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1):1999-2002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对颈椎曲度的远期影响。[方法]按照入院顺序将本院骨科2010年2月~2012年5月收治的8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采用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JOA评分、椎间活动度、Cobb角、颈椎生理曲度差异。[结果]术前术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的JOA评分较术前均显著好转(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颈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的颈椎活动度小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第3个月两组患者的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第3、12、24个月观察组的颈椎曲度指数改善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较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术后的Cobb角丢失度小、颈椎曲度指数改善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椎间孔切开在预防C4,5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并发C5神经根麻痹中的作用。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应用锚定法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患者155例,男75例,女80例;年龄38~75岁,平均54.5岁。单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开门组)90例,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同时行C4,5椎间孔切开(切开组)65例。术后8周、1年评估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改善率,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C5神经根麻痹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状况;影像学上颈椎曲度指数、开门角度变化、脊髓前缘及后缘向后漂移距离。结果 手术时间90~140 min,平均(110±14) min;术中出血量100~250 ml,平均(160±45) ml。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4个月。两组术后8周、1年JOA评分及改善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开门组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8.89%(8/90),切开组4.62%(3/6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5神经根麻痹均表现在开门侧。两组颈椎曲度指数术前、术后8周、术后1年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椎板开门角度与术后8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脊髓前缘后移距离术后不同时点及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脊髓后缘后移距离与术后8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同时行C4,5椎间孔切开可降低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对术后JOA评分改善率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颈椎后路减压术后脊髓后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和椎管成形术后脊髓后移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 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4年 6月至 2007年 9月 6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例资料, 男 41例, 女 24例;年龄 39~75岁, 平均 56.3岁。 33例采用颈后路选择性椎板切除术(切除组), 32例采用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开门组)。两组患者术前日本矫形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 tion, 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 1年, 评估两组的脊髓后移距离、神经功能 (JOA评分)改善率、颈椎曲度指数丢失及轴性症状评分。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得 26~47个月的随访, 平均 34个月。切除组术后 1年脊髓后移距离(1.4±0.6) mm, 开门组(3.3±1.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切除组 JOA评分改善率 60.5%±21.3%, 开门组 61.1%±1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除组颈椎曲度指数丢失 3.3%±1.7%, 开门组 3.1%±2.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除组 18.2%(6/33)的患者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 开门组为 33.3%(10/30), 两组轴性症状临床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选择性椎板切除术后脊髓后移距离小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脊髓后移程度与术后功能恢复程度及颈椎曲度无关, 而与轴性症 状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行颈椎后路手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of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患者的颈椎曲率变化、JOA评分改善率以及颈肩轴性痛VAS评分改善率,比较颈椎后路三种手术方式对改善颈椎曲度、神经功能及轴性症状的远期影响.[方法]根据手术方式分三组:A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29例,B组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23例,C组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26例,记录术前、术后的颈椎曲度、JOA评分及轴性症状等.[结果]JOA评分改善率:3组患者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c组最高.颈椎曲度改善率:C组最好,A组次之,B组最差.并发症发生情况:在轴性症状上,3组的VAS评分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最高,A组次之,C组最低.[结论]采用颈椎后路三种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OPLL均能达到良好的疗效.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恢复和保持颈椎曲度,降低轴性症状及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保留半侧肌肉韧带的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8年1月在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接受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59例MCSM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8例保留颈椎半侧肌肉韧带(保留组),31例未保留颈椎半侧肌肉韧带(非保留组)。测量2组患者椎板开门角度、脊髓后漂移距离、颈椎活动度(ROM)及颈椎曲度等影像学参数。记录2组患者术中情况、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保留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较非保留组高,住院天数短于非保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椎板开门角度和脊髓向后平均漂移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保留组ROM丢失较非保留组少;保留组颈椎曲度维持良好,非保留组颈椎曲度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JOA评分及其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保留组颈部VAS评分改善程度较非保留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无感染、再关门及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出现,保留组轴性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非保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7% vs.22.5%,P<0.05)。结论 保留半侧肌肉韧带的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MCSM可取得与传统手术相似的神经减压效果,虽然手术步骤增加,但有利于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和颈椎曲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两种颈后路单开门手术方法对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自2008年6月~2011年9月,7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A组41例患者行改良术式,即保留颈半棘肌肌止,切除C3椎板,C4-7“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B组37例患者行传统C3-7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计算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及术前术后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的变化,研究两组间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恢复率,A组为(57.5±19.4)%,B组为56.3±19.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百分比,A组丢失(2.86±2.44)%,B组丢失(5.31±2.12)%,B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明显多于A组.术后颈椎活动度,A组患者术后丢失(8.27±5.03).,B组患者术后丢失(11.06±6.