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起搏导线与起搏器连接处血痂致起搏阈值增高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70岁。因冠心病、病窦综合征伴阿斯综合征发作,于1997年11月在我科安置VVI起搏器(Pinnacle8619B)。安置时参数:起搏电压0.3V、电流0.4mA、阻抗560Ω、R波振幅7.6mV。随访半年起搏功能良好。1998年9月患者再发头昏、乏力,心率减慢,复查心电图示起搏脉冲后无有效起搏,感知功能正常。测定起搏器参数与安置时相同,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电极位置正常。调整起搏电压至7.5V,能有效起搏。一周后患者又出现上述症状,心电图示起搏失败。分别调整脉宽至1.0,1.5,1.8ms,当时可有效起搏,但数小时后又示起搏失败。即行手术探查,取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系统(EnSite)指导行希氏束区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可行性。方法:对66例有常规心脏起搏适应证的患者,在EnSite指导下行希氏束区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并进行门诊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心室起搏阈值、R波振幅及阻抗情况。结果:66例患者均植入永久起搏器,其中44例(66.7%)成功希氏束区起搏。术后即刻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时限(119.41±5.99) ms,术后3个月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时限(120.35±6.38) ms。术中(急性期)心室起搏阈值(0.89±0.16)V,R波振幅(8.23±3.06) mV,阻抗(702.73±103.12)Ω;术后3个月(慢性期)心室起搏阈值(0.95±0.11) V,R波振幅(8.13±2.26) mV,阻抗(679.77±103.12)Ω,术中各参数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EnSite指导行希氏束区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糖尿病对植入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起搏参数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08年6月~2011年6月80例植入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按是否有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40例)和非糖尿病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起搏器起搏参数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基线时两组患者起搏器心房、心室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12月两组起搏器各参数均有不同程度增高;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心房:(0.59±0.23)V比(0.67±0.25)V,心室:(0.47±0.28)V比(0.54±0.35) V]、感知[心房:(2.33±1.16)mV比(2.92±1.36)mV,心室:(12.21±4.82)mV比(12.77±5.36)mV]、阻抗[心房:(537.12±115.32)Ω比(662.48±235.26)Ω,心室:(602.48±222.46)Ω比(762.41±235.38)Ω]增高更为明显(P<0.05或<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糖尿病组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12.5%比5%)。结论:合并糖尿病的病窦综合征心电重构较严重,植入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68岁。临床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双腔起搏器入术后3年。查心电图示:心房起搏心律。起搏间期固定为780ms。起搏频率77次/分。Ⅰ、Ⅱ、Ⅲ、aVL、aVF、V5、V6导联P′波直立.aVR、V1~V3导联P′波倒置。心房起搏电极位于右房上部。P′-R间期0.21s。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起搏脉冲落入QRS波群之中,形成假性室性融合波。标肢体导联R+S〈0.5mV。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61岁,体质指数18.5,无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置入圣犹达公司2402L型单腔心脏起搏器,经左侧锁骨下静脉置入右室被动固定电极导线(圣犹达1646T)于右室心尖部(图1a).术中测得电极参数:阈值0.4V、R波8.1mV、阻抗730Ω.术后30 d复诊时无不适,由程控仪测:阚值0.6V、R波7.9 mV、阻抗390 Ω;心电监护:起搏感知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6.
