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宁夏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9月-2012年9月就诊于宁医大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脑初发缺血性卒中患者401例,随访1年,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其中未复发组322例,复发组79例,对复发可能危险因素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采用卡方检验显示性别(x2 =4.246,P<0.05)、年龄(x2=11.660,P<0.05)、高血压(x2=13.813,P< 0.05)、冠心病(x2=6.964,P< 0.05)、糖尿病(x2=32.427,P< 0.05)、吸烟(x2 =5.421,P< 0.05)、卒中家族史(x2=5.529,P< 0.05)、TIA史(x2=7.019,P< 0.05)、房颤(x2=6.574,P< 0.05)、高同型半胱氨酸(x2=35.930,P< 0.05)、高脂血症(x2=5.530,P< 0.05)、颈动脉斑块形成(x2 =68.054,P< 0.05)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颈动脉斑块形成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728,2.858,15.346(P均<0.05).结论 宁夏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主要是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颈动脉斑块形成,充分认识和积极干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浙江舟山地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并卒中高危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988例。选择心房颤动合并卒中高危患者522例,其中男214例,女308例,年龄44~93(78.4±8.2)岁。分成华法林治疗组和非华法林治疗组,分析两组心房颤动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所有心房颤动患者进行CHADS2评分,CHADS2≥2为卒中高危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影响本地区心房颤动卒中高危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因素。结果舟山地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卒中高危患者华法林治疗率为31.2%(163/5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OR=3.363,95%CI:3.058~3.799,P<0.01)、非阵发性心房颤动(OR=2.415,95%CI:1.905~3.087,P<0.01)以及LVEF≤40%(OR=2.417,95%CI:1.770~2.516,P<0.05)的患者更可能予以华法林抗凝治疗;≥80岁(OR=0.510,95%CI:0.302~0.710,P<0.05)、不方便检测INR(OR=0.510,95%CI:0.314~2.483,P<0.05)以及肾功能不全(OR=0.743,95%CI:0.654~0.840,P<0.05)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可能性较小。结论舟山地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并卒中高危患者华法林抗凝率较低。既往卒中/TIA病史、非阵发性心房颤动以及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心房颤动患者与华法林治疗有关;而高龄、肾功能不全及不方便检测INR与华法林未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3.
袁鹏  毕齐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0):2699-2405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后住院期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出院诊断中包括"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并实施RFCA的住院患者4 573例,根据RFCA后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卒中组及对照组,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和合并症、心房颤动类型、手术次数、住院时间、院内病死率、入院及出院时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 4 573例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例(卒中组),发病率为0.48%,其中脑梗死19例(0.4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3例(0.07%);其余4 551例未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与卒中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发病率、手术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卒中组患者既往缺血性脑卒中、心功能不全发病率、心房颤动类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缺血性脑卒中病史〔OR=21.342,95%CI(6.549,69.546)〕、心功能不全〔OR=8.782,95%CI(3.173,24.308)〕、持续性心房颤动〔OR=2.990,95%CI(1.137,7.860)〕是心房颤动患者RFCA后住院期间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卒中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13(24)d与5(2)d〕,院内病死率高于对照组〔9.09%(2/22)与0.13%(6/4 551)〕,出院时ADL评分低于对照组〔(89.8±14.6)分与(99.1±4.1)分〕(P<0.05)。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RFCA后住院期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总体发病率较低,但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院内病死率,影响患者生活能力;既往缺血性脑卒中病史、心功能不全、持续性心房颤动是RFCA后住院期间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筛选和严格掌握适应证有助于减少RFCA后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随访研究,探讨颈动脉钙化积分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收集神经内科住院的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20例,随访一年,以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为终点事件。收集所有患者基线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所有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检查,数据传入GE工作站,应用Smart score ( calcium scoring )软件分析颈动脉钙化积分。结果:(1)两组间基线资料比较,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收缩压、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和颈动脉钙化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急性缺血性卒中组基线颈动脉钙化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组患者中,症状侧颈动脉钙化积分(341.58±89.84)与无症状侧颈动脉钙化积分(325.36±90.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钙化积分(OR 5.691,95%CI 4.928~9.840, P=0.01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钙化积分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为临床早期分层干预,减少卒中发生、发展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5.
