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检测乙肝病毒感染孕妇血液和新生儿脐带血中的HBsAg、HBeAg、HBeAb、HBcAb,探讨上述四种乙肝病毒标志在母婴垂直传播的关系.方法 对3025名孕妇采集肘静脉血和其分娩的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消毒的脐带血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咐法测定HBsAg、HBeAg、HBeAb、HBcAb.并对上述四种乙肝病毒标志进行母婴垂直传播的分析.结果 3025例孕妇血清中HBsAg阳性者289例,孕妇乙肝病毒感染为11.37%.母亲HBsAg(+)/HBeAg(+)/HBcAb(+)新生儿组脐带血HBsAg阳性率高达19.0%;母亲HBsAg(+)/HBeAb(+)/HBcAb(+)新生儿组脐带血HBsAg(+)检出率为2.84%,对照组的新生儿则无一例HBsAg阳性.3组结果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168名母亲HBsAg(+)/HBeAg(+)/HBcAb(+)新生儿组中HBeAg的阳性为80例,阳性率为47.6%.母亲HBsAg(+)/HBeAg(+)/HBcAb(+)新生儿组脐带血HBcAb检测结果:HBcAb(+)176例,HBcAb检出率为97.0%.母亲HBsAg(+)/HBeAb(+)/HBcAb(+)新生儿组脐带血HBcAb(+)检测结果:HBcAb(+)161例,HBcAb检出率为91.5%.2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母亲血清HbeAg阳性在母婴垂直传播中具有重要意义,应加强对这类病人进行宫内阻断,减少新生儿乙肝宫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高危因素及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48例HBsAg阳性孕妇,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时间及合并HBeAg阳性分组,分析其新生儿外周血HBsAg阳性率。结果348例HBsAg阳性孕妇占同期住院孕妇的12.1%;在孕28、32、及36周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其新生儿HBsAg阳性率为4.24%,明显低于孕36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9.78%)(P〈0.05)及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17.39%)(P〈0.01);HBeAg阳性组其新生儿HBsAg阳性率为25.76%,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9.72%)(P〈0.01)。结论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率较高,HBeAg阳性是高危因素,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地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乙肝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进行多因素研究并对主动免疫进行综合评价,以进一步加强对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机制的认识,降低HBV母婴垂直传播率。方法:调查研究病例来自三级医院产房无症状HBV携带孕妇及其新生儿86例,根据母亲孕期、新生儿是否进行被动免疫〔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分为免疫阻断组、免疫未阻断组,两组新生儿均按计划免疫要求注射乙肝疫苗,产前、产后及新生儿分别取静脉血检测乙肝标志物(HBVM)、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对出院产妇及新生儿进行随访。调查、核对、记录所有相关因素,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母亲血清的HBeAg阳性或HBV-DNA阳性,新生儿的宫内感染明显高于阴性者。母亲孕期、新生儿出生进行被动免疫对乙肝感染率有显著降低作用。产前阻断HBsAg阳性组与HBsAg、HBeAg双阳组所生婴儿宫内感染无显著差异,产前未阻断HBsAg、HBeAg双阳组所生婴儿宫内感染率显著高于HBsAg阳性组。结论:应针对HBV携带者孕妇的高危因素及时进行阻断,可以降低HBV宫内感染率,宫内感染是导致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定时即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对胎儿行被动免疫在预防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中的作用。方法对自孕28周起3次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的HBsAg(+)孕妇79例(A组)及未注射的41例HBsAg(+)孕妇(B组),用固相放免法和套式PCR检测母血及其新生儿血HBsAg.HBV-DNA。结果A纽新生儿血HBsAg、HBV-DNA检出率明显低于B组;A组孕妇用药后血HbsAg滴度及HBV-DNA水平较用药前明显下降。结论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经母亲对胎儿行被动免疫可有效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妇不同传染性与分娩方式对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方法将409例HBsAg阳性孕妇分为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同时按照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新生儿出生1小时内检测股静脉血,HBsAg阳性和(或)HBVDNA阳性为宫内感染。结果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两组感染率分别为17.5%和7.2%,两组比较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其中HBeAg阴性组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分娩的感染率分别为14.7%和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e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HBV感染率显著高于HBeAg阴性母亲,HBeAg阴性组剖宫产分娩新生儿感染率低于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6.
