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是威胁患者生命的严重病症,及时预防和控制往往能挽救患者的生命。目前对预测MVA的指标已有较多研究,最近又发现ECG T波电交替对预防MVA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其准确性较以往的QT间期延长,QT离散度增加和心室晚电位等更优越,且不受束支阻滞和心律不齐的影响,对折返激动和触发活动所引起的MVA都能有效预测。本文就此问题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及窦性心率震荡(HRT)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12月收治的8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三支病变者30例、双支病变者30例、单支病变者28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通过动态心电图设备进行MTWA与HRT检查。两组MTWA与HRT检测值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患者的MTWA与HRT检测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组MV_1、MV_5、TO值高于对照组(均P0.05),TS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Ma V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病变、双单病变与三支病变患者的TO、Ma VF、MV_1与MV_5值逐级递增,即三支病变双单病变单支病变(P0.05);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与三支病变患者的TS值逐级递减,即三支病变双单病变单支病变(P0.05)。结论 MTWA与HRT是冠心病的有效诊断指标,能够反应出疾病的病变情况,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一个基于无线传输和USB接口相结合的T波电交替检测系统的设计.该系统首先对心电信号进行放大,放大器放大倍数为2000倍,共模抑制比为80db.放大后的信号经过12位AD采样再经过无线传输和USB总线传输到JPC处理端.在处理端,利用谱分析方法对T波交替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高数据传输速率和实时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实现微伏T波电交替的测定.  相似文献   

4.
佘光明  马敏 《中国医师杂志》2011,13(12):1676-1678
目的探讨T波电交替(TWA)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80例,分为两组。40例TWA的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无TWA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分析动态心屯图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性别构成、年龄、心率、血压、室间隔或左心室后壁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WA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T波顶点至T波终末期间期(Tp-Te间期)对冠心病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54例冠心病患者,根据其是否合并恶性心律失常分为两组,对两组Tp-Te间期检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观察组Tp-Te间期测定结果为(168.39±18.83)ms,对照组Tp-Te间期测定结果为(128.69±16.95)ms;Tp-Te间期预测恶性心律失常敏感度为88.89%,特异性为70.37%,阳性预测值为75.00%,阴性预测值为86.36%。结论在冠心病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中,Tp-Te间期具有非常显著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6.
姜波  齐丽薇  张扬 《现代保健》2009,(10):101-102
室性心动过速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终止后可出现T波倒置,ST段压低,QT间期延长,ST—T改变可持续数日或更长时间,这种T波叫电张调整性T波,在临床工作中遇到如下病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对房性早搏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150例房性早搏的患者及155例心电图检查正常者均采用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并测量P波最大时间占P波最小时间,计算P波离散度。结果 房性早搏组P波离散度明显增大(P〈0.01),P波离散度预测房性早搏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90%,有非常显著的意义。结论 P波离散度对房性早搏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且方法简便,安全、无创、可重复性高,可作为预测房性早搏的临床指标.为临床对房性早搏的及时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尹燕霞 《职业与健康》2008,24(22):2493-2494
目的分析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探讨T波变化对诊断肥厚型心肌病(HCM)的意义。方法对经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61例HCM患者的ECG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心电图T波倒置47例,占77.0%(47/61);伴ST段下移者17例,占27.9%(17/61);单纯ST段下移不伴T波倒置者仅2例,占3.3%(2/61)。非室间隔肥厚型及全心肥厚型患者心电图T波倒置为100%,室间隔肥厚型T波倒置占57.4%(35/61)。结论固定性T波倒置高度提示HCM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碎裂QRS(fQRS)波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其入院5天内心电图有无fQRS波分为fQRS组和非fQRS组,统计分析两组于住院期间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发生率。结果fQRS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fQRS组(P〈O.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出现fQRS的患者,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fQRS者,fQRS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电图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 com-plex,fQRS)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在急性心肌梗死后8周左右对每一位研究对象均进行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及生化标志物检测,根据常规心电图fQRs的有无,将研究对象分为fQRS组和非fQRs组,分别统计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fQRs组24h室性早搏的发生数明显高于非fQRs组(3140±555 vs 1226±142,P〈0.01),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fQRS组(34.4%VS10.7%,P〈0.05)。结论心电图12导联fQRS波可能可预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碎裂QRS波(fQRS)与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NDCM)患者恶性心律失常(MVA)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1年8月山东省潍坊市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NDCM患者57例,通过分析心电图上是否出现fQRS波,分为有fQRS波组33例和无fQRS波组24例,随访(18.9±4.9)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MVA发生率、全因病死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QRS波组中发生MVA 15例(45.5%),无fQRS波组中发生MVA 4例(16.7%),fQRS波组中MVA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fQ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QRS波组中病死6例(18.2%),无fQRS波组中病死3例(12.5%),fQRS波组病死率高于无fQRS波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QRS对NDCM患者的MVA发生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而与此类患者的全因病死率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2.
