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中载有三个具有寒下作用的承气汤方剂,其中作用比较和缓而又应用范围较广的一首,便是“调胃承气汤”。恽铁樵称它是下剂中的和剂,说明其泻下之力较轻。  相似文献   

2.
入法(续完)     
3.下法下法亦称泻下法,即用通便、泻热、逐水的方药,以治疗便结、实热及水饮等症的方法。《内经》提出,“中满里实”、“里热”、“血瘀”均宜攻下,为下法确立了应用原则,而《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则将下法广泛用于外感及内伤杂病,并创立泻下方剂三十余首,堪称下法应用之典范。泻下剂是下法的具体体现,泻下药为其主要组  相似文献   

3.
仲景应用大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黄始载于《本经》,谓其“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历代医家都十分推崇大黄,而妙用大黄者当推仲景为第一人。细察《金匮要略》、《伤寒论》方剂,大黄入方30首,其中《伤寒论》15方,《金匮要略》15方。仲景用大黄,所蕴法度,寓意颇深,证之于临床,疗效颇验。今不揣冒昧,对仲景应用大黄探析如下。 1 用途 1.1 泻下攻积大黄具有较强的泻下攻积作用,仲景治疗阳明腑实证,釜底抽薪,急下存阴。大承气汤中,大黄泻下实热,芒硝润燥软坚,厚朴、枳实破气导滞,为泻下峻剂,适用于肠腑燥实重证,患者日晡潮热,手足氵戢然汗出,谵语烦躁,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甚至喘冒不得卧,舌苔老黄,焦燥起刺,脉沉迟实。小承气汤用大黄、厚朴、枳实,以宣通气机,轻泻实邪,和降胃气,为泻下和剂,适用于肠腑燥实较轻,患者不大便或大便硬,谵语潮热,腹部胀满或痛而不甚,舌苔黄垢,脉沉实而滑。调胃承气汤以甘草甘缓养胃,大黄泻下实热,芒硝润燥软坚,为泻下之缓剂,适用于邪热初传阳明,肠中燥热,胃气不和,患者不大便,腹胀满,或热结旁流,蒸蒸发热,心烦,谵语等。另外,麻子仁丸以麻仁润肠燥,芍药滋脾阴,大黄、厚朴、枳实行气泻实,杏仁降肺气,为下法润剂,适用于脾约证,患者胃中有热,脾阴不足,脾的输布津液功能被约束,以致肠中干燥,大便秘结,患者无潮热腹满疼痛等证,仅有大便秘结,不宜承气汤攻伐,而宜麻子仁丸润下。  相似文献   

4.
略谈下法     
下法为“八法”之一。“下”有泻下、攻下之意。下就是运用泻下方药以攻逐里实的治法。泻下是手段,攻逐里实是目的,所以下法有时又称攻里。肠胃积结,水血壅滞,均须用下法以荡涤之,此为其共通点。但这些证候的病机各不相同,故下法的应用亦随之而异。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燥者润之的原则,适应证1.肠胃热结,当用寒下;2.肠胃冷积,当用温下;3.肠燥便秘,宜用润下;4.腹水(包括  相似文献   

5.
大柴胡汤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方剂之一。它是医圣张仲景在"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少阳之邪未解,又入阳明"的情况而设立的具有解表攻里之效的首选方剂。其药物组成有:柴胡半斤、枳实四枚、生姜五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大黄二两[1]。本方以和解少阳,泻下热结为主功,主治少阳邪热未解,阳明里热壅盛之证。其临床表现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郁郁微烦,心下痞硬,下利而不畅,舌  相似文献   

6.
<正> 在急腹症中,应用中医治病八法中的“下法”较多,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总攻疗法”,是下法的一大发展。下法为运用具有通便泻下的药物组成方剂,以通利大便,荡涤胃肠达到排除病邪为目的,又称为泻下法或攻下法。《伤寒论》说“随其实而泻之”,“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内径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大黄应用范围甚广,205首方剂中应用大黄者有22首,与他药配伍具泻下攻积、活血祛瘀、泄热逐饮、清热退黄、泻火降逆、解毒消痈之功,可治疗诸多病证。并对其随证而变之药量、炮制方法、剂型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止血方剂是以止血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制止出血、调整血行的作用,治疗出血病证的方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这是止血方剂的立论根据和应用原则。汉·张仲景《全匮要略》一书中,首列“吐衄下血”专篇进行论述,并创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胶艾汤等有效方剂,堪称止血方剂之“祖剂”。  相似文献   

9.
大黄附子汤载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篇,是治疗冷积便秘而正气未虚证的代表方剂,具有温阳散寒、泻下冷积之功。因此,本方也可说是温下剂的代表方。唐·孙思邈在本方的基础上创制了六个方剂,所针对的病证虽然亦属于里寒积滞,但脾阳损伤明显,属于虚中夹实证者,其中温脾汤方最为著名。大黄附子汤的组成为:大黄三两(9克)、附子三枚(炮,9克),上药  相似文献   

10.
大黄又名川军,在中医方剂学中出现的频率较多。在泻下的二十几种方剂中约占15种之多。其他如:理血剂、消导剂、清热解毒剂等的组方中,亦有大黄。仅理血剂、消导剂中就各有3方。 因大黄在方剂中出现的  相似文献   