背景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21》明确指出,需在卒中后3~6个月进行认知功能评估以最终确定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发生,但关于PSCI的影响因素研究尚存在争议,且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3~6个月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为PSCI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网(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筛选关于缺血性脑卒中后3~6个月认知障碍影响因素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2月。采用RevMan 5.3软件完成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27篇文献,包含8 677例患者,其中PSCI患者4 322例,非PSCI患者4 35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0,95%CI(1.06,1.14),P<0.000 01〕、受教育程度〔OR=0.82,95%CI(0.78,0.85),P<0.000 01〕、高血压〔OR=2.69,95%CI(1.90,3.81),P<0.000 01〕、糖尿病〔OR=1.95,95%CI(1.58,2.39),P<0.000 01〕、心房颤动〔OR=2.92,95%CI(1.92,4.45),P<0.000 01〕、卒中史〔OR=2.68,95%CI(1.95,3.68),P<0.000 01〕、Fazakas评分〔OR=1.86,95%CI(1.57,2.21),P<0.000 01〕、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44,95%CI(1.17,1.77),P=0.000 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1.08,95%CI(1.02,1.14),P=0.006〕、饮酒〔OR=2.85,95%CI(2.00,4.04),P<0.000 01〕均是缺血性脑卒中后3~6个月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 结论 现有研究证据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卒中史、Fazakas评分、入院时NIHSS评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饮酒是缺血性脑卒中后3~6个月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医务人员应根据上述影响因素和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以减少PSCI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的作用。方法回顾性调查2010年5月至2011年2月连续入住沭阳县人民医院的脑梗死患者209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测定患者外周血尿酸水平,用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先对影响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对单因素分析有显著差异的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高尿酸血症36例(17.22%),无高尿酸血症173例(82.78%)。吸烟(χ2=12.637,P=0.000)、高血压(χ2=6.231,P=0.020)、糖尿病(χ2=7.690,P=0.004)、既往脑卒中史(χ2=7.347,P=0.006)、高尿酸血症(χ2=6.003,P=0.012)、性别(χ2=6.554,P=0.017)和年龄(t=3.178,P=0.002)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显著相关。颈动脉硬化斑块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吸烟(OR=5.150,95%CI=1.394~10.703,P=0.009)、年龄(OR=1.046,95%CI=1.013~1.080,P=0.006)、糖尿病(OR=6.515,95%CI=1.388~30.569,P=0.017)、高尿酸血症(OR=5.614,95%CI=1.209~26.063,P=0.028)是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尿酸血症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80例,以是否伴有缺血性脑卒中(IS)包括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EH +IS,n=106)和单纯高血压组(EH,n=74),超声检查两组颈动脉斑块有无、斑块部位、斑块性质、数量及颈动脉内膜中层(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有无增厚,并进行比较;同时,以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和是否发生脑卒中作为因变量,选择性别、年龄、尿酸、总胆固醇、血糖、HDL-C、CRP、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收缩压、舒张压作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EH+ IS组与EH组比较,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72.6%比43.2%,P=0.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发生的部位、形态、数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β=0.068,OR=1.071,95% CI=1.030 ~1.113,P=0.001);颈动脉斑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OR=5.225,95% CI =2.293 ~11.907,P=0.001).结论: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无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是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370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双侧颈动脉进行检查,按超声检测结果分狭窄组和非狭窄组,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370例中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者124例(33.51%),其中狭窄≥50%者56例(15.14%),7例为颈内动脉闭塞(1.89%);97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中颅外段颈动脉狭窄28例(28.87%),颅内血管狭窄58例(59.79%)。多因素分析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与高龄、高脂血症及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呈正相关(P<0.05),而与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及饮酒无相关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较低,但有增高的趋势。高龄、高脂血症及纤维蛋白原升高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D)的发病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收治的247例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随访调查,依据出院前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将其分PSCD组(112例)和非PSCD组(135例);比较两组间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卒中类型、病程、病变部位、病灶特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脑血管狭窄、高Hcy血症、日常生活能力、体育锻炼、卒中次数等;再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法筛选脑卒中患者发生PSCD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47例脑卒中患者的PSCD发生率高达45.34%(112/24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脑卒中患者发生PSCD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OR=2.499)、高血压(OR=3.927)、糖尿病(OR=3.031)、颈动脉粥样斑块(OR=4.914)、高Hcy血症(OR=4.067)、日常生活能力差(OR=3.515),而体育锻炼(OR=0.342)则为保护性因素。