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荆门地区2013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为进一步做好ADR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荆门地区2013年各报告单位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ADR报告1 926份,统计分析报告单位、患者年龄性别分布、不良反应类型、药品种类、结果评价等项目。结果:1 926例ADR报告中,医疗机构的报告占98.7%;静脉滴注引起的ADR占83.6%;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占52.7%,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发生的ADR最多;引起的皮肤及附件的ADR最多,占37.2%;市中心评价结果为很可能的ADR最多,占54.3%。结论:各报告单位要重视ADR监测工作,增强ADR上报的主动性、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对荆门地区2014年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前3年的数据进行比较,为ADR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荆门地区2014年各单位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2 303份ADR报告,通过患者基本情况、报告单位、ADR类型、药品种类、结果评价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回溯2011~2013年上报的ADR报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 303例ADR报告中,以医疗机构的报告为主,占99.8%;静脉滴注引起的ADR占81.0%;抗感染药引起的ADR占43.7%,以头孢菌素所致ADR最多;引起免疫系统的ADR最多,占38.1%;严重ADR病例较2013年增加1.4%;市ADR中心评价结果为“很可能”的ADR最多,占72.7%;百万人口ADR的发生比例为767例。结论:重视ADR监测工作,重点关注新的严重ADR,提高医务人员对ADR的认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鼓励主动上报ADR并保证上报内容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湖北省荆门地区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荆门地区2012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814份ADR报告,分别按报告单位、患者性别、药品种类、剂型、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及系统等项目统计并分析。结果:1814例报告中,来自医疗机构的报告占99.78%;ADR患者男女比例相当;引起ADR的药物以抗茵药多见,占59.59%,其中以β-内酰胺类构成比最高,占52.98%;引起ADR的给药途径以静滴多见,占78.78%;ADR累及以消化系统、皮肤及附件多见,分别占34.43%、32.12%。结论:各报告单位要重视ADR监测,不断提高ADR监测水平.降低ADR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9~2011年上报的821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评价。结果821例ADR 报告中女性略多于男性,中青年患者发生居多;静脉用药引起的ADR最多(618例,占75.09%);引起ADR最多的药物为抗菌药物(428例,占52.13%);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51例,占50.84%)。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及其相关知识的宣传,规范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李家柱  王杰  程诗思  杨成明 《中国药房》2014,(46):4379-438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2011-2013年收集到的292例ADR报告,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及其构成比、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92例ADR报告中,5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比例最高,构成比为59.60%;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口服和静脉滴注为主,分别占51.71%、43.49%;最易引起ADR的药品为抗微生物药,占72.95%;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27.60%。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规范临床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加强药品安全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统计并分析医院2014年收集的387例有效ADR报告。结果 387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129种,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比例最高(166例,占42.89%);静脉注射(包括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330例,占85.27%);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肿瘤及其辅助用药(163例,占42.12%),其次为中药针剂(78例,占20.16%);ADR损害类型主要以消化系统为主(93例,占24.03%),其次为血液系统损害;新的、严重的ADR 166例,占42.89%。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陈良跃  邬皓 《中国药房》2014,(26):2451-2453
目的:了解我院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2-2013年收集到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整理,分类统计和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等。结果:15岁及以下少年儿童发生ADR的比例高,达44.08%;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ADR最多,占95.39%;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55.26%;ADR的临床表现多见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68.42%。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为临床合理用药开展有效的服务和监管工作,尽力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1年173例有效不良反应报告,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3例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发生最多,占36.42%;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占83.81%;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占56.80%;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多见,占44.06%。结论: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37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2例ADR中,抗感染药物占37.63%,中药注射剂占14.52%;静脉滴注引发的ADR最多,占88.98%;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43.12%,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占15.38%;ADR多发于0~10岁婴幼儿、儿童人群。结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温州地区2007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晓翔  叶会洲  叶蕾 《医药导报》2009,28(3):382-383
(1. [摘要]目的分析温州地区2007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起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温州地区各医疗卫生单位2007年通过温州ADR中心上报到国家ADR中心的ADR报告2 553例,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不良反应类型、药品种类、结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 553例ADR中,男女比例相当,20~39岁的年轻人较多,占41.75%;引起ADR的药物以抗感染类药物为主,占47.93%;静脉滴注引起的ADR最多,占47.65%。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损害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其次为全身性损害、胃肠系统损害等其他系统损害;死亡2例,后遗症8例,其余均治愈或好转。结论开展临床ADR监测是医疗机构工作的重点,医务人员需充分重视,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该院门诊和住院病房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上报的302例ADR报告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给药途径、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汇总和分析。结果 302例ADR报告中,女性(54.6%)高于男性(45.4%)。抗感染药物ADR居多,占27.8%。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口服和静脉滴注为主,其构成比分别为70.2%和24.8%。ADR累及系统/器官主要涉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1.6%)和消化系统(15.9%)。