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山东省血站系统血液检验室室间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血液质量管理委员会对本省内血站、血库等单位的血液检验室HBsAg、抗-HCV、抗-HIV、梅毒、ALT五项检测指标进行室间质量评价(EQA),旨在了解各检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度,为各室之间提供评价资料,便于各室找出差距纠正不足.也为主管部门提供可靠数据,以便实施管理,为确保检验质量和输血安全提供保障.笔者统计了1999~2000年的室间质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全国血站血液检验室间质量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站管理办法》(暂行)及相关法规、规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血液检测工作进入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的新阶段。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辖区内血液检测的管理工作负责,须经常进行监督和检查,以保证血液检测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和检测质量。  相似文献   

3.
全国免疫球蛋白类检验的室间质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免疫球蛋白类检验的室间质量评价工作,掌握全国免疫球蛋白类检验状况,使免疫球蛋白类检验逐步规范化,提高临床检验的水平和质量,方法 依据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室间质量评价方案,建立我国免疫球蛋白类检验的室间质量评价方案,通过定期向全国参评实验室寄发质控样品,然后对回报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作出实验室检验水平评价,试剂盒临床使用评价及检验方法学评价。结果 参加全国室间质评的单位数从1994年  相似文献   

4.
1995年全国HCG免疫测定室间质评共进行两次,结果表明,使用乳胶凝集体试验测定HCG医院的质评成绩合格率最低,放免法最高这可能是由于乳胶凝集试验的敏感性代,不能测出稍弱阳性标本所致。  相似文献   

5.
血红蛋白室间质量评价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全国血站系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室间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自1989年开展血站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室间质量评价工作以来已有十年的历史,对推动室内质控的开展,提高该项目的检测水平,保证血液质量起到了的积极作用. 本文就十年来的总体情况、检测水平、试剂的临床使用评价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7.
为了做好上海市质量控制工作,上海市临检中心组建了二级质量管理网络[1],我们医院作为该网络在松江区二级质量管理网络单位,在2005年至2007年共进行了4次室间质量调查,现将这4次调查的结果和总结报告如下。一、调查对象在2005至2007年间分4次调查了全区20家公办一、二级医院,其  相似文献   

8.
血液黏度是血液检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与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肺心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尤其是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全自动黏度仪以其快速灵敏、重复性好、准确度好,试剂单一而被广泛推广应用,但血液黏度值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做好以下环节的全程质量管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吴学兵  冯敏  王李润 《检验医学》2008,23(6):679-680
为了做好上海市质量控制工作,上海市临检中心组建了二级质量管理网络,我们医院作为该网络在松江区二级质量管理网络单位,在2005年至2007年共进行了4次室间质量调查,现将这4次调查的结果和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黄石市临床检验中心自 1997年开始对全市 35家一级医院开展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测定的室间质量评价。本文就近 5年来全市一级医院HBsAg测定室间质评的结果进行评价分析 ,并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一简要介绍。1 材料与方法1 1 质控样本  5年HBsAg室间质评样本共 5 0份 ,包括阴性和不同含量的阳性样本。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1 2 试剂 市售HBsAg诊断试剂盒。1 3 血清HBsAg检测室间质评方案 按照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血清HBsAg检测室间质评方案进行评价和回报结果。1 4 质控样本的发放 将质控样本通过每年二季度举办的…  相似文献   