结论:脑卒中患者具有很高的PSCD发生率,影响其发生的高危因素包含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斑块、高Hcy血症、日常生活能力差、缺乏体育锻炼等;应根据以上高危因素,早期进行干预和治疗,降低PSCD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就诊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状况。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法,对2021年1月至12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就诊的162例心房颤动患者展开分析,随访患者的抗凝情况将其分为抗凝有效组(117例)和抗凝无效组(45例)。对两组各项资料进行比较,明确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无效的相关因素。 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吸烟比例,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降压药物、调脂药物、硝酸酯类、止血药物应用占比,心功能不全占比、射频消融术占比、持续性房颤占比,入院心率、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有效组非甾体抗炎药物应用占比、肿瘤占比、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低于抗凝无效组;住院时间短于抗凝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6.206,95%CI=1.342~28.698)、持续性房颤(OR=1.737,95%CI=2.397~4.184)、D-二聚体<0.5 mg/L(OR=4.659,95%CI= 1.590~13.649)为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率较佳,应对高龄、持续性房颤、D-二聚体水平较低的高危患者加强监测,及时调整抗凝方案,改善抗凝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及相关因子和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该院门诊和住院的新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其中4例患者出现脑出血被排除,总共有86例患者纳入研究.对86例患者进行基本资料的调查,出院1年后进行电话回访和门诊随访,对再发脑卒中的患者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 经过1年的随访调查,8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再发24例(27.9%),再发患者中有2例(8.3%)因大面积脑梗死出现死亡.单因素分析可见吸烟、血糖升高、高血压、低密度胆固醇升高、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见上述7种因素均为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控制首次卒中后的危险因素作为一种长期策略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老年非瓣膜病房颤(NVA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近年来在我院住院的261例老年NVAF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脑卒中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年龄(P=0.0203)、治疗方式(P=0.002)和高血压(P=0.0003)是老年NVA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因素。结论对合并高血压的高龄NVAF患者应进行正规的抗栓治疗以降低脑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基于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CISS)分型的脑梗死1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及其与各亚型的相关性,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 446例脑梗死及随访1年内复发患者,进行CISS分型,同期调查并分析各亚型中危险因素的分布状况.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不同脑梗死亚型患者各危险因素与1年内梗死复发的独立相关性.结果 1 446例患者中,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A)亚型741例, 穿支动脉病变(PAD)亚型501例,心源性栓塞(CS)亚型119例,病因不明(UE)亚型55例,其他(OE)亚型30例.1年内梗死复发125例,其中LAA亚型61例,PAD亚型38例,CS亚型21例,UE亚型5例,OE亚型0例.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中度狭窄、颈动脉重度狭窄与LAA亚型1年内梗死复发独立相关(OR=6.178、9.016,95% CI:2.262~11.749、3.023~15.172,P=0.012、0.004);高血压与PAD亚型1年内梗死复发独立相关(OR=1.786,95% CI:1.102~2.942,P=0.013);年龄、心房纤颤与CS亚型1年内脑梗死复发独立相关(OR=1.031、6.179,95% CI:1.012~1.051、1.045~35.128,P=0.003、0.032).结论 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是LAA亚型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是PAD亚型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心房纤颤是CS亚型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尚晓峰  张莹  李虹  王苏  冉秀荣  王潭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30):3834-3838
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数量也逐年增加,卒中后抑郁(PSD)作为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尚缺乏有意义的预测指标。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衰弱与PSD的相关性,为早期临床评估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6-12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神经内科住院的符合研究标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8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吸烟、饮酒情况,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发生情况〕、临床资料〔疾病共存(共存疾病≥5种)情况、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TOAST分型〕。