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肩胛提肌损伤在临床上很常见.临床上很多被笼统地诊断为颈椎病、颈部损伤或肩痛、肩胛痛患者,经过仔细查体都可归结为肩胛提肌损伤,或主要是该肌损伤导致.笔者用刃针治疗本病4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斜圆刃针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斜圆刃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斜圆刃针治疗,对照组予普通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评分、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10d的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评分、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斜圆刃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是指椎动脉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而引起以眩晕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眩晕主要发生于头颈部活动时。目前,现代医学多以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治疗为主,但疗效不佳,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刃针加艾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刃针在颈部松解加艾灸百会穴治疗;结果:治愈50例,占56.2%;显效30例,占33.7%;有效9例,占10.1%;总有效率100%。结论:刃针加艾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好,疗程短。  相似文献   

5.
目的:枕颈部肌筋膜痉挛是引起颈性眩晕的观点,并分析其临床特点、观察圆刃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颈性眩晕患者根据中医“经筋理论”选择五个结筋点,用圆刃针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愈27例(90%),好转3例(10%)。结论:枕颈部肌筋膜痉挛即“经筋理论”的“横络”卡压是颈性眩晕的主要成因,圆刃针解除肌筋膜痉挛即“横络”卡压是治疗本病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毫针、刃针联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250例。A组行毫针针刺颈夹脊穴治疗,B组刃针针刺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A组和B组平均血流速度(Vm)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B组均高于A组(均P<0.01);治疗后,A组和B组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B组显著高于A组(均P<0.05);B组治疗有效率为95.2%,显著高于A组的80.4%(P<0.05)。结论:毫针与刃针均可以有效治疗颈性眩晕患者,而采用刃针治疗改病,更能有效改善症状,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产生的临床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颈性眩晕是中老年人及从事低头作业人员的好发病。自2003年5月~2005年5月,作者对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采取刃针松解治疗颈项部软组织损伤,结合中医手法纠正小关节紊乱的治疗,经半年以上随访,疗效优良,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将肩胛提肌劳损患者135例,随机分为2组,温针组53例,针后整骨组82例;温针组治愈率为69.81%,针后整骨组治愈率为91.46%;结果表明针后整骨疗效明显提高,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意义,X2=9.2,P<0.01.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研究毫针、刃针联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该院在2012年1月—2013年3月期间共收治颈性眩晕患者1600例,将接受单纯毫针治疗的800例作为对照组,将接受毫针、刃针联合治疗的800例作为实验组,治疗3个疗程后,总结其治疗效果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等。结果:3个疗程过后,实验组治愈488例(61.00%),显效252例(31.50%),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治愈438例(54.75%),显效151例(18.88%),总有效率为73.63%,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后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从(19.40±2.78)分提高至(23.97±4.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无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与单纯毫针疗法相比,毫针、刃针联合疗法可有效治愈颈性眩晕,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能有效改善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管宏钟  薛立功 《中国针灸》2005,25(12):869-869
笔者运用薛立功教授研制的长圆针治疗肩胛提肌劳损,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治疗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小针刀并颈椎引伸复位法联合应用治疗颈性眩晕的远期疗效对比分析,为临床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符合要求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小针刀、颈椎引伸复位法、按摩及物理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按摩及物理疗法治疗,分别评定治疗结束后30d及结束后60d的疗效,对评定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疗程结束后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30d、6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结合颈椎引伸复位法,是治疗颈性眩晕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疗效稳定,远期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的治疗措施。方法:腹针、推拿、中药热敷综合治疗颈性眩晕62例。结果:治愈45例,显效9例,好转7例,无效1例,有效率达98.3%。结论:运用腹针配合推拿、理疗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近5年国内文献毫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应用现状,检索2009年1月1日~2013年7月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分别从疗法与疗效、穴位选择、临床操作3方面进行总结归纳。结果表明毫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毫针与它法联合治疗使用较多;风池、颈夹脊、百会等为常用穴位。但目前临床操作欠规范,临床治疗规律不明确,机制研究不充分,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针刺四神聪为主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103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四神聪为主治疗,对照组予天麻素注射液静滴,治疗周期为1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38%,两组疗效相近(P> 0.05).结论 针刺四神聪为主可有效改善颈性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15.
独刺后溪穴配合颈肩运动治疗肩胛提肌劳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独刺后溪穴配合颈肩运动治疗肩胛提肌劳损的疗效。方法:40例肩胛提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独刺组和对照组各20例,独刺组针刺肩胛提肌劳损所在侧的后溪穴,并配合颈椎各方向活动和颈肩部龟缩运动,对照组穴位指压肩胛提肌走行部位的阿是穴,VAS量表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变化及疗效。结果:独刺组5次内治愈率为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P〈0.05);治疗后独刺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独刺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70%及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及90%(P〈0.05)。结论:独刺后溪穴配合颈肩运动能有效缓解肩胛提肌劳损的疼痛,提高治愈率,缩短治愈时间。  相似文献   

16.
针刺不同穴位组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观察针刺不同穴位组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将91例患者随机分为玉枕、风池穴组(35例,A组),颈夹脊(C4-6 )穴组(31例,B组)及百会、合谷组(25例,C组),观察比较各组眩晕、颈肩痛等症状与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后,A、B两组眩晕程度及功能评分增加(P<0.01或P<0.05),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B组对颈肩痛改善评分明显(P<0.01)。提示针刺玉枕、风池穴能显著改善颈性眩晕症状,且疗效优于其他穴位;颈夹脊穴对颈肩痛改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肌松调整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肌松调整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其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眩晕症状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TCD和X线表现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松调整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结筋点短刺电针配合走罐治疗肩胛提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135例肩胛提肌劳损患者并随机分成短刺组、针刺组、走罐组三组,短刺组用短刺法针刺天髎次(肩胛骨内上角)、颈1-4横突,并予电针刺激20 min,然后以冬青膏为介质玻璃罐走罐2 min;针刺组针刺颈1-7夹脊﹑颈百劳﹑阿是穴等穴,然后给予与前组相同的电针刺激及走罐治疗;走罐组给予前两组同样的走罐治疗。VAS量表评价治疗前后疼痛变化,并进行治愈率、治愈时间的比较。结果 10例受试者中途退出,三组共完成病例120例。短刺组(n=43)治愈39例,好转3例,无效1例;针刺组(n=41)治愈19例,好转20例,无效2例;走罐组(n=36)治愈12例,好转21例,无效3例。治疗前后VAS评分下降值,短刺组与针刺组比较,P=0.008;短刺组与走罐组比较,P=0.000;针刺组与走罐组比较,P=0.173。三组治愈率、6次内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筋点短刺电针配合走罐治疗较普通穴位电针配合走罐治疗、单纯走罐治疗能更有效缓解肩胛提肌劳损患者疼痛,提高治愈率,缩短治愈时间;结筋点短刺疗效优于普通穴位针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