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神门穴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应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针刺神门穴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患者脑功能区的激活作用,探讨针刺治疗AD的客观基础。方法:对2004-03/08宣武医院收治的6例轻中度老年性痴呆患者进行的电针刺激神门穴,运用1.5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集脑部的fMRI数据,通过SPM软件分析,获取脑内不同区域的功能活动图像。结果:针刺神门穴主要引起老年性痴呆患者针刺对侧大脑皮质的功能活动,具体表现为左侧的额中回、颞上回、颞横回及中央前、后回,还有丘脑和壳核;另外,右侧额中回和颞上回也被激活。结论:针刺神门穴引起的脑部功能活动不仅与感觉运动中枢神经系统有关,而且还与认知功能有关,提示应用神门穴治疗老年性痴呆存在一定的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传统医学认为针刺足三里可补气、抗衰老。应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客观观察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对各认知功能相关脑区活动情况的影响。方法:观察于2004-03/10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完成。纳入标准:年龄在50~60岁之间,性别不限,饮食规律,无精神或神经系统疾病史且自愿参加本研究的健康人。排除标准:MRI确定患有其他疾病者及接受过针刺治疗者。共有3人符合以上标准,男1人,女2人。通过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电针刺激志愿者右侧下肢足三里穴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同脑区的功能变化,一次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给予间断电针刺激3次,采用静息-刺激交替模式。结果:进入结果分析保持为3人。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主要引起两侧前额叶和颞叶的神经功能变化,左侧脑部激活较右侧表现明显,具体为左侧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激活,右侧颞中回激活。此外,左侧脑干有少量激活,其他脑区无明显激活。结论:电针刺激足三里穴能激活前额叶和颞叶等与认知功能有关的脑区。  相似文献   

3.
电针足三里穴后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显示不同脑区的激活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付平  贾建平  徐敏  王敏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6):92-93,F003
目的:传统医学认为针刺足三里可补气、抗衰老。应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客观观察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对各认知功能相关脑区活动情况的影响。方法:观察于2004-03/10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完成。纳入标准:年龄在50~60岁之间,性别不限,饮食规律,无精神或神经系统疾病史且自愿参加本研究的健康人。排除标准:MRI确定患有其他疾病者及接受过针刺治疗者。共有3人符合以上标准,男1人,女2人。通过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电针刺激志愿者右侧下肢足三里穴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同脑区的功能变化,一次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给予间断电针刺激3次,采用静息一刺激交替模式。结果:进入结果分析保持为3人。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主要引起两侧前额叶和颞叶的神经功能变化,左侧脑部激活较右侧表现明显,具体为左侧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激活,右侧颞中回激活。此外,左侧脑干有少量激活,其他脑区无明显激活。结论:电针刺激足三里穴能激活前额叶和颞叶等与认知功能有关的脑区。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手捻针刺三阴交穴对脑组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影响,分析针刺三阴交穴对大脑不同区域功能的调节作用,从现代科学角度对针刺三阴交穴的可能作用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应用磁共振成像系统,对8名健康右利手志愿者接受针刺右侧三阴交穴期间的功能活动进行全脑扫描,获得针刺三阴交穴的脑功能激活图。8名自愿者的数据经过空间平滑、头动矫正等处理后进行平均化,通过反卷积计算每个体素的信号改变,定义P〈0.001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针刺右侧三阴交穴可激活左右额内侧回、右额中回、左额下回、双侧中央旁小叶、左右中央前回、左右中央后回、左侧顶下小叶、双侧楔前叶、右颞中回、右扣带回、右扣带后回、双侧颞上回、双侧颞横回、双侧岛叶和双侧丘脑。结论针刺三阴交穴可激活额、顶、颞叶皮质以及扣带回、楔前叶、岛叶、丘脑,可能是其治疗泌尿、生殖、消化系统疾病和下肢神经痛、瘫痪,以及改善精神和睡眠状态的作用机制。针刺三阴交穴能引起双侧特定脑皮质的反应,进一步证实穴位与脑皮质相应代表区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技术观察针刺不同经脉的两组穴位后,人脑运动功能区的活动情况。方法:试验于2004-10/2006-06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行。选取健康右利手志愿者11名,均为医学院学生。试验采用多组块设计,包括静息期和针刺期。每个受试者接受4次针刺,针刺穴位依次取右侧合谷、内关、三阴交、足三里穴,针刺同时采用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Philips Intera1.5T超导型MR扫描仪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两穴位刺激成像的间隔时间为15min。