11.
全国血站系统乙肝表面抗原检验室间质量评价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简述了全国血站系统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验室间质量评价工作的必要性及基本作法。以及两年来取得的一些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依据《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卫医发(2006]73号),加强临床检测项目的质量管理。通过开展同型半胱氨酸室间质量评价工作,了解我国目前同型半胱氨酸实验室的检测能力。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0470—2006《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要求》,建立我国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室间质量评价方案。通过每年1次,每次5个样本向参加质评的实验室邮寄质控物,实验室对其检测然后将其结果回报给室间质量评价组织者,组织者对所有回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做出实验室检测水平的评价。结果2008年按照实际回报数据的41家进行统计分析,循环酶法占51.22%,其实验室闻平均变异系数为17.47%;荧光偏振免疫检测(FPIA)法占29.27%,其实验室同平均变异系数为22.02%;酶联免疫法占4.88%,其实验室间平均变异系数为13.99%;其它方法组占14.63%,实验室阐平均变异系数为15.16%。2009年按照实际回报数据的70家进行统计分析,循环酶法占54.05%,其实验室间平均变异系数为19.78%;荧光偏振免疫检测(FPIA)法占22.97%,其实验室间平均变异系数为15.90%;酶联免疫法占2.70%,其实验室间平均变异系数为21.46%;其它方法组占20.28%,实验室间平均变异系数为24.50%。结论开展全国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室间质量评价,有助于发现同型半胱氨酸实验室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利于提高同型半胱氨酸检测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提高临床输血的质量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07-2012年间医院输血科参加全国性实验室室间质评活动的结果,并与全国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007—2012年间参加所有检测项目的上报结果均合格,满意100分。ABO血型、Rh血型、抗体筛检和交叉配血结果与参与者的一致性评分均满意。结论:输血科参加全国性实验室室间质评活动有利于及时发现输血科日常工作中存在的管理问题.提高输血技术人员的检测水平和工作能力,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参加骨髓涂片室间质量评价的相关实验室对混合细胞性白血病(MAL)的诊断鉴别能力,普及和了解MAL基本理论、诊断技能和标准.方法 2011年采用同一份已确诊为MAL的骨髓涂片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其他检查结果,发放至两组参控实验室间进行室间质量评价.结果 室间质评在一组实验室中收到39份回报结果,基本相符的占87%,误报或错报的占13%;另一组74份回报结果,基本符合率与前一组相近.两组回报结果显示,其基本符合率与常见类型血液病骨髓涂片的室间质评比较,基本符合率偏低、错报误报率偏高.结论 开展罕见类型血液病(例如MAL)骨髓涂片的室间质量评价,有助于普及相关血液病知识和发现相关血液病实验诊断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陕西省血细胞形态学室间质评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方法对2011~2013年血细胞形态学室间质评的参评实验室、符合率、回报错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室间质评每年开展活动2次,每次10张骨髓和末梢血图片。全年20张图片刻录在一张光盘上,通过邮政快递发放给参评实验室。实验室在每年4月、9月上报2次质评结果,陕西省临床检验中心在每年6月、11月统计回报结果并向参评实验室发放质评报告。结果参评实验室由2011年的76家增加到2013年的163家;结果符合率≥80%的实验室比率依次是80%,47%,44%,55%,77%和96%;结果符合率≥80%的单个细胞有38个;末梢血图片鉴别的整体符合率高于骨髓图片;鉴别错误有细胞所属系别、发育阶段划分错误以及异常鉴别不全面等。结论血细胞形态学鉴别能力在各级医院检验科参差不齐;开展血细胞形态学室间质评对提高检验人员细胞形态鉴别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室间质量评价计划(能力验证)中,对各参评实验室回报结果的处理和评价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直接影响到室间质量评价计划的有效性,这也是室间质量评价组织者和参评单位最常出现争议的环节。室间质量评价计划(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EQA) 的结果和反馈报告应及时有效,应包括(但不限于):定量、半定量和定性项目所有参评实验室结果的统计分析、总体和不同分组中离群值的判断与剔除、单样本和多样本以及单参数和多参数的结果和分布的评价、指定值的确定、标准差的确定、图形显示,以及在不同室间质量评价计划中多个样本和参数的整合信息等。室间质量评价计划结果的处理与评价方式一直在向着更加客观与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Major causes of interlaboratory variation in low-level WBC counting are the gating strategies and staining methods employed. To overcome these limitations, a stable low-level WBC control preparation (termed daily run control [DRC]) was developed that when coupled with a new gating strategy will enable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STUDY DESIGN AND METHODS: Both a whole blood preparation (stability of more than 12 months; target WBC count of 20 cells/microL with defined fluorescence values) and a new gating strategy were developed and used with a staining kit (LeucoCOUNT [Becton Dickinson BioSciences] providing the basis for standardization). These were then combined and used to crosscalibrate seven different flow cytometers. After standardization with the DRC, comparative studies were undertaken with fresh samples with a WBC range of <1 to 60 cells per microL. RESULTS: The developed gating strategy enabled the DRC WBCs to be positioned to within four channels of the expected target fluorescence 1 value (2.3% variation) and within three channels of the target fluorescence 2 value (0.7% variation) on all evaluated instruments. Subsequent analysis of any sample meant that the WBCs always occupied the same "sample space," irrespective of flow cytometer platform and without the need for repositioning of the analysis region and/or gate. CONCLUSION: The cross calibr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flow cytometers used for low-level WBC counting (irrespective of platform) are attainable with this United Kingdom National 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 Scheme strategy. Its adoption should reduce interlaboratory CVs and provide a practical approach for the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operator and machine problems.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分析全国凝血试验室间质量评价的结果,了解凝血试验室间质评的状况,提出改进措施。方法 定期向参加凝血试验室间质评的实验室发放质评物,参评实验室对质评物进行检测,并回报结果,按照不同检测水平和仪器试剂分组后,计算加权均值、变异系数和及格率,并对及格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06年各项目(包括PT、INR、APTT和Fbg)在正常水平内的及格率较高(89.O%~99.oN),在高度异常水平(除Fbg外)及格率较低(74.3%~84.0%)。各水平组不同年度间及格率经x^2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每年每个项目3种水平(除Fbg外)的及格率经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仪器试剂分组后,各项目变异系数较大组的及格率较低。结论 异常水平样本的PT和APTT质评结果变异较大,非配套系统的PT、INR、APTT和Fbg的质评结果变异较大,建议选择配套系统,定期校准仪器,并开展异常水平的室内质控,使用非配套系统的实验室应与配套系统进行结果比对。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