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肾嗜酸细胞瘤临床罕见,国外报告已超过1000例,而国内报告统计不足30例。今我院收治1例,为提高诊治水平,结合文献进行讨论。1病例摘要患者男,26岁。右腰部胀痛1月。无外伤、血尿、发热史。查体无阳性体征。血、尿常规及血生化均正常。B超示右肾下极实质性肿块约8.0cm×7.0cm,有包膜,边界清晰,边缘血流丰富,Vmax0.45mm/s,RI0.52,肿块内星点状和短棒状血流。CT平扫示右肾下极类圆形肿块,8.4cm×7.3cm,密度较均匀,CT值47Hu,边界光整,内无脂肪、囊变或钙化灶。增强扫描示肿块较均匀,中度强化,CT值85Hu,内见小点状略低密度灶,肿块边界清楚,似…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瘤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肾嗜酸细胞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痛2例,另2例体检发现。2例静脉尿路造影(IVU)检查提示占位性病变,超声、CT及肾动脉造影诊断为肾癌。4例均行肾癌根治性切除术,其中2例行腹腔镜手术,2例行开放性手术。结果:术后病理检查均诊断为肾嗜酸细胞瘤。术后B超随访6~15个月,4例均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瘤是良性肿瘤,但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与肾癌类似,需病理检查确诊。治疗上首选保留肾单位手术,术中冷冻切片活检可对手术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5.
陈宏宇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6,21(2):133-133
患者,男,67岁,因“左腰痛20天”于2004年4月就诊。曾按肾结石于外院治疗11天,未见好转。体检:血压190/100mmHg(1mmHg=0.133kPa),腹平软,无压痛,未触及包块,左肾区叩痛阳性。血、尿常规正常。血Cr151μmol/L,血K 、Na 、Cl-、BUN、AKP正常。彩超见左肾大小12cm×4.9cm,肾内多个强回声光团,较大者1.3cm,后方有声影;左肾中部见3.9cm×2.7cm实性包块向外突出,边界清,内呈低回声,血流信号显示丰富;左肾集合系统分离约1.2cm。CT平扫:左肾增大,轮廓不整,于中极可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影,最大横赶集面积约36mm×40mm,突出于实质外侧,其内CT值35H… 相似文献
6.
198 4年 3月~ 2 0 0 1年 1月 ,我院共收治了肾嗜酸性细胞瘤 7例 ,占同期肾肿瘤 1 75 % ,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男性 3例 ,女性 4例 ,年龄 15~ 66岁 ,平均 44 4岁。肿瘤位于左肾 4例 ,均位于下极 ,右肾3例 ,其中上极 1例 ,中部 1例 ,下极1例。病史中 ,有腰背部胀痛 5例 ,伴间歇性血尿 1例。 2例为B 超体检。病程2周~ 7年。所有患者均行静脉尿路造影 (IVU)及B 超检查 ,在IVU中 ,左肾下盏较大孤立形压迹 3例 ,肾盂向内移位变扁1例 ,未见异常 3例。B 超均示肾外形失常 ,探及实质性 ,边界清 ,内部中等回声的肿块… 相似文献
7.
肾嗜酸细胞瘤是近年来被确定的肾肿瘤,它是一种罕见的发生在肾近曲小管的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与确诊率均较低,临床上常被误诊为肾癌而行根治性肾切除[1]。目前国内至今共报道不足100例,近期本单位收治肾嗜酸细胞瘤患者1例,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女,49岁,因"查体发现双肾占位1天"入院。既往体健。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B超示左肾形态不规则,中部探及一实性略高回声团块, 相似文献
8.
肾嗜酸细胞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 ,我院收治 2例 ,现报告如下。例 1,男 ,4 5岁 ,查体发现右肾肿块 1周 ,无血尿 ,无尿急、尿痛、发热等表现。查体未发现阳性体征。B超示右肾中部背侧实质内 1.6cm× 1.7cm低回声团块 ,透声差。CT示右肾中部一外突性肿瘤 ,约 1.5cm× 1.2cm ,CT值与肾实质相同。诊断 :右肾占位考虑为肾癌或肾嗜酸细胞瘤。行右肾探查术 ,术中见肿瘤突出于肾轮廓之外 ,外向性生长 ,切取标本送快速病理 ,报告为肾嗜酸细胞瘤。遂行包括肿瘤周围 2cm正常肾组织的肿瘤剜除术 ,手术顺利 ,术后患者恢复好。随访 2年 ,患者… 相似文献
9.
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治(附1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报告12例肾嗜酸细胞瘤,结合文献资料复习讨论。结果:8例肿瘤行肾癌根治性切除,1例行肾输尿管切除术,3例行肾部分切除术。随访5个月~6年,均无转移或复发。结论:肾嗜酸细胞瘤系肾脏的良性倾向肿瘤,瘤体中心区星形瘢痕是本病的特征性影像学改变。术前诊断较困难,诊断主要依据病理组织学。治疗以保肾丁术首选,但应密切随访,因为本病易并发肾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0.