采用统计参数图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用t检验分析,P<0.01的象素构成针刺激活的特异性脑区图。结果:11名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针刺合谷穴引起平均信号强度升高脑区主要为双侧额中回,中央前后回、颞中上回,同侧楔前叶、岛盖以及对侧舌回、脑岛、顶下小叶。②针刺内关穴引起平均信号强度升高脑区主要为双侧额中回、尾状核、中央前后回、扣带回、颞中上回及对侧岛盖、缘上回、下丘脑、顶下小叶。③针刺足三里穴引起平均信号强度升高脑区主要为双侧颞中回、额中上回,同侧岛叶、枕上回以及对侧中央前后回、岛盖、角回。④针刺三阴交穴引起平均信号强度升高脑区主要为双侧颞中回、额下回、中央后回,同侧顶上小叶、岛叶及对侧中央前后回、顶下小叶。结论:在同一受试者,针刺不同穴位可引起相同部位脑功能区激活,不同人针刺相同穴位激活的脑功能区有一定差异,针刺效果可能并非通过单一脑功能区,而是通过有功能联系的多个脑功能区所形成的一个复杂的流动性网络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观察即时针刺缺血性血管性痴呆(IVD)患者原络配穴(太溪-飞扬)脑功能活动状态的变化,探讨针刺治疗IVD患者的脑效应机制。方法 采用Achieva 3.0T磁共振扫描仪对12例IVD患者行任务态功能成像扫描,先采集4 min的3D结构像,随后采集6 min的针刺原络穴配伍(太溪-飞扬穴)的针刺态数据,间隔2周对该组患者再采集一次6 min的针刺络穴飞扬穴的针刺态数据,获得的图像数据经过后处理后予以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统计值体素水平P=0.001(未校正),簇水平P<0.05(FWE校正)。获得针刺任务态IVD患者脑内神经元活动变化的脑激活区域。结果 配伍针刺IVD患者太溪-飞扬穴正激活脑区有:右侧海马旁回,右侧角回,左侧丘脑,右侧丘脑,右侧脑岛,左侧前扣带和中央旁小叶;负激活脑区有:左侧小脑脚1区,左侧下半月小叶,小脑蚓部8区,左侧小脑后叶,左侧梭状回,左侧颞下回,右侧颞下回,左侧眶部额下回,左侧枕下回,左侧颞上回,左侧枕下回,左侧舌回,左侧顶下小叶,左侧顶上小叶。针刺IVD患者飞扬穴正激活脑区:右侧小脑前叶,右侧小脑后叶,小脑蚓部3区,右侧岛叶,右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LOD-fMRI)技术观察针刺健康志愿者合谷及外关时大脑皮质功能激活区的分布情况,并初步探讨针刺的神经作用机制。 方法纳入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行针刺左侧合谷和外关组块模式的BOLD-fMRI检查,运用SPM8等软件处理后,观察脑功能激活区分布情况,重点观察运动相关脑功能区激活情况。 结果针刺健康志愿者左侧正激活脑区中左额中回、额下回有明显激活区,左岛叶有大量激活区,此外在左小脑、左中央前回、左中央后回、左顶下小叶、左额内侧回、左楔叶、左前扣带回、左屏状核亦见少量激活区分布。右侧正激活脑区主要分布在右额中回和右额内侧回;此外右顶下小叶、右中央前回有部分激活区,右颞中回、右颞上回、右岛叶、右额下回、右中央后回有少量激活区分布。负激活区主要位于两侧边缘叶海马回、海马旁回及扣带回,左颞极颞上回、颞中回及右额中回亦见少量负激活区分布。 结论针刺健康志愿者合谷和外关除引起对侧初级运动区部分激活外,双侧次级运动区可见明显激活,同侧小脑亦可见部分激活,可能是其作为运动功能障碍疾病治疗取穴的神经病理学基础。BOLD-fMRI成像技术可直观显示生理状态下针刺的神经效应,亦可为研究病理状态下针刺的神经效应提供基础及对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刺干预原发性失眠患者的大脑激活模式。方法对原发性失眠患者进行神门、百会、三阴交穴位针刺干预,进行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扫描,观察患者大脑对针刺干预的响应区域。结果针刺干预3组患者的大脑响应区域存在差异,以小脑、额下回、顶下小叶、颞中回产生的激活效应最为明显。结论针刺干预原发性失眠的大脑响应区域,均为激活与认知和情绪功能有关的脑区。  相似文献   

9.
阿尔茨海默病前额叶注意功能区fMRI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观察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在汉语Stroop任务操作中的脑功能区皮层活动情况特征.方法 AD患者10 例,正常对照组9 例,按年龄、性别、文化层次进行配对.功能磁共振运用刺激-休息-刺激的模式,刺激采用汉语Stroop 任务.采用AFNI软件将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标准化,对两组脑激活图像的激活部位及范围进行比较.结果 AD组汉语Stroop色词任务操作反应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正确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AD组和对照组在执行Stroop任务时大脑激活部位无明显差异(P>0.05);但AD组在双侧额上回、额中回激活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尔茨海默病存在选择性注意障碍,这些障碍可能与双侧额上回、额中回脑区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LOD-fMRI)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纤维束的完整性及其脑功能区对针刺的反应,探讨神经纤维束损伤时针刺的神经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20例以左上肢偏瘫为主要症状的脑梗死患者,病程3~6周。对患者行DTI及针刺左侧合谷穴、外关穴任务下BOLD-fMRI检查。DTI原始数据经过处理后重建锥体束三维图像,观察右侧锥体束的损伤情况。BOLD-fMRI原始数据应用SPM 8等软件处理之后,观察脑功能激活区的分布情况。 结果 20例脑梗死患者右侧锥体束有不同程度的中断受损改变。脑梗死患者针刺左侧合谷穴、外关穴任务下,两侧基底核区核团及丘脑激活最为明显,左额内侧回、额上回、左岛叶有明显激活区域,中脑网状结构、红核、黑质及左小脑山坡、齿状核、右侧额叶皮质见大量激活区域,左颞下回、梭状回、左额中回、左额下回、两侧楔前叶、右小脑山坡、右顶叶皮质有少量激活区。负激活脑区包括左后扣带回、右枕叶及右额上回。 结论 DTI技术可直观反映脑梗死偏瘫患者的锥体束损伤情况,损伤时锥体外系在针刺效应中发挥了显著作用,DTI与BLOD-MRI联合应用对研究脑梗死患者的针刺康复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