11.
“解表剂”作为中医学现代规范名词,其从名称到内涵,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春秋至秦汉出现“解表”的概念与初步的运用。晋唐时期,“解表剂”的内涵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宋金元时期,出现“辛凉”与“辛温”两类“解表剂”,扩展了内涵。明清时期,首次出现“解表剂”一词,其内涵与现代“解表剂”相同,类似名称还有“解表方”“发表方”等。明清时期的医家将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之剂、辛平解表之剂、辛凉解表攻里之剂等,丰富和发展了“解表剂”的名称与内涵。现代中医界将具有解表功效类的方剂名称统一确立为“解表剂”。  相似文献   

12.
在急腹症中,应用中医治病八法中的“下法”较多,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总攻疗法”,是下法的一大发展。下法为运用具有通便泻下的药物组成方剂,以通利大便,荡涤胃肠达到排除病邪为目的,又称为泻下法或攻下法。《伤寒论》说“随其实而泻之”,“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内径》有所谓“实则泻之”。均说明实症宜采用下法治疗。现将笔者在急腹症中应用下法的体会作一小结: 一、下法治疗急腹症的机制急腹症的病理主要是梗阻不通和炎症,由于梗阻促进了细菌繁殖,加重了炎症,而  相似文献   

13.
曾高峰 《广西医学》2001,23(4):850-851
泻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泻逐作用 ,将积滞、积水、瘀血、痰结、宿食等有形实邪从后阴排出体外的治疗方法。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有多首泻下的方剂 ,泻下诸法理法方药悉备 ,开下法广泛运用于临床的先河 ,对后世影响深远。然条文比较分散 ,不便研读 ,今归纳为泻下八法 ,每法就其代表方、证分述如下。1 苦寒泻下法对于伤寒邪入阳明 ,由寒化热 ,或温病热入中焦 ,邪热与积滞互结导致肠中燥结 ,大便不通 ,胸痞腹满 ,甚或火邪热毒上扰神明 ,神昏谵语等痞、满、燥、实具见之阳明腑实证。《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曰 :“中满者 ,泻之于内”,《索问 .…  相似文献   

14.
泻下法的临床应用源远流长,历代医家多有发挥。医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奠定了治疗杂病之基础,其中泻下法也得到广泛运用。纵观全书,言及下者达35条之多,立方约15首。然条文比较分散,不便研读,今归纳整理为泻下7法,每法就其代表方、证分述如下:1 攻积导滞法代表方大承气汤。《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论述积和胀俱重的里实证治。由于气滞与燥屎内结而致腹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乃实证要点。既是实证,则当用大承气汤攻下里实。方中大黄攻积泻热,芒硝润燥软坚,厚朴消气壅,枳实破气结。除此之外…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下法的运用已初具规模,有苦寒泻下法、润肠通便法、攻逐水饮法、攻逐瘀血法、温阳泻结法、外用导法等,应用中充分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中病即止和连续用攻、果断和慎重相结合的辨证思想。  相似文献   

16.
小柴胡汤,出自汉代张仲景所著之《伤寒论》。系少阳病主方。其药物组成如下: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炙草三两大枣剖十二枚半夏洗半斤所主的症候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或胀疼;心下痞鞭;默默不欲食;口苦喜呕;耳鸣;目眩;头疼;心烦……等。该方也叫“三禁汤”。因为它所主的症候禁发汗、禁泻下、也禁催吐。本方既不发汗,又不泻下,更不催吐,只是和里以解表,所以被称为“和解之剂”。《伤寒论》中所谓少阳病,就病情讲,较  相似文献   

17.
通下法包括通便和泻下(亦称为攻下),是中医重要治疗法则之一。《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谓“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等,是其理论依据。广义的通下包括通便、泻水、攻瘀、逐痰等,故此法是祛除顽固病邪的一种治法,狭义的通  相似文献   

18.
疡,祖国医学称为疮疡,亦是痈疽疮疡的简称,凡具有解毒排脓、生肌敛疮、散结消痈的方剂、统称为治疡方。治疡剂属于“八法”中“消法”范畴。治疡剂较多,根据方剂功效不同,分为散结消痈,托里透脓和补虚敛疮三类。笔者在中医外科临症常用“疡门开手攻毒第一方”治疗疮疡、疗效颇佳,体会浅述如下,供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19.
葛根黄芩黄连汤,大多认为是解表清里,或为表里双解剂。如《伤寒贯珠集》:“其病为表里并受之病,故其法亦宜表里两解之法,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解肌于表,芩连清热于里,甘草则合表里而并和之耳。”《冉注伤寒论》:“总之此项方剂意义,为表里双解,了无疑义。”《方剂学》:“解表清热”等均持此见,似乎已成定论,细究之则不然。笔者认为,葛根黄芩黄连汤之作用,重在清解里热,应属清热剂,不归解表剂。其理由是:  相似文献   

20.
"和法"代表方小柴胡汤配伍机制及治疗肝病的现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法”在中医里是一种适应症较为广泛 ,而且又比较特殊的治法。从临床实践来看 ,“和法”施用于机体不会出现明显的发汗、催吐、泻下等作用 ,也不表现出对机体有明显的补益作用 ,也不祛痰、化瘀、逐水、除湿。和法是利用药物的疏通调和作用 ,以达到解除病邪的目的 ,属于调整人体机能的一种方法。和法应包含和解、调和、缓和等三种意思。[1] 本文试对和法代表方剂之一———小柴胡汤在方剂配伍、组方机制及对其治疗肝病的现代研究方面作一初步探讨。1 方剂配伍、组方机制小柴胡汤乃汉代张仲景所创制 ,为后世称为和解剂的主方。柯韵伯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