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由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或左旋支(1eft circumflex coronaryartery,LCX)急性闭塞所致,RCA或LCX闭塞的比例为(2.2~7.0):1,平均3.9:1[1-3]。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诊断的“金”标准,亦使回顾性分析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前体表心电图估测罪犯血管成为可能。常规体表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简单、快捷、直观、方便,如何通过它识别罪犯血管一直为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及其意义。[方法]采用SD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形成心肌梗死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于术后1、2、3、7、15、30、90d的大鼠心肌进行VWF、α-SMA及VEGF标记,并进行微血管、小动脉及VEGF阳性细胞记数。[结果]微血管密度和小动脉密度于术后2d开始增加,3~7d达到高峰,VEGF于术后2~7d呈高表达。[结论]心肌梗死后,血管的新生有明显的时段性,提示心肌梗死后在早期采用促进血管新生的措施可能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 related artery,IRA)的诊断价值。[方法]2005年1月—2011年6月初次确诊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432例,包括右冠状动脉闭塞组(RCA组)328例,左冠状动脉闭塞组(LCX组)104例。对432例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各项参数进行分析,并计算各项参数对预测梗死相关动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STⅢ↑>STⅡ↑、STaVL↓≥0.1 mV且SaVL/RaVL>1/3对预测IRA为RC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分别为87.80%,87.80%和92.31%,92.31%);STⅢ↑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鼠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方法 用4%水合氯醛麻醉SD大鼠,缝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断冠状动脉血流,造成心肌梗死,形成与临床相似的病理生理过程.结果 大鼠术后20 min,心电图肢体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出现病理性Q波.组织切片镜下观察病变区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疏松,细胞核固缩、碎裂.结论 该心肌梗死动物模型构建方法 简单,创伤轻,成功率高,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息心电图Ⅱ、Ⅲ及a VF导联病理性Q波诊断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527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并按照梗死部位将分为前壁心肌梗死和下壁心肌梗死,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比较病理性Q波对不同梗死部位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提示前壁心肌梗死患者304例(57.69%),下壁心肌梗死患者223例(42.31%);361例(68.50%)患者为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其中前壁心肌梗死患者236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25例,166例(31.50%)为非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其中前壁心肌梗死患者68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98例。病理性Q波对前壁心肌梗死部位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诊断的灵敏度高于下壁心肌梗死部位[88.56%vs.71.20%],特异度低于下壁心肌梗死部位[69.12%vs.9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Q波对不同梗死部位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诊断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息心电图II、III及a VF导联病理性Q波诊断前壁心肌梗死部位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灵敏度高,诊断下壁心肌梗死部位的特异性高,可为临床诊断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急性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急性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本院120例住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资料.[结果]超声心动图检出心肌梗死112例,并发症27例(室壁瘤10例,左室附壁血栓2例,室间隔穿孔2例,中、重度二尖瓣返流13例);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对广泛前壁和前壁心肌梗死部位及范围的估测高度一致;超声心动图估测心肌梗死部位与冠状动脉造影所示病变血管供血区域基本相符;非单一部位心肌梗死时,超声心动图较易漏诊下壁或右室梗死.[结论]超声心动图是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敏感而准确的方法,可与心电图相互印证、相互补充;超声心动图是检出室壁瘤、左室附壁血栓、室间隔穿孔及二尖瓣返流等并发症的首选方法;对于疑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查中应特别注意并存下壁或右室梗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王黎  马兰 《安徽医学》2017,38(10):1330-1332