13.
QRS电交替在各类器质性疾病以及健康人群中都可以发生,但其发生的机制尚未能明确,可能与心室内传导系统和心肌除极或复极化速度发生交替性改变等原因有关。恶性肿瘤患者除具有原发肿瘤的临床表现之外,随着病程进展,  相似文献   

14.
何谨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7):1318-1320
目的研究QT间期频率依赖性在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律失常事件预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20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询问病史并行心脏超声、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检测QT间期离散度(QTd)、QT/RR相关直线的斜率、心率变异性(SDNN)、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24 h室性早搏(VPB)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的次数。随访AMI患者6个月,心律失常事件为持续性室速(VT),心室颤动(VF)或心脏性猝死。结果 AMI心律失常事件组和无心律失常事件组比较,QTd、QTe/RR(QTe为Q波起始至T波终点的间期)和QTp/RR(QTp为Q波起始至T波顶点的间期)斜率、VPB、NSVT、LVEDD、QTe/RR和QTp/RR斜率、LVEF、SDNN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QT间期频率依赖性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事件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并可进一步提高NSVT和LVEF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急诊抢救,护理措施,掌握急诊护理及观察要点,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1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抢救资料.结果:1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经过积极的抢救与护理,10例患者抢救成功.结论:熟练掌握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及观察要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反馈信息予医师并提供有效护理是救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了解P波离散度(Pd)及P波最大时限(Pmax)的临床意义,探讨Pd、Pmax与房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分别分析83例正常人(A组)、64例偶发房早患者(B组)、56例频发房早伴阵发房速患者(C组)、39例阵发房颤患者(D组)的Pd、Pmax。结果A组与B组之间Pd、Pmax无显著意义,A组及B组与D组之间Pd、Pmax有显著意义(P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非心脏疾病住院患儿心电图T波异常改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3家医院儿科病房非心脏疾病患儿中出现叹气、胸痛、心悸等症状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心电图检查,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患儿心电图T波异常改变情况,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心电图T波异常改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纳入儿科住院儿童病例5 128例,共检出心电图T波异常改变患儿713例,占13.90%;经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超重(OR=4.934)、肥胖(OR=13.861)、疾病种类为支气管炎(OR=4.174)、肺炎(OR=4.268)、急性上呼吸道感染(OR=2.413)、腹泻病(OR=3.813)、急性肠胃炎(OR=4.275)、手足口病(OR=3.902)、颅内感染(OR=9.235)、中毒(OR=7.517)的住院儿童病例心电图T波异常改变的可能性较大。结论 儿科住院儿童病例心电图T波异常改变较为常见,可导致T波异常改变的心外性疾病因素较多;当患儿出现T波异常改变时,临床医师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等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明确病因,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9.
T波是心电图上心室复极引起的电位变化,又叫心室复极波。许多冠心病老患者耳濡目染,都知道T波低平、倒置是冠心病的表现。但是,T波形态变化的原因很多,并不都是心脏病的特有表现。在判断T波改变的意义时,应密切结合临床,不能贸然作出冠心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心电图T波异常的可疑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分析,探讨心电图T波异常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2011年486例心电图T波异常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检查资料,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阳性组(104例)和阴性组(382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和是否抽烟。分析各因素对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影响。结果 (1)造影阳性者104例,阳性率为21.4%。(2)T波异常时,男性较女性患者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高(27.0%vs15.9%),特异性62.5%,敏感性53.9%。(3)T波异常时,心率偏慢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高(27.9%/17.6%),特异性48.1%,敏感性66.2%。(4)联合性别和心率对冠状动脉造影阳性预测敏感性27.9%,特异性83.5%。结论单独心电图T波异常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低,但联合性别和心率可以提高对冠心病诊断的特异性,有助于临床初步筛选冠心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