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措施,但仍有5%~10%的接种者不能产生有效的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应答.免疫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可影响机体对各种疫苗的体液免疫应答.近年来,各国学者比较了免疫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在接种疫苗后不同抗-HBs水平人群的分布情况,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区(A、B、C)、Ⅱ类区(DP、DQ、DR)、Ⅲ类区(C4A)和细胞因子基因如白介素-2(- 330)、肿瘤坏死因子-α(- 308)、干扰素-γ(5644)等的基因多态性可影响乙型肝炎疫苗的体液免疫应答,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应答机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清IL27水平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关系,探讨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因素或机制,为进一步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随访400名按标准方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的健康大学生志愿者,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后,分别选取无、弱应答者和中、高应答者各40人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27含量,并与免疫抗体HBsAb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Graphpad 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疫苗免疫后中、强应答组血清中IL27含量为(1 607.68±686.82)ng/L,显著高于无、弱应答组的(266.3±155.1)ng/L(P<0.05);血清HBsAb水平与IL27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4(P<0.05)。结论血清中IL27水平与机体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高度相关,IL27水平低下可能是乙型肝炎疫苗无、弱应答发生的原因或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测定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行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集受检者清晨空腹静脉血,离心处理取血清测定两组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并比较。根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比较不同病情程度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并分析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IgG、IgM、Ig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病情程度可分为轻度组35例、中度组42例、重度组23例。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血清IgG、IgM、Ig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相关性分析,血清IgG、IgM、IgA水平与乙型肝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普遍高于健康人群且与病情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糖尿病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 选择87例糖尿病患者按照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9例.Ⅰ组为对照组,Ⅱ组开始SGB,Ⅲ组同一时间注射胸腺肽.三组在行胸腺肽注射和SGB前后,均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C3的测定.结果 Ⅱ、Ⅲ组治疗后IgG、IgM水平分别为(12.32±0.70)、(12.01±0.46)g/L和(0.78±0.05)、(0.76±0.06)g/L,明显高于Ⅰ组的(11.20±0.22)、(0.71±0.04)g/L(p<0.05),Ⅱ组治疗后IgA水平为(2.31±0.07)g/L,明显高于Ⅰ组的(2.05±0.04)g/L(P<0.05).结论 SGB能明显提高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确诊为乙型肝炎患者共30例作为乙型肝炎组,并选择同期健康者30例为正常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对2组研究对象IgM、IgA、IgG水平进行检测,对乙型肝炎病情好转者与病情恶化者的IgM、IgA、IgG水平进行比较。结果乙型肝炎组患者的IgM、IgA、IgG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且重度乙型肝炎患者的IgM、IgA、IgG水平高于中度乙型肝炎患者,中度乙型肝炎患者高于轻度乙型肝炎患者;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好转者的IgM、IgA、IgG水平低于病情恶化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是患者肝细胞受损情况的直接反映,为患者的肝功能临床诊断以及预后判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免疫学指标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在嵩县人民医院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129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两组,A组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组(59例),B组为慢性乙型肝炎组(70例),比较两组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红细胞免疫指标[红细胞C3b受体花环促进率(RFER)、红细胞C3b受体花环抑制率(RFI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以及细胞免疫调节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IL-12、干扰素-γ受体(IFN-γ)]。结果 A组IgG、IgM、IgA、RFIR、RBC-ICR水平均高于B组,RFER、RBC-C3bR、IL-12、IL-4、IFN-γ水平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红细胞免疫指标以及细胞免疫调节因子,为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可为其诊治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免疫球蛋白(IgM、IgA、IgG)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检验水平在小儿手足口病中的诊疗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和同期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41例。