目的 评价心电向量检查对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8例心电图QRS波形正常的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患者,同期行心电图、心电向量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3项检查中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与其他2项检查结果比较,对心电图及心电向量图检查的准确性进行评判。结果 8例患者心电图QRS波形正常,1例伴有V1-V3导联ST段上抬,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ST段压低和/或T波变化,2例为正常范围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不符;8例患者的心电向量检查结果均符合相应部位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的诊断,其中,前壁心肌梗死1例,前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4例,前壁合并后壁心肌梗死1例,下壁合并后壁心肌梗死1例,前壁、下壁合并后壁心肌梗死1例,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相符。结论 心电向量检查对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优于常规心电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判断梗死相关动脉的心电图特征.方法14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病人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分析.结果右冠状动脉相关心电图形态学特征、STⅢ↑/STⅡ↑>1、STV3↓/ STⅢ↑<1.2、STⅢ↑》0.25 mV可提示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相关心电图形态学特征、STⅢ↑/STⅡ↑≤1、STV3↓/ STⅢ↑≥1.2、STⅢ↑≤0.25 mV可提示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回旋支.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对判断梗死相关动脉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提高开胸结扎法建立猪心肌梗死模型成功率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开胸结扎法建立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幼猪16只,结扎组(10只)复合麻醉,机械通气,正中切口开胸结扎前降支中下1/3,术前、术中、术后静滴、术中浸润利多卡因;假结扎组(6只)穿线不结扎;心电图、饲养3周后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核素显像检查、心脏标本HE及切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结果:结扎组手术成功率90%.心电图ST段明显抬高;3周后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前降支中远端完全闭塞;核素心肌显像提示前壁、心尖部放射性稀疏或缺如;HE染色见均匀一致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切片TTC染色不着色.结论:手术前后静滴及表面浸润利多卡因,正中切口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是建立猪心肌梗死模型有效的方法,可明显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1资料和方法王.且我们对1993年6月~1994年11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sl例均同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其中男43例,年龄25~7O岁;女8例,年龄57~71岁。病变冠状动脉共77支,其中右冠状动脉30支,左前降支28支,左回旋支19支。全部患者均有典型的心肌梗死临床症状,心电图动态演变及血清酶学变化。回.2方法记录患者发病后Q波形成后的心电图(前壁心便参阅12导联,下壁心梗参阅18导联)。采用图表法对冠状动脉造影后冠状动脉狭窄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巨.3结果判定心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狭窄大于50%为阳性.心电图两个相应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电图对ST段抬高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WAM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2月~2013年3月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患者88例。通过心电图、心肌酶学标志物及冠脉造影检查确诊,均在入院后1~2周内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 8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Ⅱ、Ⅲ导联ST段抬高≥1mm,且STⅢ/STⅡ〉1,右冠脉病变占62.5%,左回旋支病变占37.5%;而下壁AMI ST段抬高Ⅰ〉aVL、Ⅱ〉Ⅲ提示左回旋支闭塞,其中右冠脉病变占71.6%,左回旋支病变占28.4%。8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冠脉造影结果:36例单纯单支下壁心肌梗死(40.9%),其中右冠脉病变26例(RCA 72.2%),左旋支(LCX)病变10例(27.8%);下壁+正后壁梗死24例((RCA 70.8%);下壁+右心室梗死20例((RCA75%);下壁+前壁梗死8例(LCX 75%)。结论 ST段抬高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体表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闭塞部位明显相关,且梗死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对梗塞相关动脉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对梗塞相关动脉预测的价值。方法:对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与冠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前间壁、前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其左前降支病变阳性率96.6%;下壁心肌梗死其右冠脉病变阳性率83%,左回旋支病变阳性率60%;下后壁心肌梗死其右冠脉病变阳性率89%,左回旋支病变阳性率67%;右室梗死其右冠脉病变阳性率100%;下壁合并右室梗死其右冠脉病变阳性率88%;正后壁梗死3例均显示为三支病变。结论:心肌梗死心电图定位与其相关冠脉病变关系密切,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仍不失为一项重要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下壁导联ST段改变与冠脉前降支(LAD)造影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60例前壁AMI患者下壁导联ST段改变与LAD造影结果对比分析。结果60例前壁AMI患者中伴下壁导联ST段下移组中85.7%LAD病变位于近端(第一对角支开口前)或者远端(第一对角支开口后)合并第一对角支病变,非ST段下移组中仅16.7%LAD病变位于近端或者远端合并第一对角支病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壁AMI患者中,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下移是LAD病变部位预测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病变部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前降支为梗死相关动脉患者的18导联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电图STV2抬高≥3mm、STV3抬高≥2mm、STⅡ,Ⅲ,avF压低≥1mm对前降支近段闭塞的判断有较大的价值,其阳性率与前降支远段闭塞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其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结论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体表心电图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闭塞部位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加速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加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2 4例AMI患者入院后行加速PCI ,与同期行直接PCI的36例患者比较,观察两组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情况及心功能恢复。