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7年9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80例(80眼)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组,正常对照组来自我院体检中心共81例(81眼),两组年龄和性别组成均无差异(均为P>0.05)。应用彗星试验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尾部DNA含量及Olive尾距(Olive tail moment,OTM),对两组间测量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进一步将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分为50~59岁、60~69岁、70~85岁组,对3亚组间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尾部DNA百分比和OTM值分别为(21.36±0.62)%和5.89±0.51,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9.95±0.64)%、(4.89±0.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03、11.96;均为P=0.00)。50~59岁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尾部DNA含量和OTM值分别为(20.44±0.25)%和5.10±0.26,60~69岁组为(21.27±0.21)%和5.85±0.15,70~85岁组为(21.99±0.27)%和6.39±0.19,3组间DNA含量和OTM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24.73、242.41;均为P=0.00)。两两比较后发现50~59岁组与60~69岁组、50~59岁组与70~85岁组、60~69岁组与70~85岁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结论 DNA损伤可能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
背景病理性近视是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国内外近期研究提示病理性近视发病过程中有免疫反应的参与,而炎症反应是影响免疫状态的重要原因。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病理性近视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方法病理性近视患者30例为病理性近视组,单纯性近视30例为单纯近视组,正常健康人30例为正常对照组。抽取所有受试者晨间空腹静脉血2ml,离心后取上清,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免疫透射比浊法分析,检测血清hs—CRP。结果病理性近视组年龄19—48岁,平均(30±10)岁;等效球镜屈光度为(-6.00~-22.00)D。单纯性近视组年龄17~45岁,平均(32±8)岁;等效球镜屈光度为(~1.00—600)D。正常对照组年龄18~46岁,平均(32±9)岁;等效球镜屈光度为(-1.00~+1.00)D。病理性近视组hs-CRP浓度为(3.68±1.15)mmol/L,与单纯性近视组的(1.99±0.68)mmol/L和正常对照组的(2.11±O.66)mmol/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10.69,P〈0.01;q=9.91,P〈0.01)。病理性近视患者血清hs-CRP浓度与屈光度无明显相关性(R2=0.037,P〉0.05)。结论病理性近视患者可能存在hs—CRP参与的炎症反应,hs—CRP在病理性近视发生中的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邹文军  武志峰  项晓丽  孙松  张洁 《眼科研究》2012,30(12):1118-1121
背景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阳性急性葡萄膜炎是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常见的类型之一,Th17细胞是在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而Th17细胞与HLA—B27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的关系鲜见报道。目的研究HLA—B27相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Thl、Th2、Th17)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收集2011年1—10月于无锡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的HLA—B27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22例,并收集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6名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受检者外周血中Thl、Th2、Th17细胞的表达比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反应蛋白(CRP)质量分数,并对患者的病情程度进行评分,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对患者外周血中Thl、Th2、Th17细胞比例与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或CRP质量分数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LA—B27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中-γ干扰素(IFN-γ)CD4+Thl细胞比例、CD4+白细胞介素-17(IL-17)+Th17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11±9.69)%VS.(16.00±4.26)%,P=0.041;(3.96±2.92)%VS.(1.68±0.60)%,P=0.002],而CD4+IL4+Th2细胞比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3±0.36)%VS.(0.56±O.34)%,P=0.122]。患者外周血Thl细胞比例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及CRP质量分数均无明显相关性(r=0.197,P=0.500;r=0.253,P=0.383);Th2细胞比例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及CRP质量分数均无明显相关性(r=0.068,P=0.817;r=0.439,P=0.116);Th17细胞比例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805,P=0.001),与患者CRP质量分数无显著相关性(r=0.226,P=0.436)。结论HLA—B27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内IFN-γ和IL-17细胞呈高表达,且Th17细胞比例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提示Th1细胞和Th17细胞共同参与了急性前葡萄膜炎的发病过程,可能以Th17细胞发挥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4.