依据患者入院后24 h内衰弱筛查量表(FRAIL)评分分为无衰弱组(n=85,FRAIL评分<3分)和衰弱组(n=33,FRAIL评分≥3分);依据患者发病后随访6~12个月时的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将患者分为无PSD组(n=73,HAMD评分<7分)和PSD组(n=45,HAMD评分≥7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衰弱、PSD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31,95%CI(1.055,1.211),P<0.001〕和入院时mRS评分〔OR=4.626,95%CI(2.027,10.561),P<0.001〕是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衰弱的影响因素;年龄〔OR=1.060,95%CI(1.005,1.118),P=0.031〕、衰弱〔OR=2.855,95%CI(1.144,7.126),P=0.025〕是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PSD的影响因素。无衰弱组患者 25例(29.4%)发生PSD,衰弱组患者 20例(60.6%)发生PSD,衰弱组患者PSD发生率高于无衰弱组(P=0.002)。随着PSD程度的增加,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衰弱发生率无明显趋势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年龄、衰弱情况与其发生PSD密切相关,及时对其进行衰弱评估可预测PSD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2例EH患者为EH组,根据是否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单纯EH组(n=40)与EH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组(n=42),选取血压正常者80例为对照组。超声检测EH组与正常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斑块回声强度。结果:EH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斑块面积、斑块回声强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越严重,斑块面积越大,颈动脉的狭窄程度越高(P<0.05);单纯EH组的颈动脉斑块大于EH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组,内-中膜厚度小于EH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组(P<0.05)。结论:EH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高于血压正常者,且EH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高龄与中低龄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9年6月在北京市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47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评分≤3分,根据年龄分为高龄(≥80岁)老年组113例和中低龄(60~79岁)老年组134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病因分型、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结果 高龄老年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合并糖尿病、既往卒中史、房颤史、卒中后肺炎比例均高于中低龄老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抗血小板、抗凝、神经功能进展、实验室检查结果、OCSP分型、病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两组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合并糖尿病、既往卒中史、房颤史、卒中后肺炎均是高龄老年患者与中低年龄老年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高龄老年组患者预后不良率及病死率均高于中低年龄老年组患者(P<0.05)。结论 高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合并糖尿病、既往卒中史、房颤史、卒中后肺炎比例较高,为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危险因素,此类患者临床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发性脑梗死与单发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选择我院2010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5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CT及MRI影像学评价分为两组,其中83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纳入A组,69例单发性脑梗死患者纳入B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比较。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人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患糖尿病和高血压、TIA、心房颤动及重度颈动脉狭窄病史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高血压、糖尿病、TIA史和心房颤动是MCI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9、1.44、1.20、1.58)。结论MCI与SCI患者具有不同的发病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糖尿病、TIA史和心房颤动是MC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健康管理平台筛查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改变行为影响因素的新模式.方法 对健康体检人群开展颈动脉超声筛查,分析1 15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者不同性别、年龄及不同病变时期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40 ~ 49岁年龄段的高危人群以轻微病变为主,70岁以上人群严重病变者显著增加(P<0.01).轻微病变期男性51例显著高于女性21例(P<0.01),严重病变期男性36例,女性29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以轻微病变期和严重病变期为应变量,以高血压、超重、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体育活动较少、为自变量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轻微病变与超重、高血压、血脂异常相关,严重病变期的危险因素包括超重、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体育活动少.女性高血压、血脂异常者检出率高于男性,女性检出率分别为83.8%、44.1%,男性检出率分别为67.6% 、31.0% (P< 0.05),男性吸烟检出率高于女性,男性检出率为20.7%,女性检出率为0.7%(P<0.01).结论 尽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相关危险因素,对轻微病变者的行为影响因素早期干预,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延缓进展.借助健康管理中心平台,可开展零级预防的脑卒中防控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西安地区伴吞咽障碍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吞咽障碍对院内结局的影响.方法 通过西安卒中登记研究,纳入西安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1116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院24 h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为吞咽良好组(1~2级)1004例和吞咽障碍组(3~5级)112例,比较分析2组的基线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