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C4-7“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管成形术,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同样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同时能有效防止颈椎曲度指数及颈椎活动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后路单开门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结合“锚定法”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不稳定型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采用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结合“锚定法”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35例不稳定型CSM患者(A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采用微型钛板内固定结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27例不稳定型CSM患者(B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临床指标及手术前后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ROM)、椎管矢状径及扩大率、椎管横截面积、脊髓后移距离等影像学参数,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疗效,并观察术后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椎板“再关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2组随访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手术时间B组长于A组,末次随访时颈椎ROM A组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2组颈椎曲度、颈椎ROM、椎管矢状径、椎管横截面积、JOA评分、VAS评分、N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颈椎曲度、椎管扩大率、椎管横截面积、脊髓后移距离、JOA评分、VAS评分、NDI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术后发生轴性症状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71%(2/35);B组术后发生轴性症状5例、C5神经根麻痹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93%(7/27);2组术后均未发生椎板“再关门”;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后路单开门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结合“锚定法”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不稳定型CSM,可明显改善患者脊髓功能,维持颈椎曲度及稳定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并ARCH钛板内固定术和颈椎后路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将9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椎板成形术治疗,47例)和观察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并ARCH钛板内固定术治疗,47例)。以JOA评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选取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时间14~48(31. 5±15. 4)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14~50(32. 5±17. 6)个月。①临床疗效:两组JOA评分术后3个月均明显高于术前(P 0. 05);术后3个月JOA评分及末次随访时JOA改善率、治疗效果优良率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②ADL评分:两组术后均明显高于术前(P=0. 01),且术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 01)。③术前颈椎活动度、椎管侵占率、致压物最大直径、术后3个月JOA评分等因素与JOA改善率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并ARCH钛板内固定术和颈椎后路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能获得满意疗效,但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并ARCH钛板内固定术可使颈椎术后获得即刻稳定,患者能获得更佳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能有效避免门轴侧下陷、颈椎生理曲度进一步丢失等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3椎板切除、C7椎板U形切除的改良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99例OPLL患者。其中C3切除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61.4±9.23岁(39~78岁),采用C3椎板切除、C4-6椎板单开门、C7椎板U型切除。同期采用标准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3开门组)患者57例,男31例,女26例,平均年龄59.3±8.65岁(41~79岁)。平均随访45.9±8.8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JOA、NDI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后颈椎生理曲度及C2-7 SVA值变化。对各组内颈椎是否保持前凸的患者分成亚组,对比亚组间JOA及NDI评分差异。对比C3开门组内行C3-6及C3-7开门的患者的矢状位参数变化值。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JOA及NDI评分均显著好转,末次随访JOA评分两组间无差异,而C3切除组的NDI(6.06±4.49)优于C3开门组(8.25±7.53)。末次随访时两组颈椎曲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C3切除组颈椎曲度对比术前无统计学差异(颈椎曲度变化值为3.30°±9.36°),而C3开门组有差异(颈椎曲度变化值为6.25°±10.22°),两组间颈椎曲度值及变化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两组的C2-7 SVA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对比术前SVA,C3切除组无统计学差异,而C3开门组有差异,两组间的C2-7 SVA值及变化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C3开门组患者中有30例行C3-6开门,27例行C3-7开门,两亚组患者的术前及末次随访的颈椎生理曲度及C2-7 SVA值均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两组内颈椎前凸及后凸的病例的JOA,NDI评分变化,神经功能改善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3椎板切除的改良椎板单开门成形术能有效维持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在一定程度上减缓颈椎后路术后颈椎后凸畸形的进展。手术后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变化与患者的临床疗效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曲度矫正对术后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及轴性症状产生的长期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09-05-2012-01,回顾性分析7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A组34例患者行常规颈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B组36例患者行颈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并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颈椎曲度及高度矫正。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及轴性症状评分进行比较评估。结果两组患者JOA评分恢复率、颈椎曲度丢失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明显轴性症状的患者比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应用C型臂X线机透视进行颈椎曲度及高度矫正临床效果良好,可明显恢复颈椎生理曲度、适当恢复椎间隙高度、改善患者术后轴性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6年9月~ 2008年4月,采用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连续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2例;前路椎间减压单节段23例、双节段29例.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的JOA评分,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前凸角、颈椎前凸角的变化.[结果] 52例共随访24~40个月(平均30个月).52例患者在术后2周内均感到神经症状明显好转;没有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主诉四肢感觉、肌力、活动均较前明显改善,颈椎X线检查可见椎间已融合,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完好,无融合器移位、下沉、断裂发生.平均JOA评分由术前(7.3±0.5)分,提高到术后6个月(14.1±0.7)分,术后12个月(14.7±0.6)分,术后24个月(14.9±1.2)分;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JOA评分改善率:优21例,良25例,可6例,术后12个月及术后24个月时的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后6个月无明显改变.[结论]采用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获得颈髓前后方的充分减压及满意的临床疗效,能获得满意的颈椎曲度、稳定性重建及椎间融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5—2017-07采用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结果3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植骨均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断裂、伤口感染、声音嘶哑及神经功能加重等并发症。术后1例出现脑脊液漏,2例出现吞咽不适,非手术治疗后均治愈。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JOA评分改善率评定综合疗效:优12例,良14例,可4例。