背景 衰老标记蛋白30(SM P30)是一种新型的钙调节蛋白,具有抗氧化、稳定钙离子、抗凋亡等保护作用,研究证实随着年龄的增长,SMP30在机体组织中的表达逐渐减少,但其与不同年龄白内障发生关系的研究少有报道. 目的 对SMP30在不同年龄组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定性、定位和定量研究,探讨其与白内障发生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经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设计.收集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根据患者的年龄不同分为儿童白内障组(1 ~18岁)、青年白内障组(19~ 45岁)、中年白内障组(46 ~ 60岁)和老年白内障组(>60岁),均于白内障摘出术中获取晶状体前囊膜,每组各12例,并收集同期获取的19~45岁正常角膜供体的晶状体前囊膜12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晶状体囊膜LECs中SMP30的表达,按单位面积吸光度(A)值计算平均荧光强度值. 结果 SMP30在各组患者晶状体囊膜LECs中均呈阳性表达,FITC染色呈绿色荧光,主要表达于细胞质,细胞核内有少量表达.儿童白内障组、青年白内障组、中年白内障组和老年白内障组患者LECs中SMP30表达的荧光强度分别为0.185±0.020、0.181±0.034、0.207±0.018和0.126±0.027,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087±0.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96、3.82、4.01、3.55,P<0.01),儿童白内障组、青年白内障组、中年白内障组间LECs中SMP30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白内障组患者LECs中SMP30表达的荧光强度明显低于儿童白内障组、青年白内障组和中年白内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42、3.21、3.80,P<0.05).结论 SMP30在白内障患者中表达增高,可能是人LECs的保护性因子,老年患者LECs中其表达量的降低可能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何永奇  朱思泉  张春芳 《眼科》2009,18(2):91-95
目的评价1CU可调节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眼的视觉质量,并与非球面单焦点IOL眼进行比较。设计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18例(118眼)。方法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时植入1CU可调节IOL(1CU组)和非球面IOL(Tecnis ZA9003组)各为59例59眼。术后3个月时检查裸眼及矫正远、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波前像差,调制传递函数,40、63、100cm处对比敏感度,拟调节力,并比较脱近用镜率。主要指标视力、波前像差、调制传递函数值、对比敏感度、拟调节力、脱近用镜率。结果术后3个月1CU组的裸眼近视力(1.06±0.24)和最佳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1.02±0.13)优于TecnisZA9003组(分别为0.43±0.14、0.43±0.11)(江8.85,P=0.00;t=13.05,P=0.00)。调节幅度1CU组为(2.58±0.37)D,大于非球面IOL组的(1.46±0.25)D(t=14.33,P=0.00)。1CU组3mm、5mm瞳孔下的球差(0.34±0.06、0.36±0.06)和总像差(0.47±0.14、0.49±0.14)均大于Tecnis ZA9003组(分别为0.06±0.06、0.07±0.04,0.30±0.07、0.30±0.58)(3mm瞳孔下t=18.48,P=0.00;t=5.70,P-0.00。5mm瞳孔下f=19.98,P=0.00;t=6.70,P=0.oo)。在40、63 cm1CU组视锐度得分(VAS)分值高于Tecnis ZA9003组(t=3.64,P=0.00;t=2.74,P=0.00;t=2.65,P=0.00;t=2.44,P=0.01)。脱近用镜率1CU组(85%)优于Tecnis ZA9003组(25%)(χ^2=41.95,P=0.00)。结论虽然1CU可调节后房型IOL对比敏感度较非球面单焦点IOL有损失,但可获得良好远、中、近视力,适合于迫切要求脱镜的患者。(眼科,2009,18:91-95)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C-quant及OQAS测量早期白内障眼散射光的重复性和相关性。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3年3-8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的早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58例(58只眼),分别使用C-quant及OQAS测量散射光。根据混浊的形态将白内障眼分为三组,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估两种仪器测量散射光的重复性,ANOVA比较不同白内障组别的散射光,两种仪器散射光测量结果的相关性比较采用S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C-quant及OQAS两种方法测量早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眼的散射光时均显示良好的可重复性(ICC分别为0.91和0.96)。两种方法测量3组早期白内障眼的散射光结果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12.F=12.10:P〈0.05),使用Bonferroni法两两比较均得出后囊下组早期白内障眼散射光最大,核性白内障组散射光与皮质性白内障组散射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对白内障眼测得的散射光之间的Spearson相关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24,P=0.07),对不同形态的早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分别进行spearson相关分析:在核性白内障组,两种方法检查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9,P:0.03);而在皮质性白内障组及后囊下白内障组两种方法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12;r=-0.05.P〉0.05)。结论C-quant及OQAS两种方法对早期白内障眼的散射光测量均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在三组白内障散射光测量中,两种方法均得出后囊下白内障的散射光最大。两种方法对早期白内障眼散射光的测量结果仅在核性白内障组呈正相关,临床上使用两种方法测量散射光需要掌握两种方法测量原理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Ye HH  Chen WR  Deng DM  Lin Z  Yang WH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1):996-999