起搏器更换时原心房心室电极直接参数的分析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更换起搏脉冲发生器时电极导线的各项直接参数并评估其意义.方法:76例患者,在起搏器置入术及更换术时,用起搏器分析仪直接测量心室/心房电极参数.其中,VVI起搏器34例,VDD起搏器4例,AAI起搏器4例,DDD起搏器34例,心房电极38例,心室电极72例.至更换脉冲发生器时心室电极在体内埋植时间为97±16(63~158)个月,心房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88±12(63~125)个月.结果:首次埋置时心房、心室电极起搏阈值分别为0.82±0.21 V、0.58±0.27 V,更换脉冲发生器时心房、心室电极起搏阈为1.37±0.64 V、1.06±0.54 V(P<0.01),分别是置入时的1.68倍和1.83倍.置入时心房电极阻抗为693.6±125.9(368.4~1022.1)Ω,更换脉冲发生器时为694.4±281.8 Ω(P>0.05),置入时心室电极阻抗为611.8±194.2 Ω(P>0.05),更换脉冲发生器时为665.9±227.4(437~1346)Ω(P>0.05).更换前后心房电极P波与心室电极R波振幅无统计学差异.更换起搏器时,5例心室电极,4例心房电极因起搏阈值大于2.5 V或阻抗小于300 Ω而重新植入电极导线.结论:植入性右心室右心房电极使用7年以上时,大部分的直接参数在正常范围,可以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房起搏使用螺旋电极导线(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在瑞金医院心脏科置入埋藏式人工心脏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共109例。根据心房电极导线的类型分为螺旋电极组(n=68)和被动固定电极组(n=41),观察两组在置入术中即刻和术后1、3个月的起搏参数变化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螺旋电极组术中即刻起搏阈值明显高于被动固定电极组[(1.12±0.40)V对(0.67±0.28)V,P0.01],术后1、3个月[(0.49±0.12)V及(0.42±0.13)V]较术中即刻明显降低(P均0.01),但与被动固定电极组[(0.45±0.16)V及(0.41±0.15)V]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螺旋电极组术后3个月的起搏阈值明显低于其术后1个月的起搏阈值(P0.01)。螺旋电极组术中即刻[(454.56±82.51)Ω对(526.51±93.06)Ω]、术后1个月[(370.53±87.86)Ω对(533.63±89.64)Ω]、术后3个月[(371.07±86.14)Ω对(535.17±90.64)Ω]的阻抗均明显低于被动固定电极组(P均0.01);螺旋电极组术后1、3个月的阻抗均明显低于其术中即刻阻抗(P均0.01),术后1、3个月之间的阻抗无统计学差异。螺旋电极组术中即刻[(2.84±1.17)mV对(3.20±1.34)mV]、术后1个月[(2.75±1.36)mV对(3.15±1.42)mV]、术后3个月[(2.61±1.27)mV对(3.03±1.31)mV]的感知与被动固定电极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螺旋电极组各时间点之间的感知也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心包炎、心包填塞、心脏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应用心房螺旋电极导线行心脏起搏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致DDD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患者男性,58岁。因头晕、黑矇7个月,晕厥3次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率40bpm。食管心房调搏:窦房结恢复时间2700ms同时出现继发性窦性停搏达4700ms,文氏阻滞点<120bpm,未诱发出快速心律失常及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提示:窦房结功能衰竭,房室传导不良。临床拟诊: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阿-斯综合征。于1991年11月27日安装CPI公司Delta TRS 937 DDD起搏器,术中安置心房电极时,由于反复机械刺激心房而诱发房颤,待起搏器植入体内,心电图示:心室起搏频率过速(120~125ppm)。此时起搏器为DDD工作方式,其有关参数:起搏频率65ppm,最大频率(MTR)125ppm,房室延迟150ms,心房感知度0.75mV,心室搏动后的心房不应期(PVARP)250ms,疑为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PMT)。采用程控器程控为VVI型,心动过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 ,5 8岁 ,18年前因病窦综合征行VVI起搏器置入 ,后因电极脱位而自成AAI起搏 ,于 1年前更换起搏器时 ,心房电极因阻抗过高 ,再次置入心房电极不能起搏而改为VVI起搏 ,术后出现起搏器综合征。经电生理检查 ,证实右房上部无A波 ,冠状窦口可记录到A波 ,并可行心房起搏。右室起搏时为室房 1∶1逆传 ,此为起搏器综合征的机制。故保留原右室电极 ,于冠状窦口加心房螺旋电极固定 ,DDD起搏成功 ,起搏器综合征消失。  相似文献   

10.
