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运用动态辨证思维分析“营热体质”以及“营热体质外感”的形成和特征,阐述营热体质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初期在疏表同时即当清营,宜“清营解表”以“质病同调”;根据温病卫气营血动态传变规律,宜“清营解表”以“截断扭转”病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53例温病卫气营血患者各阶段的体温、白细胞总数、中性白细胞、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结果表明都有相应的变化。此变化随着卫气营血的传变而增减,尤以卫气与营血之间为显著,从而证实了叶天士“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理论是正确的。作者认为,这些指标其中尤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可作为中医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分型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3.
舌诊,是祖国医学望诊的主要内容。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所著《外感温热篇》,对温热病舌质舌苔的真假虚实变化,分析很精.论述颇详。全篇38条原文中,验舌辨证的就居17条之多.兹将有关内容归纳浅析如下: 一、辩病位叶氏在《外感温热篇势》中首创能反映温热病发展传变规律的卫气营血辩证体系。指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而卫气营血之辨,舌诊是重要的特证之一。原文15条:“再论其热传营,舌色必绛,绛,深红色也.初传绛色,中兼黄白色;此气分之邪未尽也,泄卫透营,两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文献中,逆传与逆传心包常被混同使用。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可知,逆传之名首见于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外感病传变的反常情况,与顺传相对而言,病情迅速发展到危重阶段的传变方式。逆传心包为清代叶天士《温热论》首载,指温热病邪侵犯肺卫之后不从卫分顺传气分,而径入心包,扰及心神的病理变化。在指温病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和三焦病证的传变时,二者可以通用,但逆传心包的使用范围仅限于以上两证,而逆传则可适用于所有外感疾病。  相似文献   

5.
外感热病“五定”辨证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产生及其特点,回顾了近年来对统一外感热病辨证的各种设想,认识到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分别为伤寒和温病而设,不能互相取代和概括。为此,提出“五定”辨证(即定病邪、病位、病性、病势、传变),作为统一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6.
感冒是临床最普通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外感病范畴。目前中医临床上治疗该病主要遵从“伤寒”和“温病”的辨证体系进行辨证论治。“伤寒”和“温病”的辨证体系是古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现在人们所生活的气候环境、人的体质、发病因素较古代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不能照搬古人的经验来治疗现在的疾病。目前的感冒临床特点与古代的“伤寒”和“温病”不同,其临床主要症状为发烧、头痛、周身酸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整个发病过程其症状无显著的变化,并没有“伤寒”的六经传变和“温病”的卫、气、营、血传变过程。病人之…  相似文献   

7.
动态思维是温病辨治的特色之一,古人云“走马治温病”。温邪致病发病急骤,传变迅速,易伤津耗液。温病袭人无一刻静止,时刻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其致病因素的特异性、病理演变的规律性、临床表现的特殊性,以及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的特点无不突出“动”与“变”。只有充分认识温病的动态变化规律,才能抢占先机,药在病先,使邪无可传之机。所谓用药如用兵者,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8.
和解法属八法之一,始自《伤寒论》,代表方为小柴胡汤。文章根据温病的病因病机和传变的特殊性,对和解法的应用有所变通,提出了不同于伤寒少阳病的治法和方剂,从而发展,丰富了外感热病和解法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清代医家叶天士,在确立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同时,也相应地提出了诸证期的治疗治则。他在《外感温热篇》中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寥寥数言,概括了温病辨证施治的总体规则。在这里,“透热转气”显然是作为营分证的基本治法提出来的。这里的“透”,是指透泄营分邪热,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言,既指病邪的由里达外,又象征病证的由深转浅。  相似文献   

10.
四、以“温热”、“湿温”为例来讨论温病辨证施治的基本法则:前已述明“温热”及“湿温”是本书的两大纲,故作者以“温热”、“湿温”为例来讨论温病证治的基本内容。我们知道温病以三焦立论,在临床经过中是按三焦(上焦→中焦→下焦)传变(但不一定都传变),在传变过程巾可以发生“转化”,这些均于前面已加讨论而再重申者,乃引以为例,说明作者是根据此原则来探讨温病证治的。“温热”和“湿温”,各可分为病在上焦,病在中焦和病在下焦;上、中、下焦各有一定的临床表现——主证,从现代医学观点来分析温病各个阶段的主证,基本上  相似文献   

