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头径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应用及优势和缺陷。方法自2006年10月至2007年6月,对22例患者26个髋关节进行大头径THA手术,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32~51岁,平均44岁;左髋7例,右髋11例,双髋同时进行置换4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7.5个月。术后评估的指标有:术后髋关节脱位率,翻修率,感染率,患者满意度调查、髋关节功能检查、X线和Harris评分分析。结果术后患者感染率,翻修率,脱位率均为"0"。所有患者均未行翻修手术。X线显示:所有大头径全髋关节假体植入位置满意,无假体松动、移位现象出现。问卷调查显示:患者对18个髋关节的术后情况表示满意。Harris评分平均指数从术前的41(31~50)分提高到术后的92(82~96)分。结论大头径THA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早期随访结果较好,在稳定性、活动度等方面有较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金属-聚乙烯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运动量要求较高的年轻患者中有较高的早期失败率.金属-金属髋关节置换术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低磨损性,成为治疗髋关节疾病的重要选择之一.近年随着金属-金属髋关节假体的广泛应用及随访时间的延长,临床假体磨损、金属离子释放、软组织炎性假瘤等特有问题突显,涉及多种远期并发症.该文就金属-金属髋关节假体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直径金属对金属(MOM)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THR)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33例施行大直径MOM假体THR,术前诊断:股骨颈骨折6例,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创伤性关节炎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2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8例,强直性脊柱炎4例.结果 平均随访21.8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4...  相似文献   

4.
金属-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因保留股骨近端更多骨量等而再次成为年轻髋关节疾病患者的治疗选择。金属-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后产生大量金属磨损颗粒和金属离子并随体液转运至全身,体液中金属离子浓度受髋臼假体外展角、假体直径大小、假体设计、假体撞击和松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异常增多的金属离子可引起假体周围生物学反应,如局部软组织毒性、过敏反应等,出现假体周围软组织肿块、影像学上骨溶解等不良临床结果。假体周围组织病理学改变主要是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渗出。金属离子除影响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外,还会影响成骨细胞功能,进而延迟骨组织矿化;对前破骨细胞有毒性作用,但不会引起成熟破骨细胞凋亡。目前还未完全阐明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金属离子引起假体周围生物学反应的复杂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大直径金属对金属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08年12月应用大直径金属对金属假体与传统28 mm直径假体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各58例(58髋)患者的临床资料.大直径金属对金属假体组男32例,女26例;年龄30~75岁,平均54.1岁;传统28 mm直径假体组男34例,女24例;年龄32~76岁,平均55.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术前诊断、术前疼痛发生率、关节活动范围、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传统28mm直径假体髋臼用两枚螺钉固定,大直径金属对金属无内衬髋臼靠压配获得初始固定.结果 全部患者随访6~35个月,平均23.6个月.(1)大直径金属对金属假体组术后Harris评分平均97分,优良率96.6%;传统28 mm直径假体组平均88分,优良率89.7%.两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大直径金属对金属假体组髋关节周围疼痛2例(3.4%),传统28 mm直径假体组8例(13.8%).(3)大直径金属对金属假体组无假体脱位,传统28 mm直径假体组脱位1例.(4)术后大直径金属对金属假体组髋关节总活动范围大于140°者52髋,平均240°;传统28mm直径假体组大于140°者46例,平均190°.平均活动范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直径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与传统28 mm直径全髋关节比较具有更好的早期稳定性和关节活动功能,疼痛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6.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假体周围骨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丛宇  赵建宁 《中国骨伤》2011,24(2):178-181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手术,术中假体周围骨折是其并发症之一,假体周围骨折分为髋臼假体周围骨折和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危险因素包括微创技术的使用、压配式非骨水泥假体柄的使用、髋关节翻修术和骨质疏松等。本文就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假体周围骨折的分型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假体松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与发展,良好的临床效果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改善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不管是骨水泥固定假体,还是生物学固定假体,术后10年的优良率达到90%,甚至更高。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晚期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晚期所发生的骨口及收、骨溶解、骨缺损,最终导致假体松动等,已成为关节外科最具挑战性的临床问题。本讲座主要讨论非感染性假体松动相关机理,临床症状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8.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假体即刻翻修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假体即刻翻修的原因和处理经验,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 1996年5月-2005年5月,对行全髋关节置换的9例患者行假体即刻翻修术.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51~73岁.病因股骨头缺血坏死4例,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移位2例,髋关节融合1例,人工假体松动下沉2例.术前Harris评分为(39.6 ±8.4)分.行假体即刻翻修的原因假体周围骨折4例,股骨假体因骨水泥异常凝固未放置到位2例,髋臼杯位置错误3例. 结果 手术时间3~6 h,平均4.5 h;术中出血600~1 400 mL,平均920 mL.伤口均Ⅰ期愈合,住院时间15~30 d,平均21 d.术后并发症局部血肿2例,髋关节脱位1例,肺部感染2例.9例均获随访2~10年,平均5.1年.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均愈合,未发生脱位和再翻修手术.术后Harris评分为(89.3 ±3.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中即刻翻修应谨慎,根据具体情况,可采取更换加长柄股骨假体、股骨远端周围钢丝捆扎或记忆合金抱骨器,以及植骨和调整髋臼杯位置等方法.  相似文献   

9.
