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肢创伤性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是因动脉部分或全层破裂伤,由于周围组织较厚,创道小而曲折、或经加压包扎止血,血肿与动脉相通而形成搏动性血肿。约在伤后1个月,血肿机化形成外壁、内面为动脉内膜延伸形成的内膜。此类损伤均急性动脉部分破裂伤未能及时诊治所致,处理上不同于...  相似文献   

2.
弹力酶诱发动脉瘤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以猪胰弹性蛋白酶腐蚀动脉壁结构,建立动脉瘤模型,以期获得形态和病理均与临床颅内动脉瘤相似的模型。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将猪胰弹性蛋白酶处理过的兔一侧颈动脉段移植到对侧正常动脉侧壁形态动脉瘤模型。在2周-1个月内对动脉瘤模型进行复查,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移植酶处理的动脉段形成的动脉瘤模型在1个月内保持稳定或略有增大,动脉瘤壁呈紫红色,容易破裂,弹力板缺失,只由薄层的结缔组织构成。结论:移植酶处理的动脉段形成的动脉瘤模型手术操作简单,重复性好,模型稳定,具有良好的形态和病理特征,有望取代流行的静脉移植动脉瘤模型。  相似文献   

3.
病例资料 患者男,45岁,因多年头疼而行CT检查,头CT片显示脑实质无异常改变,但发现桥脑部基底动脉明显增粗(图1);之后行MRI检查并血管成像明确基底动脉中段管壁椭圆形扩张且突向管壁一侧,呈宽基底与基底动脉相连(图2),确诊为基底动脉瘤。确诊后患者到北京天坛医院进行了介入手术治疗(图3)。  相似文献   

4.
5.
6.
动脉瘤的诊治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红  王红伟  丁宁  刘洋 《吉林医学》2008,29(12):997-998
动脉瘤(AA)是由于动脉自发性局部性明显扩张和自身病变恶化或动脉外伤性破裂而形成的有搏动性血流的肿物。其病变的严重程度与动脉瘤的发病部位、时间和大小有密切关系。我科建科后的2年来,共手术治疗16例,通过对动脉瘤的认识和护理,感受较深,现予初步总结和探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颅内多发性动脉瘤较少见,其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尤其是双侧多发性动脉瘤。本文报告8例颅内多发动脉瘤行显微手术治疗病例。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3例,女5例。年龄25 ~ 59岁,平均44.4岁。病程自首发症状开始至来院就诊时间为28小时 ~ 半个月。临床表现突发头痛昏迷6例,动眼神经麻痹6例,癫痫2例。按Hunt分级,Ⅰ ~ Ⅲ级7例,Ⅳ级1例。8例均行CT检查,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行MRI检查,发现可疑动脉瘤。8例均行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共17个动脉瘤,后交通动脉10个,前交通动脉6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1个。双侧后交通动脉合并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大小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1月1日期间由同一组医师开颅手术治疗的209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及预后,按动脉瘤大小,分为小型组(<1cm)、中型组(1~1.5cm)、大型组(1.5~2.5cm)、巨大型组(≥2.5cm),预后用格拉斯哥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209例手术治疗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中预后良好者134例,其中包括9例小型动脉瘤,62例中型动脉瘤,48例大型动脉瘤和15例巨大型动脉瘤;不同动脉瘤大小的患者预后良好率、脑梗率、脑血管痉挛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型大小的动脉瘤(1~1.5cm)预后良好率较其他组高,中型动脉瘤组的患者术后发生脑梗死的率较其他组低,而发生脑血管痉挛率较其他组高。结论动脉瘤大小是影响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中型大小的动脉瘤(1~1.5cm)预后较其他组好。  相似文献   

9.
夹层动脉瘤是由于血液渗入主动脉壁层中 ,形成夹层血肿 ,并沿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一种比较少见而又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起病急 ,有剧烈的疼痛、休克和压迫症状等 ,由于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迄今仍有较多病例因漏诊、误诊或处理不当而死亡。因此 ,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本病死亡率的关键 ,同时严密监护对挽救病人生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我院 1993年 5月至 1997年 5月间收治的 15例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并对有关监护问题进行探讨。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 11例 ,女性 4例。年龄在 32~ 80岁 ,平均 5 7 2± 6 .8岁。按Dai…  相似文献   

10.
霉菌性肠系膜上动脉瘤为一罕见的动脉病变,国内尚未见有报道.我科治愈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动脉瘤夹闭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近年来收治的11例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开颅显微动脉瘤夹闭术进行治疗,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1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死亡,恢复良好10例,中残1例.术后2例患者出现对侧肢体活动障碍,其中1例同时伴随有失语症状.结论 动脉瘤破裂的治疗与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息息相关,应当尽早发现、尽早治疗才能提高治疗效果.动脉瘤夹闭术疗效可靠,安全性也较好,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最近出版的《神经外科杂志》公布了一项研究结果,外科医师对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的长期自然史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吸烟与未破裂的动脉瘤损害面积的扩大及随后的破裂有强烈的相关性。芬兰赫尔辛基的一名执业神经外科医学博士Seppo Juuelo医生认为,吸烟与完整动脉瘤随后破裂危险之间的关联足以说明吸烟可导致未破裂损害面积的扩大。人们只知道吸烟能收缩血管,但它是否可导致新的动脉瘤产生则不得而知。然而,研究结果表明只要患者年龄以  相似文献   

