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葛琳仪是第三届国医大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葛琳仪老师治学严谨,学验俱丰,尤善治脾胃病、肺病、老年病、疑难病。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而引起的以烧心、反酸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类消化道疾病,属于中医"吐酸"、"食管瘅"范畴~([1]),病因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在胃、食管,与肝脾息息相关。葛老师在治疗脾胃病时以疏理中焦气机、健脾和胃为大法,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时佐以"清"  相似文献   

2.
总结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朱莹教授对《黄帝内经》中“土得木而达”理论内涵的理解以及从“土得木而达”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为脾胃失调,胆气不利,心火上炎,肾水失约。治疗当以疏肝利胆,协调脾胃升降,清心解郁,敛降燔燥胃火,扶脾济肾,培补萎靡之木为治则治法,其关键在于恢复木土二行生克制化之常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谢晶日教授诊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方法]从病因病机、辨证治疗方面论述谢晶日教授诊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总结用药规律及治疗特色,并举案例佐证。[结果]谢晶日教授认为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胃阴不足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病机,中医辨治应立足于肝脾胃,着重调畅气机,佐以疏肝理气、清肝泄胃、清热化湿、健脾益胃、养阴和胃之法,同时注重改变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心理疗法等相结合,临床疗效显著。[结论]谢晶日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临床上行之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寻胃食管反流病从升清降浊法论治的理论依据及运用要点.[方法]结合历代中医文献的相关记述,及临床常用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进行辨析,并提出新的治法及注意事项.[结果]以往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食管,以胃气上逆为根本病机,治疗多以和胃降逆为大法,但却易反复发作.笔者认为,胃失和降,气机升降失常是本病的根本痛机,治疗当遵循“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中“平”的理论基础,在和胃降逆的同时,更要随证兼用升清之药物以双管齐下,使中焦得和,升降复常,则疾病可除.[结论]从升清降浊法论治胃食管反流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意义,升清降浊法主要是调理脾胃之枢机,治脾要注意升阳,治胃要注意降逆,升涛与降浊同用,收效方著.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是胃食管反流病食管症状中最重要的不典型症状,以“胃心相关”理论为指导探讨其中医内涵和发病机制,将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病名为“食心痛”,其病机是胃失和降、胸络痹阻,病位在食管和胃,痛在食管和心。辨证可分肝气犯胃、痰浊痹阻、瘀血阻络、胸阳不振4种证候类型。胸阳不振证是最常见的临床分型,病机是气机升降乖戾、浊阴上逆、痰气痹阻。临证以通阳宣痹、降气化痰为主,以枳实薤白桂枝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现代研究认为,异常酸反流、食管-心脏反射通路、脑肠轴等重要发病机制均体现“胃心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病为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系由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从而引起烧心、反酸等症状。其中有约40%的患者对质子泵抑制剂治疗不敏感,称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率逐年升高,采用西药及中药常规治疗效果均不佳。李廷荃教授提出脾胃虚寒为发病之本,病机为肝脾胃不和,寒湿热错杂。治疗原则包括脾升胃降调病势,温运脾阳以培本,清化湿热以除邪。温运脾阳以治本,加之祛除湿热之邪,调节脾胃升降,使人体中焦之气畅则不得作酸。  相似文献   

7.
刘万里教授主张诊疗胃食管反流病应重视中西医结合思维。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对胃食管反流病治疗采取分期疗法,发作期以快速愈合炎症、缓解控制症状为治疗目标,此阶段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缓解期主要是巩固疗效、减少复发,中药为主、西药为辅。针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刘万里教授强调优化诊疗方案的重要性,找到中医干预胃食管反流病的切入点,发挥中医药“治病求本”“辨证论治”等特色优势,可提高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正>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产生的反酸、烧心、嗳气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外的组织损害,是影响胃肠道的常见疾病之一。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与饮食结构的西化,该病患病人群在逐年增加,但现代医学对其治疗效果不一。谢晶日教授是博士生导师、国家第五批名中医指导教师、黑龙江省名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胃肠科主任,从事中医内科消化病科研和教学工作40余年,凭借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肝胆脾胃病的经验方法,获得患者一致的认可。笔者有幸随师出诊,见到大量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症状反复、难以控制,但经谢师中药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有鉴于此,现将谢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总结如下,以给同道。 胃食管反流病可归属于中医学“泛酸”“反胃”“呃逆”“噎膈”“胃脘痛”“痞满”等范畴。谢师认为本病病位在中焦脾胃,与肝、胆密切相关。 现将谢师治疗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归纳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谭欣圆  周晓虹 《中医学报》2020,35(1):113-116
周晓虹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食道、胃,发病与肝、脾、肺、心等密切相关。胃为阳明腑,多气多血,气有余则易化火,扰动气血,气血壅而不通则气机逆乱,故治疗脾胃病多从清热和胃论治。周教授认为辨病抓主要病机病位,立治疗大法,个体则多表现为兼证的差异,分脏腑论治。本病治疗应清脾胃、肝热以和胃,根据兼证分别疏肝、润肺、清心、健脾,体现中医辨证的个体化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0.
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病属中医“吐酸”、“吞酸”、“胃脘痛”及“嘈杂”等范畴 ,文章从中医病名、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回顾性总结 ,认为湿、痰、热、气、瘀为主要病邪 ,与胃、脾、肝三脏密不可分。提出应深入探讨符合中医辨证理论、切合临床实际的病名诊断、辨证分型方法和标准 ,以便丰富和发展中医脾胃病学的内容 ,提高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1.
徐景藩教授从医60载,尤擅脾胃病诊治。徐老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病因主要有饮食不节、外感六淫、忧思过度、脾胃虚弱等,病机总属胃失和降、气机失调,病位在食管,与胃、脾、肝关系密切。治疗上强调应着重调理胃、脾、肝三脏,以降、和、消为治疗大法,降法如和胃降逆、升脾降胃,和法如疏肝和胃、清肝和胃、调和身心,消法如消食化积、消痰化气、活血消瘀。并独创了糊剂卧位服药法以顾护食管黏膜。  相似文献   

