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树突状细胞系统作为机体内免疫反应的始动手和调节子 ,具有激活CD8+CTLCD4+T辅助细胞的能力 ,控制着体内免疫反应的过程 ,因而它已成为抗肿瘤和抗病毒免疫反应的中心环节。近年来 ,有关DC系统及其抗肿瘤疫苗的实验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促进了DC疫苗在部分肿瘤病人体内的Ⅰ ,Ⅱ期临床研究的深入 ,但是在抗病毒免疫方面尤其是抗肝炎病毒的免疫治疗方面尚处于开始阶段。随着DC研究的深入 ,体外获得大量的DC和制备DC疫苗的技术日趋成熟 ,特别是可以针对每个患者制备特异的DC疫苗 ,从而进行特定的免疫学治疗。相信上述DC疫苗在不久的…  相似文献   

2.
3.
宫颈癌的发生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感染高度相关已得到公认,研制HPV疫苗,对防治宫颈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5.
6.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发现的抗原递呈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体外扩增DC和制备DC疫苗技术的发展,DC疫苗日益成为肝癌和其它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就DC的生物学特性、肝癌患者DC的特点、抗原的负载方法及其研究现状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为佐剂的肿瘤疫苗疗法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述树突状细胞瘤苗疗法的概况和原理 ,树突状细胞免疫学研究进展 ,树突状细胞瘤苗的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结果。对不同形式瘤苗的疗效作了比较 ,并总结了该疗法的临床应用经验。  相似文献   

8.
肝癌患者体内的树突状细胞(DC)负载肝癌相关抗原,诱导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是肝癌治疗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钱莘  施明  王福生 《肝脏》2003,8(4):66-68
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变化与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寻找乙型肝炎治疗的免疫学方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已有大量研究预示树突状细胞 (DC)疫苗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本文就近年来有关DC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现状作一概述。一、慢性乙型肝炎DC的生物学特点DC具有激活CD8+ CTL和CD4+ Th的能力 ,处于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 ,在机体抗病毒、肿瘤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按照功能它可区分为DC1和DC2 两个亚群 :DC1主要是针对细菌感染产生抗原捕获和提呈功能 ;分泌大量IL 12 ,诱导Th1分化…  相似文献   

10.
由于近数十年来过度夸大了肿瘤遗传学及化学药物治疗(化疗)的作用,形成了以肿瘤细胞为中心的概念。但越来越多的肿瘤研究人员及临床专家认识到,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应该更多地从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出发来研究肿瘤以及考虑临床治疗方案。肿瘤的生物治疗,尤其是肿瘤免疫治疗.是从医学生物学角度来看待肿瘤的产生、发展和转归,给肿瘤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1.
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形成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树突状细胞(DC)功能缺陷。已知DC是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也是惟一能激活初始型T淋巴细胞的抗原递呈细胞,在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当用特异性病毒抗原负载DC时,有可能通过诱导抗原特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而特异性杀伤表达病毒抗原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12.
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肿瘤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突状细胞(DC)是具有最强提呈抗原功能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以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迅速,部分研究已应用于临床治疗。本文就DC疫苗的制备途径和DC疫苗治疗肿瘤的实验依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用杂交瘤技术制备脐血树突状细胞 (DC)和食管癌细胞融合疫苗 ,分析其生物学特征及体外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方法  2 0 0 2 - 0 12 0 0 3- 0 3汕头大学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分离脐血CD3 4 干细胞并诱导扩增为成熟DC ,并与EC10 9细胞融合 ,免疫磁珠法筛选EC10 9 DC ;流式细胞术鉴定疫苗表型 ;绘制疫苗生长曲线 ;MTT法测定瘤苗诱导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体外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力。结果 疫苗可体外生长 ,高表达CD80 、CD83 和CD86,并能有效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体外诱导细胞毒T细胞 (CTL)对EC10 9的杀伤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EC10 9 DC具备了刺激免疫细胞活化的分子表型 ,能在体外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诱导特异性CTL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树突状细胞(DC)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段学章  庄辉 《传染病信息》2003,16(4):163-165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已知的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它最大的特点是能显著刺激初始T细胞(naive T cells)增殖,为机体免疫反应的始动者,并可诱导免疫耐受,因此研究者们利用其能诱导免疫反应的特点治疗肿瘤和感染性疾病;利用其诱导免疫耐受的特点治疗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DC疫苗作为天然佐剂治疗肿瘤和感染性疾病是目前免疫治疗的热点,用DC疫苗治疗淋巴瘤、黑色素瘤和前列腺癌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在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研究方面,最令人关注的手段是利用DC细胞的功能,诱导出机体针对HBV的免疫反应,达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的目的。 1 慢乙肝治疗的现状尽管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用大大减低了乙型肝炎的发病率,但全世界仍有20亿人被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其中  相似文献   