黄皓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11,3(3):143-144,147
目的 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至2010年26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行肾切除,6例行肾部分切除.结果 26例中,25例诊断考虑肾癌,4例发现有浸润,21例肿瘤直径小于4 cm.随访1~156个月,均无转移与复发.结论 部分肾嗜酸细胞腺瘤会有浸润,但不影响其良性性质.临床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3例RO患者临床资料。13例患者中,男4例,女9例;肿瘤单发12例,单侧多发1例;肿瘤最大直径为1.0~6.9cm,平均3.3cm;肿瘤位于左肾上极2例,左肾中极2例,左肾下极3例,右肾上极4例,右肾中极1例,右肾下极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B超、IVU检查,12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结果 12例术前诊断为肾癌,1例考虑为RO。13例中8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5例行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均证实为RO。随访1~183个月无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RO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良性肿瘤,术前确诊较困难,与肾癌较难鉴别,诊断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保留肾单位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嗜酸性细胞腺瘤(RO)的临床诊治方法,加深对其认识,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2007年至2010年我们收治的5例RO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患者4男1女,年龄39~77岁,平均50.8岁。结果术前均诊断为肾癌。2例行“肾癌根治术”。3例行肾部分切或肿瘤剜除术。送检标本均证实为RO。术后恢复顺利,随访中位数15个月(9~48个月)无复发转移。结论RO是一种良性肿瘤,预后良好。术前仅靠临床症状和影像特征难以与肾细胞癌区分达到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肾钙乳症的诊断和治疗(附9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肾钙乳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85 ̄1999年收治的肾钙乳症9例的临床资料,9例均经X线腹部平片和超声检查,7例行肾钙乳囊腔切除术,2例无特殊症状者作随访观察。结果:确诊为肾钙乳症5例,拟诊为肾钙乳症2例,误诊2例;7例手术者术后恢复良好,2例仍在随访中,结论:本病的术前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出现边缘光滑的圆形或椭圆形致密影,应考虑为本病的可能,对于病灶〈25mm无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35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影像学检查及手术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影像学检查对RAML具有特异性,RAML的组成成分也影响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结论脂肪含量低或混有血凝块是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误诊的主要原因,可通过加密扫描或螺旋CT加以解决。影像学检查对肿瘤定位及成分的分析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特征。方法:报告6例本病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无临床表现,经B超体检偶然发现“肾脏占位”;1例腰痛、腰部不适、触及腹部包块。CT、IVU等影像学检查均有阳性发现。行肾脏部分切除术2例,根治性肾脏切除术4例。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确诊。结果:6例术后均痊愈。随访13~96个月,平均78.6个月,2例随访时间未满5年,4例已超过5年(60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肾脏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多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均有阳性发现;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对确定术式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肾细胞癌的外科治疗(附14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对经手术治疗的肾细胞癌148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肾癌根治术144例,姑息性肾切除1例,保肾手术3例。其中透明细胞癌78例,颗粒细胞癌16例,混合型细胞癌51例,乳头状腺癌3例。92例获得随访。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4.5%和89.1%。结论:影像学检查可获得早期诊断、尽早行肾癌肾切除术是提高肾癌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闭合性肾损伤的诊断与治疗(附132例报告)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总结闭合性肾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32例闭合性肾损伤的临床资料性分析。结果:132例闭合性肾损伤中,肾挫伤96例,肾裂伤21例,肾粉碎伤15例,并发伤36例。血尿、腰部疼痛是主要的临床症状。保守治疗87例,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6例,手术治疗39例。死亡6例。结论:B超和CT检查是诊断肾损伤的有效方法。迅速而准确的伤情评估,严格掌握手术时机是治疗闭合性肾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双侧肾细胞癌的诊断与治疗(附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近年收治的肾细胞癌(肾癌)患者3例,均经B超、CT等检查确诊,分别施行部分肾切除术、肾动脉栓塞术、孤立转移灶切除术、根治性肾切除术及Bench手术治疗,并配合免疫及透析治疗。经随访,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7个月后死于全身衰竭,1例无瘤生存已3年。同时就双侧肾癌发病情况、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进行讨论,认为双侧肾癌患者无特殊临床表现,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手术切除仍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临床资料。肿瘤最大直径为3~8cm,平均5.5±2.8cm,分别位于左肾上极2例,左肾下极1例,右肾上极3例,右肾下极4例。所有患者CT扫描显示肿瘤包膜完整,密度均匀一致,增强扫描成中等强化,6例瘤体中央可见星状结构。术前均诊断为肾癌而行肾癌根治术。结果:术后观察肿瘤包膜完整,切面呈棕色或棕黄色,质地均匀,未见出血及坏死灶;光镜下瘤细胞排列成腺泡管状或实性片状,胞质内含丰富的嗜酸性颗粒,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ytokeratin8( ),EMA( ),vi mentin(-),Hale胶体铁染色(-)。随访8~87个月,平均38.4±21.5个月,均无瘤生存,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肾脏肿瘤,常易被误诊为肾癌,诊断需依据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特点综合判断。治疗应行肾部分切除或肿瘤剜除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