结论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安全可靠,能够有效地恢复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应用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ROI-C)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3月—2014年3月,本院采用ROI-C行ACDF治疗的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45~76岁,平均58.1岁;C3/C4/C5 3例,C4/C5/C6 11例,C5/C6/C7 5例,C6/C7/T1 1例,C5/C6及C7/T1 1例,C3/C4及C5/C6 1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颈部疼痛程度,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Mac Nab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生理曲度和融合节段椎间高度,过伸过屈位X线片评价融合相邻节段的椎间活动度(ROM),并对术前及随访时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29~53个月,平均35.3个月。术后3个月VAS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JOA评分较术后3个月进一步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个月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末次随访时融合器沉陷率为11.4%。术后3个月相邻节段ROM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相邻节段ROM较术后3个月进一步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有1例融合上位相邻节段发生椎间隙不稳,但无临床症状。根据Mac Nab标准,疗效优良率为90.9%。随访中未发生术后颈部轴性疼痛、融合器松动等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ROI-C行ACD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期随访临床疗效可靠,颈椎生理曲度和融合椎间高度得以有效维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operation,ACDF)术中使用ROI-C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与钛板联合cage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19-12诊治的83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分节段减压融合术与传统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远期临床疗效,并评估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行分节段减压融合术(A组)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B组)联合髂骨取骨植骨治疗多节段颈椎病52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随访并通过影像学测量融合节段前凸角度、全颈椎生理曲度和颈椎矢状面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同时评估植骨融合程度、融合节段高度的变化以及相邻节段退变情况;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系统评估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B组的出血量明显大于A组,但手术时间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2例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2年(1.2~5年)。术后6个月内JOA评分及改善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12个月后B组明显降低。两组术后融合节段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其中B组平均增加值最明显,术后12个月B组高度丢失明显。术后两组ROM都明显下降,而融合节段Cobb角及全颈椎曲度与术前比较增加明显(P0.05)。术后两组脊髓减压程度相仿。结论分节段减压融合术与传统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早期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合并颈椎前路长节段钛板固定的手术方式中远期效果更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前路手术治疗4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效果及其并发症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6年10月,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4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1例患者资料,男18例,女13例,年龄54~74岁,平均58.1±4.9岁,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颈肩肢体疼痛情况,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行颈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片,观察钛网等内固定情况,测量C2~C7颈椎椎体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评估植骨融合情况。并记录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2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5~72个月,平均52.7±3.6个月。末次随访时VAS为1.6±0.6分,低于术前的7.2±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JOA评分为16.1±4.2分,高于术前的8.8±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至末次随访时,患者颈椎椎体高度及颈椎曲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27例患者共出现19例次并发症,脑脊液漏3例,一过性吞咽困难2例,轴性症状1例,C5神经根麻痹2例,邻近节段退变6例,钛网下沉2例,内固定松动、移位2例,螺钉断裂1例。结论: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前方受压为主的4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有效恢复颈椎高度和维持颈椎曲度,其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ROI-C双嵌片自锁融合器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92例,男58例,女34例;年龄46~76,平均56.8岁。采用普通cage加钛板固定(cage+钛板组)52例,ROI-C双嵌片自锁融合器固定(ROI-C融合器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颈椎Cobb角、植骨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痛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 9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2个月。cage+钛板组及ROI-C融合器组椎间隙高度由术前(47.15±6.96) mm、(46.95±7.14) mm分别增加至术后3个月(79.06±6.67) mm、(78.80±6.85) mm;颈椎Cobb角由术前4.27°±11.15°、2.80°±10.81°分别增加至术后3个月9.29°±12.90°、8.57°±13.00°。ROI-C融合器组较cage+钛板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ROI-C融合器组JOA评分从术前(9.32±1.74)分增加到(15.15±0.91)分,改善率75.82%±13.28%;cage+钛板组从术前(9.11±1.23)分增加到(15.29±1.07)分,改善率77.91%±14.14%。两组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的颈痛及上肢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ROI-C双嵌片自锁融合器与普通cage+钛板融合的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相当,而采用 ROI-C双嵌片自锁融合器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纳入自2013-06—2015-06诊治的110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55例(cage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55例(zero-p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及植骨融合率,术后1周、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例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22.78±3.10)个月随访。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植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ero-p组术后1周、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例数少于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风险明显较低,其安全性更符合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显微镜下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2年3月在显微镜下经颈前路行椎间隙减压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3例,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60~72岁,平均(64.9±3.7)岁。术前JOA评分7~12分,平均(9.5±1.8)分。采用JOA评分对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状况进行评定。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4.7±1.6)个月。术后JOA评分10~16分,平均(13.81±1.44)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根据功能改善率,优9例,良26例,中7例,差1例。结论:显微镜下颈前路间隙减压对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张亚  刘志维  方忠  吴巍  李锋 《骨科》2021,12(2):97-102
目的 探讨3D打印钛合金椎间融合器(3D Cage)置入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接受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的脊髓型颈椎病病人39例,按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