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BSA)在咯血患者中的特征性影像表现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2例咯血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包括CTA及DSA图像,以DSA血管造影为参照标准。观察和记录是否发生胸膜增厚,并详细记录胸膜增厚的部位,以及非支气管性体动脉参与咯血的发生率,并探讨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果本组中肺结核是咯血最常见的基础病,其次是支气管扩张;NBSA参与咯血的责任血管34例;胸膜增厚34例,后外侧是胸膜增厚常见的好发部位;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胸膜增厚对预测是否有NBSA参与咯血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膜增厚是非支气管性体动脉在咯血患者中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可以作为预测有NBSA参与咯血责任病灶的重要征象;其发生部位与邻近相应的NBSA有一定关联性,在介入治疗术中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BSA)参与咯血供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75例咯血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并诊断是否有NBSA参与病灶血供及胸膜增厚,按照有无NBSA、病灶侧是否有胸膜增厚,分别进行分组;询问病史及查阅病历资料,按照与咯血相关的基础病种类及病程进行分组。对各影响NBSA的因素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5例咯血患者中NBSA参与供血26例;有胸膜增厚者42例;支气管扩张(包括肺部感染)38例,肺结核26例,肺部肿瘤4例;肺部血管畸形6例,其他1例;近期病程24例,中期病程19例,长期病程32例。其中胸膜增厚与否对有无NBSA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而其他因素对有无NBS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与咯血相关的基础病及其病程对有无NBSA并无明显的影响;而显著的胸膜增厚是产生NBSA供血的重要原因,对指导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BSA)引起咯血的发生率、与原发疾病的关系及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栓塞责任NBSA治疗咯血的效果.方法 对139例接受TAE治疗的咯血患者行系统的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造影.患者原发病为:肺结核66例(2例有胸廓改良术史、1例有肺叶切除术史、1例合并室间隔缺损),单纯性支气管扩张41例(其中1例有肺叶切除术史、1例有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史),支气管肺癌15例,隐原性咯血7例,尘肺3例,支气管结石3例,支气管囊肿1例,脓胸1例,肺癌术后1例,慢性肺栓塞1例.对发现的责任NBSA行栓塞术,观察NBSA引起咯血的发生概率、责任NBSA分布情况及与原发病的关系.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和并发症.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结果 139例中73例(52.5%)咯血与出现病理性NBSA有关.共计181支责任NBSA,包括肋问后动脉88支、胸廓内动脉27支、膈下动脉21支、食管固动脉20支、胸外侧动脉9支、肩胛下动脉7支、肋颈干5支、甲状颈干4支.肺结核患者咯血的责任NSBA以肋间后动脉(75支)和锁骨下、腋动脉的分支(44支)为主,单纯性支气管扩张者以食管固有动脉(16支)和膈下动脉(17支)为主.本组患者TAE后,即刻止血 69例,包括1次以上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后支气管动脉(BA)已闭塞无效和复发的19例、BA正常的初治者4例.本组中除1例行锁骨下动脉造影术后出现同侧小脑梗死和1例行BA和胸廓内动脉栓寨术后发生呼吸衰竭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获6个月以卜的随访60例.术后间断性痰中带血16例;11例复发,10例再次TAE后停止咯血8例、间断性痰中带血2例,1例外科肺叶切除后咯血停止;其余未再咯血,但1例术后8个月死于肿瘤进展,1例术后2周死于原呼吸衰竭加莺.结论 相邻病灶的刺激和肺血流灌注不良或缺失的心血管疾病可致相应的NBSA参与肺内供血并成为咯血的责任血管,系统的血管造影和完整的TAE可提高咯血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咯血患者肺外体循环动脉(ESCA)供血的CT血管成像(CTA)表现及其与胸膜增厚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3例咯血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通过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明确咯血责任血管的来源和数量,分析ESCA的CTA表现及其与胸膜增厚的关系。结果 233例咯血患者中,84例(36.1%)存在ESCA供血,共318支,包括肋间后动脉171支,锁骨下动脉分支56支,胸廓内动脉分支47支,腋动脉分支23支,腹主动脉分支21支;CTA表现为管径增粗、走行纡曲,发出分支至病灶区域参与供血,部分与肺动脉或供血支气管动脉相互吻合形成血管网。84例有ESCA供血患者中,82例(97.62%)伴有靶胸膜增厚;149例无ESCA供血患者,90例(60.40%)伴有靶胸膜增厚;有ESCA供血患者伴靶胸膜增厚率高于无ESCA患者(χ2=36.60,P<0.01),且ESCA来源与靶胸膜增厚部位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结论 ESCA是重要的咯血责任血管,其数目、来源与病灶部位及胸膜增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支气管动脉性体动脉分支(NBSA)作为责任血管参与咯血的重要性,为咯血栓塞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12月~2017年5月84例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DSA、随访等资料,了解非支气管性体动脉作为责任血管在咯血栓塞治疗中的重要性。结果 84例患者中,共发现责任血管236支,其中NBSA 64支(64/236,27%),且均参与咯血,来源于肋间动脉27支,胸廓内动脉17支,胸外侧动脉3支,膈动脉11支,甲状颈干2支,食道动脉4支;其中有5例患者因漏栓NBSA短期内复发。