孕妇血清中乙肝病毒抗原抗体检测与胎儿宫内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中乙肝病毒抗原抗本,滴度与胎儿宫内感染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母婴垂直传播提出适当的预防措施。方法:对855例孕妇采集肘静脉血,其分娩的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消毒脐带留取脐血,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并对HBsAg,HBeAg,抗-HBc及HBsAg滴度与胎儿宫内感染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855例孕妇HBsAg阳性者120例(占14.04%),120例HBsAg阳性孕妇的胎儿宫内感染率为32.50%(39/120);孕妇血清中HBsAg滴度的高低与胎儿宫内感染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孕妇血清中单纯HBsAg阳性者发生胎儿宫内感染率为16.67%(1/6),HBsAg 阳性合并抗-HBc阳性者发生胎儿宫内感染率为12.32%(9/73),而孕妇血清中HBsAg阳性合并HBeAg阳性者发生胎儿宫内感染率为70.73%(29/41),与前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孕妇血清中HBsAg的滴度与胎儿发生宫内感染无关,但HBeAg阳性率越高,其胎儿发生宫内感染的机率就越大。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87例乙型表面 抗原阳必孕妇采集脐血行乙肝标志物、PCR-HBV-DNA检测,孕妇产后1-4d内取静脉血进行乙肝标记物检测。结果 脐血PCR-HBV-DNA阳性1例占1.2%(1/86)。母血HBsAb、HBeAg、HBeAb、HBcAb的宫内感染的危险度(OR)分别为0.697(0.586-0.786)、50.792(13.082-197.204)、0.103(0.032-0.338)、2.261(0.587-8.712)。母血HBeAg阳性(含HBcAb阳性)组的脐血HBsAg阳性百分数(31.0%)、HBeAg阳性百分数(72.4%)显高于HBsAg阳性组(分别3.92%,3.92%)。性别与是否宫内感染无显相关,母血HBeAg与脐血HBsAg阳性是胎儿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新生儿性别与宫内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血清前S1抗原感染状态与胎儿官内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137例HBsAg阳性孕妇的血清与脐血,HBeAg是否阳性分为HBeAg阳性孕妇血清组和HBeAg阴性孕妇血清组,采用ELISA和PCR方法对两组标本进行preS1与HBVDNA检测。结果HBeAg阳性孕妇血清组preS1检出率为88.5%,明显高于HBeAg阴性孕妇血清组34.1%(P〈0.01);HBeAg阳性孕妇血清组HBVDNA检出率为96.1%,明显高于HBeAg阴性孕妇血清组25.9%(P〈0.01);HBeAg阳性孕妇脐血HBVDNA检出率为46.2%,明显高于HBeAg阴性孕妇组11.8%(P〈0.01);preS1在HBVDNA阳性组中的检出率为88.8%,明显高于HBVDNA阴性组23.1%(P〈0.01)。结论育龄妇女血清乙肝病毒preSl的常规检测,有利于乙肝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可作为母婴垂直传播的一项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朱敏  朱姗姗 《河北医学》2014,(10):1703-1705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在乙肝“大三阳”孕妇宫内感染阻断中的作用,从而寻求一种有效的阻断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的方法。方法:本研究治疗组24例HBSAg+、HBeAg+、HBVDNA+、转氨酶大于正常2-10倍的孕妇,自26周开始,应用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口服,直至分娩,对照组25例HBSAg+、HBeAg+、HBVDNA+、转氨酶大于正常2-10倍的孕妇,两组病例自26周开始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单位,每月1次,臀部肌肉注射,两组病例选择无明显差异。结果:婴儿7个月静脉血化验,治疗组HBsAg、HBeAg 及HBVDNA均阴性,对照组HBSAg 阳性4例, HBeAg 阳性2例, HBVDNA阳性2例。以HBsAg、HBeAg、HBVDNA分别作为宫内感染的标志,治疗组均为0,对照组分别为16.7%、8.3%、8.3%。两组有明显差异。结论:治疗组孕产妇HBsAg、HBeAg、HBVDNA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新生儿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拉米夫定在妊娠晚期应用能够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0.
应用玄驹(蚂蚁)胶囊治疗HBVDNA-PCR(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多聚酶链反应法)阳性者53例,治疗3~6个月后,大三阳(HBsAg、HBeAg、HBcAb三项阳性)者HBVDNA转阴率为65.0%(26/40),HBeAg转阴率45.0%(18/40)。小三阳(HBsAg、HBeAg、HBcAb三项阳性)者HBVDNA转阴92.30%(12/13)。HBVDNA转阴表明乙肝病毒不再复制,避免孕妇垂直传播,具有较好的预防价值。玄驹为口服制剂,使用方便、价廉,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11.
