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本文阐述了“子午流注法”的理论并举例说明“子午流注法”的临床应用,发现运用“子午流注法”进行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较佳,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血管性头痛,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尤以偏头痛居多,笔者于2005年3月~2007年5月运用了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治疗血管性头痛157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子午流注针法在临床运用方面虽然有按时循经取穴等规律,但决不能离开症状,不分病情、死板固定地某时即取某穴治疗,而要在逐日按时开穴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症状,结合腧穴主治功能,灵活地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流注针法的功能。以下简述几种方法以供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子午流注法"的理论并举例说明"子午流注法"的临床应用,发现运用"子午流注法"进行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较佳,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欧阳亮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1993,13(1):52-55
介绍了子午流注数学公式计算法(纳甲法),其中包括六十环周表与其序号的相互换算,以时求穴,以穴求时,气纳三焦、血归包络、返本还原等内容.认为学会此法即可随时随地根据时辰取穴或根据所需穴位推算开穴时辰。简便易学,便于子午流注(纳甲法)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子午流注针法在临床运用方面虽然有按时循经取穴等规律,但决不能离开症状,不分病情、死板固定地某时即取某穴治疗,而要在逐日按时开穴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症状,结合腧穴主治功能,灵活地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流注针法的功能。以下简述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血管性头痛,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尤以偏头痛居多,笔者于2005年3月 ̄2007年5月运用了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治疗血管性头痛157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0.
夏桂成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9(5):261-263
就子午流注阴阳转换说在妇科的临床应用进行阐述。认为据此辨证分析推导施治,可获佳效,也有助于预测疾病、判断预后;根据子午流注阴阳盛衰的转换,针药并施,可提高疗效;对于病情错杂、症状间极为矛盾,同时处理有困难者,可采用分时处理;在应用调周法等有关方药时,也应根据夜阴昼阳的要求,调整服药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纳子针法对中医临床疗效、哮喘控制及哮喘症状积分的影响。方法:将60例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子午流注纳子针法组和常规针法组各30例,治疗4个疗程。观察针刺前后中医临床疗效、哮喘控制及哮喘症状积分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针法对中医临床疗效、哮喘控制及哮喘症状积分的改善有显著性差别,子午流注纳子针法组优于常规针法组。结论:子午流注纳子针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优于常规针法。 相似文献
12.
子午流注针法时间标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在医学史上最早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时间生物医学思想,其基本核心是“天人相应”,理论基础源自于《内经》的子午流注针法,是临床上常用、有效的传统时间针法之一,其取穴的重要依据是时辰的干支,而时辰的干支是根据具体的时间推算出来的,所以采用什么样的时间标准来推算时辰,这是子午流注针法的关键。该文溯本求源,从《内经》中讨论古人关于太阳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从中国历史上主要的记时制度来分析古代时辰的制定依据——太阳视运动,认识到应采用真太阳时间作为子午流注针法的时间标准,临床中子午流注针法的疗效才能更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蔺晓源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9)
子午流注理论源于<内经>、<难经>,发展成熟于金元时期,是从时间角度研究人体脏腑、经络的气血流注盛衰规律的一种理论,它是子午流注针法的理论基础,与近代兴起的"生物钟"理论有诸多相似之处,因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趣.李光华等[1]通过对五输穴的生理电位值测定分析,探讨和验证了子午流注中关于经气盛衰、流注开合的理论,对指导临床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择时循经刮痧干预1级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型)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初诊为1级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中失访2例,最终纳入并进行数据分析的患者共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生活方式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子午流注理论于辰时(7:00~9:00)实施循经刮痧疗法,疗程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第1天、干预第7天、干预第14天、干预第28天、干预结束后第15天的血压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收缩压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中医证侯积分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子午流注理论择辰时循经刮痧干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可有效降低收缩压水平,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纳子法指导下的辰时电针胃肠下合穴治疗脾胃虚弱型结肠癌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患者胃肠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治疗和HIPEC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辰时电针胃肠下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治疗,疗程为5 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的变化情况及治疗后患者消化道指标[总胆红素(TB)、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和食欲恢复情况,评价2组患者的胃肠反应和KPS评分的改善疗效。【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改善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胃肠反应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76.67%、86.67%,对照组分别为50.00%、53.33%、86.67%,观察组改善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的总有效率及总体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食欲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KP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改善不明显(P>0.05),观察组对KPS评分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KPS评分改善率为56.67%,对照组为23.33%,观察组对KPS评分的改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TB、ALT、AL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午流注纳子法指导下的辰时电针胃肠下合穴治疗脾胃虚弱型结肠癌术后HIPEC患者胃肠反应,疗效确切,可明显减轻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发生程度,提高食欲恢复程度,改善KPS评分,从而有利于术后HIPEC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治疗结合子午流注低频治疗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肢体综合康复治疗[运动疗法(PT)、作业疗法(OT)、针灸治疗],治疗组在综合康复治疗同时结合使用子午流注低频治疗仪,根据患者就诊时间段选取相应的开穴进行治疗,共治疗2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改良的Ashworth、Berg平衡量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NIHSS神经功能评分、改良的Ashworth评分、Berg平衡功能: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治疗2个月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在治疗1个月和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综合康复治疗的同时结合子午流注低频治疗仪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平衡功能,增加肌张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冰盐水联合冰帽与冰毯的亚低温疗法对重症脑卒中和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为规范化实施亚低温疗法提供可靠的临床资料。方法收集重症脑卒中和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84例,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2组均给予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感染、脱水、降低颅内压以及胞二磷胆碱、脑复康、神经节苷脂钠等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联合冰帽和冰毯的亚低温疗法,观察组采用冰盐水联合冰帽和冰毯的亚低温疗法。对患者入院时和6个月时的神经系统分别进行GCS评分与GOS评分,并对治疗12个月后的生活质量采用KP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发病至开始亚低温治疗的时间及开始实施亚低温至目标低温的时间,观察组为(8±4)h和(3±1)h,对照组为(16±5)h和(6±2)h,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6个月时的GOS评分分别是7.01±1.12和4.02±1.06,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后评估生活质量(KPS评分),观察组的远期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症脑卒中和颅脑外伤患者采用冰盐水联合冰帽和冰毯的亚低温疗法,较采用单纯冰帽与冰毯的亚低温疗法,具有更好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子午流注穴位按摩联合神阙灸对癌因性疲乏的晚期大肠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子午流注穴位按摩联合神阙灸对癌因性疲乏的晚期大肠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晚期大肠癌癌因性疲乏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子午流注穴位按摩联合神阙灸干预.比较2组干预前后的... 相似文献
19.
韩丹丹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13(2)
通下法,即下法是中医治法八法中一重要法则,是通过荡涤肠胃,泻出肠中积滞或积水、血,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1 下法的渊源
早在2000年前的<内经>就有关于下法治病的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中满者泻之于内",就是指病邪积留于内致中满腑实者,宜用攻逐泻下法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