结论 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严格掌握药物使用的适应症,以降低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特点,以期对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网络的报告250例,对报告来源、ADR表现、怀疑药物、潜伏期、类型、识别方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师报告占67.2%,高于医生(9.2%)和护士(23.6%);"新的"报告15例(6.0%),"严重的"报告11例(4.4%)。皮肤及其附件反应占63.2%,居于首位,胃肠系统反应占13.0%,列第二位。从ADR涉及的怀疑药物统计,全身用抗菌药物列于首位,占48.8%,眼科用药列于第二位17.7%,主要为眼科诊断试剂。具有药源性特征强、潜伏期短以及背景发生率低的ADR报告比例列于前位,更容易被识别上报。结论: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的对于ADR知识的培训,并结合我院的专科特点,积极探索ADR发掘的途径,了解ADR发生的特点,提高对ADR识别、判断能力,从而加强ADR监测和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医疗单位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监测管理办法,提高ADR报告和监测管理质量,促进医院安全、合理用药。方法:运用PDCA循环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分析贵州省肿瘤医院2011-2015年ADR监测情况,提出持续改进措施,促进我院安全、合理用药。结果:我院5年上报ADR数量为1363例,其中运用PDCA管理方法前(2011年)有效例数仅为47例,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2012-2015年ADR有效例数分别为171、286、417、442例,报告总例数逐年升高;2011-2015年严重的ADR报告例数分别为0(占0.00%)、58(占33.92%)、142(占49.65%)、118(占28.30%)、172(占38.91%)例;有效报表的比例从2011年的82.46%上升到2015年100.00%;对比实施管理前我院ADR报告的品种和数量明显增多,以抗肿瘤及其辅助用药为主,占57.45%;2011-2015年抗肿瘤药物引发的严重ADR累及系统以红细胞异常为主,占68.67%。结论:运用PDCA循环和质量管理工具,坚持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序渐进,能有效提高ADR监测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地减低风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注射用炎琥宁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一般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药品说明书修订完善等提供建议和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6-2021年河南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1824例注射用炎琥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2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主要来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人群特征显示性别无明显差异,0~9岁儿童报告最多,占38.43%(701例)。患者适应症及给药途径与药品说明书描述大致相符,但存在超剂量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用药后30分钟内。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损害多以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胃肠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荨麻疹,与现有药品说明书描述有较大差异;此外,用药后出现的严重过敏反应及相关眼器官疾病也同样值得关注。结论:注射用炎琥宁所致不良反应具有速发性特点,建议医疗机构加强临床用药监测并注重安全合理用药,尤其注意儿童用药的特殊性;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及时更新药品说明书,促进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了解我院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临床表现,为预防ADR发生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7~2016年收集的277例新的、严重的ADR报告,从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给药途径、药物类别与品种数、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不良反应分型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77例患者中,50~69岁患者所构成比例最大(42例,45.13%);新的ADR 99例,严重的ADR(包括新的严重ADR)178例;注射剂178例(64.26%),口服85例(30.69%);新的严重的ADR涉及药品种类以抗感染药(26种,19.12%)、抗肿瘤药(25种,18.38%)和中药制剂(19种,13.97%)最多。严重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和血液系统的损害最多;新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和循环系统的损害最为多见。结论:应重视和加强新的ADR的监测和上报,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收集的194例ADR报告,分别就患者基本情况、药品信息、ADR发生时间、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给药途径、ADR报告类型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4例ADR报告中,共涉及药品97种,60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最大,有80例(占41.24%);男性(113例)多于女性(81例);有既往药物过敏史的患者12例(占6.19%);抗病原微生物药引起的ADR最为多见,为27种,占28.13%,其次为中药制剂17种,占17.71%;静脉滴注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166例,占84.69%);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发生率为最高(90例,占42.65%);严重ADR有8例。结论:抗病原微生物药、中药制剂是ADR监测的重点药物,临床应加强ADR宣传、培训和监测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南阳市中心医院抗菌药物致儿童严重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6年1月1日—2021年5月31日南阳市中心医院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72例儿童严重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2例儿童严重抗菌药物ADR报告中,男44例(61.11%),女28例(38.89%)。婴儿期(28 d~1岁)患儿严重ADR占比最高,为52.78%。静脉滴注是引发严重ADR最主要给药途径,共69例(95.83%)。引发ADR最多的抗菌药物类别是头孢菌素类,共35例(48.61%)。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共73例次(68.87%)。绝大多数ADR经相应处理后痊愈或好转。结论 抗菌药物引起的严重ADR受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用药时间等因素影响,应加强患儿抗菌药物所致严重ADR监测,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与规律,为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使用,及时预防与处理ADR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报告国家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报告206例,运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6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共涉及28个品种,男性88例,女性118例,年龄>60岁患者最多(62.62%);ADR排名前3的注射剂分别是华蟾素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和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类中药注射剂ADR发生率最高;用药30 min内即发生的ADR最多(23.79%),中药及2种以上中药联用致ADR占35.44%,ADR临床表现以累及皮肤及附件损害为常见(35.83%)。结论 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联合用药等多种因素相关。沟通、反馈药品ADR发生特点和规律,有利于临床医生重视药品ADR,确保患者合理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莫西沙星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及其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本药及规避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使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调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上报的莫西沙星药物不良反应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调取莫西沙星药物不良反应82例,不良反应的发生以使用静脉制剂为主(71.95%),所有不良反应报告中有39例(47.56%)发生在用药后24小时内,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黏膜(31.71%)、胃肠系统(30.49%)及神经系统(13.41%),多数不良反应在7天内消失。结论:应加强临床医师使用莫西沙星的规范性,提高对不良反应的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