糖皮质激索可以治疗某些起搏器的传出阻滞。但应用激素治疗起搏阈值伴有心内电位改变而致的迟发性传出阻滞则鲜见报道,作者发现1例并随访4年。病例报告患者男性,53岁,因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而按置永久性起搏器(VVI,M),当时的起搏阈值为0.72mA 或0.65V(脉宽为0.5ms),阻抗790Ω,心腔内电图 QRS 波的振幅是9.8mV,输出脉冲幅度为5.0V。起搏阈值在植入后暂时升高,一个月后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病人行永久起搏器植入的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54例高龄老年人(年龄≥80岁),分析其临床特征、植入电极参数及围术期并发症。结果高龄老年人起搏器植入以病窦综合征为主(104例,68%),其次为房室传导阻滞(50例,32%);合并高血压134例(87%),合并冠心病94例(61%),合并2型糖尿病31例(20%),合并脑梗死30例(19%)。心房电极起搏阈值为0.67 V±0.31 V,感知3.70 m V±1.67 m V,阻抗566.7Ω±109.7Ω;心室电极起搏阈值为0.55 V±0.31 V,感知10.5 m V±4.1m V,阻抗757.9Ω±207.8Ω。3例病人发生围术期并发症,2例为气胸,其中1例保守治疗后吸收,1例行胸腔穿刺引流后好转;1例为心房电极脱位,行电极复位术。结论高龄老年人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58岁,18年前因病窦综合征行VVI起搏器置入,后因电极脱位而自成AAI起搏,于1年前更换起搏器时,心房电极因阻抗过高,再次置入心房电极不能起搏而改为VVI起搏,术后出现起搏器综合征。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右房上部无A波,冠状窦口可记录到A波,并可行心房起搏。右室起搏时为室房1:1逆传,此为起搏器综合征的机制。故保留原右室电极,于冠状窦口加心房螺旋电极固定,DDD起搏成功,起搏器综合征消失。  相似文献   

13.
2例放置Medtronic 2 188冠状窦电极失败后 ,将 2 188电极改放至右室流出道行右室双部位起搏 ,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结果 :2例右室流出道起搏阈值分别为 0 .9,1.3V ,阻抗分别为 5 72 ,90 0Ω。双部位起搏阈值为 1.4,1.8V ,阻抗为 5 70 ,5 0 0Ω。双部位起搏心电图QRS波时限比右室尖部及右室流出道单部位起搏缩短了 5 0~75ms。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 ,右室双部位慢性起搏阈值 2周、1月、3个月分别为 :2 .0 ,3.0V ;1.8,2 .5V ;1.8,2 .5V。随访 2 2个月以上 ,电极固定无移位。结论 :2 188电极可作为右室流出道永久起搏后备电极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23岁。因发热咳嗽、胸痛3天伴黑噱1次入院。体检:BP120/60mmHg,神志清。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右心房、右心室扩大。心电图(图略)示窦性心律,QRS波群形态正常,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心律,QRS波群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行动脉导管封堵术后数天植入双腔起搏器(Briotm D-220,心房双极,心室单极)。术中测试起搏参数为心房、心室起搏电压分别为0.5、0.5V,心房、心室阻抗分别为650、500Ω;腔内P波电压3.9mV,R波电压6.0mV,低限频率60次/min,高限频率120次/min。植入3天后动态心电图检查(图1)示A中的前半部分为窦性心律,频率83次/min,窦性P波后紧跟心室起搏,QRS波群增宽,主波向下,T波与心室除极波相反,心室起搏率与心房率相同。中间箭头所示起搏器出现心房感知不良,连续出现3次与前部分不同的“起搏”图形伴“钉样”信号,心室起搏QRS波群主波向上,与前部分不同;B中前半部分和最后两个心搏出现类似A中的起搏心电图,QRS波群主波朝上,中间出现P—R间期0.28s的正常QRS波群。X线胸片显示电极未脱位。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起搏器间歇性心房感知不良,安全起搏和干扰抑制,室性逸搏节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右心室主动电极起搏与被动电极起搏二者之间起搏参数的差异。方法: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者186例,其中93例为右室间隔部主动电极起搏,93例为右室心尖部被动电极起搏,于置入时测试单极起搏阈值、感知及阻抗,所有患者的起搏脉宽均为0.42ms。结果:有效起搏时主动电极组与被动电极组比较,起搏阈值无差异(1.19±0.25:0.98±0.25)V(P>0.05),被动电极组感知显著高于主动电极组感知(8.57±5.08:7.69±4.21)mV(P<0.05),被动电极组阻抗显著高于主动电极组阻抗(718.6±239.5:656.9±165.5)Ω(P<0.05)。结论:被动电极即刻感知优于主动电极,阻抗则高于主动电极。  相似文献   

16.