15.
王全楚  冯志华  聂青和  周永兴 《肝脏》2002,7(3):188-190,205
树突状细胞 (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 (APC) ,在免疫反应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备受重视。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人们在体外诱导扩增DC成功之后 ,克服了以往由于DC在组织中含量很少、难以获取的困难 ,使DC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 ,为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进展期胃癌术后树突状细胞(DC)免疫治疗同步化学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64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单纯化学治疗组(38例),采用LCH方案,给予5-氟尿嘧啶0.75 g/d_(1~5),奥沙利铂0.2 g/d_1;DC疫苗同步化学治疗组(DC治疗组)26例,自体采血,次日开始LCH方案治疗,化学治疗结束后1周注射DC疫苗2次,每次间隔1周,28 d后进行第2次化学治疗,同样再次注射DC疫苗2次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百分率变化、细胞因子含量变化及疗效.结果 DC治疗组患者治疗后,CD3~+、CD4~+、NK细胞、白细胞介素(IL)-2、IL-12和干扰素(IFN)-γ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高于对照组化疗后(P<0.05),DC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无远处转移、腹腔或锁骨上淋巴结不肿大或肿瘤明显缩小)为80.76%,较对照组(68.42%)明显升高(P<0.05).DC治疗组外周血白细胞和免疫细胞下降等化学治疗的不良反应明显较少(P<0.05),而胃肠道反应和末稍神经炎的发生率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DC疫苗同步化学治疗法治疗进展期胃癌的近期疗效较好,且能减少化学治疗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腹腔注射法建立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严重联合免疫缺陷(Hu-PBL-SCID)鼠模型。随机分为四组:Ⅰ组尾静脉注射mRNA未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Ⅱ组注射抗CD4+、CD8++mRNADC,Ⅲ组为DC,Ⅳ组为PBS,每周1次,共2次,然后接种2&#215;106肝癌细胞HepG-2,观察鼠成瘤率、成瘤潜伏期、肿瘤体积以及测定特异性细胞毒淋巴细胞(CTL)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内种植瘤的细胞周期;用ELISA法检测鼠血清中是否有人IgG。结果鼠血清中均有人IgG,Hu-PBL-SCID嵌合模型重建成功,各组小鼠间成瘤率无明显差异,但Ⅰ组成瘤潜伏期延长,肿瘤生长缓慢,2周后肿瘤体积明显小于Ⅱ、Ⅲ、Ⅳ组(P〈0.05),Ⅰ组脾淋巴细胞对HepG-2有特异性杀伤效应。Ⅰ组HepG-2有75.82%&#177;4.78%处于G0/G1期,13.54%&#177;2.55%处于S期,10.64%&#177;2.36%处于G2/M期,与Ⅱ、Ⅲ、Ⅳ比较,P〈0.05。认为负载肝癌抗原的DC疫苗体内能诱导产生明显的抑瘤作用。  相似文献   

18.
据Medscape.com10月14日报道(原载J Clin Invest2005),通过阐明在HIV—1感染期间树突状细胞被激活而产生1型干扰素的机理,研究人员将其组装在一种疫苗内用于预防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基因转染对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及DC多价核酸疫苗抗血吸虫感染作用及机制。方法 利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Sj26、Sj23和Sj14基因分别转染DC,流式细胞术(FCM)检测DC摄取抗原能力,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Sj26、Sj23和Sj14基因转染DC分别和联合免疫BALB/c小鼠3次,末次免疫2周后,每只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条,小鼠感染血吸虫6周后,计数成虫和虫卵。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血清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及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IFN-γ、IL-4水平,噻唑蓝(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的增殖。结果 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转染DC和未处理DC相比较,基因转染DC摄取抗原的荧光强度明显降低(P<0.01),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指数明显升高(P<0.01)。各免疫组小鼠诱导的减虫率和减卵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基因转染DC联合免疫组小鼠抗血吸虫感染作用高于单一基因转染DC免疫组(P<0.001)。基因转染DC免疫组小鼠末次免疫2周后血清特异性IgG水平较免疫前显著升高(P<0.05),血清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血清IL-4的水平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基因转染DC免疫组小鼠脾淋巴细胞经ConA和SEA刺激后培养上清IFN-γ水平显著增高,IL-4水平显著降低,刺激指数(SI)显著增高(P<0.001)。结论 基因转染能促进DC的成熟,增强DC的活性,DC多价核酸疫苗可增强抗血吸虫感染作用,其作用机制以Th1型免疫应答为主。  相似文献   

20.
丁伟群  孙大裕 《胃肠病学》2004,9(6):382-383
消化道肿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等。对于局限性早期肿瘤,手术和(或)化、放疗疗效甚佳,晚期肿瘤、多发性肿瘤或转移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则较差。生物免疫治疗是当前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可为切除肿瘤作术前准备,还可预防术后肿瘤转移、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