13.
肾脏多发性动脉瘤1例王殿林徐明西宁钢厂职工医院放射科(810005)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1岁,无诱因常于剧烈运动后出现气短,于半年前一次突然晕厥约2小时后自然缓解,遂来诊。超声心动检查示心脏呈球形扩大,以心肌病收住院。该患平素纳差,易感冒,不爱运...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43岁。进行性吞咽受限2个月,加重伴胸骨后疼痛不适5d,曾自服消心痛等药物,症状无缓解来本院求治。既往有高血压、胃溃疡病史。查体:神清语明,T36.4℃,R17次/min,BP145/85mm Hg(1mm Hg=0.133kPa),A2〉P2,腹软,剑下轻压痛,未扪及包块,颈部静脉血管无怒张。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胸部正位CR片:双肺未见异常,主动脉弓下缘见圆形病灶,边缘清楚、光滑,心脏形态、大小正常。  相似文献   

15.
1978~1987年收治的颅内动脉瘤23例,施行直接手术治疗的21例。年龄27~69岁,50岁以上者占47.6%。21例中颈内动脉瘤17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前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术前状态Ⅱ级10例、Ⅲ级10例、Ⅴ级1例。治疗佳良率为85.7%,21例中仅1例大脑中动脉瘤死亡,该例术前状态为Ⅴ级,病死率4.8%。本文对手术入路、动脉瘤的处理,术中动脉瘤破裂的预防及处理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真性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假性动脉瘤的形成及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Wang QH  Ma LT  Wu ZQ  Gong JQ  Dai JH  Zhang XJ  Shu F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2):2259-2263
目的研究颈总动脉(CCA)瘤破裂后假性动脉瘤的形成过程与机理。方法运用创伤法及显微外科技术,制作20只犬真性动脉瘤(AN)破裂出血后形成假性动脉瘤(真性合并假性动脉瘤,T+F)模型,术后1、2、3、4、8周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光镜及电镜观察真性和假性动脉瘤的病理改变,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分析真性和假性动脉瘤内的血流速度、压力和切应力的分布情况。结果成功建立11只鼠T+F模型,3只颈总动脉闭塞,2只真性AN闭塞,4只形成了真性AN而未形成假性AN。假性动脉瘤内的血流速度很慢,真性动脉瘤瘤口远端底边的切应力最高,而真性与假性动脉瘤交界的部位切应力不高。结论验证了T+F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提示假性动脉瘤的形成和生长可能与其内的压力有关。由于假性动脉瘤的形成,T+F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下更容易破裂出血,应当积极地行确定性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护理措施。 方法对18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以下护理措施:①术前进行疾病康复知识的指导、行为的规范及心理护理。②术后及时细致观察病情,高度重视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并进行及早预防、及早诊治。 结果184例颅内动脉患者瘤中,行开颅显微镜下动脉瘤颈夹闭术171例。孤立术3例,动脉瘤包裹术5例,动脉瘤切除术5例。治愈170例,遗有神经系统损害12例.死亡2例. 结论术前、术后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原发病的治愈率、减低致残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国外的尸检统计,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约0.2%~7.9%,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为每年10万人口15例左右,最常见的原因(51%~80%)是动脉瘤破裂引起。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神经内、外科医生常面对的一种急症。动脉瘤好发于组成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上,在破裂之前很少引起症状,一旦破裂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如何正确处理对神经内、外科医生仍然是一个挑战。近年来随着显微技术、内镜技术、三维DSA(3D-DSA)、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及介入治疗的发展,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笔者重点介绍近年来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的一些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介入技术治疗腹腔内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用介入技术治疗腹腔内脏动脉瘤(假性7例、真性5例)12例,男性5例、女7例,年龄32.75岁(平均52岁)。其中脾动脉瘤4例,胃、十二指肠动脉瘤6例,肠系膜上动脉(SMA)瘤1例,肾动脉瘤1例。5例以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就诊、进行了急诊介入治疗,3例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和搏动性包块,3例体检发现、无自觉症状。12例患者于治疗前均做腹部超声波和CT增强扫描。11例用经导管血管内钢丝圈栓塞术,1例发自SMA的动脉瘤、用联合血管内栓塞和SMA内被覆膜支架置人术。结果12例闭塞动脉瘤均成功,无重要并发症。5例以出血为首发症状的假性动脉瘤患者,术后出血立即停止,经给予补充血容量和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用栓塞术和SMA内被覆膜支架置入术1例,结束治疗时血管造影显示发自SMA的动脉瘤被完全封闭,SMA主干及分支显影正常。3例术前有症状,术后腹痛逐渐消失、包块缩小。12例术后随访4~52个月(平均25.5个月),未发生与动脉瘤相关的并发症,随访超声波检查无动脉瘤再通或复发证据。结论经导管血管内介入技术是治疗腹腔内脏动脉瘤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诊疗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诊断方法的选择以及开颅直接手术或采取血管内介入手术的取向等问题。方法: 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19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男63例、女127例,年龄25~79岁、平均44.7岁。诊断:所有病人术前均行颅脑CT检查、MRI检查37例、MRA31例、通过CTA及3D-CTA确诊134例;DSA/3D-DSA确诊142例;治疗:直接手术96例,其中因血管内手术失败而开颅4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92例,其中ONYX胶栓塞2例,其余均采用GDC栓塞手术。方法:死亡9例,其中2例再出血、3例死于严重的血管痉挛,肺炎等并发症死亡4例,其余病人均痊愈出院。结论:CT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诊选择,MRA可作为无出血史病人的检查,但不宜以此直接手术;CTA/3D-CTA在相当病人中可以确定动脉瘤的大小、部位、供血动脉及破裂点,并依此直接手术;DSA尤其3D- DSA对复杂性的动脉瘤的血供情况可清晰提示并指导手术。血管内栓塞治疗和直接开颅夹闭手术各有优点,我们主张急性期脑肿胀病人应首先尝试行急诊介入治疗,但血管痉挛明显的病人应果断早期手术,其中多发性动脉瘤的重点是判断责任动脉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