金属对金属髋关节假体置换因其低磨损、高稳定性及灵活性等优势受到髋部疾病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的青睐。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道指出,部分患者在金属对金属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于假体周围软组织出现金属碎屑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s to metal debris,ARMD),这一不良反应会诱发炎性假瘤的形成,最终导致较高的术后翻修率。这引发了医生和患者的广泛关注和担忧。因炎性假瘤导致的髋关节翻修术面临骨及周围软组织大量缺损、原有假体难以移除及翻修假体固定困难等巨大的失败风险,使金属对金属髋关节假体的应用受到了限制,临床医生的选择也更加谨慎。通过最新研究文献就金属对金属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炎性假瘤形成的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髋关节假体周围炎性假瘤形成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金属离子浓度升高、假体植入位置及患者自身因素三个方面。其诊断主要依靠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关节镜检查及组织学检查等方法。针对临床有症状和无症状患者其治疗策略也不相同。通过对以上内容的详尽分析、评价及总结,旨在为临床髋关节置换假体的选择提供指导,同时为进一步探究ARMD引发炎性假瘤的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骨科临床的重要术式之一,其疗效取决于手术的细节,特别是假体的精确放置.由于髋臼解剖位置深在,骨盆的形状又不规则,给术中髋臼假体放置的定向造成一定困难.本文综合文献报道,将现有的髋臼假体放置的定向技术加以分类,总结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大直径金属对金属(MOM)与金属对聚乙烯(MOP)假体全髋关节置换(THA)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行THA手术的44例(44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MOM组(22例22髋)采用大直径MOM承重界面假体,MOP组(22例22髋)采用MOP承重界面假体。对两组术中髋关节活动度,术后下床活动时间、Harris评分、影像学表现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中髋关节屈曲、内收、外展、屈髋内旋、屈髋外旋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获得随访,MOM组术后平均随访30个月(18~37个月),MOP组术后平均随访25个月(16~35个月)。MOM组和MOP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3±1)d和(7±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l、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MOM组和MOP组Harris评分分别为(37.8±4.8)、(85.6±3.2)、(89.4±4.1)、(94.5±2.3)、(94.7±3.1)、(93.8±3.6)分和(38.5±5.5)、(80.2±4.4)、(83.6±2.9)、(90.8±2.7)、(91.6±3.6)、(89.6±6.3)分,术后各时相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相点比较,MOM组均高于MOP组(P <0.05)。术后12个月MOM组和MOP组髋关节总活动范围分别为(236±9)°和(203±10)°,与术前的(119±14)°和(112±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MOM组髋关节活动度优于MOP组(P <0.05)。X线片检查示MOM组22髋股骨假体位于中立位,无内外翻,无股骨假体下沉;MOP组1髋轻度内翻位,术后6个月1髋出现<1.5 mm的下沉,至末次随访股骨假体位置无明显改变。至末次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脱位、感染、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假体无菌性松动、髋臼及股骨骨折或骨溶解等并发症。结论与MOP比较,采用大直径MOM行THA能够增加髋关节活动度,更为有效地恢复髋关节功能,术后可早期下床活动,临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群  王莉 《护理学杂志》2006,21(22):35-36
目的 探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7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做好围术期护理及功能锻炼指导.结果 75例患者无1例发生假体脱位,均能进行日常生活.结论 术前护理指导、术后正确搬动患者、保持髋关节正确位置、加强功能锻炼及出院指导,是预防THA术后假体脱位、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刘伟群  王莉 《护理学杂志》2006,21(11):35-36
目的探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护理方法。方法对7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做好围术期护理及功能锻炼指导。结果75例患者无1例发生假体脱位,均能进行日常生活。结论术前护理指导、术后正确搬动患者、保持髋关节正确位置、加强功能锻炼及出院指导,是预防THA术后假体脱位、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对金属-聚乙烯(MOP)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患者的界面磨损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不同年龄段患者金属-聚乙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03年5月到2008年11月期间于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THA患者资料研究,共获得完整病例资料84例(88髋),按年龄及活动量分为两组:年龄<50岁和活动量大病例组(A组)和年龄≥50岁和活动量小病例组(B组)。全髋假体为钻铬钼合金-高分子聚乙烯全髋假体,临床疗效应用Harris评分标准进行临床随访和对比研究,影像学进行内衬磨损率及骨溶解测量分析。 结果〓所有病例均取的至少5年的完整随访资料,其中A组有3例3髋(7.7%)因假体松动而最终行翻修手术,而B组资料中无任何翻修病例。所有病例均未发生骨折、感染、深静脉血栓(DVT)等常见并发症。A组Harris评分由术前34.13±6.28改善至手术后91.35±2.68,B组35.51±5.32改善至90.05±2.47;影像学观察,A组内衬磨损率为每年0.19±0.24 mm,B组为每年0.09±0.13 mm,两组中MOP内衬磨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MOP全部发生不同程度的骨溶解,B组MOP骨溶解的发生率为63.16%,两组比较,P<0.05)。结论〓对于小于50岁和活动量大的患者,MOP假体的内衬磨损、骨溶解及影像学松动率均明显高于年龄≥50岁和活动量小的病例组,因此,对于年轻患者使用MOP假体应慎重,而对于老年病人和低活动需求的病人行THA时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小梁假体与S-ROM假体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10月~2018年10月初次行THA治疗的7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38例,采用骨小梁假体;B组38例,采用S-ROM假体。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后疗效,评估术前、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疼痛VAS评分、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指标比较,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手术切口长度、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A组VAS评分高于B组(P<0.05),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A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2.11%,B组为94.7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B组为10.5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初次行THA的患者中,采用骨小梁假体与S-ROM假体可获得相似的近期疗效,但前者手术时间更短,出血更少,后者可减轻术后短期疼痛,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予以选择。  相似文献   

16.