被动免疫对HBV携带孕妇母婴传播及乳汁中HBVM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被动免疫对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及HBV携带孕妇初乳中HBV感染性标志物(HBVM)的影响。方法将326例HBV携带而肝功能正常的孕妇按知情自愿原则分成2组,其中实验组210例,于孕晚期注射HBIG共3次;对照组116例,孕妇不接受HBIG注射。前瞻性追踪所有孕妇的新生儿外周血HBVM情况及产妇初乳中HBVM及HBV-DNA情况。结果试验组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率为10.48%(22/210),对照组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率为27.59%(32/11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HBsAg单阳性的220例孕妇中,试验组和对照组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率分别为7.64%和26.3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HBsAg和HBeAg均阳性的106例孕妇中,试验组和对照组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率分别为22.73%和32.5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妇初乳中HBsAg阳性率、HBeAg阳性率和HBV.DNA滴度比对照组均低,但二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晚期HBIG被动免疫仅可降低HBsAg单阳孕妇HBV宫内传播率,而对HBsAg和HBeAg阳性孕妇并无明显阻断作用;HBIG被动免疫对HBV携带产妇初乳中HBVM及HBV-DNA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BsAg、HBeAg阳性孕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感染状况及其在宫内母婴垂直传播中的作用。方法:对HBsAg/HBeAg双阳性共67对孕妇及其新生儿静脉血分离和提纯PBMC后,经抽提、纯化后的DNA进入PCR扩增反应,引物为HBVC区基因序列。结果:67名HBsAg及HBeAg双阳性的孕妇中有35例(52.2%)PBMC中HBV DNA阳性,25例孕妇在血清及PBMC中均发现HBV DNA。67名新生儿有22例感染HBV DNA,感染率32.8%,其中血清HBV DNA阳性者10例,PBMC HBV DNA阳性者19例,二者均阳性者7例。结论:母亲PBMC内HBV DNA阳性可能导致新生儿PBMC中HBV DNA阳性,PBMC内的HBV DNA可能是HBV母婴垂直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HBsAg及HBeAg阳性母亲若血清HBV DNA为阳性就极大增加了其新生儿感染HBV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3.
公立平  王义  李勇 《中国热带医学》2009,9(4):666-666,773
目的观察HBsAg与HBeAg阴性孕妇的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状况。方法选择HBsAg和HBeAg阴性、其他HBV血清标志物阳性孕妇的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同期HBV血清标志物全部阴性孕妇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套式PCR方法检测两组新生儿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HBV—DNA。结果观察组32例新生儿中,血清HBV—DNA阳性4例,阳性率12.5%(4/32),PBMC中HBV—DNA阳性8例,阳性率25%(8/32),其中血清与PBMC均阳性1例,宫内感染率34.3%(11/32)。对照组21例新生儿血清HBV—DNA和PBMC中HBV—DNA均为阴性。结论HBsAg及HBeAg阴性而其他HBV血清标志物阳性的孕妇也可能发生HBV的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4.
杨娜  胡建文  王娉 《海南医学》2011,22(6):98-99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e抗原阴性,探讨表面抗体、e抗体和核心抗体均为阳性的父亲能否引起乙肝病毒的父-婴垂直传播.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父亲及新生儿脐带血的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HBsAb、HBeAb、HBcAb).结果 母亲乙肝标志物5项均阴性,父亲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M)中表面抗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146例无症状HBsAg(+)孕妇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孕妇所产婴儿,除常规接种乙肝疫苗外,均于出生后24h内和2周肌肉注射HBIG,然后随访并测定婴儿HBsAg和抗HBs。结果两组孕妇所生新生儿共检出HBsAg阳性20例,其中16例为双阳性母亲所生,提示HBIG对单纯HBsAg阳性孕妇宫内感染的阻断效果优于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结论HBIG能有效预防母婴传播,降低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危险因素。【方法】对87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采集脐血行乙肝标志物、PCR-HBV-DNA检测,孕妇产后1~4d内取静脉血进行乙肝标记物检测。【结果】脐血PCR-HBV-DNA阳性1例占1.2%(1/86)。母血HBsAb、HBeAg、HBeAb、HBcAb的宫内感染的危险度(OR)分别为0.697(0.586~0.786)、50.792(13.082~197.204)、0.103(0.032~0.338)、2.261(0.587~8.712)。母血HBeAg阳性(含HBcAb阳性)组的脐血HBsAg阳性百分数(31.0%)、HBeAg阳性百分数(72.4%)显著高于HBsAg阳性组(分别为3.92%,3.92%)。性别与是否宫内感染无显著相关,母血HBeAg与脐血HBsAg特别是HBeAg显著相关。【结论】孕妇血中HBeAg阳性是胎儿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新生儿性别与宫内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7.
