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利用CYP2C19和ABCB1基因检测结果指导患者氯吡格雷个体化用药。方法选取某院2018年8月~2019年6月30例使用氯吡格雷的患者,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患者氯吡格雷相关基因(CYP2C19*17、CYP2C19*3、CYP2C19*2和ABCB1)的基因型,根据检测结果为患者提供给药建议。另选取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PCI术后患者,测定氯吡格雷相关基因型,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给药建议。结果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显示,30例患者中1例为超快代谢型,8例为快代谢型,18例为中间代谢型,3例为慢代谢型;ABCB1 CC野生型13例,CT突变杂合型14例,TT突变纯合型3例。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PCI术后规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仍反复胸闷胸痛,CYP2C19基因检测为CYP2C19*1/*2中间代谢型,无ABCB1突变,药物代谢减慢,建议氯吡格雷更换为替格瑞洛。结论通过基因检测指导患者氯吡格雷个体化给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皖南地区CYP2C19基因型分布及其多态性对PCI术后患者氯吡格雷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7月至2017年10月行冠脉造影检查和PCI术治疗的患者100例,采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YP2C19基因型,采用TEG血栓弹力图仪检测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比较CYP2C19不同基因型及相关指标对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结果及结论:结果表明,CYP2C19弱代谢型是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氯吡格雷抵抗与CYP2C19弱代谢型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ADP抑制率间的临床关系,以期为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提供用药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患者术前均进行CYP2C19基因型测定并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患者按基因型分为慢代谢组、中等代谢组及快代谢组,每组40例。入院当天给予患者过量氯吡格雷和标准剂量阿司匹林,之后按规律常规给予氯吡格雷75 mg/d,于第1天和第7天测定患者ADP抑制率,并根据结果筛选出抗氯吡格雷患者,加大氯吡格雷用量后7 d再次测定患者ADP抑制率,并进行前后差异比对。结果与服用前相比,服用氯吡格雷7 d后3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其中快代谢型患者显著优于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者(P<0.05)。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增加药物剂量后7 d,ADP抑制率无明显改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采用适时的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对于指导选用药物治疗具有一定临床意义,但仅通过基因分型还无法完全预测氯吡格雷的给药剂量,对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单纯增加氯吡格雷剂量不能同时达到提高血小板抑制率的效果,治疗方案还需进一步探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地评价经CYP3A4代谢和经非CYP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Web of Science、Eslsevier、CNKI、VIP、CBM、万方数据库、万方医学网,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与数据提取后,用R3.0.3软件对数据进行合并分析。结果经CYP3A4代谢和经非CYP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与氯吡格雷联用对最大血小板聚集率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组间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SMD=0.07,95%,CI(-0.03,0.17),P=0.17]和[OR=1.04,95%,CI(0.78,1.40),P=0.77];40 mg阿托伐他汀会抑制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SMD=-0.33,95%,CI(-0.65,-0.01),P=0.03];经CYP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会显著降低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CD62P)表达的作用[SMD=-0.21,95%,CI(-0.35,-0.06),P=0.005]。结论经不同途径代谢的他汀类药物与氯吡格雷联用引起MACCE无差异;40 mg阿托伐他汀会抑制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首次发现经CYP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会降低氯吡格雷对CD62P表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ACS患者CYP2C19酶代谢型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药效的影响,以期为患者制订PCI术后个体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经冠脉造影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症、已行PCI术,同时进行了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的患者130例。根据代谢类型不同,将患者分成快、中、慢代谢3组,分析3组患者氯吡格雷及替格瑞洛两种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情况、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出血不良反应以及院外用药情况。结果:①CYP2C19基因检测快代谢型46例,中代谢型62例,慢代谢型22例;②在不同代谢型患者中,慢代谢组氯吡格雷的使用率显著低于快代谢组和中代谢组,而替格瑞洛的使用率显著高于快代谢组和中代谢组;③在慢代谢组中,使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心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替格瑞洛,慢代谢组使用氯吡格雷患者心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快代谢组和中代谢组;④出血不良反应在3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⑤快代谢组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率显著高于中、慢代谢组,其余合并用药的使用率在3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临床治疗中,检测CYP2C19代谢类型将有助于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使患者获得更大益处。  相似文献   

6.
