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肝硬变门脉高压症血流动力学评估中MRA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门静脉高压症血流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病人和12例非肝硬变对照组病人进行MRA检查,检测门静脉系统解剖形态成像和血流量变化,分别与间接门静脉造影(IPVG)和多普勒超声(DUS)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MRA成像结果优于IPVG,能很好显示门静脉系统各属支,对流速、流量的测定与DUS有良好相关性。结论MRA能较好显示门静脉系统解剖影像,并可测得其流速、流量,应成为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研究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在门静脉高压症血流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38例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病人和 12例非肝硬变对照组病人进行MRA检查 ,检测门静脉系统解剖形态成像和血流量变化 ,分别与间接门静脉造影 (IPVG)和多普勒超声 (DUS)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MRA成像结果优于IPVG ,能很好显示门静脉系统各属支 ,对流速、流量的测定与DUS有良好相关性。结论 MRA能较好显示门静脉系统解剖影像 ,并可测得其流速、流量 ,应成为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研究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增强磁共振门静脉造影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门脉血管造影(3D DCE MRP)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门静脉系统及门体侧支循环显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组病人及51例非肝硬化对照组行3DDCEMRP检查,测量门脉系统各主要干支的径线并比较两者差异;于3DDCEMRP检查前后10 d内,对所有肝硬化症组病人行门脉间接造影,以其结果为标准,分析侧支循环发生的部位和分布范围,评价两者的符合情况.结果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组MPV、SPV及SMV直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门脉分支级数明显减少;但Child A、B级病人间MPV直径及门脉分支级数的减少无明显差别(P>0.05).同时,3D DCE MRP显示2例门脉主干海绵样变并检出48条肝外侧支血管,与DSA结果相对照,除1例脐静脉开放及1例自发性脾肾分流未见显示外,其余侧支循环在3D DCE MRP上均清楚显影,总符合率为96.0%(48/50).结论3D DCE MRP能较好显示门脉系统的解剖影像,并对曲张静脉、侧支循环显影良好,也是诊断门脉海绵样变的有效方法,对于门脉高压症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脉系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系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了20例健康成人和3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系血流量参数。结果:门同压组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量与脾静脉血流量之和大于正常对照组的门静脉血流量:在门脉高压组,门静脉血流量约减少42.8%,冠状静脉分流约58.5%。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中存在内脏高血流动力学。此外,经胃冠状静脉分流量的大小可大致判断门静脉高压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门静脉高压症外科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将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与多普勒超声对门静脉系统解剖影像及血流动力学的检查结果作对比,评价MRA在门静脉高压症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组病人包括行手术者和非肝硬变对照组进行3D-DCE MRA(三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和2D-PC MR(二维相位对比磁共振)检查,检测门静脉系统解剖显像和血流量,后者与多普勒超声(DUS)进行比较。结果 3D-DEC MRA能较好显示PV、SV、SMV和头向侧支以及分流术的吻合口。2D-PC MR对门脉系统血流量的测定与DUS无显著差别。结论 MRA为创性检查,能较好地显示门静脉系统的解剖影像,可与传统X线血管造影媲美,并可测得血流动力学资料,在门静脉高压症外科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是各种原因导致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以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异常变化为特点,其发病机制复杂,个体治疗效果差异较大。目前缺乏可靠的理论依据来评判临床各种治疗方式的合理性及科学性,研究门静脉高压症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国内外门静脉系统血流动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门静脉高压症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应用磁共振血管造影 (magneticresonanceangio graphy ,MRA)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门静脉系统及肝动脉血管成像 ,以评价MRA在门静脉高压症外科中的应用价值。对象与方法1.临床资料 :自 1998年 5月至 2 0 0 0年 1月期间 ,对 3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 2 4例 ,女性11例 ,年龄 15~ 76岁。肝炎后肝硬化 30例 ,血吸虫性肝硬化 3例 ,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血吸虫性肝硬化 2例。