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比较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患者4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2例,分别采用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热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不同营养支持方法对胃肠道肿瘤患者的影响.方法 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4月收治的7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PN组和EN组各35例,PN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EN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结果 PN组患者腹痛腹胀4例、恶心呕吐2例、无腹泻;EN组患者腹痛腹胀5例、恶心呕吐3例、腹泻2例.EN组患者术后血清总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均高于PN组(p<0.05).结论 对胃肠道肿瘤患者给予肠内营养,副作用少,改善营养状态更明显,是安全和更有效的营养供给方式,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老年胃肠道肿瘤并营养不良患者根治术后抗生素联合不同肠外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所有患者术后均抗生素治疗);对照组(30例)联合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支持治疗;治疗组(30例)联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支持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抗感染疗效判断和测定患者体重、体重指数、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等检查。结果 2组术后治疗第7d抗感染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14d后的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等指标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抗生素联合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临床疗效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感染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等,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治疗的96例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结果对96例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特定的术前、术后肠外营养支持,营养支持组患者体质量增加较显著,且营养的情况比对照组要好,血红蛋白升高,白蛋白也升高,二者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能增加患者手术前的营养状态、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手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全肠外营养支持对合并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营养状态、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的作用。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80例合并营养不良的胃癌或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性47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51.5±7.3)岁(36~75岁)。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肿瘤切除治疗,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不给予营养支持)和肠外营养组(术前3d和术后5d均给予全肠外营养支持)。分别检测对照组和营养支持组术前(入院第1天)和术后(术后第5天)人体测量学指标和实验室指标,同时监测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结果:对照组和营养支持组无论术前还是术后人体测量学指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营养支持组人体测量学指标轻微下降;术后营养支持组清蛋白、前清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较对照组有显著增加,但是和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营养支持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出院时间比对照组显著缩短。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前和术后给予短期全肠外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减少外科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照研究胃肠道手术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与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3年8月行胃肠道手术的326例患者,将其分为早期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组( n =203)和肠外营养支持组( n =123),观察监测患者手术前和术后7 d的体重、体重指数、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变化情况,同时比较2组患者胃肠道的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术前2组患者的各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7 d,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组患者前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组( P <0.05);白蛋白水平亦显著高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组( P <0.05);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低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组( P <0.05)。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显著短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组( P <0.05)。结论胃肠道手术的早期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可以明显改善机体胃肠道手术后的前白蛋白水平,利于患者的胃肠道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8.
吴伟 《中国医药指南》2014,(30):105-106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选取我院肿瘤外科自2009年12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诊的98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n=49例)和观察组(n=49例),治疗组患者围手术期给予肠内营养进行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给予传统肠外营养进行营养支持,以营养指标(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免疫指标(Ig A、Ig G、Ig M)以及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预后指标来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g A、Ig G、Ig M)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给予肠内营养进行营养支持可以明显提高胃肠道肿瘤患者的营养状态和免疫能力,提高患者的预后,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滕蛟  吴瑞乔 《安徽医药》2022,26(11):2182-2186
在胃肠外科病房中,老年胃肠道肿瘤病人住院比例逐渐增多,胃肠道肿瘤可导致营养不良的快速发生,大多数老年胃肠道肿瘤病人在入院诊治时就已面临严重的营养风险,营养不良增加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但老年病人术前营养不良难以诊断和治疗,运用合适的营养评估工具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并在术前展开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能够帮助老年胃肠道肿瘤病人顺利度过围手术期,降低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住院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手术前和术后第5天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ALB、PA、TF和Ig水平,观察术后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ALB、PA、TF水平和IgA、G、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血浆蛋白等的提高以及胃肠功能的恢复,对患者术后康复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head injury,SHI)主要是指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及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脑部重症疾病.SHI持续意识障碍影响机体代谢反应和胃肠道功能的改变,引起低蛋白血症、负氮平衡、低血糖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及预后.研究证实,SHI后营养支持治疗是患者康复的基础.本文综述了重型颅脑损伤后胃肠内营养和胃肠外营养支持的优缺点,并对近年胃肠内营养的制剂研制和应用进展进行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营养支持治疗对急性重症脑卒中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186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按照1∶1的设计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疗法组(EN组)与肠外营养疗法组(PN组),比较入住当天和第8天的各项营养参数。结果第8天,EN组体重指数、上臂肌围、淋巴细胞计数、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明显高于PN组,平均血糖低于PN组(P<0.05)。结论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更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肿瘤患者切除肿瘤后胃肠道瘘的营养支持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胃肠肿瘤切除术后发生胃肠道瘘并行营养支持的患者40例。分析患者的营养支持过程、是否为自愈,并观察患者的自愈时间。患者其他治疗均根据其实际情况应用药物。结果 40例患者经过营养支持后,38例患者的瘘口自行愈合,2例患者在营养支持情况转好后行手术治疗痊愈。结论胃肠肿瘤切除术后胃肠道瘘的营养支持,能较好改善患者的状况,促进胃肠道瘘自行愈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某院临床营养药的应用情况。方法:统计2011-2013年临床营养药的使用情况,包括其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 D D s)、日均费用(D D C)、药物利用指数(D U I)等,并进行分析。结果:某院临床营养治疗仍以肠外营养药(P N)为主,2012-2013年肠内营养药(EN)仅占营养药的1.1%。结论:某院临床营养治疗总体上是合理的,但仍存在较多不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15.
胃肠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胃肠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恶性间质肿瘤。95%GIST免疫组化检查CD117阳性,CD117阴性需要进行Kit和PDGFRα基因突变的检测。完全切除肿瘤是标准的外科治疗,辅助和新辅助治疗仍然处于试验阶段。伊马替尼400mg/d是目前晚期转移性GIST一线治疗的推荐剂量。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于耐药的肿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丁新志 《淮海医药》2005,23(4):262-264
目的探讨ICU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以及不同营养方法的合理性。方法将37例临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6~8分的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早期肠内营养组(EEN)19例,肠外营养组(EPN)18例。入院48h内给予不同方法的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治疗后相关营养指标的变化、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及3周后的治疗效果。结果入院1周时,EEN组血清白蛋白指标优于EPN组(P<0.05);两组营养指标虽有高低,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EPN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EEN组(P<0.05);3个月后按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预后,EEN组优于EPN组(P<0.05)。结论重度颅脑外伤患者能够从EEN中接受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疗效而改善愈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问题。方法统计中山市人民医院营养科2010年患者的治疗情况,包括患者一般情况、营养方式、会诊原因等。结果全年共计392例患者,347例患者曾使用肠外营养,平均(10.28±11.93)d;107例曾使用肠内营养,平均(9.92±12.81)d。会诊原因前3位分别为:加强支持、纳差及呕吐。结论需营养支持的患者在医院中分布广泛,医生应把握营养支持指征,选择恰当的营养方式,重视肠内营养的应用以保护消化道结构和功能,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并发症的监测处理和对患者的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营养支持与护理的方法。方法 30例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早期(发病后48~72h)即开始实施肠内营养,并逐渐加量,不足部分由肠外营养补充;同时加强患者基础护理。结果 本组治愈26例,死亡4例,无严重腹泻、腹胀、皮肤完整性损伤及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注重营养支持治疗和基础护理,可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