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脉"与一般血脉之"脉"概念内涵的联系与区别。方法:从唐宗海用气化理论阐释"经脉"内涵,明确区分"经脉"与"脉"开始展开,剖析经脉与血脉(即西医的血管、脉管)两个概念的本质内涵。结果:"经脉"与一般血脉之"脉"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结论:中医"脉"在形态上可对应于西医的血管,但"经脉"是一个包含气化内涵(或称功能)的概念,是人体运行气血的路径,它没有与之对应的特定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2.
依据《内经》文本,从身形之脉、由脉到经、以脉代经3个方面,论述身形之脉与经脉内涵演变的关系.研究认为:经脉源于又高于身形之脉,二者不可混淆论之;经脉从“脉”到“经”,是中医认识人体由具象到抽象、由实体到概念的过程,“经”表达的是生命体不同于西医视角特殊的纵向恒久规律,这个规律基于朴素观察,又有理性总结与思考,经得起实践检验;以脉代经的表述,名为言脉,实为说经.  相似文献   

3.
经脉循行描述较为简单,其循行之处多为肢体的远端、头面颈项部。如巨阳脉至风府,阳明脉至鼻、目,少阳脉至耳,太阴脉至嗌,少阴脉至舌本。比较特别的是厥阴脉,其与阴器发生联系。可以看出,这样的安排是有目的的,它是为了突出足六经与头面远端部位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Zhuo LS 《中国针灸》2011,31(7):661-664
效仿古人采用的体验、感受生命的方法,辅以推理,证之以古代医学典籍,结果认为经脉常以气的形式被感受到.营气即经气,它源于对呼吸的体验,而卫气则与感受睡眠有关.经脉理论部分来自于中国传统的求诸内而不求诸外、重视生命修为和感悟的思维形式."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的理论建立在针刺"得气"来自卫气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5.
王鸿谟 《中国针灸》2003,23(9):537-539
目的:探讨经脉起止走向规律。方法:从分析古文献入手,对经脉全部起于肢端、经别经筋全部起于肢端、标本根结本输理论及经气流注进行分析。结论:十二正经全部起于四肢末端。向心行走,终于头身。  相似文献   

6.
《灵枢·经脉》手太阳小肠经的终段分支“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其“斜络于颧”,在《灵枢·经脉》的文字叙述中未免有些唐突,因其无论是在经脉的互相御接上,还是与该篇文字的文体上看都似无相通之处。笔者认为“斜络于颧”系衍文旁出,其根据如下。1...  相似文献   

7.
“脉气流经”一语出自《素问·经脉别论篇》,是人体“食气”代谢过程的一个中间环节。本文通过分析“脉”字的本意,提出“经”“脉”义异,“经”指主干大经,“脉”指分支细络,这一文辞现象在《黄帝内经》中不是孤例;“脉气流经”描述的是气由远端细小络脉逐级向大经中汇聚的过程,饮食精微之气在人体的代谢分别由心、肺完成了2次从中向外的布散,而“脉气流经”是衔接2次布散过程的中间环节;结合《灵枢·痈疽》《灵枢·营卫生会》的相关论述,“脉气流经”也是营气化生血液的关键过程,这为临床认识血虚证的形成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除了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可致血虚证外,还可从“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肺朝百脉”等环节探索血虚证的关键病机。  相似文献   

8.
正确鉴别经穴图与经脉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玮红 《针刺研究》2008,33(4):277-279
针灸古籍中的某些经穴图和经脉图,由于在外形上很相像,而今人又很少见到典型的古代经脉图,因此长期以来一直将经穴图误认作经脉图,在学术上造成混乱。本文论述了正确鉴别二者的重要性,通过列举二者的不同表现形式,阐述了应主要通过古代针灸图的图注文字及图的绘制形式两个方面来对其进行鉴别,对在具体鉴别中易于混淆的一些针灸图做了详细说明,并且指出必须尽可能多地掌握针灸图的内在信息,综合分析,才能从根本上正确鉴别经穴图和经脉图。  相似文献   

9.
林磊  图娅 《针刺研究》2011,36(5):380-382
有学者认为,古人在脉诊的基础上发现了经脉。但本文分析认为,经脉的发现与脉诊的关系不那么简单。主要从六方面分析:①早期脉诊部位与病位数量差异巨大,很难一一特定对应;②最早的脉诊部位之一———手少阴经神门处,与早期的经脉循行并不对应;③以手阳明经的上下脉对应关系推论其它经脉,是以偏概全;④以络脉为例证明经脉与脉诊的关系在逻辑上不成立;⑤同为经脉系统的奇经八脉不符合标、本脉规律;⑥既然少数民族医学中有上下对应脉诊,为何没有类似经脉的论述。通过分析认为,不是通过脉诊发现了经脉,而是经脉理论促进了脉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根据经脉循行规律、经络与腧穴的关系,总结提出针灸临床上一种新的配穴形式“相对穴”,旨在丰富针灸学理论,提高临床疗效.“相对穴”是指四肢内外侧或躯干前后方相对位置上的部分针灸腧穴,如内关与外关、曲池与少海、阴陵泉与阳陵泉等.这些穴一个位于阴经,一个位于阳经,阴阳相对或阴阳表里相对.“相对穴”在描述定位、临床治疗方面古今皆有应用,其理论基础是经脉理论和阴阳学说,其中阴阳是其核心.“相对穴”调整阴阳特点有:①阴阳并治,气血同调;②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并且具有腧穴定位知一晓二、操作一边一针(对刺)或一针二穴(透刺)、应用方便、取穴少、疗效好的作用特点.  相似文献   