根据Child Pugh肝功能分级 :A级 16例 ,B级 15例 ,C级 4例。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中 ,…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T)时常伴有全身和内脏血流动力学异常,一般表现为病人全身血浆容量和心输出量增加,平均动脉压与周围血管总阻力下降,门静脉血流量(PVI)及门静脉压力(PVP)增加,侧支循环形成等,但每个病人可因病因和(或)病理生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血流动力学表现,特别是肝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因此其临床意义也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张雪峰  夏振龙 《普外临床》1993,8(2):113-115
超声多普勒(Ultrasonic Doppler)作为一种无损伤性检测方法在门静脉高压症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它可以提供诸多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对研究门静脉高压症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近年来彩色超声多普勒的出现,使其影像更为直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门静脉高压症(PHT)的门静脉系统解剖成像和血流动力学研究的价值.方法 实验组为15例PHT症,对照组为10例正常人;MRA参数:采用Siemensl.5T磁共振仪,体相位线圈,造影剂Gd-DTPA 0.2mmol/kg肘静脉注射,3D-FISP序列扫描门静脉系统,MIP法重建血管;PC法测定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1)PHT门静脉主干(MPV)、脾静脉(SPV)、肠系膜上静脉(SMV)直径(cm)分别为1.58±1.17,1.28±0.19,1.10±0.1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13±0.10,0.90±0.10,0.80±0.10).(2)ChildA、B级病人间MPV直径无差别(P>0.05).(3)PHT病人的曲张静脉、侧支循环显示阳性率高,显影清晰.(4)PHT组对照组MPV的四流速度分别为8.34±1.06和7.52±1.79cm/s,血流量分别为8.90±1.46和10.47±2.71cm/s.结论 MRA对于PHT的门静脉及曲张静脉、侧支循环显影清晰,并可进行无创性的血流动力学研究,明显优于Doppler和其它常规影像检查,对于门静脉高压、TIPSS、肝移植、肝癌等手术的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效果评价及预后的评估可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将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与间接门静脉造影术(IPVG)和多普勒超声检查(DUS)对门静脉系统解剖影像学及血流动力学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探讨MRA在门静脉高压症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于38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和12例非肝硬化病人对照组进行3D-DCEMRA和2D-PCMR检查,检测门静脉系统解剖的显像和血流量,分别与IPVG和DUS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MRA能很好显示门静脉系统的各属支,成像结果优于IPVG。对门静脉系统各血管流速、流量的测定与DUS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MRA能较好显示门静脉系统的解剖影像,并可测得血流动力学资料,可成为门静脉高压症血流动力学研究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MRA在评估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效果中的价值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分析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手术效果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别行断流术7例及分流加断流的联合手术13例。采用Philips Gyroscan T10-NT(1.0T)磁共振机在术前和术后2~4周检测门静脉系统解剖形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对照组的肝门静脉灌注要明显优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后者术后近期门静脉主干直径及流速、流量均有所减小或降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均消失,门体分流口保持通畅。结论:磁共振血管造影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测新技术,可很好显示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手术前后门静脉系统解剖形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评估手术彻底性和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间接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门静脉高压症门脉系统及门体侧支循环显像中的应用和三者优缺点比较。方法 32例该症病人接受了MRA检查,20例病人分别行CDFI和DSA检查。结果 MRA对胃左静脉侧支(LGV)、胃短静脉侧支(SGV)、开放脐静脉侧支(UV)、自发脾肾静脉分流侧支、胃后静脉侧支(PGV)及腹膜后交通侧支的检出率分别为93.75%、87.5%、6.25%、15.62%、37.5%和28.13%,其中1例合并门脉主干(MPV)栓塞;CDFI对LGV、SGV、UV诸侧支的显示率分别为80%、5%、10%,1例合并脾静脉栓塞,另1例合并MPV海绵样变;间接门脉DSA对前述侧支的显示率分别为80%、45%及25%。结论 MRA能更全面、准确地了解门脉系统及门体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  相似文献   

14.