《中国药房》2017,(32):4576-4580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该患者于PCI术后第4天发生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临床药师通过综合分析其病变复杂程度、支架内血栓发生时间、植入支架数量、合并疾病等因素,建议行氯吡格雷相关基因[细胞色素P_(450)(CYP)2C19]检测;根据其检测结果(CYP2C19*1/*2),建议在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片50 mg,po,bid,同时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ivgtt,qd改善微循环,并行疗效评价、不良反应监测等药学监护以及用药注意事项、饮食调整等用药教育。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仍坚持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三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病情稳定。结论:药物代谢酶是引起抗血小板药物效应和毒性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其基因多态性与患者的临床转归和终点事件密切相关。临床药师应发挥自身专业所长,协助医师查阅和解读相关信息,在综合考虑患者病情、合并疾病、基因型等因素后,制订和调整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与他汀类药物对氯吡格雷作用的影响。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综述氯吡格雷与PPI或他汀类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结果:PPI和部分他汀类药物对氯吡格雷的影响体现在代谢过程中对CYP2C19和CYP3A4的竞争和抑制,以及CYP450的基因多态性上。同时服用此3类药物的患者抗血小板作用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结论:就氯吡格雷、PPI和他汀类药物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而言,建议错时服用或选用对氯吡格雷影响较小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冠状综合征患者进行PCI术后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抵抗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沈阳医学院复苏第二医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20例,患者在PCI手术前后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术后通过入院记录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记录患者在术后12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如支架内血栓、再次血运重建、非致死心肌梗死、再次住院、死亡。结果在患者术后1年的随访中,抵抗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病死率、非致死心肌梗死率、再次血运重建率、支架内血栓率、再次住院率等均高于非抵抗组(P<0.05)。结论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药物抵抗临床治疗应给予重视,应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充分监测评估药物效果,减少药物抵抗情况,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张宏  石桂芳 《中国药业》2014,(23):23-2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抗血小板治疗后再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收集医院2013年1月至12月收治的ACS患者7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人员30名为对照组,两组均于抗血小板治疗(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期间加服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则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测定,比较加服阿托伐他汀前后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在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治疗与仅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后,各组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是否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证,不会影响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也不影响其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两种药物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国中部地区汉族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点,观察不同基因型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应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并分析CYP2C19基因检测在PCI术后患者治疗者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58例接受PCI的ACS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依据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快代谢组、中等代谢组和慢代谢组,并于服药后1 h、24 h及7 d后抽血,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PA)。随访3个月,记录三组药物不良反应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快代谢组、中等代谢组和慢代谢组分别有108例(41.9%)、117例(45.3%)和33例(12.8%)患者,服药后24 h和7 d时,慢代谢组IPA均显著低于快代谢和中等代谢组(P<0.05);慢代谢组药物不良反应及MACE事件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携带CYP2C19慢代谢基因型患者常规应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作用减弱,CYP2C19基因检测对ACS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具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潘姝  席宇飞  吴飞华 《安徽医药》2018,22(3):537-539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在冠心病患者进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及1例心肌梗死患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查阅相关文献,探讨了如何在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情况下进行替代治疗及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如何正确的桥接使用,为患者制定更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提供了建议.结果 医师采纳了临床药师的建议,患者通过治疗,情况好转出院.结论 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促进了临床用药的合理、有效,也为如何制定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围手术期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结合患者疾病状态、合并用药、精准用药平台提供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建议,优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结果患者病情好转,随访9个月患者无心慌、胸痛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临床药师可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开展个体化药学监护工作,建立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药学服务途径。