17.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治疗方法。方法1997年7月~2004年10月,共收治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23例,男9例,女14例;年龄53~79岁。行CT及X线片检查,了解假体松动情况及假体位置,并分析脱位原因。无假体松动者,麻醉下手法复位、行稳定性试验。手法复位成功且稳定者,胫骨结节牵引4~6周。手法复位失败或不稳定者,原入路切开,根据术前及术中情况,调整offset值及部分假体组件。稳定者,关节囊修补,胫骨结节牵引4~6周。仍不稳定或松动者采用翻修手术。结果23例患者,1例松动者采用全髋关节翻修;10例手法复位治疗成功;12例手法复位后不稳定或失败患者中,5例行切开复位关节囊修补,2例采用加长股骨头增加offset值,2例改用防脱位髋臼内衬,1例采用加长股骨头并调整异常髋臼内衬位置,2例仍不稳定者采用全髋关节翻修。患者均获随访1~5年,平均1.9年。均未出现再脱位。术后1年Harris评分72~94分,平均87分。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应根据脱位原因和术中稳定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假体选择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假体选择. 方法 1995年1月~2002年6月进行全髋关节翻修术33例(33髋),其中男7髋,女26髋.翻修原因:无菌性松动22例,感染后松动8例(其中2例合并窦道形成);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3例,不伴有假体中心性脱位.对无菌性松动和股骨头磨损患者采用骨水泥固定型假体13例,生物固定型假体12例,股骨侧翻修假体均选择骨水泥固定型广泛涂层假体,8例感染患者均行一期骨水泥固定型全髋置换. 结果随访6个月~7年6个月,平均3年11个月.2例出现X线透亮带,但无临床不稳;4例遗留持续性疼痛,无假体脱位、断裂.本组Harris评分由术前的24~47分(平均38.6分),上升为术后的68~88分(平均82.4分),满意率87.9%. 结论无菌性松动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髋臼侧翻修假体可选择骨水泥型假体、也可选择生物型假体,股骨侧翻修假体均选择骨水泥固定型广泛涂层假体,感染后的翻修选择骨水泥假体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金属髋臼杯(金属杯)固定螺钉的应用.方法 分析1911例行初次THA患者的金属杯固定螺钉的应用情况.记录放置螺钉的数量和位置.比较随访率、金属杯非感染性松动率和螺钉周围骨密度降低率.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350例放置螺钉2枚,其中765例放置在髋臼顶负重区域(A组),585...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利用智能手机角度测量软件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测量髋臼假体植入角度的准确性以及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6月-2015年9月,在50例患者THA术中利用智能手机的角度测量软件测定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男24例,女26例;年龄37~83岁,平均71岁。左髋22例,右髋28例。关节置换原因:股骨颈骨折3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6例。均排除髋臼发育异常。术后1周摄骨盆正位X线片,利用PACS系统测量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估观察者自身测量的可靠性,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术中手机测量及术后PACS系统测量结果差异;定义术后PACS系统测量髋臼假体角度大于手机测量值为+,反之为-,计算术中及术后角度测量误差范围。结果术中手机测量及术后PACS系统测量髋臼前倾角、外展角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84。术中手机测量髋臼假体外展角为(44.02±1.33)°,前倾角为(17.62±2.20)°;术后PACS系统测量髋臼假体外展角为(44.74±4.05)°,前倾角为(17.22±5.57)°;两种方法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77,P=0.482;Z=-0.368,P=0.713)。术后PACS系统测量44例髋臼假体角度在安全区范围内;6例前倾角超出安全区范围1~5°,外展角超出安全区范围1~3°。髋臼假体前倾角术中及术后测量前倾角偏差为-21~+10°、外展角为-10~+9°,提示与术后PACS系统测量值比较,术中手机测量髋臼假体前倾角偏大,外展角偏小。结论 THA术中利用智能手机的角度测量软件确定髋臼假体植入前倾角及外展角方便、快捷、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