11.
古代文献对经脉循行路线的描述能直接反映当时医家对"经脉"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所以不同时期经脉循行路线的变化也必然反映经脉内涵的变化。本文从对照帛书"十一脉"与《灵枢》经脉循行起止点、方向、路径等变化入手,认为引起经脉循行变化的主要因素有:脉诊的发展、古代阴阳术数思想、古代表面解剖学知识、气血营卫循环概念形成,并深入剖析了由"十一脉"发展至"十二经脉",经脉概念本质与内涵发生的重要演变。  相似文献   

12.
经脉终始篇     
《中医药通报》2009,8(6):16-16
雷公问于岐伯曰:十二经之脉既有终始,《灵》《素》详言之。而走头、走腹、走足、走手之义,尚未明也,愿毕其辞。  相似文献   

13.
交会穴是十二经与奇经八脉之间,两条或数条经脉相互交叉点上的腧穴。这些经脉有的阳经与阳经相交、阴经与阴经相交,有的阳经与阴经相交、阴经与阳经相交,也有十二经与奇经八脉相交。交会穴分布在头面最多,腹背次之,四肢最少。交会穴犹如铁路干线与干线在某一站点交接处,能与两条或数条经脉沟通,是人体气血的会集点。针刺交会穴可起到宣导本经以及所交叉经脉(即他经)的气血,贯通表里,调和阳阴的作用。有增强针刺疗效、扩大腧穴主治范围的特点。故前人非常重视交会穴的研究和应用。经穴中的阳交、阴交、龈交、三阴交等穴名都含有交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梳理经脉图和经穴图的历史演进,并结合藏医、兽医经穴图以及海德式带的不同表现形式展开部分分析,提出干预手段可能影响古人早期对体表分布特征的认知。进而基于揣按循摸之定穴的古今相关论述与研究,提出穴位可能是疾病状态下个体化、动态性的生命现象,也是刺激引起的体表响应与生物学效应,而穴位体表分布特征则是客观规律性的数学描述。故在针灸干预体系及其临床实践背景下,依托数学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探索穴位体表分布特征可能是研究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完整的经脉学说由循行、病候、诊法、治则、治疗五部分构成,其核心为经脉病候.基于多重证据证明:经脉病候“是动”病以及渗透于病候之中或附于之下的“脉死候”皆出于扁鹊色脉诊;对于脉候,汉以前曾出现过种种不同的、基于四时阴阳学说的解释,扁鹊脉法“标本诊法”的诞生及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解释的诞生——用脉的联系直接解释脉候;又伴随着扁鹊医学血脉理论的新发展,经脉学说也发生了革命——其理论范式从“树型”变为“环型”.换言之,扁鹊医学不仅孕育了经脉学说,而且决定了她的归宿.  相似文献   

16.
中药引经理论与靶向给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瑞芝  刘少军 《中医杂志》2005,46(9):643-645
目的:通过探讨中药引经理论与现代靶向给药思想之间的关系,为中医引经理论的现代应用提供展望和设想,以期更好的发扬中医理论精华.方法:调研中医引经理论、中药归经思想以及中药药代动力学及生理、生物药剂等研究结果,归纳比较,提出论点及验证方法.结果:中药引经理论与现代靶向给药思想具有相通之处,目前生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研究成果可为揭示其内在联系提供方法.结论:引经理论有可能应用于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克服目前靶向制剂存在的缺点.引经理论与靶向给药关系的研究有助于中医理论的发扬光大,同时可推动引经药作用机理以及物质作用基础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客观检测家兔“心包、三焦经”体表经脉循行线。方法 :应用皮肤导电量测定及声测经络技术 ,将导电量较大、声波波幅值较高点相互印证 ,确定为经穴点及经脉线非穴点。结果 :家兔体表具有低电阻、高导声状态点的连线。结论 :家兔有类似人体“心包、三焦经”体表经脉循行线  相似文献   

18.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2014,(7):1215-1217
脉不是专指血脉,还包括经脉、络脉。“经脉”中向心型经脉与循环型经脉的本质不同,向心型经脉代表的是循经脉感觉路线,循环型经脉既能行血又能行气。故脉诊分为经脉诊病与血脉诊病,其中经脉诊病是古代主要的诊病方法。  相似文献   

19.
老年性痴呆是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痴、呆、愚,以脏腑、气血津液辨证为主。本病病因繁杂,中医认为老年性痴呆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常责之风、血、痰、瘀、火等郁阻络脉,循行上扰脑窍或脏腑阳气亏虚,终致元神失养。《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并不常用,从少阴经的辨证思路作为探析老年性痴呆的切入点,从少阴经条文出发探析少阴经的中医生理病理内涵,再结合少阴心经和少阴肾经探析心肾两脏与老年性痴呆的关联趋同性。少阴病条文之主症脉微细,但欲寐也与老年性痴呆的临床表现相似,当温之以温阳法调理少阴,激发阳气,为治疗老年性痴呆提供了方法,以《伤寒论》的少阴经脉为核心,脏腑为始源,参以《内经》论述,着重分析少阴经脉理论对老年性痴呆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经脉理论的两种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脉理论先后出现向心型与循环型两种模式,二者的理论意义与临床价值不同.①前者主要表达四肢腧穴远道效应的规律性,体现手足经脉本义;后者说明气血运行方式,反映中医对机体结构与功能整体协调原理的认识.②经络腧穴理论内容的形成,多数基于前者而非后者.③未识或混淆不同经脉模式,误以循环模式为经脉理论的主体或代表,并只在此理论框架下解说和研究经络腧穴,是造成当今经络认识研究出现重大学术失误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