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惊(驚),<说文>:"马骇也",<玉篇>:"骇也",有"动也"之义,见<文选杨雄赋>"军惊师骇";亦有"乱貌"之谓,<吕览慎大>日:"其生如惊"即此义.<素问·举痛论>日:日:"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谢观编<中国医学大词典>释,"惊,触而心动也……此证因卒闻巨声,或目击异物,或遇险临危,致心惕惕然而惊."故惊者是因偶遇异物或乍响,有所骇而心中跳动不宁,难以自已.  相似文献   

2.
系统论述《金匮要略》惊悸病辨证施治。通过惊悸病名分析,病因病机探讨,病性虚实的区分,探讨和了解《金匮要略》对惊悸病辨病思路。通过惊悸病治法与方药应用,掌握其论治特点,从而总结归纳仲景对惊悸病的辨证论治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金匮要略》一书中的反脉现象。反脉亦即脉反,实为逆证状之脉。针对书中6篇共11条出现的反脉,结合原文加以综合分析,归纳出反脉在原文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鉴别病证,阐述病机,指导治疗,判断予后等4个方面。反脉的发现,体现了仲景辨脉之严谨精细,同时也说明仲景十分重视观察脉象的演变,善于从反常之脉中发现疾病(证)的本质,把握疾病的发展方向,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作者通过对《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同名方剂的对比分析,认为它们的作用、适应证等同中有异,或外感内伤交互立论,或异病同方扩大应用,或组成主治互为补充。这些都具有相当的临床意义,并为研究仲景辨证论治思想方法和经方新用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血来源于水谷之精气,通过脾胃的生化输布,注之于脉,化而为血。血病的表现,一般分为出血、瘀血、血虚三类。出血为血不循经,溢于脉络外,从九窍而出;瘀血为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消散而停滞于体内,或积压液运行受阻,淤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血虚为体内血液虚少。张仲景于《金匮要略》之中对血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论述颇为详尽,作者择其治法,做一概述。1 养血 人体内血液虚少,不能充盈血脉,可导致不同的病理反应,治当养血。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痰饮致病特点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琦 《国医论坛》2000,15(1):5-6
痰饮是《金匮要略》中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它不仅可以导致痰饮病,还会引起诸如咳嗽上气、胸痹心痛、奔豚气、心悸、腹满痛、呕吐、妊娠恶阻病症。痰饮致病的症状特点是:痞坚胀满塞感,呕吐涎沫,咳喘,短气,冷痛重感,悸动,鸣响,口干或渴。其病机特点有:饮好流动,为病广泛复杂;饮属阴邪,易阻遏阳气;饮邪有形,常扰乱气机;饮邪伏留,病势缠绵难愈。  相似文献   

7.
赵红兵 《浙江中医杂志》2002,37(12):509-510
在<金匮要略>一书中,虽然并未象<伤寒论>那样明确地提出并病的概念,但同样也有所论述,现就这一问题,试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通过剖析《金匮要略》胸痹病的典型证"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后认为,胸痹病病位既责之肺,又关乎心,并列举西晋至隋唐时期的相关名著来说明之。最后上溯到《内经》的相关理论,指出现行《中医内科学》教材将胸痹病置于心系病证之中是片面的,在客观上误导了学生,在临床上失去了按胸痹病来辨治中医肺系疾病乃至西医学大量呼吸系统疾病的机会,不利于中医经典理论的挖掘、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继承并发挥《内经》阴阳理论,结合具体病证,立足阴阳阐释杂病总病机、脏腑病机,解决了"因、机、证、治"中的关键环节——辨证,是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也体现出了《金匮要略》脏腑辨证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王维武 《中医药学刊》2002,20(6):783-784
认为,《金匮》认识模式,是颇为先进和科学的,它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金匮》识病模式是动态的识病观,有利于对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可以说,是中国最早有明文论述医学模式之雏形。  相似文献   

11.
"左为血病、右为痰气"不仅包含了阴阳气血的正常生理功能,还包含了阴阳气血偏颇失衡的病理表现。该理论首见于《丹溪心法》,但实起源于《内经》,与《内经》中的"左肝右肺"相吻合,后世医家在临床应用中对其进行了不断发展和完善。对这一理论的深入研究,可为临床发生于身体一侧的疾病提供论治依据;对于某些特殊疾病,亦可以参考该理论进行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试论“思”志致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过程,为中医五志之一,如果过激则成为一种致病因素危害健康。目前情志致病的首要因素即为“思”,思志过度产生的基础源于人类的个性,形成于工作、生活和社会诸方面的境遇。它可以导致气机结滞、痰浊壅积等病理损害。临床常见思想压力过重、过度关注、欲求过度三种类型。思志过度可导致多种疾病,通过患者的中医体征就可作出初步临床判断。  相似文献   

13.
切诊是中医传统四诊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主要包括脉诊和按诊.在针灸临床中,切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切诊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出发,阐述切诊在针灸中的具体应用,以明确其临床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4.
梳理"血虚发热"这一传统命题的发生机制,阐发了对阴阳失调及相关概念、证候研究、内伤发热等问题的思考。认为阴阳失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教材概念应当明晰,证候研究应该结合体质学说,内伤发热重在调理气机。  相似文献   

15.
郭朋 《世界中医药》2011,6(6):465-466
本文对内伤湿热的认识过程、病因病机、辨证原则、治疗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湿热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包培荣 《山东中医杂志》2006,25(11):723-726
充血性心力衰竭与水气病密切相关,《内经》对水气致病的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已经有较为完整的记载,揭示了水气同病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重要病机,所论水气病的临床证候特点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征象具有密切相关性。张仲景《金匮要略》以水气病之病名专病立论,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了临床辨治的先河,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对于拓宽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途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胃痛,证属木旺乘土,治宜疏肝,方用金铃子散。热痹,证属风寒湿邪乘袭经络,治宜清热化湿,活血宜痹,方用三秒丸、宣痹汤、大秦艽汤加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索《颈椎动态触诊评估方案》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相比常规诊疗是否具有优势.方法:根据本次研究方案及设计,将纳入研究的72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动态触诊治疗组(试验组)和常规诊查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病例均按照《颈椎动态触诊评估方案》和常规诊查方法进行椎骨错缝的定位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手法干预治疗.治疗前...  相似文献   

19.
治疗小儿食积咳嗽30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讨论小儿食积咳嗽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中医辩证及相应的治疗。方法:对门诊30例就诊患者进行中药汤剂治疗。结果:治愈率达86.7%,总有效率达96.7%。讨论:小儿调护在当今儿科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尹秋  陈启俊 《河北中医》2001,23(3):169-170
目的 观察清瘟解热冲剂治疗外感高热疗效。方法 治疗组105例用清瘟解热冲剂治疗,1次/6h,开水冲服。对照组53例用青霉素640万单位/d静脉点滴,病毒唑0.8g/d静脉点滴。2组均3日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62%,对照组为77.36%,2组总有效率、开始退热时间、完全退热时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 清瘟解热冲剂治疗外感高热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