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乌梅丸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川椒、桂枝、人参、黄柏十味药组成。方中乌梅为君,味酸、涩,性平,具收敛之性以清降相火,《神农本草经》认为其有"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等功效;合黄连、黄柏之苦寒,可益阴清热、降气除烦;佐附子、干姜、桂枝、川椒、细辛温三阴经之寒而不燥;人参、当归,健中以培补气 相似文献
3.
4.
乌梅丸适用于治疗寒热错杂的疑难杂病。结合验案3则,阐述乌梅丸应用的注意事项及其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麻黄升,麻汤适应证的鉴别。 相似文献
5.
刘××,男,5 4岁。2 0 0 0年5月7日初诊。自述于1 998年4月中旬开始,患间断腹痛、腹泻,严重时每日泻7~8次,泻下物夹有大量粘液,有时混杂少量脓血。当时服用黄连素、香连丸、氟哌酸等,症状可缓解或消失。至1 998年1 0月初,由于一次食物中毒后,导致腹痛、腹泻反复发作,症状进行性加重,服上述药物收效甚微。遂到某市级医院诊治,经结肠镜等专科检查后,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给服阿托品、SASP及卡那霉素等治疗,症状有好转。但连续服药近1年,未能治愈,故求治于笔者。患者形体消瘦,表情痛苦,左侧腹痛明显,伴里急后重感,大便每日1 0余… 相似文献
6.
7.
8.
9.
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原治蛔厥及久泻久利之证,因其寒热刚柔同用,被历代医家作为厥阴病主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此文基于六经辨证探讨乌梅丸治疗腹痛、畏寒验案2则并分析其病因病机,以期为乌梅丸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张智勇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22(1):91
乌梅丸主治病症,以寒热错杂、虚实兼并为特点.张仲景之乌梅丸原为蛔厥而设,蛔厥即因蛔而厥的寒热虚实错杂之证.但随着古今医家对乌梅丸证更加深入的认识,使它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使其功效得到了更切合实际的发挥.自清代以来,乌梅丸便被视为治疗虫证的通用方,而不局限于治疗蛔虫病.直至今天,中医院校的方剂学教材也一直沿用此说,将乌梅丸列为杀虫剂第一方.此外,一些医家还将乌梅丸用于其他内科杂病的治疗,著名伤寒注家柯琴提出凡是厥阴病皆可用之的观点.笔者在临床当中,曾多次辨证应用乌梅丸治疗支气管哮喘,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正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中乌梅、人参、当归益气养阴、补血生津,同时乌梅味酸,收敛而不伤阴,也缓 相似文献
17.
慢性荨麻疹属于临床多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西医治疗运用抗组胺药,病情控制差且较易反复,而中医辨证施治结合患者体质特点,治疗效果确切。笔者运用葛根芩连汤合乌梅丸治疗慢性荨麻疹1例,效果确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百损丸为蒲甫周老中医临床经验方,功专滋补肝肾、强壮筋骨、通经络、活血消瘀、续断伤、补骨髓,治跌打损伤。本方由补骨脂、骨碎补、杜仲、川牛膝、川续断、肉苁蓉、黑豆、当归、鸡血藤、琥珀、血竭、沉香、三七组成,以通为补,而无滞补之弊。其中补骨脂补肾壮阳、助火益元、止遗涩精,骨碎补补肾接骨、活血通经,二药为君。 相似文献
20.
<正>视神经炎(optic neuritis,ON)是指视神经的炎性脱髓鞘、感染、非特异性炎症等疾病[1]。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为急性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色觉障碍和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relative afferent pupillary defect,RAPD)[2]。现代医学多主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大剂量皮质类固醇常作为急性ON的首选用药。尽管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能够快速消除视神经的炎症及水肿,但有复发率高、不良反应多等弊端[3-4],而中医药强调审因论治,整体合参,在治疗本病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中药内服、针刺及穴位注射等方法,可有效改善视神经炎患者的眼部症状、 相似文献