A组对手足口病患儿的免疫球蛋白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检测,B组对健康儿童的免疫球蛋白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检测,比较两组的免疫球蛋白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检验水平。结果 :A组患者的IgM为(1.95±0.47)g/L,显著高于B组[(1.37±0.31)g/L,P0.05];IgG为(8.73±4.35)g/L,显著低于B组[(12.68±5.09)g/L,P0.05];IgA为(0.64±0.42)g/L,显著低于B组[(1.23±0.3)g/L,P0.05]。A组患者的Hs-CRP为(10.59±8.02)mg/L,显著高于B组[(2.66±1.05)mg/L,P0.05]。结论 :IgM、IgA、IgG及hs-CRP的检测水平在手足口病患儿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万林 《医疗装备》2016,(5):133-134
目的探究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免疫球蛋白检验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138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138例健康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检测,对比两组患者采用同种方法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的最终结果。结果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IgA水平值为(3.02±1.37)g/L、IgG水平值为(14.37±4.02)g/L、IgM水平值为(2.92±0.81)g/L,健康者免疫球蛋白IgA水平值为(1.85±0.67)g/L、IgG水平值为(11.09±2.31)g/L、IgM水平值为(1.55±0.3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检测能够让临床医师准确掌握患者IgG、IgA、IgM水平值,更利于临床进行乙型肝炎的判定与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肥胖妇女妊娠期及其所生婴儿免疫球蛋白(immuno globulin,Ig)、补体(complement,C)、婴儿体质量进行分析,研究其相关性,探讨肥胖对生育期女性及新生儿免疫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4月在焦作市人民医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20~40岁、孕周37~42周的产妇92例,根据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为正常组(BMI 18.5~23.9 kg/m2)55例和肥胖组(BMI≥24.0 kg/m2,包括超重、肥胖)37例。采集孕妇与新生儿静脉血并登记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血标本分离血清后24 h内用免疫比浊法检测IgG、IgA、IgM、C3、C4。结果肥胖组母亲的新生儿平均体质量高于正常组(P0.05),肥胖组母亲分娩巨大儿的比例高于正常组(P0.05),孕前BMI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呈正相关(P0.05)。肥胖组母亲血清IgG、IgA、IgM低于正常组,C3较正常组升高(P均0.05)。肥胖组新生儿血清IgA、IgM低于正常组(P0.05),孕前BMI与子代血清IgA、IgM呈负相关(P0.05)。结论孕前超重或肥胖可增加巨大儿的出生率;孕前超重或肥胖母亲自身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补体C3处于异常,可影响新生儿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育龄妇女孕前接种麻疹疫苗(MV)的时机对8月龄内婴儿麻疹抗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5月在东莞市长安医院和长安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婚前检查的976名育龄妇女为观察对象,根据孕前接种MV时间的不同,分为三组,Ⅰ组(孕前3~6个月接种)、Ⅱ组(孕前7~12个月接种)、Ⅲ组(孕前12个月接种),孕妇于接种前、接种后一个月、分娩时采集血清,分娩时采集脐带血,测定麻疹IgG抗体水平,分析三组孕妇接种前、接种后一月麻疹IgG抗体水平、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及麻疹保护性抗体阳性率的变化和组间差异及母婴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滴度的相关性。结果项目成功收集符合条件并成功分娩的630例孕妇的相关资料,Ⅰ组、Ⅱ组和Ⅲ组各210例。三组间孕妇接种前、接种后一月的麻疹IgG抗体水平、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及麻疹保护性抗体阳性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接种后一月的麻疹IgG抗体水平、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及麻疹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均较接种前显著升高(P0.05)。分娩时三组母亲及所产新生儿麻疹IgG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发现,Ⅰ、Ⅱ组母亲及所产新生儿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及麻疹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显著高于Ⅲ组(P0.017)。新生儿抗体水平随母亲抗体水平升高而升高,两者之间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0.999,P=0.020)。结论孕前3~12个月内育龄妇女接种MV,能明显提高婴儿麻疹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妊娠期糖尿病(GDM)孕产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不同时点血糖指标异常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20年11月在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373例GDM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孕产妇在孕24~28周时,行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其中仅1项血糖升高为Ⅰ组(空腹血糖升高为Ⅰ-A组,1 h血糖升高为Ⅰ-B组,2 h血糖升高为Ⅰ-C组);2项血糖升高为Ⅱ组(空腹及1 h血糖升高为Ⅱ-A组,空腹及2 h血糖升高为Ⅱ-B组,1 h及2 h血糖升高为Ⅱ-C组);3项血糖升高为Ⅲ组。分析GDM孕产妇妊娠结局。结果:(1)Ⅱ组、Ⅲ组孕产妇的孕次多于Ⅰ组(t值分别为8.601和7.491,P值均<0.05),Ⅲ组不良孕产史的发生率高于Ⅰ组(χ2=9.608,P<0.05);(2)Ⅲ组孕产妇妊娠期高血压和羊水异常发病率均高于Ⅰ组和Ⅱ组(Ⅰ组χ2值分别为11.483、6.757,Ⅱ组χ2值分别为5.106、7.163,P值均<0.05);(3)Ⅰ-A组孕产妇妊娠期高血压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不同喂养方法的婴儿免疫功能状况,指导婴儿合适的喂养方法。