<正> 三例安置AAI起搏器患者临床诊断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49~72岁,病程3~7年。临床症状均有头晕、心悸、乏力,二例尚有黑矇,短暂晕厥,伴心绞痛发作,不能从事一般体力活动。查体:三例均无心脏扩大,心率35~60次/分。ECG,Holter和TEAP检查符合SSS诊断标准。P-R间期正常,文氏阻滞点>130次/分,为AAI起搏适应证。三例患者全部采用J形心房电极,一例为秦明公司Pinnacle 8619 AAI-J形电极起搏器,二例为Biotronik公司DJP-60UP-J形电极,配用Siemens公司658 K型起搏器。三例患者的心房起搏参数:起搏电压阈值0.3~0.7V,感知度P波2.5~3.9mV,阻抗480~600Ω,脉宽0.5~0.6ms。 AAI起搏器植入前后均行常规平衡法~(90)mTc心室造影,以LAO 30°采集32帧图象,综合各图象经计算机处理后结果见附表。  相似文献   

17.
对12例安置 Premier 起搏器的病人进行观察。安置时起搏阈值0.44±0.1 V、阻抗506±98 Ω(5 V 起搏时)、R波振幅8.58±6.3 mV。随访2~8个月,测得在0.8 V 起搏时的脉宽阈值为0.18~0.24 ms,显示其有良好的低阈值性能。程控取1.6 V、0.3~0.36 ms 就可保证安全有效的起搏。初步体会该起搏器性能良好,配合激素电极可节省耗电量和延长起搏器寿命。预计其寿命可超过16年。  相似文献   

18.
例 1 男性 ,70岁。因间断胸闷、头晕 1年入院。体格检查 :BP 12 0 /6 0mmHg ,心率 44次 /分 ,余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示间歇性快速心房颤动 ,室率 15 6次 /分 ;窦性心动过缓伴结性逸搏 ,心率 37次 /分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诊断为冠心病、病窦综合征拟行起搏器安置术。经头静脉插入心房J型起搏电极 ,多部位测试阈值均较高 ,最后于右心耳开口处测得阈值电压 0 .47V ,电流 0 .96mA ,阻抗 5 18Ω ,P波幅度 3.6 6mV、- 2 .33mV ,随后置入Pacesetter2 40 8L起搏器。术后第 2天患者出现谵妄 ,心电监护发现不感知、不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经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植入起搏电极体会。方法总结4例PLSVC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患者出院前及出院后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了解起搏器工作状态。结果4例患者术前均常规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冠状静脉窦开口扩大,提示PLSVC存在可能。第1例患者因术前发现PLSVC可能,首先穿刺右侧锁骨下静脉;造影显示右上腔静脉缺如,右侧锁骨下静脉汇入PLSVC。第2、3例患者因双腔起搏器植入前反复出现心动过缓相关症状,在术前经右侧锁骨下静脉植人临时起搏器,术中造影显示PLSVC与右侧上腔静脉无交通。第4例患者在置入导丝时直接经PLSVC进入右心房。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常规行起搏器程控并调整起搏器出厂设置参数,此后每6—12个月行起搏器程控,程控时测量心房电极和心室电极的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均在满意范围。第1例患者两次随访时心律均为窦性心律,心房电极感知大于2mV,起搏阈值小于1V,阻抗小于1000Q。结论PLSVC能够顺利完成起搏电极植入。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63岁。因患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晕厥于1993年8月5日植入DDD起搏器(美CPI产品937型)。术中测试:心房起搏阈值1.1V,2.0mA,P波振幅6.3mV,心室起搏阈值0.7V,1.3mA,R波振幅10mV,程控A—Vdel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