11.
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约撰于公元 110 0年 )一书中包括了伤寒和温病两方面的内容。前 3卷论述伤寒 ,卷 1为六经分证 ,卷 2以法类证 ,卷 3以病名证。主要列举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条文加以论述 ,也收入部分非仲景方。书中在论述仲景伤寒病证之后 ,还提出个人的学术思想 :认为温病与伤寒的病因病机有较大差异 ,温病的病因病机有寒毒变病说、伏热温毒说、脏腑温毒传变说、异气说的不同 ,并指出温病有脏腑传变 ,且说明了传变的途径及时间。书中特立一章论述天行温病 ,认为其病因为感受异气 ,病机为“冬月温暖之时 ,人感乖候之气 …  相似文献   

12.
EB病毒感染多发于晚秋至初春,发病较为迅速,易累及他脏,相关疾病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首。根据它的发病季节、传变速度、与累及他脏等特点,从温病学说角度,中医认为EB病毒为温病邪气,外感温邪,或兼之体虚或内有湿热、痰湿、瘀毒,内外相合,发而为病,传变迅速,可侵及他脏。笔者就温病学说探讨中医对EB病毒感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温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生于不同季节的温病,初起即有不同的临床特点,从而反映出不同病证的类型。前人为了区别其病因、病机、明确治法的异同,因而便依据时令结合主气提出了四时温病的分类和相应的命名。四时温病尽管各有特点,但从病邪的性质来分,一般不外“温热”与“湿热”两大类型,其病机传变也不出卫气营血和三焦的范围。为了方便临床辨证施治,在下讲开始将温热病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出血热病多属于中医的温热病范畴,对其传变规律和治疗大法医者多遵叶桂“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以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余通过临证认识到,温热病,发生急剧,传变迅速,临床上常舜间卫气营血证并见,尤其气营血分证互见较多,再固执古训,按步就班治疗,常致措手不及,贻误病情。因此,流行性出血热病初现的治疗首先是早治疗,病在卫气分时即  相似文献   

15.
湿温病是因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多发于夏秋雨湿较盛季节。临床以发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脾胃证候显著为其特点。初期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痞满,苔腻脉缓为其表现。在治疗上,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主张“三禁”,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出血热一般认为属“温热病”的范畴,笔者根据临床症状认为本病既同于温病,又异于温病,是温病中的“特异性温热病”,本病以深秋、冬、春季节发病率为最高。其性质、传变方式、症状等均不同于历代温病学家所说的风温、春温、秋燥、冬温等温热病的症状。而温热病以其季节发病,但毒邪不甚壅盛,其传变方式多从卫分开始,渐次传人气、营、血,同时早期卫分证候明显。  相似文献   

17.
<正>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一语,见于《外感温热篇》之首。《外感温热篇》为清代医家叶天士游洞庭山时,门人顾景文随于舟中,将其口授之语录记而成。自章楠改题定名之后,这句名言便被奉作认识全部温病的提纲,其实只不过是试图概括风温而已。叶氏医案有云:“吸入温邪,鼻通肺络,逆传心包络中……。”有人认为,“这  相似文献   

18.
中医早在我国战国时代的《内经》一书中就有“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的论述。其后《难经》一书更具体指出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也就是说伤寒有五之“伤寒”,是指广义伤寒 ,它既包括伤寒一类的外感疾病——中风、伤寒 ;也包括了温病一类的外感疾病——湿温、热病、温病。五种之一的“伤寒”则是狭义的“伤寒”,是风寒性质的外感疾病 ,它与温病虽同属广义“伤寒”范围 ,但两者性质不同 ,辨治方法有异。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病的专书 ,重点论述了外感风寒之邪辨证论治的规律 ,同时又提…  相似文献   

19.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毒性心肌炎 ,根据其发病特点属中医学温病范畴 ,从其临床特点来看 ,则可将其归属心悸、怔忡、胸痹、虚劳等病。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患者素体气阴两虚 ,外感邪毒 ,内侵于心所致 ,其病情轻重不一 ,病机错综复杂 ,临床证候虚实并见。1 外感邪毒是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外因 ,热毒内侵是其重要发病环节  根据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发病常伴有发热、周身酸痛、咽痛等外感热证及传变迅速、易伤气阴等特点分析 ,本病的病因应主要是外感邪毒。正如《素问·痹论篇》中所云 :“脉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心”。《济生方·怔忡论治》[1] 亦认为 :“冒…  相似文献   

20.
《温病条辨》禁忌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以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为特征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其发生大多起病急骤,来势凶猛、变化较多、传变较快,病情严重。若治疗不当,轻则病程迁延,重则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故温病治疗尤当慎重,前人根据温病的病机特点,提出了各种治疗禁忌,内容十分广泛,以下从治法、方剂、药量、煎法服法、饮食等方面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