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脑卒中病人鼻饲管插入长度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脑卒中病人急性期常因昏迷、球麻痹不能自行进食,为保汪营养素以及药物的定时供给,通常在发病24h~72h内插入鼻饲管进行鼻饲。在鼻饲过程中,为防止20%甘露醇静脉输注而致的低钾,需经鼻饲管每日3次注入10%氯化钾10ml,注药后病人即感到上腹部不适,具有烧灼痛,出现注药后不舒适的护理问题。经分析原因考虑插入鼻饲管的长度不够,可能10%氯化  相似文献   

2.
应用注水法插鼻饲管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兰英 《临床医学》2008,28(9):27-28
目的 对需要留置胃管鼻饲的病人,给其注5-10 ml左右的温开水,诱发吞咽发射,从而提高插管成功率.方法 对需要留置鼻饲管的20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插胃管,观察组在插胃管时给予注温开水5~10 ml左右,其他操作方法同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病人口腔食管湿润,随吞咽活动时将鼻饲管顺利插入,一次插管成功率为98%,对照组病人一次插胃管成功率70%(P<0.01);观察组病人呛咳发生率为2%,对照组为14%(P<0.01);观察组呕吐发生率为2%,对照组为16%(P<0.01);观察组黏膜损伤为2%,对照组28%(P<0.01).结论 对需要留置胃管鼻饲的病人,可在插管时注温开水5~10 ml,可减轻病人痛苦和护士工作量,能提高一次插胃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留置胃管长度及鼻饲量对老年鼻饲患者食道反流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102例不能进食的留置胃管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插入胃管长度55~ 65 cm,对照组(B组)为45 ~ 55 cm,两组患者鼻饲量,每次各为<200 mL和200~300 mL及300~400 mL,分别为A1、A2和A3组,B1、B2和B3组.比较不同鼻饲量和留置胃管长度发生食道反流情况.结果 实验组(A组)总的食道反流率为6.6%,对照组(B组)为11.6%,两组比较,x2=160.0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插入胃管长度55 ~ 65 cm鼻饲量< 200 mL(A1组)发生反流率最低,鼻饲量200~300 mL次之(A2组),鼻饲量300 ~ 400 mL( A3组)发生反流率最高,其均低于插管长度45 ~ 55 cm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组内比较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反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鼻饲置管长度为55 ~ 65 cm,每次鼻饲量为200~300 mL,既可满足不能进食的老年患者营养需求,又能达到降低食道反流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进胃管置管长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鼻饲营养后胃肠道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观察组53例,插入胃管长度为55~65 cm,当插至45~55 cm时,检查胃管在胃内后,再插入10 cm,使其到达幽门部.从胃管注入温开水20 ml,拔出导引钢丝,再次用注射器快速从胃管注入温开水10~20ml,使胃管在胃内不盘曲后固定.对照组52例,按传统的胃管置入方法,长度为45~55 cm.两组的鼻饲液均使用营养科自配的营养液.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期间反流、呛咳、误吸、吸入性肺炎、腹泻、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2例出现呛咳,无反流、误吸、吸入性肺炎发生,此4个指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观察组发生腹泻5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对照组分别为6例、4例,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增加胃管插入长度后,食物直接刺激幽门部,可促进体液调节,减少胃肠道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鼻饲时传统采用硅胶鼻饲管。因硅胶管太软,在操作过程中特别容易打弯扭曲,影响插管成功率,且留在体外端开口与外界相通,需反折后用纱布包往扎紧.操作繁琐,且易污染。我科自1993年6月至今,新生儿鼻铜管均采用一次性FDP(二磷酸果糖)注射针头(由意大利福斯卡玛生化制药公司生产).共鼻饲102例,成功率达100%。1物品与方法未使用一次性FI3P针头一副,消毒剪刀一把,其他用物与一般鼻饲相同。用消毒剪刀剪去穿刺针头金属部分,再剪2~3个侧孔(直径约0.2cm),掀开另一端盖帽,测量插入长度,用胶布作一记号,徐石膜油后插入…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患者鼻饲管插入长度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对2002年6月~2003年6月82例脑卒中患者采取2种不同长度鼻饲管鼻饲,并对2种插管长度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是插管长度10 cm的患者上腹部不适感消失,解决了护理问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使用多孔胃管,并在传统插管长度的基础上再延长10~15cm,在肠梗阻胃肠减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3例胃肠减压置管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60例和试验组63例。传统组采用普通胃管,插管长度为45~55cm;试验组采用多孔胃管,插管长度为55~70cm。观察两组置管时间和效果。结果试验组较之传统组,检验胃管是否在胃内的结果准确,堵管率低,置管时间短,效果优于传统组(P<0.01)。结论肠梗阻胃肠减压病人采用多孔胃管并延长插入长度,可明显提高胃肠减压效果,减轻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8.
据报道 ,5 0 %的中风病人有咽下困难的症状。咽下困难可致营养不良、脱水和吸入性肺炎等 ,Smithard等人发现 :咽下困难是引起中风病人肺部感染和死亡的诱因。为了避免肺炎和获得足够营养 ,通常需给咽下困难的病人插鼻饲管。为中风咽下困难的患者插鼻饲管很困难 ,因为病人神志不清、失语、舌与颊面部运动失调 ,导致病人不合作。作者通过诱导吞咽反射可顺利安全地置入鼻饲导管。其方法是 :采用婴幼儿 (4号 )胃管经鼻插入 ,当胃管插入 11~ 13cm,前端到达口咽部时 ,将第二根鼻饲管从另一鼻孔按同样的方法到达相同的位置。然后向胃管内注0 .5 m…  相似文献   

9.
胃肠减压胃管插入长度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胃肠减压的效果与胃管插入长度对病人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均为成年人)胃肠减压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观察组改胃肠减压管插入长度为55~66cm,对照组按常规插管,观察两组病人腹胀及引流情况.结果观察组引流量多,腹胀明显减轻,对照组较观察组引流量少,病人腹胀不适,观察组恢复较对照组早,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胃肠减压增加插管长度10~11cm,使引流量增加,能尽快减轻病人的痛苦,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0.
林笑芳 《全科护理》2012,10(25):2337-2338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急性期病人常因出现昏迷、延髓性麻痹等原因而不能自行进食,为保证营养素及药物定时供给,通常在发病后24h~72h插入胃管进行鼻饲,鼻饲已成为脑卒中综合治疗的必要手段之一。鼻饲是将鼻饲管经鼻孔进入胃内供给不能由口进食的病人以营养丰富的流食,保证机体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