12.
胃食管反流病属中医吐酸、吞酸、胃脘痛及嘈杂等范畴,从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特点及治疗等方面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了回顾性总结,认为湿、痰、热、气、瘀为主要病邪,与胃、脾、肝三脏密不可分。本文提出应深入探讨本病的病因病机,提出符合中医辨证理论、切合临床实际的病名诊断、辨证分型方法和标准,以便丰富和发展中医脾胃病学的内容,提高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3.
胃食管反流病为临床多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常反复发作。中医学以辨证施治为原则,统筹兼顾的同时,亦有所侧重,往往取得很好的疗效。张声生教授临证三十余载,对于脾胃病的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他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主要与逆、热、虚、瘀四种因素密切相关,治疗以从肝论治、从脾胃论治、从痰瘀论治等角度切入,临证灵活运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王彦刚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核心病机为郁热阴伤,此核心病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本病病位涉及肝、肺及脾胃,由此将其分为肝胃郁热阴伤与肺胃郁热阴伤两大基本类型,使辨证论治更富有针对性。而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兼夹湿热、瘀血等病机,因此,以清宣郁热,养阴护津为疾病的核心治法;清热祛湿,活血化瘀为针对兼夹病机的主要治法,临床疗效满意。临证王彦刚教授注重四诊合参,辨证加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葛琳仪教授诊治慢性胃炎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临证侍诊、收集归纳医案的方式,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处方用药等方面总结葛琳仪教授诊治慢性胃炎的临床思路与学术思想,并附验案1则予以佐证。结果:葛琳仪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的中医根本病机为胃气壅滞,胃腑失养,临证论治主要分为肝胃郁热、湿浊内阻、胃络瘀阻、中虚失养四大证型,以“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为大法,分别治以疏肝清热、化湿降浊、逐瘀通络、补脾益胃之法。结论:葛琳仪教授治疗慢性胃炎,谨守病机,遣方用药“以平为期”,对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学习与推广。  相似文献   

16.
浅谈胃食管反流病从气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位在食管,但与脾胃肝胆诸脏腑功能失调关系极为密切;主要病邪为湿、痰、气、瘀,与胃失和降、浊物上逆密切相关.饮食失调、七情内伤是其主要病因;升降失调、胃气上逆是其基本病机;肝气犯胃、气郁化火是其发病关键;从气论治、调理升降是其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17.
总结刘建博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经验.刘建博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主要病位在肺、胃,并与脾、肝、肾密切相关.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体虚等均可成为其病因.虽最终病理变化总不离"胃失和降,肺失宣降",但病机有脾虚痰湿、肝气犯胃、肾虚水泛之不同;可分脾虚痰湿证、肝气犯胃证、肾虚水泛证3型辨治,分别以健脾化痰、调肝...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病之咽-食管-胃三联征的临床经验。[方法]根据咽-食管-胃三联征的特点,分别从咽-食管-胃三联征之“咽”“食管”“胃”的病机、症状及经方运用等方面论述中医治疗的辨证思路和治疗特色,并附以疗效明确的验案。[结果]咽-食管-胃三联征之“咽”最常见的病证是“咽炎”,可归为中医学的“梅核气”,以顺气化痰、解郁散结为法,方选半夏厚朴汤;“食管”最常见的病证是“反流性食管炎”,可归为中医学的“吞酸”“反胃”“嘈杂”等,以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为法,方选旋覆代赭汤;“胃”最常见的病证是“胃食管反流病”,可归为中医学的“胸痞”,以健脾益气、顺降胃气、清肝胆热为法,方选旋覆代赭汤及半夏泻心汤。经方方小、效佳,重在抓住主要病机,切中治疗关键环节。所附验案辨证为胃虚气逆,同时伴有肝气不舒,运用经方旋覆代赭汤合半夏厚朴汤施治,治疗两周后症状基本消失。[结论]以经方治疗咽-食管-胃三联征,通过疏肝调脾、和胃降逆之法,条畅中焦气机,方证对应,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培土生金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理论基础。[方法]结合历代文献的相关记述,梳理培土生金法的脉络,根据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特点,分析培土生金法在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治疗中的应用。[结果]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当以脾胃亏虚为发病之本,以痰浊上犯为发病之标,肺气受损,宗气与卫气不足贯穿疾病始终。治疗当以“培土生金”之法,通过健运脾胃,杜绝生痰之源;补充宗气与卫气生成之本,恢复已伤之肺气,达到标本兼治之效。经典名方参苓白术散、麦门冬汤、黄芪建中汤等皆宗“培土生金”之旨,疗效甚佳。[结论]培土生金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及临床意义,通过健运脾胃治疗肺脏之伤损,对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在中医多以“胃咳”命名,为咳嗽病的常见类型,中医采用辨证论治,临床疗效显著且不易复发。王诚喜教授在翻阅古籍及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证中发现,此病常见于贪食寒凉之物伤及脾胃或素体脾胃阳虚患者,中焦枢纽运行失常,浊气随经络上冲于肺而引发咳嗽,多从寒论治,基于“扶阳”理论采用吴萸干姜汤治疗,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