为观察孕期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疗效,选择2004~2006年血检HBV阳性30例孕期用HBIG阻断母婴垂直传播孕妇,HbsAg阳性阻断组17人,合并HheAg阳性13人。自孕28周起注射HBIG 2001U,每4周1次,共3次,新生儿静脉血查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结果,单一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HBsAg阳性率为11.1%,合并HbeAg阳性者孕妇分娩的新生儿HBsAg阳性为46.6%,两组比较P=0.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孕妇于孕晚期多次注射HBIG进行被动免疫,可阻断部分乙肝病毒的宫内感染,但HbeAg阳性产妇阻断困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种方案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免疫效果。方法选取1998年3月至2002年3月在新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就诊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389例,按照孕妇意愿分为三联治疗组和对照组,三联治疗组279例采用三联疗法进行干预,即给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乙型肝炎疫苗、左旋咪唑涂布剂联合应用;对照组110例未进行干预治疗。选取2008年5月至2012年7月在新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就诊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271例作为HBIG组,采取HBIG接种法对孕妇进行干预。比较3组孕妇产后阻断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结果对照组孕妇110例中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16例(14.55%),其中HBeAg阳性孕妇68例,其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12例(17.65%);HBeAg阴性孕妇42例,其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4例(9.52%)。三联治疗组孕妇279例中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7例(2.50%),其中HBeAg阳性孕妇140例,其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4例(2.86%);HBeAg阴性孕妇139例,其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3例(2.16%)。HBIG组271例中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7例(2.58%),其中HBeAg阳性孕妇137例,其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4例(2.92%);HBeAg阴性孕妇134例,其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3例(2.24%)。三联治疗组与HBIG组出生的新生儿HBsAg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1.00);三联治疗组和HBIG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555,P<0.01;χ2=17.809,P<0.01)。结论三联疗法和HBIG接种法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均有较好效果,且效果相当,故主张应用简单方便的HBIG接种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孕前夫妻双方乙型肝炎病毒(HBV)、梅毒(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状况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率,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夫妻间的相互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保障夫妻双方和婴儿健康。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2-2014年在河北省妇幼保健中心进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夫妻4 073对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HBV、TP、HIV、ALT检测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8 146例研究对象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检出率为3.44%(280/8 146),TP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和TP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均阳性检出率为0.34%(28/8 146),抗HIV1/2阳性检出率为0,ALT异常检出率为4.82%(393/8 146)。男性HBsAg阳性、ALT异常检出率大于女性(P<0.05)。168例HBsAg阳性男性中,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均阳性115例,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HBcAb均阳性23例,其他30例;其配偶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HBeAg、HBeAb、HBcAb均阴性34例。112例HBsAg阳性女性中,HBsAg、HBeAb、HBcAb均阳性75例,HBsAg、HBeAg、HBcAb均阳性16例,其他21例;其配偶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均阴性13例。28例RPR和TPPA均阳性中,夫妻双方RPR和TPPA均阳性者9对。236例ALT异常男性中,HBsAg、HBeAg、HBcAb均阳性14例;157例ALT异常女性中,HBsAg、HBeAg、HBcAb均阳性7例。≥40岁HBSAg阳性检出率大于20~29岁、30~39岁(P<0.05);30~39岁ALT异常检出率大于20~29岁(P<0.05)。2014年HBSAg阳性检出率小于2012年、2013年(P<0.05);2014年ALT异常检出率小于2012年(P<0.05)。结论 HBV、TP在河北省备孕夫妻中均有一定的感染率,ALT异常也有相当的检出率,应对检出患者进行优生优育指导,以有效阻止HBV、TP、HIV在夫妻间的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减少出生缺陷、不良妊娠和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乙肝免疫球旦白(HBIG)分别联合相同剂量国产、进口重组(酵母)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用HBIG分别联合国产、进口乙肝疫苗10μg/0.5mL免疫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膜抗原(HBeAg)双阳性或只有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共130例,采用0、1、6个月接种程序,测定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滴度及HBsAg。结果国产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为1.49%,保护率为98.14%;进口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4.76%,保护率为94.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IG联合国产、进口10μg乙型肝炎重组(酵母)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同样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