目的评价双眼先天性白内障儿童生活质量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双眼先天性白内障儿童生活质量量表对8—15岁的81例双眼先天性白内障儿童以及28例正常视力儿童进行了调查。白内障儿童组平均年龄为(9.8±2.6)岁,女性37例(45.7%)。其中36例患儿参加了术前及术后的问卷调查;另外45例患儿仅参与了术后的问卷调查。调查并比较白内障儿童和正常视力儿童的生活质量得分,依据年龄、性别、学习成绩、视力、手术干预以及白内障的类型特点对白内障儿童生活质量进行相关分析,同时应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白内障儿童生活质量的影响因子。结果双眼先天性白内障儿童手术后的生活质量得分明显低于正常视力儿童(P=0.00)。非致密性白内障患儿手术后生活质量高于手术前(P=0.00)。白内障儿童的视力与生活质量显著相关(r=0.53,P=0.00)。致密性和非致密性白内障儿童的术后生活质量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进入多重线性回归方程的变量为白内障类型(β=6.14,P=0.00)、手术干预(β=3.21,P=0.01)和视力(β=1.07,P=0.01)。结论双眼先天性白内障儿童生活质量明显低下,其主要影响因素为白内障类型、手术干预和视力,其中提高视力是改善患儿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中华眼科杂志,2007,43:996.999)  相似文献   

8.
Yan SL  Wang YX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9):786-790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仅(TNF-α)基因启动子区-863C/A多态性与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2年7月至2003年12月于我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符合本研究人选标准的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并抽取外周抗凝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76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54例TAO患者(TAO组)和60例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无眼病患者(无眼病组)TNF-α基因-863C/A多态性。分析比较此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不同人群中分布的差异。结果(1)TAO组、无眼病组及对照组C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6.3%、30.0%、25.0%,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7.8%、15.0%、12.5%。(2)TAO组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无眼病组和对照组(P=0.018,P=0.002)。(3)按性别分层后,TAO组男性患者CA+AA基因型与A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男性(OR=4.31,P=0.019:OR=4.81,P=0.003)和无眼病组男性患者(OR=4.87,P:0.027;OR=5.38,P=0.008);而女性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TAO组ATA分级5+6级眼病患者CA+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的频率均显著高于无眼病组(OR=20.68,P=0.021;OR=39.67,P〈0.001)。结论TNF-α基因启动子区-863位点A等位基因可能是TAO尤其是男性TAO患者的易感基因。(中华眼科杂志,2005,41:786—79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配戴者的性别、年龄、屈光状态等相关因素的特征,为临床验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本中心1999年8月至2009年10月成功验配RGPCL的882例患者资料,分析所有患者的性别分布情况,并对其中资料完整的820例(1469眼)验配者的年龄分布和屈光状态进行分析。年龄分组:40岁以下每10岁分为一组,41岁及以上为一组;屈光状态分组:球镜屈光度按低度、中度、高度、超高度近视及远视分组,散光以-0.50--2.00D、-2.25~-5.00D、〉-5.00D分组。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882例RGPCL配戴者中,男性304例(占34.5%),女性578例(占65.5%),男女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0.24,P=0.00)。资料完整的820位配戴者中,屈光参差者312例(占38.1%),屈光参差范同2.50~25.0D,主要集中在11~20岁组。年龄范围为3~66岁,平均19.4岁。各年龄阶段配戴者眼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5.1,P=0.00)。对1469眼的球镜屈光度进行分组分析:低度近视组195眼(占13.3%),中度近视组374跟(占25.5%),高度近视组364眼(占24.8%),超高度近视组446眼(占30.4%),远视等混合组90眼(占6.1%),各组眼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5.1,P=0.00),配戴者主要集中在中、高及超高度近视组。本组散光有1058眼(占72.0%),范围-0.50--11.50D,主要集中在11~20岁组,各组散光眼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7.6,P=0.00)。结论屈光不正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屈光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对RGPCL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干眼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娜  孙丰源  唐东润  张蕊 《眼科研究》2012,(10):922-925
