果与APE患者诊断与危险分层的关系。结果:3组中D-二聚体阳性率C组、B组较A组升高(P<0.05)。其中C组,其右心室扩大及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1),较B组发生率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较A组右心室扩大及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病死率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C组明显高于A组(P<0.01),B组高于A组(P<0.05)。C组大面积APE的发生率较A组、B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联合检测cTnI和血气分析在APE的诊断和分层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