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白鼠十二指肠发育分化的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BALB/c小鼠胚胎(14d)至成年十二指肠的发育分化过程。结果显示:(1)胚胎14-17d,上皮细胞内富含RNA,胚胎19d,RNA含量减少。生后1周末时,RNA含量增加,2周末接近成年。(2)胚胎15d,上皮细胞内可见糖原,16d时,糖原略增多,17d时,糖原消失。胚胎15-17d,上皮表面糖蛋白逐渐增多,提示纹状缘表面细胞衣正在形成。(3)胚胎17d时,G-6-Pase出 相似文献
2.
用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BALB/c小鼠胚胎(14d)至成年十二指肠的发育分化过程。结果显示:(1)胚胎14~17d,上皮细胞内富含RNA,胚胎19d,RNA含量减少。生后1周末时,RNA含量增加,2周末接近成年。(2)胚胎l5d,上皮细胞内可见糖原,16d时,糖原略增多,17d时,糖原消失。胚胎15~17d,上皮表面糖蛋白逐渐增多,提示纹状缘表面细胞衣正在形成,(3)胚胎176时,G-6-Pase出现,此后,酶活性渐增强,生后4周末基本达到成年水平。 相似文献
3.
4.
5.
6.
本文报道了小白鼠胚胎至成年心肌发育分化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变化,包括心肌形态结构的电镜观察以及8种组织化学指标的光镜观察。实验结果表明:各种组织化学特征与心肌形态及机能分化有密切关系,生后2周末各种组织化学指标均接近成年水平。心肌的结构和机能分化是逐渐形成和逐步完善化的,不同发育阶段的心肌具有不同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特征,表现出心肌的发育分化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特点。本文对此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8.
9.
本文报道了雄性 BALB/c 小白鼠胚胎14 d 至生后成年的肾上腺皮质发育分化的组织学和九种组织化学指标的观察结果。小白鼠胚胎时期,肾上腺皮质由永久皮质和胎儿皮质两部分组成。出生前,球状带和束状带已分化出来,而网状带在生后两周末才分化出来。X-带来源于胎儿皮质,于生后两周和三周时最明显,第四周末完全消失。大部分组化指标在生后第四周末接近或达到成年水平。作者根据上述结果对小白鼠肾上腺皮质的结构和功能分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动物精子发生的时间不同。小白鼠性情温顺,好饲养,生殖周期短,是最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在关于棉酚的抗生精作用及其毒、副作用的研究方面,更加广泛的采用小白鼠作实验。本实验对BALB/C小鼠睾丸,从胚胎至生后进行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连续观察,为男性生殖理论及抗生精药物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1.组织学观察:胚胎13天时小鼠睾丸雏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雄性BALB/c小白鼠胚胎14d至生后成年的肾上腺髓质发育分化的组织学和10种组织化学指标的观察结果。胚胎15d时髓质原基贴近并开始穿入皮质原基,17d时完全穿入皮质原基内。生后1周末出现间接嗜铬反应,并能清楚地区别肾上腺素细胞和去甲肾上腺素细胞。生后2周末时髓质细胞在组织学上和组织化学上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4周末时接近成年水平。作者根据上述结果对小白鼠肾上腺髓质的结构和功能分化进行了讨论,并将其发育分化过程分为生长分化、机能分化和成熟分化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对发育中的大鼠睾丸进行了细胞角蛋白、波蛋白和溶菌酶的免疫组化观察,用异染法对肥大细胞作了显示。受精第17天,纵隔部睾丸索的上皮细胞中角蛋白反应已很强,而波蛋白反应弱。其它睾丸索的支持细胞也同时有两种中间丝蛋白,反应都弱,以后支持细胞的波蛋白反应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强,角蛋白则变弱。生后角蛋白反应消失,但出生15天以后确实仍有少数支持细胞呈角蛋白阳性,溶菌酶阳性的巨噬细胞在受精第16天已出现,随年龄增长其数量逐渐增多,但生后细胞密度暂时减少,胎龄17天到生后1天,睾丸纵隔和附睾结合部聚集有大量巨噬细胞,生后20天的幼鼠睾丸间质中可见到具有异染性的肥大细胞成群分布在小血管周围。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对小白鼠肾上腺髓质的发育分化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胚胎16 d时髓质细胞胞质内已可观察到少量不典型的分泌颗粒,出生前已可观察到典型的肾上腺素颗粒和去甲肾上腺素颗粒,但到生后1周末才出现典型的肾上腺素细胞和去甲肾上腺素细胞,生后4周末肾上腺髓质细胞已基本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15.
16.
近年来,国内外对男性计划生育的研究愈加重视并正在投注力量,拟采用各种局部加温(热水浴、红外、超声波、微波、激光等)、药物、免疫等方法作用于雄性动物的生殖系统,以观察睾丸生精的生物学效应。大鼠是常用来研究睾丸精子发生的实验动物之一。本文目的是基于对正常大鼠睾丸 相似文献
17.
研究小白鼠脾发育分化过程中组织化学的变化特征。方法:用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BALB/c小白鼠胚胎至成年脾的发育分化。结果:(1)胚胎15d,脾内出现琥珀酸脱氢酶,以后逐渐增多,生后脾白髓中细胞的酶活性强于红髓。(2)抗氟化物酯酶阳性细胞出现于胚胎14d的脾内,以后酶活性逐渐增强,生后边缘区反应最强,红髓次之,白髓最弱。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小白鼠脾发育分化过程中组织化学的变化特征。方法:用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BALB/c小白鼠胚胎至成年脾的发育分化。结果:(1)胚胎15d,脾内出现琥珀酸脱氢酶,以后逐渐增多,生后脾白髓中细胞的酶活性强于红髓。(2)抗氟化物酯酶阳性细胞出现于胚胎14d的脾内,以后酶活性逐渐增强,生后边缘区反应最强,红髓次之,白髓最弱。(3)ATPase,5′-Nase和G-6-Pase在胚胎15~16d脾内相继出现阳性反应,之后渐增强,生后红髓反应强于白髓。结论:脾内各种酶反应随鼠龄增加而逐渐增强,4周末达到成年鼠水平 相似文献
19.
用组织化学方法对青年、初老及老年S.D大鼠的睾丸进行了观察,发现SDH、GPDH、3β-HSDH、NSE、ATPase及5′-Nase等酶活性随增龄而减弱,但LDH略增强,这表明:大鼠随着年龄的增长睾丸的新陈代谢及生精活动出现明显的衰老变化。 相似文献
20.
小鼠生后睾丸发育的形态学与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小鼠生后的发育进行了研究。形态学研究证明其发育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静止期(生后第1周),曲细精管为单层细胞构成的实心团。第2阶段为增殖、分化期(生后第2~4周),曲细精管上皮由单层变为复层,管壁由精原细胞、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及少量精子构成,附睾内出现少量精子。第3阶段为性成熟期(生后第5周之后),此期曲细精管内和附睾内都含有大量精子。组织化学研究发现第1周碱性磷酸酶(ALP)与氨基肽酶(AP),定位于曲细精管上皮细胞呈中等阳性;第2周上皮细胞内阳性减弱;第3周后上皮细胞内为阴性,而小管周围出现一层强阳性反应结构。通过本研究证明精子形成与性成熟是两个概念,并发现ALP及AP与睾丸的发育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