背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是治疗白内障、重建视功能的惟一有效手段,部分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摘出术后泪膜的稳定性和眼表结构受到一定影响,而研究表明泪膜功能异常是导致干眼的重要原因。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泪液的变化。方法采用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眼科就诊的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36例54眼及同期就诊的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2例40眼,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匹配,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术前与术后局部用药相同。分别于术前3d及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以干眼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患者的主觉症状结果并进行评分,同时行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检查,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检测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本组患者术前有干眼症状者占36.2%,术后有干眼症状者占75.8%。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组患者术后干眼症状的评分明显重于单纯白内障组,且2个组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干眼症状评分均增加,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139.347,P=0.000;F时间=342.741,P=0.000)。2个组术眼FL评分不同组间和不同时间点间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32.697,P=0.000;F组别=14.073,P=0.000),其中2个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FL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FL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组患者术后FL评分明显高于单纯白内障组。2个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BUT值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28.198,P=0.000;F时间=868.364,P=0.000),其中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组术后各时间点BUT均缩短,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sIt值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564.017,P=0.000),其中2个组术后1d、1周sIt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2个组sIt值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糖尿病患者泪膜功能较差,是干眼症的易患人群,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状较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发生得早,症状更明显,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1.
万李  谢学军  马荣 《眼科研究》2014,(3):211-215
背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早期损害是高糖和缺氧导致的视网膜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性损伤.研究表明含补肾活血中药的血清能减轻缺氧和高糖状态下神经兴奋性毒性物质谷氨酸的毒性作用,但是否可提高神经兴奋抑制性物质甘氨酸的释放,从而对视网膜神经细胞发挥保护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 探讨补肾活血中药血清对体外缺氧条件下纯化培养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保护作用. 方法 采用中药或生理盐水对SD大鼠每日灌胃1次,7d后腹主动脉取血离心过滤提取正常大鼠血清和含补肾活血中药的大鼠血清.体外两步法纯化培养SD乳鼠的RGCs,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对培养的RGCs进行鉴定.将RGCs置于96孔培养板中培养72 h后分为正常对照组(20%正常SD大鼠血清培养)、缺氧组(1.0 mmol/L连二亚硫酸钠培养)、正常中药干预组(20% SD大鼠含药血清培养)、缺氧中药干预组(1.0 mmol/L连二亚硫酸钠+20%SD大鼠含药血清干预).于培养后24、48、72 h用L-8800型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各组细胞外液中谷氨酸及甘氨酸的质量浓度,用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测定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LDH的漏出量.结果 培养的细胞荧光染色阳性.细胞培养24 h,正常对照组谷氨酸、甘氨酸质量浓度和LDH的含量分别为(0.080 5±0.001 0)mg/L、(0.055 4±0.001 5) mg/L及(1 626.03±122.10) μmol/(min·L),而缺氧组为(0.022 5±0.001 1)mg/L、(0.014 6±0.001 1)mg/L及(1 458.68±94.23) μmol/(min·L),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53,P=0.00;q=-2.45,P=0.00;q=-2.98,P=0.02).细胞培养48 h,缺氧组的LDH含量及甘氨酸质量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55,P=0.01;q=4.48,P=0.00);细胞培养72 h,缺氧组谷氨酸和甘氨酸质量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45,P=0.00;q=3.72,P=0.00).细胞培养48 h、72 h,缺氧中药干预组甘氨酸质量浓度为(0.017 4±0.001 5) mg/L和(0.019 2±0.001 2) mg/L,明显高于缺氧组的(0.016 0±0.001 2)mg/L和(0.018 0±0.000 8)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28,P=0.04;q=2.33,P=0.03).缺氧中药干预组的LDH含量分别为(1 632.94±264.31) μmol/(min·L)和(1 875.00±137.45)μmol/(min·L),明显低于缺氧组的(1 688.49±112.86)μmol/(min · L)和(2 267.86±175.21) μmol/(min·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95,P=0.02;q=-2.35,P=0.00);细胞培养24、48和72 h,缺氧中药干预组和缺氧组谷氨酸质量浓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5、0.28、0.46).RGCs中谷氨酸与甘氨酸质量浓度均呈正相关(Kendall、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519和0.696,均P=0.000).结论 缺氧条件下RGCs中谷氨酸与甘氨酸释放量同步增加,可能是细胞对短期缺氧的自身代偿性反应.补肾活血中药能增强缺氧条件下RGCs中甘氨酸的释放,减少LDH的漏出,从而保护RGCs.  相似文献   

12.