断流加分流联合术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与临床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前瞻性分析门奇静脉断流加脾肾静脉分流术(联合手术)和断流术后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与临床疗效。方 法: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各手术组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随访临床疗效。结果:联合手术组PVD术后平均下降0.20 cm(15.87%)、PVF平均下降288.29ml/min(41.15%),FPP平均F降0.66kPa(17.41%);断流组PVD平均下降0.13cm(9.29%), PVF平均下降200.70ml/min(30.35%),FPP平均下降0.38kPa(10.56%);联合手术组与断流组比较PVD有明显差异(P< 0.01)。再出血率分别为2.9%和13.8%(P<0.05),肝性脑病率分别为5.7%和3.5%(P<0.05)。结论:联合手术组的门静脉血 流动力学变化及临床疗效优于断流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门静脉动脉化 完全门体分流(PACS)术和传统的脾肾分流(SRS)术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PCDV)术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制备门静脉高压动物模型,PCDV组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SRS组采用脾切除、远端脾肾分流术;PACS组采用脾切除、门静脉-脾动脉吻合、门静脉-腔静脉吻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有创性测压管于开腹后即刻、手术完成即刻及治疗后2周测量门静脉血流量(PVF)及门静脉压力(PVP),PACS组包括入肝及入下腔静脉PVF、PVP。手术前、后测定肝功能指标。结果PCDV组术后2周PVF下降约17%,PVP下降约5%;SRS组术后2周PVF下降约51%,PVP下降约51%;PACS组术后2周入肝PVF上升至开腹后即刻的180%,入肝PVP上升至开腹后即刻的196%,入下腔静脉PVF增至开腹后即刻的130%,入下腔静脉PVP保持低压,约为开腹后即刻的46%。术后2周PACS组入肝PVP、PVF及入下腔静脉PVF均明显高于另2组(P<0.05,P<0.01),而入下腔静脉PVP则明显低于PCDV组(P<0.05)。3组中仅SRS组术后2周ALT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PACS术成功率较高,手术死亡率与SRS术相近,可同时提高入肝血流和降低侧支压力,而且短期内未明显影响肝脏功能,是一种值得尝试和进一步研究的新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磁共振技术对门静脉系统全方位三维成像在门静脉高压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 0 0 2年 9月至 2 0 0 3年 10月通过规范扫描时相、增加采集块厚及减影后处理等成像优化技术 ,对 5 1例肝硬化病人作磁共振血管三维成像 (three dimensionalMRangiography ,3DMRA) ,以整体地、全角度地三维显示门静脉系统及其侧支循环 ,结合临床手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 1例病人中有 4 6例门静脉主干清晰成像 ,其余 5例为门静脉海绵样变或癌栓。食管下段及胃底静脉、前腹壁静脉、左性腺静脉、直肠上静脉曲张及自发性胃肾 /脾肾分流的比例分别为 73 3% ,2 8 9% ,2 0 % ,2 0 % ,8%。减影技术能提高侧支曲张静脉的成像评分 (P <0 0 5 )。接受手术者共 39例 ,结合其MRA影像制定方案 ,均取得预期手术效果。结论  3DMRA全方位显示门静脉系统及侧支循环 ,具有准确全面、直观无创等优点 ,对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决策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改进方法。方法:采取改进的原位脾切除术,在保持脾脏原位状态下紧贴脾脏离断脾蒂及脾周韧带,最后离断脾上极的胃短血管。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时采取紧贴胃及食管分离的选择性血管离断术,保留迷走神经前后干。经脾静脉插管并于术后向脾静脉内持续滴注肝素盐水以预防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结果:用该法治疗31例,术后门静脉自由压力(FPP)平均下降8cm水柱,手术出血量平均420mL,无手术死亡,术后近期无胃排空障碍及门静脉血栓形成。随访12~36个月,无复发出血及肝性脑病,术后6个月彩超发现门静脉矢状部血栓3例(9.68%)。结论:三贴近法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出血少,可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经脾静脉插管滴注肝素盐水可有效降低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1996年12月—2007年6月外科治疗的21例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及预后。结果:21例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中,合并胰腺疾病16例,另5例无明确胰腺疾病。临床表现和原发病有关,上腹疼痛不适(以左上腹为主)12例(57%);呕血或黑便9例(43%),体检发现腹部肿块6例(29%),不明原因发热2例(10%);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脾脏肿大。2例HBsAg阳性(B型超声检查无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症表现),其余病例均无肝炎病史,所有病例术前肝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合并脾功能亢进11例(52%)。所有病例均经外科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年,除1例术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经内镜治疗外,其余均未发生出血。结论:多普勒超声和内镜检查并结合临床特点,可以诊断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上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根据术中探查胃底静脉曲张尤其是术前有上消化道出血病史者同时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