结论 NBSA是重要的咯血相关动脉,漏栓NBSA或栓塞不彻底是咯血短期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老年肺结核并发肺曲霉病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性分析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治疗老年肺结核并发肺曲霉病大咯血患者的效果.方法 对15例确诊的老年肺结核并发肺曲霉病大咯血患者作支气管动脉及相关动脉造影,了解参与病变动脉类型和支数,并对责任动脉进行栓塞治疗.结果 15例患者中找到出血动脉39支,其中支气管动脉21支(53.85%),肋间动脉10支(25.64%),胸廓内动脉6支(15.38%),膈下动脉2支(5.13%),全部予以栓塞.13例(86.67%)患者即刻栓塞成功止血,1例术后24 h内再次大咯血经二次栓塞后止血,1例术后间歇少量咯血经内科对症处理后咯血停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内科治疗无效又无外科手术条件的肺结核并发肺曲霉病大咯血患者,BAE术是一种有效的抢救性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BSA)参与供血的大咯血患者的动脉造影表现及急诊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NBSA参与供血的大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选用明胶海绵条、聚乙烯醇(polyvinylalcohol,PVA)颗粒及弹簧圈选择性栓塞出血的动脉,对动脉造影的表现及治疗结果进行总结及评价。结果选择性非支气管性体动脉造影显示出血动脉增粗,分支增多、紊乱及新生血管形成。本组中,对比剂外溢有24例,NBSA与支气管动脉分流6例,对比剂外溢合并甲状颈干一支气管动脉分流2例,NBSA与肺动脉分流3例,假性动脉瘤1例。共栓塞42支NBSA,同时支气管动脉12支,栓塞术后48h内咯血停止。术后随访1年,所有患者无再次咯血及严重的并发症。结论NBSA可以参与大咯血的供血,漏栓NBSA是大咯血治疗失败和复发咯血的原因之一,急诊NBSA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咯血患者出现病理性内乳动脉(IMA)参与肺内供血的血管造影表现和影响因素,探讨对其行经导管动脉栓寨术(TAE)的方法,评价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36例咯血患者的TAE中,发现30例(9.8%)病理性IMA参与肺内供血.基础疾病包括肺结核19例,支气管扩张8例,支气管肺癌2例,支气管肺癌外科手术后1例,其中2例有先天性心血管病史.IMA插管成功者行TAE,分析血管造影表现、影响因素和插管失败的原因.并随访观察疗效和并发症.结果:共34支病理性IMA,主要表现为主干增粗,分支增多、增生、扭曲、紊乱、肺循环分流等.6支病理性右支气管动脉(BA)异位起源于同侧IMA,2支左IMA发出病理性同侧异位起源BA或心包膈动脉可能.肺结核者均存在以上肺为主的纤维化,相邻胸膜严重增厚粘连,部分合并空洞、曲菌球以及胸壁组织外科手术后改变,1例支气管肺癌者的病灶位于肺上叶.2例有先天性心血管病史者均出现IMA在内的"主-肺动脉侧支".经股动脉入路,IMA及分支插管失败3例,1例为头臂干和锁骨下动脉严重扭曲,2例为异位起源于右IMA根部的病理性BA.栓塞成功27例,疗效满意,除1例因术前肺功能较差者在术后发生呼吸衰竭外,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诸多因素可致咯血患者的IMA发生病理性改变并参与肺内供血,TAE治疗咯血应详细了解病史、分析基础病变,术中仔细观察血管造影影像,尽量行相应的锁骨下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9.
体动脉侧支血管参与咯血供血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非支气管性体动脉侧支(NBSC)在支气管咯血病变中的意义,及其对支气管动脉(BA)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124例支气管咯血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血管造影.采用实时螺旋薄层CT增强扫描,在独立工作站行胸部体动脉三维重建,统计NBSC和BA数目,测量其内径及病变区域邻近胸膜厚度.根据NBSC发现情况,资料分别归入NBSC组和无NBSC组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NBSC参与供血36例,BA内径平均值为(1.850±0.631)mm,其中病灶附近胸膜增厚22例(61%),厚度为2.7~16.0 mm,平均(7.71±4.12)mm;无NBSC供血88例,BA内径的平均值为(2.200±0.528)mm,病灶附近胸膜增厚7例(8%),厚度为1.1~2.4 mm,平均(1.7±0.53)mm,两组间BA平均值和伴有胸膜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NBSC能分流支气管动脉向咯血病变的供血,成为咯血的主要供血来源.显著的胸膜增厚是产生NBSC供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咯血患者合并肋间动脉肺静脉分流的DSA表现及血管内小颗粒性栓塞剂栓塞治疗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连续收集本院大咯血住院患者104例,原发病以支气管扩张为主,约占76.0%(79/104),其次为肺结核,约占10.6%(11/104).其中经DSA证实除支气管动脉外,肋间动脉参与供血且伴有肺静脉分流者16例,约占15.4%(16/104).选择性插管行责任肋间动脉并手推造影,压力适中,以肺静脉早显为诊断标准.根据肺静脉显影所需的对比剂量表示分流量的大小,依据分流量大小分别使用300~500 μm PVA颗粒+微弹簧圈或300~500 μmPVA颗粒栓塞责任血管.随访观察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随访1~4年.结果 所有患者成功进行责任血管栓塞,其中16例伴有肋间动脉-肺静脉分流行责任肋间动脉栓塞.责任肋间动脉共23支,其中分流量大者7支,分流量小者16支.21支成功进行责任肋间动脉末梢血管网栓塞,其中6支采用300~500 μm PVA颗粒+微弹簧圈栓塞,1 5支使用300~500 μm PVA颗粒栓塞.1支由于不能超选进入肋间动脉未进行栓塞,1支肋间动脉术中形成夹层,后单纯使用微弹簧圈栓塞主干.栓塞后均有不同程度栓塞后综合征出现,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发生脊髓动脉栓塞事件.14例患者术后咯血停止,且随访期间未见大咯血复发.1例肋间动脉未栓塞者和1例单纯肋间动脉主干栓塞者术后仍有大量咯血.结论 肋间动脉-肺静脉分流的DSA表现具有特征性,选择300~500 μm PVA颗粒或结合微弹簧圈对责任肋间动脉进行栓塞安全有效,同时预防、控制肺部感染,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