【结果】至冠状动脉造影时,在IRA开通方面,加速PCI优于直接PCI。对于左室功能恢复,加速PCI优于直接PCI。【结论】应用加速PCI治疗AMI安全、可行,利于IRA早期开通,利于左室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兔心肌梗死后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在心室重构和心衰形成中的变化及安博维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兔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建立兔心肌梗死模型。将2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伪手术组,心肌梗死组,药物干预组。手术前及手术后10周心超检测室间隔厚度(L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射血分数(EF)。用Western Blot法测定10周后心肌组织的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含量。结果:手术后10周时,药物干预组LVSd,LVPWd明显低于心肌梗死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心肌梗死组(P〈0.05),但低于伪手术组(P〈0.05)。心肌梗死后MMP-3表达升高,相对含量与EF呈负相关。结论:MMP-3参与了左室重构和心肌梗死后心衰的形成。安博维通过抑制MMP-3的表达,明显减轻心肌梗死后心肌肥厚,改善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组织追踪成像(TTI)技术及MRI评价犬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探讨左室局域梗死心肌的运动幅度及舒缩功能变化。方法:利用QTVI及TTI技术对8只急性心肌梗死犬冠脉结扎前、后2h扫查心尖左室长轴、心尖二腔、心尖四腔切面,将取样容积分别置于左心室基底部(Bas)、二尖瓣环水平(Mv)、中部乳头肌水平(Mid)及心尖部心内膜下(AP),同步获取上述水平各取样点在左室前壁、后壁、侧壁下壁、后室间隔及前室间隔的心肌沿长轴方向运动组织速度曲线和位移曲线,观察各节段收缩期的运动速度及位移,记录各取样点收缩期峰值速度(Vs)、收缩期峰值位移(D)及舒张早期速度峰值(Ve)变化,并对心肌梗死犬进行MRI检测,观察梗死节段心肌室壁厚度及运动幅度变化情况。将两种影像学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冠脉结扎后急性心肌梗死犬受累节段纵向上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Vs)、收缩期峰值位移(D)均较结扎前减低(P<0.05或P<0.01),舒张早期峰值速度减低,Ve丧失正常时由心底到心尖逐渐减低的规律。MRI结果显示,广泛左心室前壁、前间壁及部分侧壁运动减弱且厚度变薄。运动减弱及心肌厚度变薄区域与左前降支供血区域一致。结论:QTVI及TT能敏感、直观、定量评价左室局域梗死心肌节段性运动情况的及舒张、收缩功能,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并与MRI所显示梗死节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对免梗死心肌收缩运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莫莹  唐红 《西部医学》2009,21(12):2030-2032
目的探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对诊断局部心肌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经外科手术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10只新西兰雄性大白兔梗死节段室壁以及1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相对应心肌节段的二维应变值,记录其左室乳头肌短轴图像切面,测量各个节段的收缩期二维应变值,并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获得梗死组和对照组兔子相对应心肌节段收缩期的二维径向应变值。梗死组兔子的前间隔及左室前壁心肌节段收缩期径向应变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减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准确评价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可为临床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心收缩功能提供一种准确率高且无创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对12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进行了临床分析。结果表明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以右冠状动脉病变为主(30/35,88.6%),合并右室梗塞时多为右冠状动脉近端病变。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合并胸前常规导联ST段抬高组以累及右室者为多(42.9%,12/28),而合并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则以累及后侧壁为多(54.9%,28/51)。结果提示右室梗塞合并邻近部位梗塞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急性心肌梗死(AMI)犬左室舒张期局域心肌组织强度变化特点,为组织强度应用于临床判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左室局域舒张功能提供依据。方法:对12只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前基础状态及结扎后4h左室心肌进行组织多普勒成像检查。记录心尖二腔动态图像,应用组织强度一时间曲线(TIC)获取左室各节段心肌同步组织TIC,测量等容舒张期、心室充盈期局域心肌组织强度值及其变化幅度,对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状动脉结扎前基础状态,整个舒张期组织强度自心底至心尖呈负值增大梯度变化,结扎后4h该规律消失,梗死节段组织强度(dB)负值明显增大。基础状态TIC的等容舒张期由向上波群组成,AMI后等容舒张期由水平或向下波群构成,dB负值明显增大。心室充盈期梗死部位dB负值明显增大,与基础状态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梗死部位与非梗死部位的dB值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AMI时,心肌组织dB负值增大,通过定量分析心肌组织强度变化,不但能区别正常和梗死部位,同时可以评估心肌组织的舒张功能,对临床早期诊断AMI和定位梗死部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