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产科分娩出生的健康足月儿69例为研究对象,按喂养方法的不同分为母乳喂养组(Ⅰ组)、部分母乳喂养组(Ⅱ组)及人工喂养组(Ⅲ组),分别于1、3、6、12月龄定期门诊随访,观察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情况,检测外周血中白细胞介质-6(IL-6)、血IgG、IgM、IgA水平,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Ⅰ组12月龄内反复呼吸道感染人次与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3,P=0.019);血IgG 在6月龄时Ⅰ组(7.189±1.525)高于Ⅱ组(6.136±1.105)及Ⅲ组(5.240±1.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IgM在6月龄时Ⅰ组(0.784±0.268)高于Ⅱ组(0.675±0.189)及Ⅲ组(0.527±0.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月龄时Ⅰ组(1.485±0.427)和Ⅱ组(1.392±0.452)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与Ⅲ组(0.858±0.39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IgA在1、3、6、12月龄组间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IL-6在 6月龄时Ⅰ组(14.782±2.487)、Ⅱ组(12.520±2.014)与Ⅲ组(11.051±1.904)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月龄时,Ⅰ组(16.285±3.112)和Ⅱ组(15.854±3.28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与Ⅲ组(12.058±2.84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喂养方法对婴儿免疫功能有一定影响,母乳喂养可增强婴儿免疫力,降低婴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患病率。母乳量不足,及时添加配方奶喂养,可防止婴儿免疫力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加速康复外科(FTS)联合腹腔镜技术对结直肠癌根治手术病人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2例结直肠癌根治术病人随机分成三组,即常规剖腹对照组(Ⅰ组,39例),应用传统围手术期处理行剖腹手术;加速康复剖腹组(Ⅱ组,42例),应用FTS理念行剖腹手术;加速康复腔镜组(Ⅲ组,41例),应用FTS理念行腹腔镜手术。三组分别于术前、术后第3和第7天取外周静脉血,测定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免疫球蛋白(IgA、IgM、IgG)以及T细胞亚群(CD3+、CD4+和CD4+/CD8+比值)等。结果:三组病人术后第3和第7天CRP、IL-6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1),与Ⅱ组和Ⅲ组比,Ⅰ组术后第3天、第7天CRP、IL-6升高更明显(P<0.01),与Ⅲ组比,Ⅱ组亦有明显升高(P<0.05)。三组病人免疫球蛋白于术后第3天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与Ⅱ、Ⅲ组比,Ⅰ组降低更明显(P<0.05),术后第7天,Ⅱ组和Ⅲ组免疫球蛋白恢复至术前水平,但Ⅰ组仍明显低于术前(P<0.05)。三组病人术后第3天T细胞亚群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与Ⅱ组和Ⅲ组比,Ⅰ组降低更明显(P<0.05),Ⅱ组和Ⅲ组术后第7天均恢复至术前水平,但Ⅰ组仍明显低于术前(P<0.05)。结论:结直肠癌病人应用FTS理念行腹腔镜手术,可更有效地缓解术后的炎性反应,保护免疫功能,对病人术后的加速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分析早期综合发展服务结合亲子园活动对早产儿体格和智能发育的影响,探索通过社区和家庭促进早产儿体格和智能发育的方法。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将2011年10月1日-2012年9月30日在广州市越秀区矿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科健康体检的232例早产儿按家长意愿分为3个干预组[早期综合发展服务组(Ⅰ组)、亲子园活动组(Ⅱ组)、早期综合发展服务结合亲子园活动组(Ⅲ组)]和1个对照组[基础保健组(Ⅳ组)],追踪随访至纠正12月龄,分别于纠正3、6、12月龄时进行体格和智能发育评估和比较。结果 纠正12月龄时,Ⅰ组与Ⅱ组、Ⅰ组与Ⅳ组、Ⅲ组与Ⅳ组、Ⅲ组与Ⅱ组体重、身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与Ⅲ组、Ⅱ组与Ⅳ组体重、身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6、12月龄时,Ⅰ组与Ⅳ组除社交行为能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能区及发育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与Ⅳ组智能发育各能区及发育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与Ⅳ组智能发育各能区及发育商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综合发展服务结合亲子园活动对早产儿的体格和智能发育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分析不同胎龄低出生体重新生儿营养状况,为合理的营养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6年福建省立医院重症医学五科收治的不同胎龄低出生体重新生儿,予以营养干预后,对其血生化指标进行观测,并记录肠内营养达到DRIs的时间。结果 根据不同胎龄分为三组,其中Ⅰ组(胎龄28~31周),Ⅱ组(胎龄32~36周),Ⅲ组(胎龄37~42周),与Ⅰ组比较,Ⅱ、Ⅲ组肠内营养达到DRIs的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组间比较,肠内营养达到DRIs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第1 d生化指标而言,与Ⅰ组比较,Ⅱ、Ⅲ组的ALB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Ⅲ组比较,Ⅰ、Ⅱ组的TC降低明显,HDL-C、LDL-C以及ApoB均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达到DRIs后的第1 d生化指标而言,与Ⅰ组比较,Ⅱ、Ⅲ组的GLu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组比较,Ⅰ、Ⅲ组的ALB、TC、TG降低明显,HDL-C、LDL-C以及ApoA均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不同胎龄的低出生体重儿应对其进行血脂水平检测,根据早期评估结果予以合理的营养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妊娠中晚期神经系统病症与血清维生素B12(VitB12)水平的关系,观察补充VitB12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法,将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妊娠中晚期妇女60例按症状不同程度分为症状明显组(Ⅰ组)和症状轻微组(Ⅱ组),30例正常孕妇做为对照组(Ⅲ组),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血清VitB12水平的测定,Ⅰ组、Ⅱ组分别给予肌内注射及口服VitB12治疗后,检测血清VitB12水平,观察其变化情况并做疗效分析。