背景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白内障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研究表明,衰老标记蛋白30( SMP-30)与白内障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目的 了解不同类型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 LECs)中SMP-30的表达及LECs的凋亡情况,探讨不同类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 方法 收集2010年3-10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的年龄相关性皮质性白内障59例80眼和核性白内障53例70眼,2个组患者年龄匹配(P>0.05).白内障手术中环形撕取晶状体前囊膜,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real-time PCR)技术分别定性、定量检测SMP-30蛋白及其mRNA在2个组白内障LECs中的表达.用TUNEL标记法观察LECs的凋亡情况,对比分析两种类型白内障晶状体前囊膜中SMP-30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差异.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表明,SMP-30主要表达于晶状体囊膜的细胞质中,在晶状体囊膜中央部表达较弱,越近周边表达越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核性:45.21±2.79 vs 76.42±11.21,P=0.042;皮质性:108.32±4.32 vs 206.34±15.67,P=0.037).核性白内障LECs中SMP-30 mRNA的表达少于皮质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02±9.08 vs 157.33±13.01,P=0.034).TUNEL染色显示,2个组白内障LECs凋亡百分率中央部明显高于周边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核性:19.34%±0.11%vs 8.32%±0.57%,P=0.025;皮质性:42.07%±0.86%vs 13.55%±0.64%,P=0.010),细胞凋亡百分率低于皮质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05%±0.22%vs 27.70%±0.81%,P=0.007). 结论 两种类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均与LECs凋亡有关,SMP-30的表达与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核因子κB(NF-κB)在正常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前囊膜上皮细胞中表达的差异,探讨NF-κB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白内障术中60例6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前囊膜组织(白内障组),选取正常供体5例10眼的透明晶状体前囊膜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取白内障组30眼标本和正常对照组5眼标本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F-κBp65蛋白在晶状体前囊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另外白内障组30例标本及正常对照组的5例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NF-κBp65mRNA在晶状体前囊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正常晶状体前囊膜上皮细胞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可见NF-κBp65蛋白的弱阳性表达,以细胞质为主;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前囊膜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NF-κBp65蛋白呈强阳性表达。白内障组NF-κBp65吸光度(A)值为0.1658±0.022,正常对照组为0.2889±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109,P〈0.05)。白内障组NF-κBp65mRNA表达量为1.454±0.081,正常对照组为0.951±0.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683,P〈0.05)。结论 NF-κB表达水平的升高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病密切相关,其表达异常可能参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近4年来洛阳市白内障手术患者中硬核白内障者比率变化。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接受手术治疗的2640例(2640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根据LOCSⅢ(Lens Opacities ClassificationSystem III)白内障核硬度分级标准,统计每例晶状体核硬度,对比分析4年来核硬度分布的变化趋势。结果 2006年间患者546例,年龄57~89岁,平均(70.6±7.6)岁,Ⅴ级核96例(17.6%);2007年间患者628例,年龄51~92岁,平均(70.0±7.6)岁,Ⅴ级核87例(13.9%);2008年间患者892例,年龄57~85岁,平均(69.0±6.6)岁,Ⅴ级核90例(10.1%);2009年间患者574例,年龄54~90岁,平均(68.5±6.4)岁,Ⅴ级核48例(8.4%)。各年份硬核(Ⅴ级核)白内障患者比例呈现逐渐减少趋势,结果具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政府倡导的大规模白内障复明行动,白内障手术率逐渐增加,硬核白内障患者在减少,对于我们以后的白内障防治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泪膜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对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泪膜的改变情况.