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探讨如何根据药物基因检测结果指导氯吡格雷的个体化给药。方法: 临床药师在参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通过基因分型,结合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对氯吡格雷慢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和超快代谢型的3例患者综合判断是否需要继续使用氯吡格雷及合适的使用剂量。结果: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半月发生亚急性支架内血栓的氯吡格雷慢代谢型患者,建议改用替格瑞洛口服;抗血小板治疗反复发生皮下出血的超快代谢型患者,建议降低氯吡格雷给药剂量,暂时停用脉血康胶囊并常规口服维生素C片;联合使用兰索拉唑发生晚期支架内血栓的氯吡格雷中间代谢型患者,建议增加氯吡格雷给药剂量或换用替格瑞洛,必要时可考虑选择泮托拉唑或雷贝拉唑甚或换用其他抑酸药如雷尼替丁等。结论:临床药师利用药物基因检测工具,结合药物相互作用等,可以指导氯吡格雷的临床使用,优化抗血小板的治疗方案,实现药物的个体化治疗目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发生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抗栓治疗方案制定及药学监护。方法 临床药师利用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风险评分(GRACE)及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出血风险评分(Crusade)进行死亡风险及缺血、出血风险评估,及时调整抗栓治疗方案。出现HIT后分析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凝血功能,确定可能的相关药物因素,选择阿加曲班替代抗凝治疗,并及时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行剂量调整。从药物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安全经济性,阐述出院带药选择华法林对患者的用药优势。结果 选择阿加曲班替代抗凝治疗,维持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方案,患者情况控制平稳,未出现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顺利出院。结论 临床药师需要充分了解药理学及药动学变化,可协助临床发现药物治疗相关问题。同时需加强监测,以便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药学服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支架内血栓形成(ST)的发生率、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方法选择AMI行PCI治疗后发生ST的患者28例,围手术期均使用阿司匹林、硫酸氯吡格雷片或噻氯匹定双重标准抗血小板治疗和肝素抗凝治疗。结果因胃溃疡或出血未用或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后发生ST8例,在经球囊扩张(PTCA)并尿激酶溶栓术中发生室颤死亡1例,发生ST后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死亡1例。22例均于PTCA或PCI治疗血管再通。2例经冠脉搭桥术(CABG)治疗好转。2例可能的ST在术后24h内出现心绞痛,心电图示ST段抬高,肌钙蛋白升高,经加强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后病情好转。多因素logist回归显示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C型病变、支架的长度及早期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是发病的危险因子(P〈0.05)。结论 AMI患者PCI术后的ST形成发生率很低,但是预后较差。复杂的冠状动脉病变型类型和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差可能是ST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积极早期介入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1例56岁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规律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2个月后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血小板计数为185×109/L.术中给予普通肝素,支架植入后用微量注射泵以0.1 μg/(kg·min)的速度持续静脉输注替罗非班36 h.输注替罗非班约12h,患者双上肢出现散在瘀斑,血小板计数下降至5×109/L.立即停用替罗非班、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给予地塞米松.术后第4天,恢复使用氯吡格雷.术后第5天,恢复阿司匹林.术后第6天,患者瘀斑消失,血小板计数恢复至正常水平.考虑患者出现重度血小板减少是替罗非班所致.  相似文献   

17.
The thienopyridine, clopidogrel bisulfate (clopidogrel), is the most widely prescribed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the world. Clopidogrel, alone or in conjunction with aspirin as part of a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regimen, is the standard of care for reducing ischemic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rec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cent stroke, or established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Initially approved for use in 1997, the label was updated by both the US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and the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in 2009 to include information regarding cytochrome P450 (CYP) genotype status and concomitant proton pump inhibitor use. Labeling warns of reduced effectiveness in those with impaired CYP2C19 function and to avoid concomitant clopidogrel use with drugs that are strong or moderate CYP2C19 inhibitors, such as omeprazole.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warning and the implement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is not without controversy. The following review provides a summary of the published evidence regarding CYP2C19 function, both genotype status and drug inhibition from concomitant proton pump inhibitors use, and response to clopidogrel.  相似文献   

18.
1例76岁女性患者,以“冠脉支架术后2月,憋气、乏力10余天”入院,入院后给予抗血小板、降压、控制血糖、保护胃黏膜等治疗。住院期间药学监护的主要内容包括: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与奥美拉唑肠溶片联用的合理性、胺碘酮片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的不良反应、双联抗血小板引起胃炎伴糜烂、加用塞来昔布胶囊止痛的合理性。经过对症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19.
1例76a男性患者,因发作性心慌18个月,加重1d入院。入院诊断为:(1)冠心病,陈旧性前间壁、下壁心肌梗死,稳定性心绞痛,心律失常,永久性心房纤颤;(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3)2型糖尿病。入院后给予抗凝、控制心室率、改善心肌缺血、降低血压、控制血糖等治疗。住院期间临床药师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主要包括:抗凝强度、血压、心室率、肝功能等指标的监测,并根据监护结果提出药物剂量调整及药物的选择使用建议,同时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