结果:Ⅰ组、Ⅱ组血清VitB12水平分别为98.7±37.8pmol/L和158.9±46.8pmol/L,明显低于Ⅲ组334.4±109.3p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Ⅰ组、Ⅱ组血清VitB12水平分别为289.7±44.4pmol/L和212.5±48.1pmol/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分别有86.67%、63.33%神经系统症状较治疗前明显缓解,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中晚期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与血清VitB12水平降低有关。必要的VitB12治疗对改善妊娠中晚期VitB12缺乏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获取HBsAg阳性孕产妇其幼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概率,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对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在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分娩的284对HBsAg阳性孕产妇及其幼儿进行研究,随访幼儿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及血清学标志物产生情况。  结果  高危幼儿无/弱应答率为10.57%(28/237)。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HBcAb)均阳性的孕产妇其幼儿发生乙肝疫苗免疫无/弱应答率为19.64%,高于HBsAg、e抗体(HBeAb)和HBcAb均阳性的孕产妇的幼儿,其乙肝免疫无/弱应答率为9.89%(RR=1.99,95% CI:1.01~3.92,P<0.001)。孕期有穿刺史者其幼儿发生无/弱应答的风险是无穿刺史者的6.72倍(RR=6.72,95% CI:2.79~16.19,P=0.049),幼儿发生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孕产妇白蛋白(ALB)低于强应答组(t=2.518,P=0.013),白球比(A/G)高于强应答组(t=-5.559,P<0.001)。  结论  HBsAg阳性孕产妇幼儿是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重点人群,其又处于母亲为传染源的高危环境中,应重点进行抗体监测。其孕期有创检查可能会增加幼儿发生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概率。HBsAg、HBeAg和HBcAb均表现为阳性的孕产妇幼儿有较高的乙肝疫苗免疫无/弱应答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和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治疗不同程度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NRDS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7年6月聊城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21例符合本研究标准的NRDS患儿,结合胸部X光片进行Ⅰ、Ⅱ、Ⅲ、Ⅳ级分级,随机分为NIPPV组和NCPAP组进行监护治疗,观察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结果 Ⅱ、Ⅲ级患儿NIPPV组总有效率优于NCPAP组、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例数、72 h内气管插管例数、严重呼吸暂停发生率明显少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和NCPAP组动脉导管未闭、颅内出血、气漏、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Ⅳ级患儿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PPV和NCPAP均可有效治疗Ⅰ级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对Ⅱ、Ⅲ级患儿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优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对Ⅳ级患儿两组治疗有效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白介素-18(IL-18)及核因子-κB(NF-κB)在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为预防和治疗早产儿PVL提供可能的理论依据。方法:经头颅B超诊断为PVL的早产儿21例,并根据PVL病变程度分为Ⅰ级PVL组早产儿8例、Ⅱ级PVL组6例,Ⅲ、Ⅳ级PVL组7例;对照组早产儿20例。分别取出生6h内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IL-18水平及单核细胞NF-κB活性。结果:①Ⅰ级PVL组早产儿血清IL-18水平及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p65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Ⅱ级PVL组早产儿血清IL-18水平明显高于Ⅰ级PVL组(P<0.05);③Ⅲ、Ⅳ级PVL组早产儿血清IL-18水平及血单核细胞NF-κBp65活性明显高于Ⅱ级PVL组(P<0.05);④PVL组早产儿血清IL-18水平与单核细胞NF-κBp65活性呈正相关性(P<0.01)。结论:PVL早产儿血清IL-18水平及单核细胞NF-κB活性增高,且PVL病变越重,IL-18水平及NF-κB活性越高,提示IL-18与NF-κB在早产儿脑损伤机制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拮抗NF-κB活性,减少IL-18表达以预防和治疗早产儿PVL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知信行(KAP)模式健康教育对早产儿早期干预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鄂州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早产儿135例,根据就诊时间分为Ⅰ组63例,Ⅱ组72例;Ⅰ组运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Ⅱ组运用知信行模式对早产儿父母进行健康教育。早产儿纠正6月龄时比较两组早产儿父母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早期干预依从性。结果 Ⅰ、Ⅱ组早产儿父母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得分分别为48.91±8.41、51.34±8.0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1,P>0.05);Ⅱ组早产儿早期干预依从性较好者所占比例为73.61%,明显高于Ⅰ组(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5,P<0.01)。结论 运用知信行模式对早产儿父母进行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早产儿早期干预依从性行为,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