方法 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72例(78眼,A组),不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112例(128眼,B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l、7、30、90 d的干眼症状评分,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 SⅠ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 BUT), 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FL)情况.结果 术后1、7、30 d,A组干眼症状评分高,SⅠt值改变大,术后30 d,A组(8.67±5.92) mm,B组(10.45±5.77)mm,BUT短,术后30 d,A组(6.23±3.22) s,B组(9.33±3.53) s,FL多,均较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所有指标接近术前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不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合并有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短期对泪膜的影响较大,临床上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李帅杰  徐国旭 《眼科研究》2012,30(6):534-537
背景 氧化损伤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生的主要原因,而泛素蛋白酶系统参与晶状体的分化发育,研究发现其关键酶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 UCHL1)参与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年龄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且与氧化应激有关. 目的 研究UCHL1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4例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获得的晶状体囊膜(皮质性白内障12例、核性白内障12例)、5例正常人晶状体前囊膜上皮和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系SRA01/04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UCHL1在各组人晶状体前囊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构建UCHL1真核表达质粒,鉴定后采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SRA01/04细胞作为UCHL1过表达组,同时采用绿色荧光蛋白(GFP)真核表达质粒转染SRA01/04细胞作为GFP过表达组,使用梯度过氧化氢叔丁醇(TBHB)处理24h后,采用MTT法检测各组人LECs的活性变化.结果 免疫荧光检测表明,UCHL1在各组人LECs中均有表达,但在正常晶状体囊膜、皮质性白内障以及核性白内障晶状体囊膜上皮细胞表达量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441,P=0.000).皮质性白内障组以及核性白内障组晶状体囊膜上皮细胞中UCHL1的表达量均低于正常晶状体组(P=0.000、0.000),但皮质性白内障组和核性白内障组之间UCHL1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4).Western blot鉴定结果表明,UCHL1真核表达质粒转染后可见SRA01/04细胞中UCHL1的强表达.MTT检测结果显示,0.3 mol/L TBHB处理24 h后,UCHL1过表达组细胞活性吸光度(A570/630)值与GFP过表达组比较有增高的趋势,而0.2、0.4、0.5 mol/LTBHP均导致SRA01/04细胞的耐受或者大量凋亡. 结论 UCHL1具有抗氧化作用,且可能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及其手术后优势眼的变化与患者视觉质量呈明显相关,但白内障术后患者优势眼的变化与视力改变的关系研究较少. 目的 观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及白内障手术对老年人优势眼的影响.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2年4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7例,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IOL植入术.患者按标准对数视力表最佳矫正远视力分组,双眼间视力差别≥2行者为A组,双眼间视力差别≤1行者为B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用卡洞法或拇指法检测患者优势眼的分布及变化情况,以MecNmar检验对术眼手术前后优势眼分布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患者术前LogMAR最佳矫正远视力中位数(M)值为0.40(0.00 ~ 1.40),术后为0.00(-0.08~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481,P=0.000).A组42例患者中术前右眼为优势眼者24例,左眼18例;33例(占78.57%)患者白内障较轻的眼为优势眼,9例(占21.43%)白内障较重眼为优势眼;患者术后右眼为优势眼者31例,左眼者11例;42例患者中13例发生优势眼转变,其中10例由左眼变为右眼,3例由右眼变为左眼,4例优势眼不稳定.B组45例患者中,术前右眼为优势眼者27例,左眼优势眼者18例;患者中4例优势眼发生转变,3例由左眼变为右眼,1例由右眼变为左眼,5例优势眼不稳定.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后优势眼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P=0.092;B组:P=0.727). 结论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导致的屈光介质混浊可对优势眼产生影响,白内障术后屈光介质透明性改变会导致优势眼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